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辛亥革命很仓促,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焦虑症”。清朝如果能够正常立宪的话,宪政、民主等制度迟早会生根,社会变革也会比较平稳。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24日第RB16版,作者:田志凌,原题:《张鸣:仓促革命断送了温和政改之路》
编者按:“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龙的传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时此刻,用它来提括彼时彼刻,却是再合适不过。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后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来众说纷纭,当局者不清,旁观者更不明。但历史不容许不清不明,同时正因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个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雾,廓清、袪魅、还原。百年弹指,殷鉴不远,让我们听听,历史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1957年出生,1978年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再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著有《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及历史文化随笔《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等。今年一月张鸣推出最新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辛亥:摇晃的中国》。
革命之前:权力恋栈令国人绝望
核心提示: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的高姿态曾给国人以希望,可改革派领导死后,急于收权的满族亲贵开倒车,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断送了温和政改之路。
南方都市报:在辛亥革命之前,无论是失败的百日维新,还是后来半途而废的预备立宪,清廷的顽固保守势力一直是很强的。但在你的新书《辛亥:摇晃的中国》里我们看到,仅仅一两年之后,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大家的态度一下子都变了,从清廷高官到地方商人都纷纷“变脸”支持革命,立宪派也倒向革命,形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
张鸣:对,立宪派是转得最快的。这主要是1911年5月清政府推出了“皇族内阁”(12个内阁成员里面9个都是满族亲贵),还有收回地方路矿权的做法,让大家彻底失望了,对于满人抓权的事实大家都很灰心。
南都:也就是说,以立宪派为主的国人,本来是对清政府的新政抱有希望的?
张鸣:对。甲午战争惨败之后,中国的状况不变不行了,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慈禧太后废了百日维新之后,认为义和团是救命稻草,可以拿来抵御外国的压力。这一下闯出大祸了,义和团公开杀洋人、杀教民、围攻使馆,造成了八国联军之祸。这个教训很惨痛,慈禧也终于明白了不变革不行了。但她在乎的是谁来变,在乎她的权力能不能保持。新政之初,顽固派势力还是很大的,后来就不行了,整个国家的大势都是要往变革的方向走,往西方宪政体制这个方向去变。变革过程中最大的挫折,就是慈禧太后死了,而且她把
光绪也带走了,等于一下子两个比较成熟的改革派领导人都没了。如果她晚死几年,大体上立宪就能办成了。满人作为整个集团,统治权是肯定保不住了,早晚得让。但是和平的让,还是在革命中被革掉,这是两回事。问题是慈禧死后,接手政权的是25岁的摄政王载沣等一些不知厉害的满族亲贵,他们太年轻,太莽撞,任性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