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094阅读
  • 1回复

(人物新论)慈禧版“改革开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28
慈禧版“改革开放”
  游宇明



  年少时读历史,总认为慈禧太后是晚清最大的保守派,她残酷镇压“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就是一个例证。后来,读的书多了,觉得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

  在晚清统治者中,慈禧其实是相当具有“改革开放”意识的。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巡。回到北京,她痛定思痛,决定变法。具体内容有:裁汰各衙门胥役;停止捐纳实官,将詹事府并入翰林院,撤减河东河道总督、裁撤云南湖北两省巡抚,设立督办政务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立商部、兵部、巡警部、学部等。裁汰各省绿营防勇,精选若干营,成立常备巡警等军,命令各省筹设武备学堂。复开经济特科,命各省选拔学生出国留学,废除科举,命各省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毕业考试合格者,发给贡生举人进士等文凭。

  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发生军事冲突,国土面积、资源、人口都赶不上俄国的日本居然获胜,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立宪了,立宪使国家变得强大。慈禧太后在后宫看到了国内立宪派传播的一个小册子《日本宪法义解》,不禁感叹:“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于是加大了“改革”力度,准备立宪。1905年(光绪31年)夏天,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出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

  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再次以光绪的名义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声明“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清政府因此进行了一些“立宪”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改督办政务处为会议政务处,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并将其并入会议政务处,会议政务处并入内阁,作为预备立宪办事机构;派载泽等编纂官制,命端方派员来京参议,派奕劻、矍鸿玑等总司核定;派达寿、汪大变、于式枚等人出使日、英、德等宪政国家,再次考察立宪事宜;命溥伦、孙家鼐为资政院总裁,预备设立资政院事;命各省筹备设立咨议局,并预备设立各府县议事会;命各省设调查局,各部院设统计处;颁行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奕劻等奏呈宪法大纲及议院法选举法大纲、议院未开前逐年应行筹备事宜。

  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里面除了少量保障民权的内容,主要条文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敬;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凡法律虽经议院裁决而未经君上诏令批准者不能施行;君上有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会之权;君上有高官制禄及黜陟有司之权,议院不得干预;君上有统帅海陆军、调遣常备兵额及一切军事权,议院不得干预;君上有宣战、讲和、订立条约、派遣使臣、认受使臣等所有外事权,议院不得干预等等。

  只要认真考察一下慈禧太后的“改革开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她的“改革开放”绝对是利己主义的。凡是不涉及她个人和皇室利益的地方,她“改革开放”的步子就迈得比较大;凡是涉及到她个人和皇室权力的地方,她“改革开放”的步子就迈得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统治者有自己的利益要维护,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利益要保证,民意不会允许慈禧为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在政治上磨磨蹭蹭。1906年到1908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萍浏之役、潮洲黄岗之役、惠洲之役、安庆之役、镇南关之役、申河口之役;1908年至中华民国成立前,又发动了安庆起事、广州新军叛乱、汪精卫谋刺载沣、黄花岗起义等等暴力行动。1911年的武昌起义更是将清王朝翻了个底朝天。

  历史的无情表现在:许多时候它只认人心,不认权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28
Re:(人物新论)慈禧的改革
陈绵钦

  1861年8月22日,咸丰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传位五岁的载淳,定国号祺祥。同年12月,慈禧趁机联合恭亲王奕忻密谋政变,一举夺取朝政大权,史称“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慈禧政变的成功,客观上使新兴改革力量在与顽固力量的较量中占了上风,为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一次次的挨打中,部分人开始被“打”醒了,他们意识到中西之间存在的差距,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所未有之强敌”。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中,这部分人形成共识,逐渐凝聚为一股强大的势力,朝廷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奕忻、文祥等要员,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封疆大吏。他们认为要挽救统治危机、抵御外侮,必须仿效西方的“坚船利炮”,进行“练兵制器”以“求强”。

  为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老大帝国和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使出浑身解数。在这方面,慈禧无疑是支持改革的。洋务派在每做一事必遭保守派阻梗的情况下,若无慈禧作后盾,不可想象能延续三十年。但慈禧最大的不足就是,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缺乏作为一个新时代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知识和思想。她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纵观全局,缺乏改革的目标。她同中国历代多数帝王一样,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放在首位。

  甲午惨败,教训尤深,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慈禧对光绪说:“变法乃吾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而,众所周知,慈禧又一手镇压了戊戌变法。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云:“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并无仇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从中凸现出慈禧的权力欲和私心,而在权力争夺中,慈禧素来就是心狠手辣的,以致光绪的维新派最终吞下了血腥的恶果。

  为稳定形势,这个女人又能表现出她精明的一面:“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然而在顽固保守派的极力怂恿下利用义和团排外,酿成“庚子国难”的苦果,让她的颜面尽丧。痛定思过后,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再推行新政,立下“预备立宪期”。

  慈禧扶大厦之将倾,中兴清室,撑危局近半个世纪,体现出一个封建女性少有的魄力。然而她专横跋扈、权力欲极强的本性,导致了她的改革最终只能局限于巩固统治地位,始终不能在体制问题上做出让步,使她的改革成果只能昙花一现。而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得益于接受了西方的先进体制,明治天皇在政治统治上作了很大的让步,他的让步同时印证了他对事物认识的进步。当慈禧痛定思过,制定“预备立宪”准备向日本学习时,已错失良机,积弊犹深的社会形势已不容得再等待九年的改良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让清末的中国形势更加复杂,“预备立宪”也只好胎死腹中了。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改革都必须先有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与之对应。否则社会发展的步伐将受到制约,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最后其改革的成果只能是一堆美丽的泡沫。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