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67阅读
  • 1回复

(政治文化)朱元璋的“统战”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5

    说起“统战”,600多年前的朱元璋对于偏安于漠北的前元政权,实际上也没少干这种“统战”的工作!所以,笔者一直强调,前元对于明朝初年的执政者来说,是个“前政权”,而非“外国政权”!与今天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一比! 

  洪武五年腊月二十九,一个眼看要过年的日子。朱元璋给当时的元幼主,即爱犹识理达腊写信:“君之子至京师,今已三年,优待有加,君宜遣使取归,何也?朕本布衣,生长君朝,承平之时,混于民间,犹勺水之下沧海,一粟之在大仓,岂有志于今日哉?”

  主动放还其被俘虏的幼子,这是明显的“示好”行为,为的是什么,即要求对方“以小事大”,放弃独立,统一国家!这就是朱元璋的统战措施!除了这封信以外,老朱还不放心,又修书一封,是写给爱犹识理达腊手下的两个追随其逃亡到漠北的汉族忠臣,刘仲德、朱彦德二人的。“至正之君蒙尘而崩,幼主初立,朝之大臣无不叛去,独二生竭力守护之,诚可嘉尚。今特遣使者谕以君数事,且令取其子买的里八剌归,二生宜察之。” 后来果真选了两个老成的太监,咸礼、袁不花帖木儿,将孩子送归漠北,又写了一封信,“念君流离沙漠,无宁岁,后嗣未有,故特遣咸礼等护其归,庶不绝元之祀,君其审之。”

  给一般的政治家,这孩子是人质啊!怎么能放呢!老朱则不然,大手笔的统战啊!

  为了争取元丞相驴儿,洪武十一年六月至九月,老朱三次派遣使者到北面,两次是为了吊祭其主公,一次是给元丞相驴儿送寒衣。结果,“使者俱不返,存亡不可知。”一次,山西边将在战斗中抓获了元丞相驴儿的手下,平章完者不花,解送到南京。老朱因驴儿之故,把完者不花放归了漠北。然而,元丞相驴儿,始终没有任何答复。

  老朱还不死心,洪武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老朱又修书一封,他写道,“迩者,人自土河来,言今岁丞相微有疾,于事颇滞,朕闻之,深为丞相忧,今特遣人赍药物赐丞相,其服之勿疑。”药都配好了,你可千万不要怀疑药里面有毒啊!

  看看,在通信不发达的那个时代,朱元璋的统战工夫已经做到了过问对方大臣身体健康的细致程度!前元偏安漠北以后,要想把一副中草药方子抓全,都遭遇到相当的困难,比如需要川贝母,怀山药,海螵蛸之类的药材,漠北哪能配得齐呢?配不齐,就只能凑乎治,治成啥样算啥样!哪怕他是前元的丞相!说来也可怜!

  统战有没有效果呢?当然有了,大批蒙古、汉、色目等各民族分子,投向新政权的怀抱。比如国公乃儿不花,想降,但又怕明军会清算其过去在大同侵边之罪,老朱很快去信打消其顾虑,“前日犯边,各为其主,尔何虑哉?” 结果,乃儿不花很快降了!南投大明的人还不少,属于成吉思汗子孙的元朝宗室有,广平王保咱、威宁王帖木儿、宁肃王板的失里、保宁王稚纳失里、宗王汪古图、别里帖木儿、把的、忙哥者、乃马歹、速哥秃、孛罗台那麻歹、兀剌歹等,这些人被安排到浙江沿海等卫所担任镇抚。所以,今天浙江沿海,应该还有成吉思汗的后裔。前元官员有,不颜朵儿只、阔阔帖木儿、赤老温定帖千、神保、保保、锁纳儿加、巴剌失里、柴驴儿、兀纳歹、脱列伯、沙不丁、阿寒柏、史家奴、答剌海等等,俱被安排到军地各处任职。这些人的后裔后来基本被汉化,融入汉族!

