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柏杨给中国文化造了多少谣》
柏杨认为:中国人不是炎黄子孙。
他攻击我们中国人的祖先,说:“中国人除了一口咬定黄帝姬轩辕先生是祖先外。。。一口咬定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先生,也是祖先。问题是,姬轩辕先生和神农氏先生之间,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直到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神农氏先生的八世孙榆罔先生,才罩不住,被姬轩辕先生强大的有熊兵团,打得落花流水。”(《帝王之死》)
关于炎黄二帝的故事,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一,炎黄是兄弟,“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国语·晋语》)其二,榆罔是炎帝,神农的子孙。“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榆罔犹袭神农之号也。” (《补史记·三皇本纪》)——榆罔就是炎帝,然而柏杨不告诉你。
社会上有这样的流言:中国人用火药做炮仗,外国人做子弹。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指出:中国的发明里不仅有火药,还标明“火药用于战争技术”。枪起源于宋朝,叫做“突火枪”,发明于1120年。如果这也属于炮仗,谁敢在自家院子里“放炮”?
柏杨倒是承认宋朝中国制造了火器,但他认为:“跟其他的中国古发明一样,火药的功能到此为止,没有进一步发展。中国只用它来制造鞭炮。”
明朝发明的火器有:拐子铳(连法手枪),一窝蜂,三眼铳,万人敌(最早使用于宁远之战),火龙出水,鸟枪,虎蹲炮(嘉靖年间发明),十眼铳,茅元仪著《武备志》,记录火器180多种。赵士桢著《神器谱》、 焦玉著《火龙神器阵法》,毕懋康著《军器图说》,记述了大量火器,毕懋康还发明了燧发枪(自动打火枪)。戚继光,袁崇焕的部队,哪个不配备火器? 即使到了清朝,戴梓还发明了“连珠火铳”和“子母炮”,柏杨怎么把火器变成鞭炮啦?
柏杨认为:在中国,活字印刷只是昙花一现。
他说:“最伟大的雕版家之一的毕升,曾发明活字版。”“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并没有推广,只昙花一现便消失了。可能是农业社会的静态需要量,还没有多到手刻版来不及供应的程度。”
柏杨又在胡诌了。2009年03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明、清以降,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明代在东南地区发展了铜活字(或为铜版锡活字),分布地域广,印书种类多。”“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常州有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由政府组织,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计万余卷,规模浩大。清代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刻制了15万个木活字,印制《四库全书》及其他重要著作,总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最多、印书量最大的一次。” (《开创印刷史的新纪元,千年活字印刷史略》)
柏杨打击我们中国人,没必要那么辛苦吧?
请各位中国读者凭良心说:讲面子都是错吗?
我们中国人爱讲面子,可是这一点,却成了洋奴重点批判的对象。柏杨就说:“夫‘面子’是啥?洋大人怎么研究都研究不懂”,“我老人家想,面子也者,大概是神经衰弱和牢不可破自私的一种产品。”
洋人不懂什么叫“面子”,柏杨就不明白吗?比如“别”字,可以当“分离”讲,也可以当“不要”“另外”“棍子插在腰间”讲,倘或外国人不懂这个词,难道柏杨在自己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还死不成啦?一词多义是常见现象。如Ass一词,可解释为白痴、驴子、屁股。倘或一个洋人,见我们中国人不明白这个词,就假装不懂、转身去质问本国人,那是数典忘祖。
另外,我们中国人注重面子,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面子有多重含义,其中包括:
虚荣——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关心:比如,主人给客人,或晚辈给长辈递烟,斟酒,后者往往会夸前者“讲面子,懂事”——这难道是牢不可破的自私吗?
尊重:有人办喜事,很多朋友都来祝贺,他说:“谢谢大家给我面子。”倘或大家都不来,酒席没人吃,可是对他的尊重?
尊严:两个人发生争吵,同事劝道:“少说两句,互相给点面子。”即: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尊严。这种现象,可是反对“窝里斗”的柏杨所憎恶的?
