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35阅读
  • 0回复

(认识重庆)陶渊明遗落在重庆的桃花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1-31
      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朴苍劲,潇洒飘逸。
  我顺着小径步入洞穴,洞体高朗空旷,若明若暗的光线营造出神奇的氛围,将我引进梦幻般的天地。蜿蜒小溪里的波光云影,幻化仙态。沿着崖壁拾级而上,仿古栈道凸凹迂回、跌宕起伏、不断向上延伸,把我的视线牵到深远……此刻,我凝视着、沉思着、向浩渺的苍穹怅然发问:那里可有荒冢?可有香丘?可有象征永恒不朽的纪念碑?
  当我感到迷茫困惑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缥缥缈缈天外来声,让人大彻大悟,有生必有死,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什么超脱?什么羽化?仔细听听,原来是陶渊明用枯枝般的手,颤抖着结束了《挽歌》,他欣慰地感到,表明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最终看法,似乎余兴末尽,他低声咏诵:“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千余年前说话的声音,恍然在我的心上回响。
  在右侧,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通幽美池。放眼马蹄形的山坳,天高地阔、云淡风轻、蓝宝石般的一池春水,托起一叶小舟。如画的廓桥、典雅的水榭、古朴的拙村、怒放的桃花,滴翠的杨柳……构成了桃花源鲜活、生动的乐章,令人心醉神迷。
  其实,我知道,桃花源是一个寓言,一个意念,一种追求,反映了人们对淡泊宁静、“躬耕自资”,对闲适自在生活的迷恋、憧憬、神往。然而,无论在任何时代,一个人要活得安然而有尊严,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陶渊明还写过:“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值得咀嚼玩味。
  我在桃花源里流连,吟咏《归田园居》,诵读《桃花源诗并记》,踯躅于陶渊明的书稿,仿佛俯仰于田园,一阵阵浓烈的酒味,似乎从陶渊明的诗文里扑面而来,令人沉醉,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在历史深处的山道上纵横驰骋,陶渊明与“文章憎命达”这句话,顿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一声长叹,发出不绝的隐隐回音。
  古今文人雅士,他们都曾像陶渊明当年那样壮怀激烈,“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并且“忧道不忧贫”……做过风云际会、飞黄腾达和光宗耀祖的美梦。然而,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们却又是那样弱智,既不懂官场潜规则,也不懂世俗的显规则,还偏偏天生一副傲骨,头上长角,浑身长剌,跟乌烟瘴气的官场格格不入,最终的一切幻想都以碰壁而随风飘逝,化为乌有。
  陶渊明能免俗么?他为了摆脱没饭吃,没酒喝,出门无鞋的窘境,在宦海里沉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显然,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他岂是奸佞之徒的对手!但他苦挣苦扎,一直熬不下去了,才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将彭泽令的官印挂在大堂离去,从此与官场彻底决裂,到乡下过起了“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相见无杂言,但云桑麻长”的日子。
  对于陶渊明来说,这是一个既明智又非常痛苦的抉择,他没有足够的勇气胆识,难以迈出这惊世骇俗的一步!然而,正是这种别样人生,成全了他用别样的目光去发现美、创造美。在东晋末年极尽夸张、文辞华丽的泛滥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写了大量田园诗,以质朴、平静、淡然、飘然的情致,独步于古今文坛。从陶渊明的诗篇里,我不难发现,闲适与酒,对陶渊明来说,任何一项都不能缺。每当他“戴月荷锄归”之时,诗和酒便是他的好朋友,他常常临风把盏,“顾影独饮”,醉后遣兴,挥毫写诗。
  因此,可以说,陶渊明诗必言酒,诗篇有酒。有趣的是,在他现存的142篇诗文中,谈酒的就有56篇,竟占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此刻,难怪我品赏陶渊明的诗篇,如同与他共饮了酉阳特有的桃花酒,居然也醉眼迷潆了。
  走出桃花源,回到成都,我的心依然沉醉在桃花源好山好水之中,仿佛和陶渊明在酒香气息的意境里……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