  汉族官员投降的有,贾伯寿、周亨、于真、卢庸、杨怯烈、王文兴、李蛮子等。很明显,跟随元帝北遁大漠的汉族官员,死硬派居多,所以统计投降人数时,南投明朝的反而是蒙古族排第一。南投大明后,被安排到北平的蒙古族将校有火里火真,大家记住这个人,此人也成了见证山西移民在北平建设家园以及后来燕王起兵的一个见证人。

  对于辽东实力派,元将纳哈出的统战工作,比较费周折。此人是成吉思汗手下名将木华黎的后代,根正苗红啊!为人也不错,民间声望很高!当年,老朱率领红巾军攻打太平(今安徽当涂),纳哈出兵败被俘,老朱敬他是名臣之后,想说服他一起造反,说什么也不干,只好放了。这也算是纳哈出欠老朱的一份人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后,纳哈出退守今辽宁北部的开元路(今开原),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坚持抗明,数度骚扰辽东。一次,老朱派关押纳哈出期间与纳哈出相识的万户黄俦前去作说客,岂料纳哈出将其杀了。而且,拒绝与明军有信息交流,这让老朱非常头疼!只能暂时拖着。

  对于云南方向,说服其归附,也是老朱考虑的首选方式,但很快碰壁。这有一点偶然性。

  派出的使者叫吴云,江苏宜兴人,时任湖广行省参政,副省级干部,刚因犯了错误被撤职。与之结伴同行的是,不久前被俘获的元梁王手下知院铁某等二十余人。这些人是试图出使漠北,半道被抓的。放其回去,算是友好举动。

  一行人抵达云南沙榶口,眼看要入境了。铁知院等越想越怕,任务没完成,灰溜溜地被抓后又放了回来,不但很没面子,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会被梁王治罪。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假装说大家都是从漠北回来的,并连夜编造了一封回书,那明使吴云怎么办?老吴,求求你了,换个扮相,改成蒙古人扮相,诈称元使,救救大家的命!这老吴虽然也曾经在元大都当过翰林待制,以前大家都算是同事,但这个节骨眼,他的身份是明使,怎么能同意配合这几个胆小鬼呢?坚决不从!死也不干!铁知院等没有办法,真的将其杀了,回去糊弄了梁王一番,得过且过去了。老朱的说服行动居然就这样被流产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老朱又派已经归降的同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元威顺王的儿子伯伯出使云南,软硬兼施。警告梁王,如果其不归附,将采取支持大理段氏政权的方式,东西两方向夹击,讨伐昆明的梁王。到时候,梁王将悔之无及。节选自:山西移民对于北京和明朝政坛的深远影响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1-05
Re:(政治文化)朱元璋对云南的安抚


    云南初定以后,明军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川都司兵,守御各地,控制要害。但是,明军在云南的胜利,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的!特别是看到大理被改土归流,一些担心失去自己奴隶主地位的土司,更是怀着刻骨仇恨,疯狂组织起了反扑。最先发动叛乱的是女酋长实卜领导的乌撒部罗罗人(今彝族),他们摧毁机关,杀害地方官吏,阻截驿路,等于在明军背后狠狠地插上了一刀。当然,他们的勇气是有理由的,早在唐玄宗时代,罗罗人(今彝族)曾取得过骄人战绩,伏击唐军20万,多少唐军作了罗罗人耕田的奴隶。

  实际当时,明军已经粮饷不足,只得逐渐战略收缩,除昆明外,仅在云南大理、楚雄、临安、曲靖、普定之地留兵守御。为了解决急需的粮食问题,在乌撒方向,北部由四川调粮,乌撒以南,则只得向当地少数民族征粮。老朱在南京则时时关注着战争,他认为曲靖、普安、乌撒、建昌这四个要害之地,势在必守,否则四川到云南的交通必定断绝,补给将更加困难,所以必须急速平叛。迅速任命安陆侯吴复为总兵,平凉侯费聚为副总兵,往征乌撒、乌蒙等部,在大山里,分兵掩袭。

  六月以后,傅有德从昆明,沐英从大理也陆续赶到,七月二十八日,明军集体会剿乌撒,在平叛过程中斩首三万余级,获马牛羊万计。女酋长实卜等又一次率众逃跑了,明军遣兵捕击之。但是,明军遭遇到的缺粮危机可不是闹着玩的,吃不饱肚子,这还怎么打仗,逐渐有士卒逃亡,惊动了远在南京的老朱。逃亡的士卒,一进入彝族地区,就没有能再出来的。对此,老朱评论道,这些士卒不是被杀,就是被“禁锢深山,使之耕作”,算是当了奴隶了。可见,当时朝廷上下对于罗罗人(今彝族)的奴隶制生产状态是非常清楚的。

