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90阅读
  • 0回复

(解读重庆)一个深圳人的重庆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1-30
一个深圳人重庆印象

作者:老虎不吃鱼

重庆印象(一):用深圳的眼睛看重庆
    前段日子,在深圳无意间看了一个专访某成功商人的电视采访,诉说发家史之后无外乎又按流程说了一通心得,大概的内容不过是陪太太的时间太少、和孩子沟通的机会不够之类的套话。
    记忆中,此类心得似乎是中国男人、中国成功男人在接受采访前的必修课,不这么说就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这么说就不成功、不男人。相比布什陪太太回乡下晒太阳,中国的男人未免太不男人了一些。今天,特地去了朝天门,花1元钱坐了很有特色的“缆”,看江边船前的几块说明牌,突然一扫“重庆特色缆车”带给我的无聊感,原来,中国成功男人的标准版本,就出自重庆——弹子石——说的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太太望夫成石后在他的痛哭声中,礁石绽开,生出一子“启”。就是这个石生子,让中国从此有了封建社会。原来,中国男人的狗屁言论,从大禹就有了。
    倚在栏杆上看眼前的江,由于是枯水期,江势很小,两岸停满了船,要么是游船,要么是拉沙船,再往远处看,是一群群的楼。荷兰一位大师来中国,说中国的建筑、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建筑明显地显示出,中国是个男性社会,楼越高越有名,中国人崇拜高楼的表面下,潜意识里其实是对“男根”的崇拜。这么说难免有些牵强——荷兰的高楼也不少,也是一竖朝天的。可看重庆的楼群,总是觉得挺别扭——仿佛是建立在森林间的钢筋水泥垃圾,很好的山、很好的林子,非要向人让位,让又不多让,只是让出一起地,由着人们在那一块地上,挤上一群楼。抽象一些说,很象一群重庆男人挤在一起,集体抽烟,烟头朝上。50年之后,重庆的山脉还要向重庆人做出多大的让步和妥协?大禹治水之道在于“疏”——顺着水势引水入海,人们占据水不稀着理的地方,安居乐业,而他那个白痴父亲,由于以“填”为主,最后被罚跳入山沟,变成了只大狗熊。与山抢地的重庆,给孙子的孙子,将留下什么呢?
    有旅游学家说,到一个城市想最快地了解它,就如去一个人家一样,去找它最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去看看那家人的抹布,就知道女主人是勤是懒,而在城市里,则一定要看看它天桥下的情景了。
    深圳的天桥下有算命的摊子,有卖春药的小贩,也有一些弹吉它跳街舞的少年。我今天在重庆刻意地看了看它的桥下——聚着几个人,围成一团,在打牌。看了之后微笑浮到脸上,“重庆好牌”的说法,看来不是大风乱吹的。曾经看到一些重庆人在网上在媒体上发表观点,对此表示厌恶,厌恶“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之类的顺口溜出自重庆。其实,在我看来是大可不必的。
  聚在马路边打牌,这种现象在深圳已经灭绝了,深圳的马路上是滚滚而来的人腿和车轮,是一城市的互斗心机,是“狠挣一票就回家”的移民文化氛围,在深圳也打牌,只不过打的大多是业务麻将,有几个人纯粹是为了玩而玩呢?在马路上打牌真的很丑吗?很不“大城市”吗?响了千年的麻将声一旦在重庆灭绝,是否会像过年不放炮一样,让重庆人觉得生活越来越没了味儿?其实,城市的楼和商店都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特色,就在于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如果有机会,我会脱了西装嘴上叼根烟在马路上和几个重庆人打打牌,至于别人的白眼?呵呵,爱谁谁!我乐故我在。
  山城可不可能有一条象深圳那样的深南大道呢?——单向6车道,中间是10多米宽的绿化带,种着红花绿草,笔直地向着伸着……也许以后会有吧,不过那一定很难。重庆的道路真的很窄(今天基本是在解放碑过的),由于窄所以不得不分出很多的单向行驶路线,由于窄所以转弯处就特别的猛,坐在的士上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高低起浮配上突然拐弯,从来不晕车的我都感到很是不舒服。司机们对此很是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这太正常了,驾技不好你就别上街上耍!不过,看到马路上普遍的人车混行现象,还是暗暗地担心,驾技再好能保证没有万一吗?交警对此也不以为然,如果连政府和行政人员都是这态度,重庆是否非要拿自己和曼谷相比才有成就感呢?

重庆印象(二):重庆人也排外
  有一个段子:有几位女士聚在一起说家庭,其中一位哭丧着脸讲:我的先生是百万富翁。重女齐呼:百万富翁多好啊,那你还哭丧什么!该女又道:他和我结婚前是千万富翁。
  如果我是千万富翁,如果我想迅速地败家,我一定会来重庆开上几十家自行车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就能实现败家的理想了。
  重庆的路,落差真的很大,所以,发展摩托车可谓一拍即合,生产得多了就出口,一来二去成了城市的支柱产业。也许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摩托车厂商越多越好,大家抢客户,玩来玩去一定会玩到拼价格,便宜买好车何乐而不为呢?但如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类的厂子还是少一些的好,这样容易出真正有实力的品牌,因为中国从来都是“贸工技”的路线,先代理再生产再研发,这使得总跟在西方的后面吃屁。试想一下,如果全重庆只有一个摩托车厂,只生产一个牌子的摩托车,出口非洲亚洲顺带运些去欧洲,几十年之后哈林、雅马哈,估计也只有怀旧版了吧。
  看过一些网站上有重庆人痛贬上海人的贴子,无非是说上海人排外、崇洋、小资。我在上海时感觉上海的外地人很多很多,但上海人还是有些排外,小嘴一歪,似乎全中国除了上海别的地方都是乡下,当然,这种思想慢慢地也改了,如果不改就不会有浦东新区,如果不改,上海所谓的“大都市”也只能是意淫了。但是在重庆,我感觉“除了重庆人,别的地方全是外地人”——从年轻的小女孩到白发老先生,从警察到营业员,统统的重庆口音,而且对于普通话的听力似乎都不太强(本人普通话比较标准的),真想有时间去重庆的小学校看一看,是否当老师的一着急也就满嘴重庆语了。试想,当年湖南人毛泽东和江浙人周恩来,来重庆和委员长谈判时,对着满街的重庆话,他们是否心急似火地想回红区呢?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再热情也不是故乡……再去争论重庆是否够当直辖市,未免太无聊,当已经当了,天津不当了这么多年也没见撤吗?但不论是否直辖,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外来人和外来文化,语言的排外,后果还是有的——比如在深圳,如果满大街的白话,估计它当不了特区,也不会发展这么快吧,就象广洲一样,满城的旧楼破路,发展速度和文化水平呈负增长。
  前几年,李玮峰和其他一些深圳名人做了个公益广告,李玮峰的笑脸配上一行话“我来自东北,我是深圳人”,所有名人聚在一起,五湖四海成了深圳。重庆是不需要如此广告的,一张口就能试出你的背景,当“背景”成为一张名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关系”,靠关系打天下,速度和质量都很可疑。当然,重庆如果仅靠自身的力量,说不定会比现在更好,没有那么大的就业压力,也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大家可以闲下来,打打麻将,摆摆龙门,只不过,变得很悠然的重庆还是重庆吗?是否会有模仿成都之嫌呢?
  我知道是学不会重庆话的了,就如同我在深圳这么多年,对广东话还是一知半解压根不会说,说不了重庆话就当不了重庆人,如我这般的外地人最终还是会哪来回哪去,那么,所谓的“国际大都会”,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吧。
(今天就写到这吧,未完,待续……)
    感谢版主的推荐,也感谢各位网友的留步,我会用力的平视,更会真实的记录。谢谢
    最后,感谢CCTV、感谢MTV、感谢……

