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万古同享
一、屈原的清秋母题
距今2300多年前,在一个合适的日子、合适的地点,一个合适的人物发动了一场在文学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生命事件。
这一天,也许就是九月初九。
发生的地点就在洞庭湖的南岸。
发动者就是流放此地的楚国前左徒屈原。
他息马兰皋,翘首而向北岸极目远眺,急切,热望,失落,又盘桓,他一刻也不能停下来,他双唇似乎微微地蠕动,不断地跳出一个个富有柔性和磁性的音节,渐渐地有了抑扬顿挫,有了涓细的语流,有了奔放的诗情——楚辞《湘夫人》诞生了!
辞中有蓬勃的内在动力,有干净的情,污浊的欲,还有说不清楚的其他心理因素。
此刻,屈原扮演了双重角色。
你可以设想,他是湘水男神湘君,向对岸的湘水女神湘夫人娓娓道来自己的心曲。
你也可以设想,他仍是楚国忠臣屈原,在向“灵君”怀王倾诉衷情。
在湘君的幻觉中,湘夫人有天地之至美,正如爱神维纳斯般的缓缓降临,令人热盼,令人喜悦。然而望眼欲穿中,他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总觉得影影绰绰,渺渺茫茫,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于是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求欢的帷帐早已搭就,生命的能量亦已储备,只待今日相会,厮守天明,挥洒尽兴。即便是神,各种欲望掺杂在一起,也会欲火中烧,难以自制。然而,热望之下,失望更重,搔首踟蹰,愁绪万千。
你问我愁情如何?清秋的景色可以证明。
屈原用寥寥几笔勾画出秋风萧索的意境来,“帝子降兮北猪,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予怀,洞庭波兮木叶下”,渲染了天人相隔的惆怅凄苦的悲剧气氛。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思君心急如焚,然而流水无情缓缓流去,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
相会和纵欲,早化作乌有;怅惘与失落,却挥之不去。
此时,他需要净化,需要孤独,需要倾诉,来超越当下的精神困境。
他不像是受到了日神阿波罗的净化而获得理智,却似听了郭芙蓉的心法,而将情欲转入了感性的领域加以消解和升华——“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爱恨情愁从秋而来,化解它们也需秋来助力。
眼前的景物,给他造就了一个清丽、旷远、寂寞的孤独境界。于其中,他思接千载,情越关山。
秋风袅袅,微拂饱经风霜的面庞,清凉也使人轻松;秋波涟漪,荡出温柔的情曲,舒缓也让人心安;秋叶则更有寓意:附着于枝干春夏秋已达三个季节的树叶,带着对树根、树干和树枝的依恋,终于要告别母体。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自然界与人沟通了联系,万物皆着“我”之情感颜色。木叶摇落,美人不至,同时同步,自己的痛苦也均摊给了大自然。而大自然正是自己的精神母体,心灵的归宿,此时此刻,不向她倾诉还可向谁倾诉呢?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正承载了诗人的那颗心,让它来个软着陆。
这是一个壮丽的时刻,沙沙作响的落叶声伴随了主人公,创设了伟大的孤独境界。它蕴含着双重的意义:享受孤独,冲破孤独。
正如里克尔所言,“谁此刻孤独,谁永远孤独”。
孤独,并非无聊人故作酷姿(cool pose),而是有情之人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的精神苦境。其起因大概是对话双方信息交流的误读——越是渴望对方的理解,越就不择语言误传信息。湘君与湘夫人的隔阂,有如宝玉和黛玉的种种感情纠葛和误会,即属此种情况。倾诉的对象,除了越倾诉就越被误读的对方外,真正能听懂的,大概只能是大自然了——你有痛苦就向大自然,就向清秋的大自然诉说吧。
清秋的大自然给了我们孤独的背景,清秋的大自然给了我们消解孤独的广阔天地。
二、宋玉的主题拓展
清人胡应麟称《湘夫人》是“千古言秋之祖”,确实说到了关键处。屈原在此所创造的清秋母题,经过长久的传播、继承和积淀,已经化作了历代诗人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了中国诗人特有的清秋情结,也标志着中国诗人的自觉的文学意识的建立——秋季不仅意味着农耕生活的丰收,也暗示着文人家园的失落和回归,从此后,惜春伤秋是中国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由于是屈原首创,清秋情结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有宏大叙事作为背景,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在这个过程中,祖述屈原的宋玉起了重要的作用,《九辩》的意义尤为重要。
宋玉在《九辩》中吟唱道: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悲忧贫蹙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壮怀激烈,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怎能不悲伤愁苦呢?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社会黑暗,朝纲紊乱,千里马蜷局,蹇驴得意——愁苦之因在此。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一如屈原,宋玉也不肯随波逐流。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大自然看似公平,留给诗人的却是悲凉的秋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穴廖兮,无高而气清;寂廖兮,收潦水而清。”
…………
用这些密集的意象,宋玉一下子就给秋天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廓大而为悲秋的文学主题。
宋玉将屈原的清秋情结更加地细致化、微小化和情感化,让秋天的一草一木,一雨一点,一鸣一噤,一热一凉,都浸入了作者特有的生活感受,让人隐约感受到这些与作者经历的联系。秋山,秋水,秋草,秋木,秋禽,秋鱼,一切的秋色,都成了作者的情感外化,内在思想与外在世界有机融为一体,凄凉悲苦的心境找到了自然的对应物——萧条肃杀的秋景,化而为诗。
