逸民伯夷叔齐
(清) 周镐
有逸于商周之际者,民之望也。
(破题)概括、解释题义。不能直说,否则就是“骂题”。
夫夷齐之遇,不为民不可,同为民而又不忍也。民而称逸,此其所以为夷齐乎! (承题)
(标准:三句。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且自古圣人并起,莫盛于商周易姓之交。生文武以为君也,生三仁又生十乱以为臣也,天生夷齐何为也哉?曰以为民也。夫君臣不易得,民则滔滔皆是,安用圣人?不知有易代无易民,苟任其互兴互废于其间,民彝之性先亡,君臣之统愈乱。圣人适遭其变,不甘自外于民,而又不忍自混于民,于是有逸之一法,所以立民极存民心也。 (起讲)
(一般不超过十句。)
故鲁论叙逸民而首举两人焉,曰伯夷叔齐。 (领题)
首阳之薇蕨诚甘,则北海高栖,奚为引领就岐山之养。知姬宗行善,夷齐非有违心也。载木主而东征,死父难欺;三分服事之孤忠,入地应伤扣马。
(第一股。说明夷齐并非原来就想隐居,也并不反对文王,只是认为武王伐纣的行为不太合理。)
镐洛之屏藩可慕,则墨胎华胄,奚不承祧袭孤竹之封。知盖世功名,夷齐不屑萦怀也。告武成而班爵,桓裳虽贵;八百会盟之侯服。戴天宜愧从龙。
(第二股。说明夷齐原来就没有做官求荣之心,受武王酬勋封爵的人,比起夷齐,应该有愧。)
(以上二股为起股。是从夷齐正式去做逸民之前说起。) 且夫不得已而逸者,其逸最苦。 (第三股)
不必逸而逸者,其逸最奇。 (第四股)
(以上二股为中股。起着引入正面题旨的作用。)
谓夷齐生不逢时,(而)时则何害于夷齐也。千古非常之举,数见则安。放桀南巢,来世不闻口实。况军士倒戈而反斗,筐筐载币以迎师,天心亦可知矣。夷齐素属布衣,去就不妨自决。即周旋二姓,岂有隳名失节之嫌。此亦何须于逸者,而夷齐乃不忍不逸也。如独夫何;周民也欤哉,如旧君何。以暴易暴之言,直欲澹麾旄仗钺之心,勉嗣王于养晦。故义人扶去,深恐阻挠大计,而又羞蒙杀士止名。斯岂普天率土之恒规所得强而拘也。逸焉已矣。 (第五股)
谓夷齐所事非君,而君则何弃于夷齐也。我周鼎革之初,怜才最笃。商容复位,下车首拔名贤。况朝鲜拜访范之师,东夏留象贤之客,王度亦恢宏矣。夷齐分异周亲,出处无难从便。即黄冠旋里,亦备新朝顾问之资。此又何容于逸者,而夷齐乃不敢不逸也。遗民也欤哉,呼之亦可;游民也欤哉,应止亦可。我适安归之叹,直欲破衔璧负图之案,警百尔以偷生。故槁饿奇踪,其文不载尚书,恐彰胜国耆英之丑。此岂崇德报功之盛典所得罗而致也。逸焉已矣。 (第六股) (以上二股为后股。正面发挥夷齐必逸的理由。) 盖天下惟民最贱,壶浆箪食,反颜结新主之欢。逸以耻之,而德与怨两无所任。西山片石,犹恨在寰中也。腥闻易染。纣不能兴渊薮之波;大赉那辞,武不敢赐钜桥之粟。 (第七股) 周室惟民最顽,纪叙图功,乘衅煽多方之变。逸以谢之,而畔与服两无所徇。黄农之宇宙,何异在今日也。墓木受封,死不愿效比干之烈;宝龟见兆,生不轻为小腆之愚。 (第八股) (以上二股为束股。从夷齐已逸之后发挥,说明他们逸的伟大。) 呜呼!自有夷齐而民心可以不朽矣,此其所以为逸民之冠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