重庆印象(三):在重庆逛街
  在深圳的铜锣湾购物广场,一楼专门开辟出一块空地供顾客休息,起名称为“老公寄存处”,大受男士的欢迎。对于逛街,男人们普遍先天不足,千万的豪宅买不起,可以原谅自己;百万的名车买不起,可以安慰自己;但千八百块的衣服买不起,就只能叹气了。其实,买了又能怎样?女人的衣柜里,永远都缺一件。
  不喜欢逛街。
  可是到了一座新城市,很小的一个需求就逼不得己的必须要去逛街。今天想买一个笔记本(不是电脑),解放碑转了又转,终于在重庆百货的8楼买了一本,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深圳的马路上随处可见一些文具店,低中高档文具基本都有,而重庆似乎不太常见。极小的一件事,耗时2小时。以前看过一篇报导,美国迪尼斯乐园的生意一直很好,有记者采访经营者,回答只有一句话:蹲下来,用孩子的身高去看迪尼斯是什么样子的……重庆百货把文具设在它的8楼,化妆品设1楼,也许是这附近学校较少的缘故吧。
  在《人脑•欲望•都市》这本书里花费了N多的篇幅,无非是要讲述,都市的产生始于人脑,而人脑的想像力始于人的欲望。都市能够满足和引导人们的欲望,因此,人们都努力往城市里跑,往大城市里跑,于是,重庆有了3000万人口。如此宏大的一座城,想一想都觉得很有意思,3天了,我对重庆的兴趣在不断的增强。
  站在渝北区回头看,最大的感觉还是“拥挤”。不知是重庆人的后天努力,还是老天的设置,车过了大桥之后明显快了起来、平顺了起来,没有那么夸张的高低起伏,也没有很猛烈的急拐弯,“重庆向北”,这是必然的趋势吧——相比多山地带,平原在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上,优势远大于多山。到了渝北区,看到眼里的一切明显不同起来,它会是未来的浦东新区吗?
  这有一点象深圳的罗湖与福田两区,罗湖区建设的比较早,由于靠着香港,深圳被称为是香港的后花园,香港人来来往往,比较有钱,连一个卡车司机都能在深圳包二奶。记着2003年的春节,电视上播出一个采访香港市民的专题,有位7、8岁的小女孩对着镜头说出她的新年愿望——希望爸爸不要去深圳找那个坏女人。罗湖区的整体规划,在现在显得很乱、很无绪,而且以第三产业为主,注重商业氛围,晚上走在街上,总是会迎面遇着一些身份可疑的女郎;至于福田,不但有许多厂区,而且集中了深圳大量的写字楼,拥挤,但规划有绪。也许过不了多久,渝北区将随着重庆火车站的搬迁,而变成新的市中心,那将是重庆的一次飞越!从山上走下来,城市怎么能跑得不更快一些呢。
  的士司机明显看好这一点,今天打了七、八辆车,司机有男有女,说到渝北,都是很自豪。渐渐地,我体会到了一个重庆特色——崭新的、繁荣的新重庆,比解放碑、朝天门,给予重庆人的自豪与信心更多更强。重庆人也许不太在乎历史,但绝对在乎未来。
  说重庆不在乎历史,估计会招来很多的痛骂吧。几天下来,几乎问了所有交谈过的重庆人,发现他们对于“江北区”的概念并不明明白白,3000年的重庆历史,交谈的人都说的不多,也许是懒得说吧,没办法,人长得丑就不招人待见。
  今天站在朝天门的时候,不到1小时先后来了两批外地的游客,有清一色的老外,也有叽叽喳喳的台湾团。他们站在朝天门,东指西指,仿佛都有“早有耳闻终于一见”的意思。当时,船顶上有一只白色的风筝在随风轻飘,是那种自制的,小时被我们称为“铁锹头”的风筝,风不太大,风筝飞得也很勉强,像极了年少时我放的那些,总也飞不很高。不知道重庆人对于“长江”、“三江汇合”这样的概念,在内心引发什么样的画面呢?是一排排的挖砂船吗?还是挤满岸边的游船?这种很老土的想法,使我更加用力地看对岸那些黑色的老屋,偶尔回首,发现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外也在指着它们说三道四,或许在他们的眼中,那几栋又旧又土的屋,让他们觉得花钱买飞机票跑这一程不算亏吧。
  重庆的旅游过几年会比现在更火!会向九褰沟那样处处人工拦坝吗?会扫平老屋建起一栋栋“香格里拉”、“必胜客”吗?
  其实3000年,如果遗忘、如果更改,用不了30年……

重庆印象(四):在重庆的夜色中向住宅区走去……
  重庆的夜,来得似乎很早,晚上8点来钟,刚过解放碑走到新华路就明显能够感受到“歇市”的氛围,临街的店铺关门上锁,偶尔一两家坚持营业的小店,昏暗的灯让街显得更加寂静和深幽,来往的车比白天提速了很多,站在高处看江对岸,除了几栋高楼被自备的灯光系统映得金碧辉煌之外,目光所能看到的,是一片片深深浅浅的黑。
  这让我和我的同伴们,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深圳普遍是下午6点下班,到了晚9点路上依然人来人往,直到12点,才渐渐消散。一些繁华的商业街区,8点钟正是搞活动促销的黄金时段,流行音乐、T台秀、业余歌手、野模、港味主持、抽奖互动……10点钟准时go to bed是一种老人行为。
  没有想过要深入去了解重庆夜生活,K歌、上网聊天、泡吧、足浴、吃吃喝喝……这些被称为“时尚”的东西,在每个城市都是少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百姓人家到了城市散场的时候,大多是和家人守在自己的屋子里,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于是,我撑着胆子走进重庆的居民区。
  说“撑着胆子走”,其实是一种生活常识——除非身怀绝技的少数高人,谁独自走在陌生的夜路上,不害怕从旁边突然冒出来几个黑影?可是望着黑幕里黑漆漆的楼群,还是感到有些好奇。
  重庆的回家之路,走起来真的不轻松,临街整齐排列的店面突然闪现出的一个入口,要么是向上的慢坡、要么就是向下的几十阶楼梯,而且路灯都有点象《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和张曼玉发生故事的场景,昏暗、稀落,明明燃着却让黑夜显得更黑。沿着坡向上走,路边一排排居民楼相临紧密,家家拉着窗帘,深不可测的样子,从这也可以看出,不论与山谋地的重庆多少自豪于自己过去的成就,可对渝中区这一带的住宅楼居民,天天都在做着一种比量平衡——居住私密性与视野通透感之间的艰难平衡——拉开窗帘吗?3000万人口,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笔财富,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走在我前面不远处的那位女孩,步伐越行越慢了,腰弯着,肩膀起伏频率加大。这让我想起在路边看到的一则广告——城市的中心在变,但心不变。重庆向北,向更平坦更开阔的地域发展,这不是多么高瞻远瞩的决策,而是一种改善生活的本能,作为一位普通人,比如我,比如前面的那位女孩,如果每天回家都要经过如此的攀登,很难在回到家之后,心情充满百分百愉快。
  这几个晚上,并没有走得太远就感到有点累了,来日方长,如果不到重庆的普通人家去做做客,就算白来重庆了。我想,终是会有机会的。
  PS:一些题外话,见笑了。 (时间:2006-04-09 13:09:11)
  了解重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说才来几天就对重庆有了多么深刻的了解,那纯是胡说。不管是重庆、深圳还是任何一个其他别的城市,初来乍到,好奇终归是多于理解的。重庆不是天堂,3000万重庆人不可能全是仁人君子,当然,这个城市更不可能是个“坏人集中营”。这其实是个很单纯的问题。就比如在城市里受骗、被宰,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你选择你承受”,压根不值得一丝的难过。
  可以肯定地说,1、2个月之后,重庆,对于我来说还将是一个模糊、朦胧的概念,甚至在重庆生活了几个月,可能比没来重庆更模糊。因为,你在一个城市里的生活内容,往往取决于你在这个城市里遇着了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事。人和事,都是个体的、偶然的,它又能代表什么呢?
  拿深圳和重庆相比吗?我本人没这种意思。最近的几年,我一直在深圳生活和工作,可以说,深圳是一个我现阶段比较熟悉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参照物,如同车的行驶速度,作为乘客的我们,习惯用窗外的树后退有多快来比较。换种说法,我若拿俄罗斯的本撒市来当看重庆的参照物,(我都不知道它在地图的什么位置),是不是太可笑了?
  真的很感谢有这么多不知名的朋友见证了我这些天的所见所感,“客观”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它不可能如“一包蓝色硬白沙香烟10块钱”那么明确,它只能是我的经历、年纪、知识层面、思维方式的集合体。因此,客观与否,只能见仁见智,我只是“努力平视”——对于重庆,我不仰望,更不是俯视。
  就先说这些吧,也许不会一天一篇,写的太随意,对我对大家都不尊重,但我会在离开重庆之前,一直码字。