在天津一带,“讲面子”是夸奖别人的话,比如“某某这个人有面儿。”我劝中国同胞,不要因噎废食,该讲的面子还是要讲。否则,洋奴更有理由骂我们“一盘散沙”、“人情冷漠”。
柏杨贱性发作,竟然认为:倭寇侵华应由中国负责。
《在中国人史纲》中,他写道:“倭寇对中国的伤害”,“从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则是中国明政府官员贪污和政治黑暗召来的外侮。” 他继续讲:“一五二三年,日本两个商船队,一队由宗设率领,一队由瑞佐率领”,“宗设先到,瑞佐后到。”“依照中国规定。。。先到的先检查,坐上座” 。“可是,明政府是一个无微不至的贪污集团,瑞佐的一个翻译人员宋素卿,把重贿送给市舶司的主任(市舶太监)赖恩”,“于是,赖恩就先检查瑞佐的货物,并在宴会时请瑞佐高高上座。”“宗设无处申诉,就攻击瑞佐所住的旅社”,最终“沿途烧杀,夺船出海回国。”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次暴行的根源,是日本人宗设与瑞佐内斗。明朝官员固然受贿,但日本人为何行贿?柏杨没有明说。
瑞佐的后台,是细川氏,而宗设的后台是大内氏,两家为争夺对明朝的贸易而展开了斗争。因此,这次战争的名叫“争贡之役”,而不叫“受贿之役”。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8章记载:“。。。1496年,日本贡使在从北京回国的路上,杀死了几个人,在此之后,每个使团被允许的人数匆00减少到了50。这时,三个有权势的家族(伊势、细川和大内)为了控制与中国的贸易认真地开始了竞争。因为只有一个由50个使者组成的使团被允许到北京去”,“1510年和1511年来了两个朝贡的使团,每一次大内家族的代表都威胁,要是他的一方得不到进行贸易的许可,便要采用海盗手段。” 一段话,表明了“争贡之役”的根源所在。
总之,事件的顺序是:日本使团杀人→明朝限制使团人数→细川,大内两家相争→瑞佐行贿→明朝官员受贿→武力争斗爆发→中国人民遭灾。因此,根源还是在日本人身上。
在《中国人史纲》中,柏杨反复把倭寇抢掠的责任,赖到中国头上。
他说:“中国富商积欠日本商船队的货款日多,最多的达一万余两,少的也有数千两。”“明政府对这种骗局根本不管。” “乡绅的手段更为毒辣,积欠的更多。” “到了一五四六年,日本商船队的忍耐达到饱和,就占领了若干岛屿” ,“日本正当的贸易商人,遂被迫变成‘倭寇’”。
这段论述属于“以片盖全”。嘉靖,隆庆年间,倭寇作乱的原因之一是“联夷肆劫 ”:《筹海图编》记载:“自嘉靖二年,宋素卿入扰以后,边事日隳,遗祸愈重,闽、广、徽、浙无赖亡命,潜匿倭国者不下千数。”“有资本者,则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说白了:是一些中国败类,联合倭寇抢劫,不能归于“讨债问题”。
再者,就算柏杨说的欠款事件存在,也不能作为倭寇有理的依据。《环球博览》2007月22日报道:“美国拖欠联合国维和费用,潘基文上门‘催缴’”。2010年3月8日,新华网报道:《冰岛全民公决:赖账不还》,“93%的冰岛选民们反对偿还英荷两国储户50多亿美元的债务”,难道,人们要为债务而开战吗?中国新闻网有消息曰:“据意大利《欧联时报》报道,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导致了意大利零售市场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意大利华人批发、生产企业被拖欠货款现象十分严重。”难道华人能把意大利人乱杀一气?法盲柏杨居然不知道:杀害欠债者是要被枪毙的,何况是乱杀中国老百姓。
柏杨认为:古代中国不知道日本。
在古代,日本穷。后来发达了,于是“不知道日本”也就成了“罪名”。柏杨便为此骂道:“日本这时已十分中国化了,处处模仿中国,但中国对日本却一直像瞎子一样茫然不知。甚至到了十八世纪,还不知道日本有一位万世一系的天皇” 。
中国早就知道日本,《三国志魏书》记载:“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 ,《隋书东夷传》记载“倭国”:“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知卜筮,尤信巫觋。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戏饮酒,其余节略与华同。”。。。云云,这一切,是中国不知日本的证据么?鉴真法师六次东渡,抵达日本平城京,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却了解日本。柏杨骂别人瞎,其实,他才是个瞎货。