宋玉笔下秋景的意象画面,更是感染了由同样感受的古人,更久更远地传播扩大了悲秋的共鸣。
汉武帝刘彻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中唐的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南唐的李煜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北宋的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元代的萨都剌说“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
…………
由清秋到悲秋,在文学母题的建立与拓展上,屈宋居功至伟。
三、帝王的悲秋情结
封建帝王,他们将世间的一切都变为自己所有,甚至独霸了“朕”“寡人”等词语的专利权和专用权,天下无敌,举世无双,却会倍感孤独和孤立,更敏感于生命短促与权欲无限的张力,每逢清秋也总有寂寥惆怅之感。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是明证。而帝王发出的哀婉动情的悲秋挽歌,最有名的大概当属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过,后主是亡国之君,其词未免儿女情长,风云气少,不足反映帝王悲秋情结的全貌。
帝王的悲秋情结中,也有儿女情长,但它要服从自身皇权的需要。
汉武帝刘彻,一生功业卓著,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但是,他的楚词体的《秋风辞》就表现了高处不胜寒时的真实心境。故事选择在这样一个清秋时节,刘彻巡幸到了汾阳,立了后土祠来祭祠大地,天朗气清,境界开阔,定然有好心情,然而,总有外物要刺激这位年高的天子。“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中,明显可以看出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和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影子——刘邦的志气,刘邦的慷慨悲凉;宋玉的温情,宋玉的凄苦痛楚,又加入了一个后人常用的意象“雁”。秋风飒飒,白云淡淡,草木凋零,雁阵惊寒,让人顿感肃杀之气降临。这个感情基调,不同于一般文人作品。“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化用了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的诗句,沿用美人香草意象,赋予了新的含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兰菊芬芳妩媚,却已值深秋;美人娇美可人,却化作一帘幽梦。位极天下,自己拥有了一切空间形式的财富,却控制不了时间,任春花秋月逝去,任绝代佳人凋殒,任丰功伟业化为昨日梦痕,占有了天下,却没有真正的幸福,甚至没有一个有感情的正常的家。人到晚年,真成了一位孤家寡人!你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楼船高大威猛,即使浮海北征朝鲜,沿江南讨闽越,也完全胜任,区区汾河,又何足挂齿;礼仪仪仗热闹非凡,箫鼓追随,棹歌高扬,可使人暂忘愁苦和孤独,但乐极生悲是人之常情啊!对人生的戒惧怵惕之感又油然而生:“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人最难驾驭的就是人生,准确地说就是人生的时间。人生不就是在渡那一条河吗?但别忘了两位哲人的隐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赫拉克利特:两脚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四、杜甫的主题深化
到了杜甫的笔下,“悲秋”题材,在秋景、时局和诗人命运三个维度上,被不断地扩展深化,蔚为大观。
杜甫的贡献是,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宽广了,忧患更深刻了。这尤其体现在他晚年的诗歌,尤其是流落夔州之后的律诗中。
为避战乱,杜甫曾越蜀道,入四川,在成都筑草堂居住,也颇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样明快温馨的诗句。但好景不长,自己的靠山严武病逝,杜甫又成了孤家寡人,离开锦城。此后,他也曾有幻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回中原,归故里。然而,命运总是捉弄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北方依然战事频频,蜀中又不断军阀混战。于是,病魔缠身的杜甫,又不得不滞留在夔州。这段时间,他的诗歌创作以律诗为主,其中七言律诗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关心国运,忧虑民生,效忠朝廷,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他的许多作品,就把背景放在了冷落的清秋时节。
他的组诗《秋兴》创作于大历元年(766)。第一首可说是组诗的龙头,王嗣奭在《杜臆》中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极为中肯。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组诗起兴之端,给人以奇崛之感。伫立江边,但见,晶莹如玉的白露,煞是可爱;红似酡颜的枫叶,悦目爽心,它们本是可以同时出现相辅相成的美好事物。然而,今天却是前者“凋伤”后者,岂不意味着美好的事物被美好的事物毁灭吗?悲剧,是无情的,是诗人不忍心看到却必须面对的——起句即奠定了全诗的悲秋基调。有了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诗人对环境的感觉就很特别了。次句所写秋景,不是故乡的秋高气爽,而是他乡的云气萧森,令人压抑。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夔门壁立千仞,谷中江风浩荡,江面波浪滔天,要塞上阴云匝地,浓雾漫天,湿气扑面,一派阴晦荒凉,自然可使人联想到大唐的局势,亦如此动荡,国家个人的前景,亦如此阴暗渺茫。