重庆印象(五)
  深圳最繁华的商业街是华强北地段,人挤人、人推人,治安问题一直是让政府和广大市民头痛的问题,前些日子说,警察为了加大对不法分子的威慑,正在加急训练警犬,以便于日后随警察一起巡逻。这一提议刚刚见报,立刻引起正反两面截然不同的议论,其中有一部分人称,这太模仿英国警察的作法了!大家都知道,每每英超联赛的焦点大战既将入场时,为了对付足球流氓,都会动用大批的警察和警犬——警察顶着高高的帽子用皮带拴着条吐长舌头的大狗,这一形象几乎成了英国警察的标准像。
  其实,关于树立自我形象方面的成就,英国不仅仅只拥有个“牵犬警察”形象,比如同样是雾城的伦敦,由于二战时的表现,被冠予“欧洲脊梁”的荣誉。
  同样是二战的堡垒,英国由于抵抗住了德国对伦敦的疯狂轰炸,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成为了二战中欧洲人民战胜法西斯的精神图腾,时至今日,英国人还常常会在二战纪念日时大力宣传这一伟大抵抗,光以此为题材拍摄的影片不胜枚举,英国皇家空军也因此名誉全球……那么,重庆呢?被日军整整“战略轰炸”了5年半,昂首不倒,直到抗战胜利,日本人都没能在重庆留下一个脚印,相比当时全国性的大溃败,作为“陪都”的重庆,保卫的不仅仅是一座城,保卫的是中国人反击的信心!当时当地,重庆何尝不是一个图腾……如此伟大的一段历史,单凭抗战胜利时的几章文章、几个活动去纪念和宣传,力度何其微弱。现在,全中国的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光称自己是“高科技型城市”的就是60多家,甚至连美女都能充当名片了,没有特色的宣传引发不了多大的兴致,重庆,一个拥有如此壮烈、如此伟大历史的城市,何必和它们站在同一口径上竞争呢?“保卫重庆”,当时是全中国的共同使命,那么,今天为何不去把这种信念加以延续?没有日本兵,但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同样需要保卫,为什么不是重庆?
  不论重庆被冠予多少头衔——中国第一江城也好、第四座直辖市也好、中西部地区经济中心也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心也好……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就先在具有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成扮演着世界大工厂的角色,当产业工人,为全世界大企业打工,这几乎成为中国各地经济成长、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柱,暂且不论这种角色定位合理与否,光从“增加城市魅力”的角度上来,拼劳动力的低廉、拼政策的宽松、拼资源的雄厚……拼到最后,一个城市的文化才能为这个城市带来更多的尊重与机遇。
  可是重庆对自身的文化是如何定位的呢?大连是旅游文化、深圳是移民文化、上海是大都市文化、北京是京城文化,不论褒贬都有自己的味道,可重庆该用哪种文化还命名自己?红岩文化、江城文化、三峡文化、火锅文化、茶馆文化、棒棒文化、码头文化……林林总总,却又各占江山一两天,很难对外达成统一的共识。现在做企业的,一是找准项目、二是看好市场,第三就要给自己起个好名字、设计一个好LOGO,眼球经济时代里,连解放碑附近的班尼璐都知道叫两个小女孩使劲拍巴掌招人注意,更何况一个在全中国都举足轻重的大城市呢?确定一个文化调性,相当于拟好了一份自我介绍、自我规范,对内能够统一城市居民,对外能够让人记忆清楚。何乐而不为?
  走过许多城市,比如泉州、厦门、西安、兰州、南京……每一个城市的主流媒体上都在宣扬自己一个“活力四射、务实开明”的城市,经济转型使各大产业重新洗牌,企业转制又迫使大量的城市居民成为失业、下岗、待岗人群,有哪个城市愿意说自己死气沉沉呢?所以,“活力”、“热情”不能是城市标榜自我的唯一措辞,太常见、太泛泛。
  重庆人梗直、直爽,这只能赢得认可,却难以赢得尊重,如果重庆加大力度对自己的历史、自己3000年的文化进行归纳与宣传,使全中国的人一说到抗日,不仅仅能想到南京大屠杀的悲愤,还能想到重庆式抵抗的骄傲,将会赢得多少由衷的尊重……总是有很多专家学者站出来说:中国现阶段缺乏统一的信仰,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却是最好的拢聚人心的思想,如果说到“宝”,我感觉,重庆怀宝,只可惜把宝包裹的太深、埋得太严,多可惜。
  站在轰炸遗址前,突然想到,如此有朝一日全世界人都在公映一部类似于《珍珠港》式的重庆保卫战大片,多少经历和没经历过的人将会为之心速加快?“重庆=抗日战争精神图腾”、“保卫重庆=保卫全中国”,这样的概念一旦树立,将是一代又一代的财富与骄傲……
  敬礼,1938——1943

重庆印象(六):扁担挑出来的城市
  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倒春寒的滋味,雷雨交加的夜过后,气温骤降到13度,风大,风筝在大江的上空盘恒,像架性能超强的新式飞机,分不清牵线的手是在渝中还是渝北。每天晚上都能听见轮船汽笛声,低气十足,滚滚远去,突然想起来一位在深圳的朋友,去年通电话闲聊的时候他说:“那天去趟海边,喝了口海水才想起来,原来深圳是个海滨城市!”外人听了或许觉得这话矫情,可身在海边不见海,却也成了个深圳特色——海,已变成一种商品、一种象征地位和生活品味的奢侈品,别墅建在海边就成为了顶级豪宅;填海建广场招来一些店铺,就成为了风情商业街;甚至连沙滩游泳场,也远远地落在盐田,来时塞车回时塞车,中间那段“享受时光”也要在水中人挤着人……
  可是,人终究是无法抵御城市的魅力,因为只有城市才能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继而激发和引导出新的欲望。走在重庆的街上,同样能够感觉到这种氛围的存在。始终在门口挂着“七折”牌子的华伦天奴、总能三两成群围坐谈心的星巴克、以及夹克平均价为1500块的BOSS……倘若是场无声电影,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很多元素上只是一种复制,而且越是大型的城市就越相似。然而那无处不在的重庆话,却又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我:这是重庆。
  重庆是什么?我没办法回答,可关于重庆有什么,还是能够马上浮现出一二的。比如“扁担”。
  街头巷尾总是能够看见一些夹着根扁担,并在扁担上捆卷绳子的人,他们三五成群,抽烟、打牌、聊天、等生意,要价不高,干的却是包罗万象:打墙、搬家、扛电器、拆装空调,甚至还帮着打扫一下施工后的卫生。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话不多,也许这与我本人不善言语有关吧,问起家乡,浓重的口音吐露出的地名,我更是不知所云了,不过可以断定,他们所说的地名,与重庆无关,起码与最初的“重庆港”无关。
  有一天晚上在街上散步,正逢几家店铺从卡车上卸货,大多是小型的家用电器,
  别看门面不大,拿货还真不少。当然,负责卸货的就是这些“扁担”了,对于手中的工具,他们运用的相当纯熟,人员间的配合同样很流畅,看了足足有半个小时,很为之着迷。一些时尚杂志上说“专心工作时的男人,最性感。”此言不虚。他们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重庆还以“港”自居的时候,江面上又是怎样一番帆起桨落的场景!朝天门码头上又聚集着多少手执扁担和绳子等待挣营生的人,当然,小商小贩肯定是少不了的,因为有港,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水运枢纽,因为有港,重庆人才会注重效率、性格直爽——船入船出,那容得人闲情漫步。然而,码头自古以来就是个江湖,外地人多、油水大,谁能在码头上呼风唤雨也就相当于谁把财富装在了自家腰包,强者生存、强者为王、强者崇拜,也就造就了码头文化中“好勇斗狠、热情冲动、讲究义气、本土意识浓”的成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长江就在身边流淌,城市离不开经济,经济发展离不开码头,码头文化自然上升为城市文化了。连蒋介石座镇陪都时都要宴请码头人士共商安定,也就能看出其影响力有多大了。
  高速公路,浩大的国际机场,渐渐地使重庆的港不再那么重要了,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港已不再,可“棒棒”、“扁担”却依然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延续和升华吧。解放全中国的三大战役是小推车推了出来的,重庆又何尝不用扁担挑出来的呢?然而,城市居民们显然对“扁担”不是多么尊重,甚至称呼他们也直呼“扁担”、“棒棒”,连声“师付”都叫不出口,难免是对过去遗忘得太快,试问,连引以为荣的火锅,都起源于码头上船工和出苦力的人,为了省钱省时间把隔夜的剩饭菜汇在一起加热食用,又从何而来高高在上的骄傲?其实一根麻绳一根扁担挑生活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用自己的劳动,讨营生。

