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景:莲花石
明代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江渊,盛赞家乡江津美景的“前八景”和“后八景”的诗中,有一首对“江心砥石”的描写:
江心砥石激奔湍,砥柱中流障百川。每视低昂觇水候,还将出没兆丰年。根同海底千寻玉,形出峰头百丈莲。一自神功疏凿后,独留万古镇风烟”。
江心砥石指的是莲花石,原名跳蹬石。
位于江津区几江主城滨江路东段外长江主航道北侧江中,它北迎浒溪,南对东门,由36块大小礁石交错组成,礁石高180.89米,全露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江水从西流来,向东奔去,浪花翻滚,浩浩荡荡,气势壮观。由远望去,形如盛开在碧波之中的大莲花,故名莲花石。
莲花石在江津众多的风景名胜中,独具神秘的特点。
一是它长年淹没在大江中,难以显露峥嵘。只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特别枯水年份的早春时节,莲花石才露出水面,显现娇容。因此,相当多的市民未曾亲睹此景观,只听到人们的传说,便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据《江津县志》民国本记载,最早发现并题刻记述莲花石的是南宋宋孝宗乾道中期(大约1169年左右)。从那时起至现在的830多年中,莲花石共出水16次,而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
二是莲花石上有丰富的题刻文化,价值珍贵。最早见著于《江津县志》民国本“名胜·莲花石”条目中,有“宋乾道中石刻数行镌于江崖壁”,又据明代《重庆府志.江津县》详载:“挑灯石即莲花石,在县北江水中不常见。见则人以占丰年”。明代曹学 著《蜀中名胜记》也有同样记载。
1987年3月中旬,江水枯落,是50年来最低的一次水位,莲花石露出水面达800多平方米。重庆市和江津的文物工作者两次登上莲花石清刷所有题词处的泥沙,分别清理出11块礁石上共38处题记,诗词47首,——拓片留存,整理成记录长江枯水题记空前完好的资料。这些题记,除5处仅记录了年份和题刻者姓名外,余均为诗词题刻,计有五言律诗2首,七言诗5首,五言绝句3首,七言绝句36首,词一首,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明代宁岫刺史曹帮化《题莲花石》诗云:
原是华山一枝花,何年移植几江崖?浮沉世态知多少!引得游人日泛槎。
又如清代道光癸未(1823年)春末邑人李风题诗:
预兆丰年岁,江心现碧莲。三山分美种,十丈吐清泉。影掠双鱼跃,光涵宝塔联。洋阳路古迹,百姓祝尧天。
再如民国初年邑人李垣题诗:
洪涛 历几千秋,洗尽淤泥始出头。立脚有根摇不动,故留君子镇江洲。
这些诗高度赞美了莲花石的壮美景观。题记的作者有官绅政客,有骚人墨客,有工匠平民等。从题记的镌刻书法来看,各题记均为阴刻,无纹饰,但多数有长方形边框。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或工稳凝重,或豪放洒脱,且多为本籍书法家墨迹,刻工技术也颇值称道,不少题记堪称上品。从题记的年代看,上自南宋乾道年间 ,下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其中清代题刻较多。从题记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咏叹莲花石的奇特风姿;二为“石现兆丰年”的祝颂;三为明代女士谢秋芳在莲花石殉情前的绝命诗。所有诗词题刻都是有感而发,耐人寻味。
三是谢秋芳殉情莲花石的凄美传说,永留人间。莲花石题刻诗有:
琵琶声咽晚江滨,胜句留题石上新。名妓名花共今古,年年占得一枝春。
这是赞美名妓谢秋芳为爱人殉情的绝命诗。传说明代崇祯年间,四川泸州有一位貌美如花、多才多艺的名妓谢秋芳,与在泸州做官的江津人杨生相识,为其卓尔不群的气度和才华所打动,互生爱意。后来杨生被人诬陷受贬,在离开泸州回江津时,杨生向谢秋芳承诺,将凑钱为其赎身并结为连理。哪知杨生一去,时隔一年却不见其踪影,音信渺无。谢秋芳费尽艰辛,自赎其身来江津找杨,几经周折后,得知杨生原来在回津途中郁疾而亡。痛不欲生的谢秋芳便到莲花石上排遣忧伤,吟诗悼杨后,她殉情于江心,凄美的传说得以流芳百世。