诗歌的前半部分的景物景象描写,确实极富震撼力,是惊心动魄的。作者要写自己,却偏写景,重在暗示杜甫排解不掉的苦闷,与日俱增的绝望,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飒飒西风中,凌霜不凋的秋菊,熠熠生辉,该是给人希望和热情的。今年花似去年,依然鲜艳明亮,但是,家难回,国难报,令今年泪如去年涌,还乡的期望值越降越低,人也更加憔悴老弱了。但杜甫没有倒下,杜甫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回归乡!系于柳岸的那叶扁舟,拴着的不正是他那颗执着坚定的故园之心吗?此后,怀着不变的信念,诗人与小舟相伴,相伴到人生的终点。你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小舟上还可托起孤独的杜甫;到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孤舟却难以承载诗人那颗沉重的乡心了。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钱谦益说,此联“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很有见识。至夜晚,江风更急,更冷,吹寒了诗人的躯体,吹凉了他思乡心。偏在此时,高高的白帝城上,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诗人猛然意识到,马上又秋去冬来,自己也该准备冬衣了。看来只得让希望再次埋藏心头,盘桓他乡又一冬!诗人以景结情,将无限的伤感无奈,都注入这无尽的夜空中!
五、柳永的清秋别情
到了北宋时期,清秋题材发扬光大,柳永作用至大。
其一,在内容方面,在写清秋时,他将曹丕开创的对思妇情怀的抒写,扩展而为两情相思、羁旅行役的苦诉。
其二,在形式方面,他大量创作慢词。慢词字多句长,韵脚少,跳跃空间大,节奏较为舒缓,句法结构也不同于诗的那一套。慢词是一种有内容的形式,与小令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长于铺叙和细节描写,有助于抒发细腻委婉的情感。
这两个特点,很好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首推之 “蝉”意,既不同于骆宾王笔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仕进无望的凄怆,也不同于王维的“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闲适优雅的禅意。秋之将去,蝉鸣之音,凄苦悲寒,令人心寒,它奠定此词的感情基调。“对”字尤佳,将面对天、面对地、面对恋人、面对别景,面对生活苦难时的无奈,压缩其中,寄寓其中,令人三叹。夕阳西斜,骤雨初歇,凉意尽存,心亦凄怆。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早就让人唏嘘不止,更何况此时摆在眼前的,是去程的长亭!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原来是要离别。古人颇忧前路莫测,因而,要祖道,要祈祷,要饮酒送行,要设置繁琐的仪式。可这一切只能让一对恋人心烦意乱——美酒佳肴无味,悦耳仙乐无韵,恋人无心留意在别人看来有意义的任何细节。因为此时,他们在无奈地等待着他们最不想听的声音——“催发”的喊叫声。你看,平日里寄托相悦两情的兰舟,今天却无情地要让他们天各一方。这种心情,今人毛润之词句形容得好:“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这里,时间凝固了,空气窒闷了。柳永道前人所未道,创造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伟大的特写镜头:“留恋” 让位于“催发”,恋情屈从于命运,总有千言万语,也难诉心中缱绻之情,却只能热泪纵横、哽咽无语。这个无声的镜头,无情地戏弄了那些痴望着“有情人终成眷属”当事者和好心的旁观者,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女子的口吻,预想此后的对方。这一去,湖湘大地,楚天千里,碧波万顷,烟涛沉沉,一片渺茫,“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世界之大,早晚会将你吞噬掉的——越想越怕啊。你留给我的是什么?是凄凉,是绝望,这让我怎能不忧心忡忡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过片,是词眼,是激发千古共鸣之处。“多情”是两人生离死别的感情基础,然而,“多情总被无情恼”,命运总叫你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选择离别,所以,江淹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的慨叹,令千古同悲,使任何人对此也不能忘情。更不幸的是,又赶上这样一个万物萧条冷落的清秋,你还能做到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的洒脱和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自我宽慰了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男主人公又自问自答,今日道别,借酒浇愁,却压不住心中的忧伤,此刻还有你的双手温暖着我的心,可渐行渐远后的今夜,我又会如何呢?苦不堪言啊!“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但今夜,那是他乡的杨柳,他乡的河岸,他乡的残月,离开了你,他乡习习春风也会吹寒我这颗脆弱的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是议论,这是虚想。这里又换成了女子的口气。年年月月花相似,可以后再有花朝秋夜、良辰好景也无绪赏玩,因为没有你!“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反问,这是抒情。相别后,彼此陷入无边的寂寞和极度的孤独,此种孤独无处倾诉,也无法自己解脱,期待着你,盼望着你,来拯救彼此,可你能有玉谿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自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