重庆印象(七):骄傲 无处不在的重庆气质
  沙坪坝的造音异代,有机会一定是要去看看的。
  特地找来《地下重庆 壹》,将整张专辑拷进MP3,戴上耳机,在重庆的地下摇滚原创音乐陪伴下漫无目的的走,也算是对周末最大的一种自我奖励吧。专辑里收录的大多是“木偶乐队”的歌曲,明快的节奏和纯英文的说唱,未经该乐队的同意,自作主张地把这首“who guide us”当成他们的主打歌来听,很年轻的男孩在没有任何音乐伴奏下,做了一段清唱,然后是慢版的英文吟唱,节奏温柔,如果该主唱真是在校的大学生,凭此柔情会来招来无数红颜的青睐。若是在电吉它上拴上一根红色的纱巾,即使不唱,也会勾起听众许多关于青涩、关于“未经许可的爱”、关于“可以原谅的错”……等诸多情愫。
  霓虹灯在重金属音乐的轰鸣声中显得有些迷离,一周以来,已渐渐习惯了街头麻辣火锅的香味、习惯了高低起伏的路,可还是有些转向——只要从住所一出来,立刻分辨不清东南西北,这种情况是少见的,有文章曾说“男人靠方向记路,女人靠建筑记路”,迷失了方向总会引发一些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第二次爬上两江亭,风依然很凉,长江在右、嘉陵江在左,雾气深重无法看清半岛的全景,很巧,又遇见了第一次来时的那位保洁工,她还是很热情地给我指着,那儿是解放碑、那儿是朝天门、那个有高高顶的是大礼堂,还有轻轨,很方便的,你们外地人最好坐轻轨,能看好多风景。然后,她又说起重庆这些年的变化是多么大,而且以后会更好——光是长江大桥就将要多修许多座。顺她手指引的方向看,在夜色中,几乎无法分辨哪儿是山、哪儿是楼,倘若不登高,又如何目睹以楼为峰的城市景观呢?这时,又来了几队人马,听口音,多是重庆人带一些外地朋友来看景,风把他们的谈话拉扯得断断续续,只言片语中,总是包含一些“以前”、“夜景”、“长江”之类的词汇。
  是的,重庆人骄傲于自己的成就,这种骄傲缘于一种与过去的比较,缘于这越来越灯火通明的夜色景观。数天以来,的士司机、邻居街坊、QQ好友、小店老板……无一不是在给我热心地进行这种比较,身边的这位保洁员,手把栏杆,望向远方的眼神流露出许多的温存,城市给予她的不仅是一枚“保洁员”的胸牌,还有这望不到尽头的繁华似景,以及似乎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这份骄傲发自内心,绝非针对外人时的有意卖弄,同样,这种骄傲不容冒犯——10年的成就超越了以往需要20年、30年的辛苦积累,繁华已写在眼前,作为外人,只需要去赞叹和祝福!蓦然想到,倘若身份对调,我是一位生于渝、长于渝的重庆小子,即使曾经天涯海角,很可能会对这座城市也是难以割舍。
  故乡,是一种情结。
  然而,我不是重庆人。对于它的过去也仅仅能通过一些陈旧的楼、古老的街去窥见一斑。曾长时间的站在长江大桥边看比悬崖还陡峭的吊角楼,按动快门把相机塞满,看上面的人通过窄窄的街从一间屋走向另一间屋,暗暗盘算,从最上面的家走到长江边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由此不难理解,吊角楼将成为一个纪念符号,定格在历史的某个阶段,高楼大厦在“解决居住”的功能上完全取代了它,长江边悬崖上这些拥有乌顶白墙的屋子也就成了一道城市景观——对于外地来人,它在讲述中更多的成为一种参照物,甚至成为“落后、闭塞、艰苦”的代名词和事实证据,毕竟,所谓进步,其实就是一种抛弃。
  看了关于未来重庆的政策规划沙盘,第一感觉是,重庆的土地承重能力真的很大!高楼林立,在这片崭新的“重庆森林”里,周边许多区的人将在城市中心找到自己的落足点,“小重庆”向“大重庆”的拓展、“大农村、小城市”向“大都市”的拓展,由沙盘的布局可见一二,当一切都由规划变成事实的时候,估计重庆人再也不会为“谁更适合当直辖市”而动心动容了吧。那时的重庆人以及来重庆的外地人,更多的是在思考什么呢?
  还记着梁思成抱着北京古城墙痛哭失声吗?
  城市的骄傲如果只能通过高楼大厦、立交高架桥和人口数量来表现,到底能够维持多久?比如北京,在基本消灭了四合院、牌坊之后,非议远比赞叹多,它是国际大都市,可它永远在“适合人类居住城市”排行榜中找寻不到身影。反观那座重庆规划沙盘,绿色、山脉成了点缀,突然在心里冒出一个念头:伟大的人类奇迹——三峡水利工程,日发电量将有多少是被重庆的空调给消化了。
  也许,把速度放慢一些,再多借鉴些中国城市发展的功过,能够为重庆赢得更多更长久的骄傲吧。

重庆印象(八):黄色风景线
  出租车和出租车司机,也许是外地人了解陌生城市的一条捷径。
  难怪在亚运期间,全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恶补英语,关乎首都脸面的事,哪朝政府都不会等闲视之的吧。说出租就不能不说油,“能源问题”目前已经上升为全世界的焦点,不是为石油,美国人不会出兵伊拉克;不是为石油,日本人没有底气去争南沙。去年,深圳着实闹过一次“油荒”,每个加油站都会通霄排起长龙等待加油,马路上的车辆锐减,民怨四起,谣言四起——那种体会是深刻的,繁华似景,以“改革开放窗口”、“国际花园城市”自居的深圳,在能源面前竟然如此的脆弱。常有人士说,干什么要出兵去攻打日本啊,断了它的能源进口路,它就不攻自破了!其实,地大物博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各地关于节能、发展石油替代品的口号与决心,听过太多了,失望太多了,然而从初到重庆那天起,就为之感到一振——公交车和出租车,不说加油叫“加气”,如此庞大的一座城市,竟然真的能够这么坚决的执行天然气替石油,能力可见一斑!小排量的出租车比起其它城市的出租,动力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可是却节能近5成!套用葛优的话来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能源!”比起马路上那些富家子弟、时尚人物座下的改装车,黄色出租显得那么可爱——起码,它不会喷出黑烟,不会带着巨大噪音自以为挺美其实超级招人烦的招摇过市。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有朝一日,重庆能成为第一个利用太阳能跑出租的城市,是的,困难总是重重的,相比起困难,观念和决心更是重要。
  重庆的朋友曾拉着去酒店小聚,点酒的时候,我说哪怕喝白开水,也不喝那个叫什么太白的酒。为什么呢?因为它占据了重庆黄色出租车顶的灯箱,满大街都是它的流动广告,是的,知名度有了,美誉度呢?起码我觉得白开水比它强——公交车车箱上印广告、站台上印广告、车内座椅背上印广告、小拉手上印广告……已经被油彩涂花了脸的公共设施,难得还有出租车顶保留那么一处纯净,何必如此创意?何不保留那么一巴掌大的干净呢?重庆人喜欢时尚,解放碑四周常有衣着时尚的男男女女在漫步,然而时尚不应该仅是索取吧,不应该是无度的占据吧。试想,若有略通中文的老外见此奇景,没准回国写游记时会加上那么一笔:中国的出租车,叫太白。这恐怕又是一中国特色了吧。
  由于工作之缘故,常常急事需要乘的士,途中,和司机闲谈成为一种乐趣。他们有下岗的工人,有曾经的小业主,有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还有喜欢在城市里转的个性人士,他们嘴里诉说的重庆,多姿多彩,比如看夜景不去两江亭算是白来,或是军工大城现在的军工厂,好的改成造摩托,差的都倒闭了……重庆司机不喜欢沉默,每每打电话后,他们往往会告诉我,约好的那个地方在哪、走什么路近,甚至会热心地简述一下那个区域的过去从前。然而,他们的善言却不是贫嘴,不是肚子里知三努力说五的那种卖弄,对于巨大的下岗人员、对于满街的外地劳工、对于吸毒,他们都用很平静的口气说些大概——毕竟见多识广,哪个城市里没有这些呢?又何必为这些去粉饰或是争执呢?它们如同夜景、早市一样,是城市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重庆有,别的城市也有。谁去雄辩,谁可以免吃晚饭了。
  与这么多的士司机交流过,发现他们是一群对于未来满是信心的人,路窄?渝中是没办法了,可江北新区就很宽啊!钱少?还好啦,平平安安就好,不是我的就不去挣!房子挤?等以后有钱了换套大一些的,反正都是月供撒……其实,爱一座城市如同爱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用很大的声音向全世界喊:重庆,我爱你!那是受韩毒太深的孩子气。而每次下车,都不忘叮嘱一句:师傅,谢谢!小心慢行哦。因为从他们淡淡的诉说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明天,总是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重庆印象(九):私城市味道
  “湖广填川,四川填陕甘”是儿时就听过的一句古谣,最初的起缘似乎来自于奇人刘伯温的预言。自封大顺国国王的张献忠刻了“七杀碑”,在四川大肆杀戮,城废乡空,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慢慢由湖广海南等地迁入大量移民,填补了人口空缺。至于“四川填陕甘”,是经济上的填充,还是大灾大难后的人口填充呢?时下是难以度量的。米兰•昆德拉说“我们在地上的一切,天上早已写好”,听起来后背发寒。
  也许是时间过的太久远了,填川的外地人终于成为真正的川人,习川音、吃川菜,漫步在重庆的街头,满街满巷的本地语言,不知当初填川的外地人们又是如何把自己的乡音抛弃的如此彻底。半个月下来,渐渐习惯了高低起伏的路,却依然无法习惯语言不通带来的交流困难——上街购物、乘车打的都好说,无非是少还几句价、多走一站路,可工作会议时的交流不顺畅难免让效率打折,更有趣的是,连来应聘的人也固执于此,十个有七个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让我有些不知所云。这也就加深了重庆的“私城市”味道。
  尚未体会在盛夏打赤膊吃火锅到底有多爽快,每次从饭店出来,带着满嘴淡淡的麻、闻街上飘溢的香辣味,难免会感到一些单调,广东籍的同事几乎次次饭后都是泪流满面、汗流满面,吃饭对于他、对于我、对于从天南地北而来的外地人们而言,如果口味不对,已难以用“享受”二字来形容了。“重庆火锅”是名满全国,甚至数年前在湛江古街上都看见了它的招牌,然而重庆只有麻与辣吗?既然四川的串串、麻辣烫、火锅底料已在全国普及,为何不吸引一些外来的菜系,让人们多尝些口味呢?包容,有时候就体现在那一菜一饭一杯茶,如果有意迎天南海北的人,就要有天南海北的饭。或许,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却不认帐吧。
  重庆好酒。除了街头巷尾的酒类广告之外,酒楼饭堂到了营业高峰时,无处不是红红的脸、高举的杯,高声劝酒先干为敬,划拳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经历了几场酒局,发现重庆的酒桌上似乎暗藏着某种流程——男人冲锋在前,女士秋后扫场,由于酒量平平,强顶三杯后面对女士高高端起的杯进退两难,喝,痛苦;不喝,不止痛苦……有话说:生活在别处。在深圳时,划拳已然在饭店酒楼绝迹了,偶尔只能在酒吧、包间里划划“一只小蜜蜂啊飞在花丛中”之类的小拳,曾经有位认识的女孩说,男人喝酒划拳时最酷,可惜,这种“酷”已在深圳移民文化形成的彼此不信任中消磨退化了。而在重庆,全城仍在流行的这种酷,酷到头晕脑涨,酷到饭店里的噪音分贝指数不亚于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如果回去再见到那位女孩,我会给她说,在“酷”与“不酷”之间还有很多种选择,因为一座城市的精彩,不在于它的热闹,更取决于它的格调。
  称了一下体重,半个月瘦了6斤,看来可以在回去之后向那些以减肥为终生奋斗目标的朋友同事们重点推荐一下心得了,高低起伏的路造就了重庆女孩普遍不错的线条,也让外来人在上山下坡中,细细去体会一番别样滋味。在大都会的外婆桥餐厅吃饭时,几乎把墙上挂的那些铜刻画看了个遍:机器水、排队等车……若干年前的重庆,整日在上山下山间忙碌着生活,哪会想到有朝一日重庆能发展成今天这番繁华,特地在网上搜来重庆的旧时图片,“翻天覆地”当之无愧!新旧对比时,解放碑成为典型参照物——如同大渝网上有一个专门刊载重庆美景照片的贴子所示,时间流逝,它在不断的变矮,黑白照片中,解放碑高大英武,彩色照片中,解放碑被楼群俯视;而它的意义也由纪念逐步转化成为城市景观,供人们去拍照留恋或是检验一下新手机的像素。每次从它身边经过,会有种怪怪的感觉,虽说前人奋斗后人享福,道理没错,可又何必让它孤立在众多高大建筑之下日渐消瘦呢?兴建现代式高楼时,为何不在建筑语言的表达方面,给予它应得的尊重?其实,在我看来,那些水泥骨架玻璃幕墙装点的摩天楼们,永远只是那么一座楼,用不到70年就有可能报废,仅此而已。因为在深圳生活久了,越发感觉到,所谓“城市文化”,不仅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多少高速,否则,深圳为何用了20年还是甩不掉“文化沙漠”的帽子呢?
  越发期待“五一节”的到来了,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那些想去的地方走一走、坐一坐,毕竟,重庆很大,落差很大。