  在南边,昆明城,一度也是相当危险。土官杨苴,看到明军大多集结到北边的乌撒平乱,府城空虚,遂纠集各族部落兵20余万围攻昆明。守城的明军都督谢熊、冯诚等极力防守,固守待援。在乌撒的沐英等闻报后,急令精锐骑兵1万人快速回救,随后大军赶到,在安宁、罗次、邵甸、富民、晋宁、大祺、江川等处,对于叛军大加剿杀,生擒4000余人,杀戮8万余人。(笔者注,按照明朝杨慎的说法是8万人,《明太祖实录》未载,大约是因为太血腥,被朱棣等人给删掉了!)至此,云南复平。统一的代价,惨重啊!

  洪武十五年,明政府正式在东川、乌撒、乌蒙、芒部建立卫指挥使司,并在当地彝族群众中贴出告示,要求从今往后要效忠国家,共享升平。这就是山东“小云南”移民常说的“乌撒卫”建立之始。

  整个云南战争,明军也是付出了惨重代价,牺牲了不少重要的青年将领。见之于记载的有,蕲春侯康茂才之子康铎;骁骑右卫指挥佥事李英;龙虎卫指挥胡斌;重庆卫指挥佥事雍桂;龙江卫指挥佥事赵鉴、副千户张兴;府军后卫千户王仲男,百户郑礼;龙虎卫千户俞贤;成都后卫百户马镛;宁国卫军士王二。抚恤金一般为,卫首长帛四十匹、钞二百锭,追赠为将军;普通军士,钞五十锭。像王二这种基层特级战斗英雄,获马入官,加白银150两,算是特殊表彰!

  汝南侯梅思祖,一个食禄2500石的功臣,代理云南布政使司行政工作,洪武十五年十月初七,卒于任上。次月,同僚潘原明也把一把老骨头扔在了云南。这两人曾经都是盐贩子张士诚的手下,不料双双死于云南,可能与不适应当地气候有很大关系。云南与之有关联的就是这里出产井盐!

    干部出现空缺怎么办?老朱升云南黑盐井盐课提举吴印为云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左参政张紞为右布政使。这个吴印,山西盂县人,此人曾经是五台山的和尚,早年是明朝的间谍。来云南之前,曾担任过北方人口第一大省,山东布政使,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怎么贬官到云南当了云南黑盐井盐课提举?别忘了,他可是浙东派官员的眼中钉!参他一本又如何?没把他当作胡惟庸集团成员打掉,就算是运气不错了。吴印在云南,干了整整两年!洪武十七年十一月奉调回京!后去了陕西任布政使!

  如何建立云南省一套行政机构和领导班子,老朱还是大费踌躇的。经历了“胡惟庸集团”的垮台,老朱现在相对信任的只有通政使司的干部,所以才急调通政使司试左通政张紞等赶赴云南任职。临行,老朱特别交代,云南这个地方,民族太多,“威则易以怨,宽则易以纵”,卿等,要注意“威、德并行”。降人、降将,老朱也是择人录用,比如故元云南右丞观音保被任命为金齿指挥使,赐姓名李观。故元平章月鲁帖木儿任命为建昌卫指挥使,赐以绮衣、金带,月给三品俸,赡养其家。这可是创造了土官的特例,一般情况下,土官都是奴隶主出身,有田有地有产业,不愁吃喝,是没有俸禄的。

  洪武十六年三月初一,老朱令傅友德、蓝玉等班师,沐英则被留镇云南。当时,出征云南的部队中,以湖广诸卫战斗时间最长,计四万八千九百三十人,为了表示关怀,平均每人赐钞2锭。凉州诸卫部队,参加征南的士卒达到十四万四百余人,平均每人赐钞1锭。

  老朱嫌贵州(今贵阳)比较偏东,一度想把贵州都指挥使司,设置于女酋长实卜的乌撒,管理贵州、普定、普安、沾益、东川、芒部、乌蒙、永宁、建昌等处,但是碍于贵州宣慰使霭翠夫妇的面子作罢。也就是说,今天的贵州威宁曾经有一次作省会的机会,在老朱头脑中斗争了半天放弃了。还要插一句,云南战事正急时,老朱曾先后迎来了两位亲人的噩耗,一个是皇嫡长孙朱雄英,死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年仅8岁。接着是,多年相濡以沫的皇后马大脚也病故了,时间是洪武十五年八月初十,终年51岁。朱元璋悲痛之余,还要处理万机,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