莲花石题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历史枯水位题刻之一,石上的题记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宋元明清至现在近千年的长江枯水期标志,为气象、水文、水利、航运等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加之莲花石出水时间较少,诗词、书法、镌刻艺术俱佳,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观赏价值,因而蜚声巴渝。它与重庆朝天门灵山石、江北耗儿石、巴南迎春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等枯水题刻被誉为“川江七大枯水题刻”,共同构成长江三峡库区堪称世界第一大古代石刻水文记录走廊。1992年3月19日,重庆市政府公布江津莲花石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直辖后的重庆市政府,公布江津莲花石题刻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江德双)
2007年长江江津莲花石可能最后一次“露面”(图) 本报讯(记者 吴国才)36块大小礁石、38段题刻……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在江津区几江镇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江水中,静静地绽放。日前,由于长江水位持续下落,被誉为“川江七大枯水题刻”之一的江津莲花石20年来首次露面。专家称,这可能是莲花石最后一次露出江面。昨日,记者与市文物部门专家一道,登上四面环水的石上,探寻江中之宝。
“花蕊”清晰可见民国题刻 下午3时许,记者在江津区东段滨江路上看到,宽阔的江面上烟波浩淼,在长江航道北侧的江水中,隐约可见露出江面的礁石,像莲花一样静静地绽放。
记者与市考古所、该区文管所等文物保护专家一道,在海事部门的配合下,登上淹没于水下近千年、少有露面的莲花石。近40平方米的石块已露出水面,遗憾的是,所有石块上布满斑驳的浅黄色水藻,石缝间漂浮着丝丝青苔。
市考古所副所长袁东山称,“花蕊”已基本出水,两“花瓣”若隐若现。他在“花蕊”处轻轻地拨开水藻,顿时显现出“民国二十六年春治军几水游志”等隶书体文字。
在北侧一“花瓣”处,有一长约3米、宽约0.5米的条形题刻,保存较为完整。撩开粘在石面上的青苔,异常优美的小楷文字让人连声感叹。因青苔附着,只可见“春”、“莲”等字。文物专家从字体初步估计,该题刻比“花蕊”处的年代更久远。
20年来首次“露面” “常不见石,见则丰年。”江津区文管所张亮所长称,“莲花”由36块大小礁石构成,高180.89米,全露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整朵“莲花”上题刻38段,上自宋乾道年间,下至民国二十六年。悄然开放在水中近千年的莲花石,据可考记载共出水15次,而最近一次是在1987年,即20年前。
江津区长江航道站船长唐中伟介绍,莲花石露得稍微齐全的是在2月27日,当日该江段水位-0.30米,但截至昨日,该段水位略有回升,为-0.13米。今春长江枯水才有幸一睹“芳容”,“这是20年的等待啊!”
文物专家今日围堰取资料 “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出水了,必须尽快进行抢救性保护。”市考古所袁东山说,石上题刻记录了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情况,因其地处长江重庆段最上游,是长江上游历年水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石上的诗词、书法、镌刻艺术等均有研究价值。如果这次不能提取到完整的文字资料和出台相应的补救措施,随着三峡三期蓄水及其他工程开展,莲花石将可能永远沉没于水中。
文物专家们准备今日在莲花石四周围堰,用水泵抽干里面的水,待专人清洗石块后,先对石上的文字资料进行提取并保存,然后邀请国家有关专家对其“会诊”,制定下一步保护方案。
新闻资料 长江三峡库区堪称世界第一大古代石刻水文记录走廊,其中重庆段的水下石刻有江津莲花石、朝天门灵石、江北耗儿石、巴南迎春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等七大枯水题刻。
六旬翁背题刻情诗 今年62岁的潘本家老人在江津土生土长,从小就听说过莲花石若显于水,当年就是丰收年份。
1987年,他登上莲花石,干净的青石上镌刻着各种字体的诗歌,记忆最深的是“琵琶声咽晚江滨,胜句留题石上新。名妓名花共今古,年年占得一枝春。”这是赞名妓谢秋芳为爱人殉情的绝命诗。
凄美传说
名妓谢秋芳“莲花石”殉情 明崇祯年间,泸州一位貌美如花、多才多艺的名妓谢秋芳,与在泸做官的江津人杨生相识,为其卓尔不群的气度和才华所打动,互生爱意。后来杨被诬受贬,离泸回津时向谢承诺,将凑钱为其赎身并结连理。哪知时隔一年,不见杨影,谢自赎来江津找杨,后得知杨在途中郁疾而亡,痛不欲生的谢到莲花石上排遣忧伤,吟诗悼杨后殉情于江心。此事得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