重庆印象(十):以时尚的名义八卦着
  说起来,超级女生的第一号人物李小姐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实在是无法让国人引以为荣的。当初邓小平为该刊的封面人物时,内页里的撰文称之为“小个子的东方巨人”,而李小姐呢?她之所以成了封面人物更多是美国人的不解与诧异——“民主”和“人权”是该国白皮书指责中国落后的主要攻击点,而全民通过手机短信,以类似于纯民主的“不记名公选”的形式所选择出的偶像,美国人都晕菜了,挺好的民主怎么生出一怪胎呢?湖南卫视再一次把长沙定位成了个八卦之城——只要能吸引眼球,就是至高无上。
  所谓“八卦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该城市的媒体(主流媒体)以“时尚”的名义,尽其所能的制造噱头,把眼光聚焦在一些与国计民生无关的花边、趣事、绯闻、无厘头之上,并以此来引导该城市的关注方向。长沙在此方面一直引领着八卦潮流,记着当时几个发育尚未健全的女孩在台上蹦蹦跳跳争着PK时,深圳的马路上经常会有一些湖南口音的女孩,热心的邀请路人发短信支持她的偶像,甚至为了各自的偶像在马路上用互相指责不停PK。无聊地热闹着。
  重庆之窗、重庆热线应该如其主页自述所写的“是重庆的门户网站”吧,每次点击进入之后总是令人眼花缭乱——社会的头版头条是“丈夫包二奶让妻子卖淫”、新闻的热点是“王菲经纪人盛赞梅艳芳”,然后就是许许多多的明星秩事,然后是没完没了的美女故事……至于重庆的晨、商、晚三大报刊媒体,周三之后40%的广告+30%的明星花边+10%的体育,剩下的才是重庆的事、国际的事。前段日子,无意间在网易的“自然与奥秘”论坛上看到了一贴关于人类灭亡倒计时的文章,上面把伊朗的核问题直接列为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最终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战。于是,很是想看看伊朗的最新动态,想看看它的新领导说完以色列应该从地球抹去之后又有何惊人之语,当然,若有幸能从媒体上看到一篇见识高远的评述,就更好了。
  也许伊朗太远,重庆的记者们根本无神分顾,10万元年薪的重庆第一美女和分区PK的美女磕瓜子大赛,自然比核武器美丽的多、可爱的多。
  记着在《三联生活周刊》上曾经专门有一期“《南方周末》精神”的专辑,三联的人说,媒体是社会的喉舌,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而《南方周末》每期引出的话题都是那么鲜活、那么社会,后来,在网易的论坛上立刻有了一名贴,大意是号召网友向《南方周末》致敬,一时间跟贴无数,可惜,2005央视的“感动中国”没有注意到它。在2004年的时候,深圳的本土媒体商报、特区报、晚报风风火火地搞了一场封杀《南方都市报》的运动,原因就是由于这几份报华而不实广告多多,除了每天的“人才大市场招聘信息”引人关注之外,对深圳的现实报道还没有广州籍的南都深刻,销售量直线下降,记者们都被安排了订报任务,谁完不成就扣谁的银子。那段日子,《南方都市报》的报童被打、报亭被封,可一周下来,卖不动的还是那三大报,人们自发的以拒买作为对霸权的嘲讽。时至今日,依然无法改变南都热销的局面。如果说“超女的短信选举”是一种美国人都犯晕的中式民主,那么,上述的几件小事,也能对大众的阅读要求显示一二了吧。
  来重庆最初的几天就听说城市的人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而且重工业基地的改造引发了大量下岗待岗人群,三峡工程又迁来巨大的移民,对于此,重庆的媒体集体失声,月收入1000的人会在意别克君威降价酬宾吗?为了生活重新定位的下岗职工很关心李亚鹏生儿子生姑娘吗?快一个月了,仍然不了解重庆,因为总觉得自己看到的与听到的都是与现实脱节的“繁荣”,就如同重庆的夜景,有飞艇在天上飞、有延江路如长龙一般的路灯闪烁,可这些不是重庆,它只是一些光与景的物理搭配而已,比如,满大街都张贴着“打一场反黑的人民战争”之类的标语横幅,却很少从“城市的喉舌”中听到关于它的真实含义。
  如果在无意中被牵引到“八卦城市”的竞争行列,重庆,也就只能说说火锅美女了。