  洪武十六年,以云南所属乌撒、乌蒙、芒部三府划归四川布政使司管辖,显然是要其加强与四川的经济联系。五月初一,诏赐乌撒女知府实卜及乌蒙、东川等知府人朝服一通并常服一袭。同年十月初九,乌撒军民府女知府实卜等771人赶到南京朝见朱元璋。这位极具反抗精神,并为此白白牺牲彝族青年3万多人,明军死伤数字不详的女性,受到大明礼部的热情接待。赏赐朝服、冠带、锦骑、大明宝钞等。实卜作为女性,还特别加赐珠翠。

  朱元璋接见众人以后,提出大家回去以后,要在本辖区开筑道路,宽十丈,六十里为一驿。洪武十七年,把云南东川府也划给了四川布政府司,并与乌撒、乌蒙、芒部等全部改为军民府,并定下每年赋税标准是:
  乌撒:粮食二万石,毡衫一千五百领;
  乌蒙:粮食八千石,毡衫八百领;
  东川:粮食八千石,毡衫八百领;
  芒部:粮食八千石,毡衫八百领;
  由于当时彝族地区出产马匹,每年这里还有卖马的定额任务:
  乌撒:6500匹;乌蒙、东川、芒部各4000匹。
  交易标准也有严格规定,一匹马,换布30匹,或茶100斤,或盐100斤。

  这就是1950年代,课本中所说的,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少数民族同胞的残酷剥削。不过,据记载,洪武十四年到十六年的赋税以遭受霜灾为由给免掉了。但是,洪武十五年二次平叛以后,事实上彝族地区并未完全消停。六年后的洪武二十一年,彝族地区的东川部再次作乱,傅友德、沐英等再次出兵南征。这次,彝族地区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乌撒军民府土官叶原常给平叛大军献马三百匹、米四百石,并愿意带本部士兵从征,结果是大军捕获叛军5538人,东川平定。

  让彝族地区接受国家意识,加强教育很关键。从洪武二十三年开始,乌撒、乌蒙、芒部等土官,已经开始派遣子弟们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接受高等教育。而这些地区,一旦有灾,中央政府即免征其粮食、毡衫等实物税,并进行赈灾,国家管理增强了。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小云南”和“乌撒卫”,祖籍流传是“小云南乌撒卫”的山东、浙江、东北籍朋友请瞪大眼睛,仔细看看,这里是你们的根啊!呵呵!

  “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有山西朋友讲,“云南、云南,云州之南”,应该是山西大同之南,大同古称云州嘛!山西大同之南是哪里?应州!应州那可也是古代名州啊,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老家,五代汉帝刘知远少年时代种瓜的地方!出皇帝的地方啊!应州人搬家犯得着借古云州之名吗?况且,元末明初还有一个云州在今张家口地区。我们知道,这一带的老百姓洪武四年被徐达执行坚壁清野,弄到北平府去了,北平府缺人啊。自己都差人,还能进一步给山东、浙江一带输送移民吗?这种说法其实起自民国地方志《牟平县志》、《莱阳县志》!民国地方志,质量高的不多,望文生义,漏洞百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少,笔者在引用民国地方志时往往持特别审慎的态度!真正的大同之南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有云州之南“小云南”这种叫法,一听就是外地人在想当然!那么,还有山西运城之南的说法,可靠吗?不可靠,全部是望文生义!这些解释都是受到了“山西大槐树”传说的强烈暗示和影响,“小云南”的传说,反而被扭曲了!其实,《明太祖实录》中,对于“小云南”有明确记载!只是一般人难得找得到地方!好厚的书啊!不过苍天不负苦心人,笔者可是翻到了!虽然有且只有这一处,但太权威了!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老朱修改《蕃国朝贡之仪》,曾提到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小地方政权。“隶云南者:军民府一,曰姚安;府八,元江、丽江、景东、楚雄、鹤庆、寻甸、大理、临安;宣慰使司三,平缅、车里、八百;州二,姚、邓;土官三,海东、宾居、小云南;县二,广通、习峨。”可知,这三个土官管辖的地方,分别是海东、宾居、小云南,彼此离得不远。海东(今大理市海东镇)、宾居(今宾川县南40里的宾居镇)、小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这才是“小云南”真正的出处!