从公元413年到公元502年,日本五位王:赞、珍、济、兴、武,皆记载于中国的史料之中。日本则称之为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略天皇。当时倭王已接受中国册封。《宋书倭国列传》记载:日本王“武”被封为“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日本对自己早期的历史不好好记载,像瞎子一样茫然不知,是中国帮他们写好的。柏杨却以“中国不知天皇”为由,破口大骂。这种狂恶的洋奴,确实够他娘王八蛋揍的。
柏杨宣称:台湾和中国没有多少联系。
他认为:“清政府向外开拓的第一个目标是台湾岛。”台湾“自古以来由中国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居住管理,和中原王朝没有多少政治联系。”
我们来看看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联系:
公元230年,孙权派人至台湾,居住经年。《三国志·吴书》记载:“将军卫温遣诸葛直以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隋朝时,中国出师台湾。《隋书·东夷列传》记载:“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进至其都。。。”
明朝时,《明史》记载:“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 “嘉靖四十二年,林道乾寇乱边海,都督俞大猷逐道乾入台”。(《重修台湾府志》)“万历二年十月辛酉,福建海贼林凤自澎湖往东番魍港,总兵胡守仁、参将呼良朋追击之,传谕番人夹攻”。(《明实录》)郑成功说:“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不是清将是明将,这个柏杨总该知道吧。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华夏帝国劲旅立于台湾,是拥有土地的主人,不是给土著看守农田的奴隶。
柏杨认为:“淝水之战”妨害了中国统一。
公元383年,氐族建立的前秦帝国,向南方的晋朝发动攻击,被晋朝谢安等人击败。倘或氐人南下,中国将遭受异族的欺凌和压迫。柏杨在评价这场战争时却埋怨道:“ 淝水战役使中国统一延缓两个世纪。”
如果欧盟在今年建立(2010年),这个老王八蛋或许也要说:“丘吉尔使欧洲统一延缓了70年!”是吧?需知1940年爆发的不列颠战役,使希特勒征服英国的野心化为泡影。南明王朝延续了十八年,是妨害了中国十八年的统一吗?如此说来,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以及张自忠,左权等抗日英雄,也妨害了中国统一了?
柏杨认为:谢安个是糊涂蛋。
谢安是淝水之战的总指挥,在历史上声誉很高。柏杨却对他贬斥道:“谢安不是靠才干而是靠门第取得高位的”,对于应付前秦的入侵,“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后来“索性出城游山玩水”,“然而,他跟其他颟顸人物有一点不同,他有空前的好运气。”
谢安真是如此不堪吗?
思想家陈亮评价他与王导“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王夫之说他”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岂一切苟简之术所可与议短长哉。”史学家范文谰评价:“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间势力平衡的作法分不开的。谢安的作法是‘镇之以和静’。”
谢安是颟顸(糊涂)之人吗?不是。淝水之战后,“谢安乘前秦国崩溃,使谢玄等率诸将北伐。三八四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三八五年,猛将刘牢之进入河北名都邺。东晋朝建立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战胜扩地。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对外。”(《中国通史简编》)因为谢安的努力,才有了内部团结和屡战屡胜, 淝水之战怎么是靠运气?谁抗击外侮,柏杨就贬低谁,骂朱元璋的是他,骂谢安的还是他,柏杨究竟要谋划什么呢?