重庆印象(十一):难忘一双眼
  最初开始关注武汉,始于那位叫池莉的作家,她的《口红》、《太阳出世》、《城市秀》等作品读了不下3遍,后来索性买来她的专辑一一拜读,并通过她的这些小说渐渐知道了精武路、知道了鸭脖子、知道了东湖和武汉大学……她从来没有刻意的去说武汉多大多好,反而以那些普通小市民的日日夜夜把一个活生生的武汉给展现了出来。起码,她是在尊重阅读者的智商——世间有百分百好的城市吗?后来特地去了趟武汉,坐在东湖边上看人钓鱼,在步行街上帮警察捉了个小偷,哦,这些不就是池莉笔下活生生的武汉吗?
  一座城市由于它的作家而有名,不知是它的福还是作家的福,城市为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北京的王朔、西北的贾平凹、上海的张爱玲以及武汉的池莉,他们用自己灵动的笔将自己朝夕相处的这个城市用文字形式给表现出来,一面之辞也好、管中窥豹也好,起码能够吸引来一些关注,带着好奇的心去实地探个究竟——西安的古城墙上真的有人在晚上吹埙吗……出于个人的习惯,决定去一个城市之前,会在头脑中着重整理一下对这个城市的概念,毕竟,冒失失敲陌生人家门是很失礼的事。这些天里,只要有空闲就会去想想到底对于重庆,曾经有过什么样的阅读呢?说来汗颜,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本小人书,名字似乎叫《报童》,里面有周总理对报童的关怀,也有报童与白狗子(民国警察)间的斗智斗勇,再有就是江、码头和很多阶的楼梯。
  在瓷器口闲转的时候,竟然在一家专营古旧书籍的小店门口中看到了这本小人书!前面好多页已被撕去了,与许多那个时代的小人书一起被散乱的堆放在地上,丝毫不起眼。拿起来翻了翻,欣喜,记忆中故事情节与原书相差不大。现在已很难找到“重庆籍池莉”这样的作家和作品了,只好在五一长假里被淹没在热腾腾的空气中去阅读这个城市。
  重庆人对于上任总理是什么样的感情?喜欢他的梗直清正、还是埋怨他对国有企业的大刀阔斧?沙坪坝、九龙坪等地在夜里被美丽的灯光包裹着,成为重庆夜景的一部分被人观赏与称赞着,到了白天,走进那个楼群悠久的老居民区会看见很多的闲人,打打麻将、喝喝水,抽气味呛人的劣质香烟,曾经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主人,如今,他们为之努力的东西已经被消灭了。现在,在我的心中总会浮现出一双眼睛——那是位40多岁的汉子,体格不错,蹲在街边无动于衷的看来来往往的人,眼神空洞而漠然,上去敬了支烟开始闲谈,谈他以前的车间,谈他现在的日子,谈他上学成绩一直不好的儿子和开出租的老婆……从来没有人去考证这个城市中有多少这样的人,也没谁关心他们的思与想,就连上网发发抱怨都是奢侈的事,记着那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用了一个词——“弱势人群”,他们连语言权都是那么的弱势。
  他们似乎是城市的夕阳,黯然、回忆、冷漠、空洞,与之强烈对比的,应该是时代新锐和准城市栋梁的大学生了吧。
  140亿新建的大学城,10年之后能使重大的全国排名上升10位吗?连着去了2天,看见N多成双成对的校园情侣却没看见一位在树下看书的学子,和几位戴着眼镜青春无限的孩子聊天,穿得比我时尚、发型比我潮流、对于“垃圾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认识似乎比我深刻……呵,作为垃圾体系中的一员,如何自我定位?据说,马克思硬是在大英图书馆里磨出了两个脚印,想来,现在校园里被烟头烫坏的键盘,多是因为QQ或是网游吧。
  有很多各省市的高等学子集体攻击北大、清华,试问:“五四”运动谁身先士卒的?“文革”谁抢先张贴大字报的?“64学潮”谁是学运的领导者?……(注:没过100年,任何大事无对错。)从来没有一项荣誉来的那么莫明其妙,重大、川美、重师,去的几所大学的公告栏和留言板上,除了交友和旅游也就是几句无厘头了。转眼又要新生毕业了,尚未在各种媒体上看见一篇重庆政府对此的说法,珍爱自己的学子、保护自己的学子、留住自己的学子,真的不是140亿的大学城就能一切OK的……反观文化沙城——深圳,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深圳大学,曾经是被全国诉之为垃圾的学校,不知不觉间它竟然变了,比如在南山爬山时、在华强北逛街时、在蛇口看酒吧时常有一些学生穿着白T恤拉条“可以原谅但绝对不可以忘记”的条幅,分发一些关于“人人少买一台日本DV将如何”之类的宣传单,血性,原本就是青春最美丽的颜色,既使它会有错,但它不能被淹没。真的希望140亿能够为重庆的学生们营造出来个氛围——使全国都要静下来聆听片刻,听听它的声音。否则,以后的以后,蹲在街边空洞望天的那双眼,很可能是如今面对QQ美女眼睛发亮的人。
  最终是没有去三峡、没有去丰都、没有去张飞庙,太热闹了,喧哗声中会把很多声音淹没的。
  注: 1个月了,“满月”在中国来说是一个比较隆重的时刻,常常在想,离开重庆之后有什么可以作为纪念来收藏呢?也许是瓷器口买的张飞牛肉包装袋,也许是新娇子的漂亮烟盒,当然还有这些肆意而为的文字。毕竟,记忆是很奢侈的事,没些实物就显得更轻飘了。
  黄鳝火锅、剁辣火锅哪个好吃?林彪够不够伟大?1000个人有1000个看法,而我所珍视的是我的感觉,就如同关于“重庆印象”,是我走进这个城市的所见所思,不被强加才不会有所勉强,目睹远比耳闻更可信。因此,感谢看贴的诸位,虽然我不习惯回贴去争执什么(争执是世上最无聊的事),但我还是希望百花齐放,就算是盲人摸象,摸的部位多了,拼在一起也不会差得太多。
  不存在对重庆的爱或不爱,对我们这些草民来说,爱自己的家庭比爱城市更可信一些,因此,所谓“挑刺”之说就变得无味了,单枪匹马和一座城市叫板?堂吉歌德都不会这么干吧,呵呵。主要是见了深圳早期的一些规划与建设,在今日为城市带来的诸多不便,才希望重庆的发展大路笔直顺畅!“百年大计”,如果光作为口号被刷在围墙上,就太可惜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活的舒心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基础建设规划。
  谢谢诸位版主的连日推荐。
  未完,待续……