  元朝,今云南驿本为云南州,属于大理段总管管辖。明军攻破元中庆路(今昆明)以后,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府州不能同名啊!于是很快,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所以小云南(云南县)是与大云南(云南府,今昆明)相比较而来的!我们要是能把云南布政使山西人吴印吴和尚从棺材里叫出来问问,那是一问便知,这事儿他最清楚!他亲手办得嘛!

  与山西太原府一样,一座城池有三级机构同城办公,山西省布政司(省级)、太原府(府级)、阳曲县(县级)。云南府则是,云南省布政司(省级)、云南府(府级)、昆明县(县级)。由于“省府同名”,工作中造成一些不便,直到后来辛亥革命,蔡锷等人发动云南重九起义(笔者注:农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云南府被废除,1928年昆明县更是正式被升格为昆明市,方才彻底予以解决。“小云南”云南县的命运,则更不遭人待见。民国七年(1918年),因长期“省县同名”终于让当政者难以忍受,遂改为祥云县。“小云南”之名遂更不为人所知!

  明朝在云南县驻军有洱海卫,洪武十九年(1386) 四月二十八日建立,下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任命赖镇为洱海卫指挥佥事,此人在当地战后重建中有不少贡献。洱海卫与洪武十七年(1384)建立的大理卫(位于大理府)相呼应,是明军保卫滇西和平的重要力量。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又增置景东、蒙化二卫,进一步加强了滇西防卫力量。洱海卫一直存在到明亡。那么,山东、浙江、东北的“小云南”后裔的祖先都是从大理“小云南”洱海卫迁出的了吗?错!这里才有多点兵啊?为了加强抵御沿海倭寇的骚扰,云南各卫都抽调了部队中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士到山东、浙江沿海驻防。

  与沿海伺机骚扰的倭寇作战,不同与大兵团作战,属于特种作战,需要军士预警及时,反应迅速,快速集结,以极强的战斗力,快速干净地解决战斗。而这些素质,以乌撒卫的战士为最!并非是乌撒卫的战士生下来就比别人强,而是这里民风强悍的乌撒部罗罗人把他们锻炼出来了。乌撒,当时彝族地区经济、军事最强大的部落,是彝族各部领袖,在乌蒙(今云南昭通)、芒部(今云南镇雄)、东川(今云南会泽)等部中有很大号召力。元朝人李京,有一本《云南志略》,记载“罗罗男子椎髻,左右佩双刀,喜斗好杀,父子昆弟之间,一言不相下,则兵刃相接,以轻死为勇。”打架就是不要命的主儿,所以当时几次强有力的反叛都来自于这里!

  被明军征服以后,这里建立了乌撒军民府,长官为知府,级别是四品,由当地头人担任,穿戴朝廷颁发的制式官服,主要负责当地行政管理,以及与驻军乌撒卫的协调。首任知府就是曾与明军打得昏天黑地的彝族坚强女性实卜。女知府实卜还真是不错,为了贯彻老朱同志关于搞好交通建设,打破封闭落后状态的最高指示,她带领民众修建了乌撒驿路数百里,其中有一站,叫做落台驿(今贵州毕节市东北六十里层台乡),报到老朱那里,一摇头,这个名字不大好,不吉利,大笔一挥,改掉!叫“层台驿”!过了层台驿,离乌撒府治还有多远呢?还得300里!

  女知府实卜卸任以后,乌撒军民府知府先后为阿能、卜穆。知府阿能曾把自己的弟弟忽山以及2名罗罗人学生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接受高等教育。与内地的文化纽带进一步加强了。而当地驻军乌撒卫军士,平时从事戍守和军屯,就是站岗放哨守城,并下田种地,一旦周围地区发生事变,由本卫指挥统兵出征!如洪武二十一年,东川部叛乱,乌撒卫军人跨过乌蒙山、马摆大山参战就是责无旁贷的!