柏杨宣称: 淝水之战没有战斗。
他认为,淝水之战“其实并没有‘战’,而只有‘役’,前秦帝国不是战败,而是退败。” “对强大的前秦帝国而言,淝水战役仅是一次战场上的失败,更仅只是一次先头部队的失败,国家主力毫无损伤。”
——《资治通鉴》记载:“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晋书》记载:“坚中流矢,临阵斩融。”这“追击”难道不是“战斗”?在这次战役中,不仅前秦皇帝苻坚中箭,其弟苻融也被杀死,可柏杨却撒谎说:他是”坐骑忽然栽倒,竟被乱兵践踏而死。”这就掩盖了晋军的战绩。
淝水之战的序幕,更是一场争斗。猛将刘牢之斩杀前秦大将梁成,杀敌万人。《晋书》记载:“玄遣牢之以精卒五千距之。去贼十里,成阻涧列阵。”“临阵斩成及其弟云,又分兵断其归津。贼步骑崩溃,争赴淮水,杀获万余人,尽收其器械。” (详见《资治通鉴》),柏杨对此竟然不提。
再者,前秦是“国家主力毫无损伤”吗?《中国通史简编》记载:苻坚让苻融“带领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自己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战后,“到洛阳时只有十几万人。”《资治通鉴》记载:“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入侵者都成瘪臭了,柏杨还替他们忽悠。
《“郑和下西洋”不应否定》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首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为什么他没有成为中国的哥伦布?很简单,他的活动不求利,远航是为了宣扬国威”。
袁伟时站着说话不腰疼。郑和和哥伦布都是自东向西走,如果郑和发现新大陆,至少要绕地球半圈,哥伦布渡过相对狭窄的大西洋就行啦。
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飞进。然而,他本人只想升官,发财,甚至认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由于土著反抗、未发现中国等原因,“西班牙君主明智地拒绝进一步支持他”,“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来像是一个重大失败。”(《全球通史》下第六章)但不能否定他的贡献。
《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郑和航海不仅为了“显示中国的兵力”,还在于“增长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在于保护华人的利益”,而且,“他们的目的当然都已实现。”《全球通史》上册第十二章记载:“中国人还去过印度洋上30多个港口,每到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皇帝的宗主权。”因此,不能说郑和“的活动不求利”。
哥伦布比郑和有影响,关键在于:日后的西方统治者对新市场进行了开发、利用,而中国统治者逐渐开始闭关锁国。这是统治者——而不是两位航海家所决定的。
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因此意义不大。这一说并不确切,《剑桥中国明代史》讲:“他们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外的建文帝 ”。(《剑桥中国明代史》)
八,反抗侵略没有错——袁伟时谬论批判
保卫钓鱼岛的时候,有些人“及时赶到”,劝说大家:“不要和日本作对,等中国强大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美国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超过英国,才有资格争取独立呢?他们偏不谈,袁伟时也是这种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沽炮台守军反击侵略军。转年,英法联军继续进攻,圆明园被烧。对于此事,袁伟时评价说:“导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 “从后果看,这一仗显然打错了。”清朝“明智的选择是严格执行现有条约”,“争取时间,改革和发展自己。”
按照袁伟时的逻辑: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至今仍不如欧美、日本。因此,现在还要做殖民地——这当然是个荒谬的结论。为此,我想问袁伟时几个问题:
首先,世界反殖民战争倘有失败,就是打错了吗?
如:玻利瓦尔创建的委内瑞拉第一、第二共和国被西班牙颠覆。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被法军逮捕杀害。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加里波第战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詹西女王被杀。秘鲁反殖民起义失败,阿马鲁二世被杀。。。难道,这些战争都打错了?
第二次英美战争时期,美国尚为农业国。英国侵略军曾攻占华盛顿,火烧白宫和国会大厦。时间为1814年8月25日。袁伟时若在当天,可会批评“美国抵抗英国的战争打错了”,“火烧白宫可以避免”,并奉劝麦迪逊总统要先“争取时间,改革和发展自己”?
其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倘有失败,就是打错了吗?
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英国首相张伯伦仅表示了谴责。同年,他又同法西斯签定了《慕尼黑协定》。1939年9月,二战还是爆发了。历史证明:纳粹对欧洲的侵略,是不可以用“不反抗”来避免的。
中国历经《马关条约》、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塘沽停战协定》、《何梅协定》,对日本一忍再忍。但是,日本还是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7年11月,国民党在淞沪会战中失利,日军占领上海。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按照袁伟时的逻辑,抗日战争难道打错了吗?
汉奸陈公博也讲过“弱国不要抵抗强国的侵略战争”的理论。1940年,陈写了一段话:“中国还是一个产业落后的国家”,“国家的经济,人民的教育,交通的脉络,都要和武器相副的”,“何况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些机械化武器。”因此,“抗战无望,只有提倡和平来救中国”。要命的是,陈公博的这段话,是写给他13岁儿子陈干的——恐怕只有汉奸不懂事的儿子,才信这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