重庆印象(十二):美女脸上的那层油
  记着刚刚决定来重庆时,同事和朋友都笑称艳福不浅哦,大意是说重庆多产美女,特别的解放碑一带,更是美女集中营——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类似于赵薇那种长相的都不太好意思往街上走。到了重庆之后,和深圳的朋友联系时,末了都会问一下关于美女的信息,看来重庆的“美女名片”已分发到每个人的印象中一张了。
  冰心先生曾说,世间若了少了女子,将会失去三分真五分善七分美。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风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拥的城市女孩,走在街上不难发现重庆的女孩确实有出采之处,比如白晰的皮肤和普遍窈窕的身段,有人说是由于山城那起起落落的路造就了姑娘们的好身材,也有人讲是两江的水养人,地处上游污染少水质好……林林总总的说法听起来都有理,如我这般的俗人自然是无法知道根源的,只需欣赏就好了。由于住所和工作的缘故,常常需要在解放碑附近出入,特别是到了晚上,有许多女孩坐在街边的小石桌上聊天、休息,人说“挑灯看美人”,只要坐姿尚可、衣着得体,城市的夜灯让每位姑娘都会出众。常有女孩坐着吸烟,挥洒自如,路人也多是视而不见,看来对此早是习以为常了,比较多心的暗猜一下:是否通过“吸烟面前人人平等”的身体力行,重庆女孩在暗暗表现着一种关于生活的主张呢? 当此变成一种现象的时候,也就体现出了城市的特点,毕竟,相对于曾经到过的地方,同样的场合,其它地方的年轻女孩很可能是从小绅包里掏出一片口香糖。
  “山城多美女”看来是一种上上下下皆认同的准则了,在电视上看重庆的城市宣传片,几位长相靓丽的女孩作散花的仙女状,通过她们的身影,去领略重庆的夜景和长江,短片中,她们的镜头远多于其他,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大轰炸遗址、力帆摩托的影儿都没见着,看后印象最深的还是“靓丽女孩”。相比于苏州的软件、大连的草坪,传统的美女之城重庆无疑是坚持美女路线最坚决的一位了吧。
  其实,对于“美女”的概念,人人都不同的理解,比如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个贴子“2005年度网络最美丽的女人”,实拍的是一位在路边帮扶倒地老人的女孩。毕竟,韩式整形、足底抽油以及“用奥曲星减肥的女人就是这样不可理喻”之类的漫天广告,漂亮,已经成为城市中普及的一种现象,再多情的男子在经过三条街之后也很难记起适才擦肩而过美人的具体长相,又有谁能清楚的想出上届新丝路模特大赛冠军的模样?就比如我,依稀记着某次去大都会7楼吃饭下电梯的时候,迎面碰着过一位,可还没走到人间烟火的大门口,就彻底忆不清她的模样了。
  然而,美丽却是可以长长久久回味的事。
  记着大概7年前有次见着位从北京赶来的机械安装专家,40多岁,身材矮小,穿着工人师傅的军大衣静坐在长椅上看图纸,嘴唇紧抿,头发轻垂,对前来咨询的工人笑脸相迎轻声讲解,等人走后,又是那么安静地坐着……比如前年在深圳晚上10点的公交车上,侧面一位女孩淡然地望着车窗外逝去的霓虹,手指轻轻随着MP3里的音乐打着拍子,不惊惹别人,也不受世界的惊惹。很可惜,在重庆的诸多媒体上,看到的多是对于“漂亮”的演绎,表象宣传中热闹异常。
     情人眼中出西施,大概是这个世上最实在的真理吧。《安娜•卡列宁娜》中那位列文先生在看到安娜时,感觉她穿着晚礼服的白晰光滑裸肩上似乎镀着一层油彩,那是太多男人爱羡眼光累积而成的,后来,他娶了小姑娘吉娣当夫人,从此收心,依然为他伟大的农业改革计划烦心却感到生活快乐舒服。其实,这个城市里“美女”一词,也被镀了太多的油脂,耳朵听出茧子后更希望听些清淡的,哪怕是路边问路时,热情的“棒棒”师傅们极尽详细的介绍。更何况,口口相传之中,“美女”远比“高科技”、“环保”、“三北防护林”要暧昧一些吧。
  “美女”只是重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的精彩,何必让外人提起重庆首先映入脑海的只有美女呢?毕竟,上天是公平的,它会把那些精彩让人惊艳的美人儿们分散地降到各处,不多不少,刚好每个城市都有。
  PS:今天很不清静。 (时间:2006-05-17 02:20:30)
  由于工作的需要,常开着QQ与客户、公司总部、各分公司收发文件,莫明其妙的,今天有N个人加我,大多是训斥,更精彩、火药味儿重、甚至满篇生殖器的的语言(包括一些我认识字、可按字的读音去读无法理解的话)也常常出现。这是来重庆一个多月来头一次在QQ上被如此猛烈的轰炸,以前有过,可与今天相比,很温柔。
  欲静、不止。
  刚刚忙完手头上的事,到论坛来看个究竟,看是否这一篇《美女脸上那层油》在表达上有不检点之处,无意间在主页看见一个小专栏。首先,感谢版主和大渝网管理员对此贴的推荐!至于10万人次的点击,没有诸位的推荐自然无法达到。但对于专栏中所描述的“挑起成渝新一轮PK”,我感觉很是有点意思。
  这篇《重庆印象》的初衷只是来重庆时坐在飞机上的忽发奇想,不论是点击10万也好,还是干脆没人看也罢,对我个人而言,大同小异,但都会坚持写下去的——对自己都不守信,忽悠自己,挺没意思的。至于它的影响力,呵呵,不过是个小小戏台,热闹一时,虽然没有怎么看回贴,相信有诸多的评论已是天马行空、与我文字的本意无关了吧。一时的热闹,当然会随着时间如鸟兽散。所以,不可能达到“建设重庆”的高度(草民一介,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挑起什么成渝之争吧(草民一介,哪有那么大的本事)。
  对于这种制造噱头增加论坛关注力的做法,相当理解。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必须用QQ,哪怕该专栏写“挑起新一轮地球人与外星人PK”都无所谓。有个建议,可根据我来的地方,把“挑起新一轮成渝PK”改成“挑起很新鲜的重庆与深圳PK”,这样比较符合一些事实。
  另外:致那些不知名的QQ朋友,工作没完成之前,我是没办法回去的,不论是坐飞机还是滚,都要等这面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所以,类似的问候与要求,恕难从命哦。

重庆印象(十三):重庆,慢一些
  去年深圳房交会的时候,有几个楼盘很是抢了人的眼球,比如“十七英哩——我与这个城市保持的距离”、“慢城——慢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实与重庆一样,每个楼的好处与不足,都是大同小异的,吸引人们购买的往往在于宣传和主张。
  作为最新的一个直辖市,许多重庆人都说要奋起直追、要早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要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王者……豪气冲天,反观重庆的那座未来规划沙盘,很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主张——要盖最高的楼、要有最漂亮的夜景,甚至请名人也是中国第一胖、中国第一高,常常反思那位在两江亭所遇的清洁女工,她手指长江说以后还要有多少座大桥时的憧憬表情。重庆人以自己“起步晚”为先天性的不足,其实,大可不必!
  在IT业,流行一种说法叫“后发优势”,这是一种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可枪打的也是出头鸟;行业先行者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可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世界上有几家真正的百年老店?同样,重庆起步晚又何尝不是一种优越呢?海南建省,一时间房产大热,全中国的热钱都往海南涌,过几年之后,“海口的房子”有点民国金圆券的感觉了,烂尾楼、豆腐楼、无人楼比比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口原气还是没有缓过来;北京是首都,又是拆城墙又是狂热吸引外来人才又是建国际化建筑,现在沙尘暴每年光顾,楼宇之间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感,甚至关于迁都的说法都流传出来了;西安规定市中心的建筑不允许超过10层,市民居住区往市郊发展,所以在航空、军工、纺织竞争力不强时,又成为了西部旅游大市、文化圆心……
  起步晚的人,可以抽着烟慢慢看前面跑的人是如何摔倒的又是如何中途加油的,别人摔的地方一定有坑,还用摸着石头过河去探坑吗?如同重庆的渝中与渝北,听重庆人说从前有个说法:宁要市里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现在呢?有钱的人都在新区买房,原因不过是生活质量高、未来发展空间大之类的理由,重庆多山,为何渝北显得比较平?因为在答选择题的时候,不同的年代选择了不同的答案:同样100万,先修路还是先盖房?
  前几天出的一份报告,说重庆人均收入的事,结果一片非议,不论GDP和人口的基数多大,重庆不是一个人人都中产的城市,曾经有位中国社会学家把目前的中国人分为12个等级,如果这种划分合理,那么,在重庆,12个等级的人全都有了吧,能够让不同等级的人在一个城市和平相处安居乐业,才是一个真正的大都市。美国的《纽约时报》曾发出一篇文章,说不明白为何高尔夫球在中国成了贵族运动,在西方,它基本普及——否则“老虎伍兹”怎么能成为那么多品牌的代言人呢?美国商人为何不选他们的羽毛球国手当品牌代言人?深圳当年为了体现自己的时尚,修了不下13座18洞的高尔夫球场,直到2005年才有几位市政委员联名提案紧急叫停新的高球场建设——原来绿莹莹的高尔夫球场是靠杀虫剂给养大的啊!原来杀虫剂不仅虫吃会死,污染水源之后,人吃多了也活不好啊!而深圳身边的香港,和深圳一样的人口密度,却只有区区3座高球场,完全能够满足一个城的高球爱好者,对邻居视而不见,关上门来玩创意、搞国际化,结果13座高球场如果不是靠卖周边的房子挣钱,早倒的七七八八了,那么,现在的重庆当规划一片土地准备用于高球、星级酒店、顶级别墅之类形象面子工程的时候,可否对此借鉴一下呢?
  关于“国际化大都市”,是个水到渠成的事,它不可能像1949年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广场城楼上振臂一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样,有个具体的实现日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重庆也不可能在几年之内成为罗马。当一座城市能够为3000万谋得幸福生活的时候,它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了。而这种幸福在于可持续的发展,绝对不是今天加铺电缆需要挖开马路、明天改道天然气又挖;也不是推了别具特别的吊脚楼盖洋房,再选一个点花大价钱翻新一个镇……比如一座桥,100年之后它仍然成为交通干道而不会拦住航道来往的船,比如一棵小树,20年之后可以为炎炎的火炉城市带来一片荫凉而不是挡路的木桩。据说北京一座桥(具体名字记不太清了)重选址的时候,一麻袋的专家,扛着一车的先进仪器,选好地方一挖,哈!竟然是一个宋代老桥的遗址!估计又是大建首都时被麻袋专家们给毁了修路的吧,谁说死人扇不了活人的耳光?不但能,而且挺响,“叭叭”,打的让人心慌……小时候的科教书在介绍中国时就写“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现代化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现在不知改没,其实,多厚的底子才不算薄呢?20年对城市更新一次,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么折腾的吧。德国人在盖房子时,竞标时的要价一定是最贵的、工期也是最长的(类似的例子不举了,高手如云,哪容我喋喋不休),可一战败了挑二战、二战败了现在又成了世界强国,它的底子厚吗?主要是人家建一个工程,不在墙上刷“百年大计”,而是把它写在施工规划中了……如果有机会再见那位两江亭的保洁工,我会说,所谓繁荣,不在于长江上有多少座桥,而在于桥上行走的人现在个个幸福生活,他们的子孙在桥上也个个幸福。
  当一个城市需要发展,并被标注上许多盛大的头衔时,外力与内力会催着它跑步向前,下围棋时讲究“金角银边草肚皮”,把边角布局好了,中间地带顺势落子,自然能形成一条强势的大龙,只有如我这样的臭手,才会急忙忙地在中间大做文章,从而深切的体会什么叫“南辕北辙”,方向不对,跑的越用力,在中间的草肚皮越落子如飞,越是成不了气候,当然,常败无胜。重庆的幸福明天,应该定在哪一年?10年后、20年后?也许,越快速建成的灯火辉煌越短促——重庆能够快速实现的,别的城市一样能,现如今哪个省会级的城市不是多少有些“不夜城”的样子?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重庆有如此大的版图,用广告里的话来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呵呵,十几个区一起旺,才是真的旺!3000万人的集体快活,是个奇迹,国内外的人偷军用飞机、抢外星人飞碟都要来看看重庆为什么,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弯腰请人,而是手臂轻摆:整理衣冠,重庆欢迎您!
  至于直辖市的名头,放淡一点,看开一点,普通百姓生活与直辖不直辖无关——重庆人吃2两的酸辣粉花4元钱,我这位从来不是直辖市人口的外地人,也花4元。
  小声说一句:重庆,慢一点、稳稳的跑,好吗?