  部队的进驻,一个消费市场形成了,也带动了乌撒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彝族地区的汉化!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初七,大明户部制订了《云南乌撒中盐则例》,主要内容:“凡输米一斗五升给浙盐一引,输米二斗给川盐,输米一石八斗给安宁井盐,输米一石六斗给黑盐、井盐。”把云南、乌撒两地的粮食问题并列解决。当时,私营商人经营盐业必须要有政府许可的凭证,即“盐引”。怎么能得到盐引?给偏远地域的明军部队从内地送粮。这从侧面说明,尽管云南、乌撒地区实行军屯、民屯等,粮食还是难以自给的!

  乌撒地区,平均海拔2200米,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每年出产不少马匹,由于明朝与故元前政权处于敌对状态,不可能从北方草原补充战马,乌撒、乌蒙之马就成了明军军马的重要来源。如洪武十九年二月初三,老朱曾派神策卫指挥同知许英领校卒700余人,赍白银22650两往乌撒等处购买军马,得马755匹。一匹马白银30两,银子还是比大明宝钞受欢迎啊!

  洪武二十二年,这支乌撒卫部队应该在乌撒已经驻军长达七年之久,他们是否适应这里的军屯生活,能否与当地乌撒部罗罗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呢?再者,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婚配,完成养育下一代的任务呢?因为,这关系到今天“小云南乌撒卫”后裔,比如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祖先是否能顺利出生?呵呵,我们有点在为“为古人担忧”!驻军娶妻,如果不愿意娶当地彝族妇女为妻,那就只能从老家娶妻,路途遥远,殊为不便。所以大多数人一般是娶当地彝族妇女为妻,当然语言、生活习惯有异,这需要彼此适应。

  那么,当地青年彝族妇女中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来与这些汉族士兵们相配成婚呢?足够!由于连年战乱和部族争抢地盘而发生的战斗消耗,男性青壮年比例应该少于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问题在于,那些家庭中有父兄死于洪武十五年叛乱的女子,是否能够接受可能直接杀死其父兄的明军士兵?好在,明军并非是日本侵略军式的祸害老百姓的军队,而是有着严格纪律的政府军,老百姓与驻军的彼此理解还是比较容易走向正常的!

  当时的彝族女性什么样呢?李京的《云南志略》,有记载,与彝族男子椎髻不同,彝族女子披发。裙不过膝,跣足。穿着方面,布衣,贵族女子饰以锦边,而女奴则只能身披羊皮。乘马时并足横坐,跟我们今天骑自行车带人时,女性的坐法相同。未婚女子,穿着大耳环,剪发齐眉。嫁娶时以姑表近亲为主,没有合适的才考虑别家。男子娶妻必先让男巫大奚婆为其妻开苞,这可是汉族男子无法接受的!当时彝族社会发展缓慢,去元不远,明初应该还是这种状态!

  彝族女性中确有不少貌美者,一般普通汉族士兵能不能娶得到,那就要看运气了。至于绝色美女,肯定是没有份的,本民族内部早就盯上了,那些土官、土知府之类,信息自然是灵通地多,汉族文武官僚自然也比普通士兵更有地位和权力上的优势。这其中不乏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彝族传说中,明朝嘉靖年间,四川峨边县著名美少女甘嫫阿妞,年方17,已订婚,被建昌府(今西昌市),又说马湖府(今屏山县)某官一个叫治达的人抢去强纳为妾,不屈而死!此官也不知是哪个民族,总之是个缺德鬼、大坏蛋!白白害死一个美丽少女,何必呢?

  驻军时间一长,当地军事素质过硬的优秀彝族青年,也会被吸收进明军,在部队里,他们很容易被汉化,姓汉姓。小云南、乌撒卫的子孙后裔对于这里有跨越600年的归属感,而不是对更早的故乡安徽、河南、湖广、江西、江浙有感情,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父系,更多的是从母系已经多多少少带上了彝族血统!