题外的:
  关于许多人在QQ中质问我的话,当时没回复、以后也不会回复,在此权当是统一回答吧:
  负责任的说,直到今天,在我写过的文字中只提过一次“成都”,至于“粗口”、“素质差”、“重庆不好”、“不应该直辖”之类的字句,从未出现过,对于“上车让座”、“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之类的事,由于我从未是1天24小时全天候站在马路边看或是坐公交车领会,所以,从未对此有任何一个字的印象表达……不过,若有看官觉得全是我说的,也没太大问题,毕竟是我的《重庆印象》引起了一场热闹。相反,提到深圳时,讲过香港的二奶多、香港后花园,引用过香港孩子过新年的愿望,说过汽油储备不足、海滨城市看不见海,以及本篇的“高尔夫球场”……“一味抬高深圳”?呵呵,有点意思。
  在此,感谢鼓励与平视我的人!以尊重回报尊重,以微笑回报微笑。本来气温就高,内火外热对身体不好。
  有一个很是自恋的建议:点开此贴,在最左上边,点击“只看楼主”,也许能让诸位的火气降温2度。找不着?可以向“北风往南吹”版主咨询,这一片街道归他管理,呵呵,在我的“重庆印象”中,越是漂亮可人的MM,他越会温柔的解答咨询。

重庆印象14:十指相扣
  郑智化的一首歌唱过“笑容太甜,泪水太咸,山盟海誓到了最后难免会变”,既然“海枯石烂”之类的词现在连安妮宝贝们都不稀罕用了,还有什么去形容密切关系呢?也许,“十指相扣”更寻常百姓一些吧。
  “成渝之争”同“京泸争霸”是哪个知名网站上都有的热闹话题,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与这几座城市无关的人都渐渐在心里有个了模糊概念:它们彼此之间不感冒。如果是几个县级市之间的争执,估计很难吸引谁的注意,一来二往也就内部消化了,如同全国各地都有的那种为田界、水道而引发的械斗,再惨烈,也仅限于本地区内。可重庆和成都这样在国内举足轻重的大城市间的磨擦,影响力不能不说巨大,甚至在2003年的一份香港《大公报》上,还把此列为了“重庆特色”,由此可见其绝对是够威够力了。
  “一年成邑,三年成都”与“正月封王,二月称帝的双重喜庆”似乎是关于“成都”与“重庆”的名称来历。一个源于城市的建设速度、一个出自政治的地位提升,都是挺不错的好事,何以让两个城市的后世子孙如此彼此不感冒呢?理由也许千千万,但“一山不容两虎”的成份也不占少数吧——两个规模相差不大而地域又相临太近的城市,双卧在川地,虎啸山林,难免会有些对撞。如果成都在西藏,估计重庆人再不会有谁说“一听成都就烦”,如果重庆远在东北三省,想来成都人根本无心去比较高低了。
  快2个月了,交谈过的人有些会问我去没去过成都,说吃火锅看美女还得来重庆,言下之意自然不难领会,谈得深一些的朋友,还会兴趣盎然的对我摆摆龙门阵,从三峡、夜景和串串一路说下去,说的多了,反而激起我的几分好奇,如果有机会,真的应该去成都看看,看看它是否比济南更平原、街道也是横平竖直如同棋盘;又过着怎样一种安逸的生活,是否真的如其城市广告宣传中所述的“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其实,历来火爆的“成渝之争”,又有多少非成渝籍的人在无比关注呢?哪个网站上,不是把“京泸争霸”类的热闹与“李宇春试穿露背裙”类的热闹放在同一栏目?虽然重庆通过直辖之后,已独立成市在行政上不再归属于四川了吧,可是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重庆和成都依然是川籍的两大城市——行政上的硬性划分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地域概念”、“传统印象”则需要很多时间慢慢地消化,天津就是很好的例子,直辖多久了,依然无法彻底抹掉那个“卫”字。好老的古话依然适用:本是同根生。
  新修的快线,使原本10个多钟的火车行车时间节减到了4个小时(没坐过,听身边往返两地的人介绍),蜀道之难自古有名,“6个小时”需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才能实现?老外曾经提出“地球村”的概念,经济科技发展使地球越来越小,小的像个村落,若是把重庆与成都放在世界地图上看,两个小红点几乎是连在一起的吧。重庆要发展,真的可以离得开与成都之间的贸易往来吗?成都的繁荣能脱离身边的直辖市去独立实现吗?前几天开的重庆春季房交会,四楼还特地有个成都专场,也是人来人往,挺是热闹的。
  曾经一次酒后,略有些醉意的朋友非要和我算一算,重庆与成都谁的GDP高、谁是老大!当时我给他说了个故事:两位经济学家某日无事,一位说“这砣狗屎,你要是吃了,我给你1000万!”另一位吃了,后来心里不爽也提出1000万换对方吃砣狗屎,两个人吃了之后没多久都开始不爽,一起去找他们的老师诉说此事,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拉着两位爱徒的手说“你们哪里知道啊,区区两块狗屎,你们为我国的GDP做出了2000万的贡献!”……呵呵,GDP去衡量一个城市的实力,实在是太牵强了,一栋豆腐渣工程的楼,从建到拆,是否给城市带来了两笔GDP?在GDP面前,贪官腐官才是活雷锋呢。相对于3000万重庆人和1000多万成都人而言,城市包含着他们的生活、家庭、事业和未来,它们就是他们的具体人生了,当然,这种包含往往是跨城市的——谁还没几个远房亲戚身处别的城市呢?比如重庆人,应该很有一部分人在成都有些表亲吧。
  其实,面对面交流过的重庆人,对成都远没有像网上怒火青年那么仇视与不屑(他们不是“愤青”,真正的“愤青”拥有一种让人心跳加速的美感与力度,仿佛听崔健的《最后一枪》),至于象“成都人都不是好东西”、“成都人都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更是一句没有听过,说的严重一些的不过是“成都安逸啊”。相反,绝大多数人说常去成都,有不少成都的朋友、与成都的朋友互相推荐买房、成都的朋友带着去品尝小吃……网上热衷于成渝之争的怒火青年总是以为自己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喜怒与价值取向”,动不动就会说诸如“我们重庆人如何如何”、“我们成都人如何如何”……其实就像怒火青年没能力为整个城市的人发工资一样,他代表的也仅仅是他自己而已,只不过,相对于“沉默的大多数”,他的声音更巨大一些、精力更集中一些、爱恨更轻易一些而已。
  遥想起很古老的一句宣传口号:军民手牵手,试问天下谁能敌!如果同根相生的成渝在经济与文化上越过重重蜀山实现十指相扣,将是何等重量级的牵手!又将形成多大的冲击波,环环外拓,从而真正达到“圆心”的地位——整个西部大开发的圆心!甚至整个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至于“成渝相轻”,更像《射雕英雄传》里那位被关在小山洞里的大侠周伯通,实在无聊了发明出的“双手互搏”——左手打右手,日本人笑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