  山东乳山的于姓,落军户海阳千户所,直到民国年间,他们还定期凑份子派人到云南省祭拜祖先。但,乌撒卫军人事实上也并非一片平静,全是听话的好鸟。洪武二十二年,出事了。有个名字叫马四儿的乌撒卫军士,见当地忽现紫气升腾,借机宣传有帝王出世,与已有关,纠合战友朱黄头等6名核心成员,又连拉带骗带强迫,从乌撒卫驻军中,拉走一支队伍,经过贵州宣慰使奢香控制的水西(今贵州大方)等地,一路剽掠,一直流窜到河南省南阳府的邓州。在邓州附近,他们还召开了前敌紧急扩大会议,正式选举马四儿同志为圣人。但是,很快遭到河南都司(河南省军区)的剿捕,朱黄头同志运气欠佳,被抓,送到南京以“妖寇”名义被公开处斩。马四儿等人逃脱,不知所终。从其动员手段来判断,这些人恐是当时已经被宣布为非法的明教中人,到洪武二十二年还在保持着暗中的活动,可见生命力之顽强。在此事件发生的前一年,即洪武二十一年,乌撒卫有一个军士人数的统计数字,计军士5300余人(见《太祖实录》),离满员数字5600人相差不多。这个5300余人的数字中,应该包括马四儿、朱黄头等人。

  我们可以判断,这些下层军士的名字都很普通,文化明显不高。从他们穿山越岭,试图返回河南的行军路线,我们又可以判断,这些军人应该是出自于曾经河南都司所属的部队,简单说,就是可能以河南人为多,当然应该还包括部分湖北人、安徽人。乌撒卫后来被“我大清”(笔者注:<明史>中常见这种说法)阵营的康熙小朋友于康熙五年(1666),改称“威宁”!从此“乌撒卫”作为一个遥远的梦,越来越模糊地存在于从云南调防到山东、浙江沿海军户后裔的心中!

    参与云南之战、平叛的部队,很早就开始了军屯,如洪武二十一年平东川部叛乱,不少部队就于临时驻地实行军屯,以减轻粮食压力!据贵州《威宁县志》载:“明代乌撒屯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傅友德长子傅正文为屯田长,屯垦于北屯一带;王绳武任屯田官,屯垦于大桥一带,并开辟周围七屯;陈云光屯垦于南屯一带;费诗屯垦于二屯一带;戴光充任屯田千户,屯垦于六洞桥至白家嘴;管成任百户,屯垦于乌木屯;缪铨屯垦于北关至下坝一带;徐德明屯垦赫章一带;夏文屯于北屯、石鸡屯一带;管象屯于水草屯、张旺屯一带;刘华屯于河桥、野马川一带。”如果说外地部队的屯田是临时性举措,局势稳定后就很快撤回原驻防地的话,那么,确定在云南永久驻守的部队屯田就是一件大事情。而和平建设时期,土地资源的争夺,侵占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云南乌撒军民府知府卜穆奏言,西南方向接壤的沾益州屡屡侵夺乌撒之地,老朱诏令西平侯沐春(笔者注:沐春是沐英之子,这时沐英已经去世)理断之。沐春调查后回报干爷爷朱元璋:“沾益、乌撒地境相邻,连年争地不决,宜以所争地给乌撒卫官军屯种。”好,你们争吧,断给谁另一方都有意见!这样吧!谁也别想要了,收归国有,让部队开农场!这就是乌撒卫后所!洪武二十八年,沐春奏准将乌撒与沾益之间有强烈争议之地划归乌撒卫官军屯种,任命军官王镇疆为农场副场长(屯田副使),开四十八屯。

  在今贵州一带,明军也是布有重兵,尤其是普定,今安顺境内,是老朱认为必守的要害之地!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贵州省东起平坝、长顺,南至紫云,西抵镇宁,北连普定的地区,依然生活着明军士兵后裔20万人。村落名以屯、堡、铺、哨、所、驿等结尾,村落防卫设施齐全,有着鲜明的军事特色。同时,他们还保留着明朝初年安徽、江浙、江西等地的部分生活习俗。

  令人奇怪的是,尽管他们都是汉族,但是明清以来,这里的妇女从来不裹小脚,与内地不同。可见,我们通常形成的宋代以后汉族妇女一定裹小脚的印象是一种误解,是以偏概全!难怪,老朱的夫人马秀英被人称马大脚,这在淮西军属中,看来其实并不少见!倒是江南的南京人对此有点少见多怪!明军进入云南以后,不但宣布大量汉族人的到来,连归降的蒙古人,如洪武二十一年才归降的,在山西太原府坚持抗明游击战达二十年之久的四大王也被老朱安排到了云南戍守,参加了明军在云南的屯田事业!节选自:山西移民对于北京和明朝政坛的深远影响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