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92阅读
  • 1回复

马瑞芳读才女之李清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15
词女之夫”——马瑞芳读才女之一

  九百年前,北宋京城开封文坛,名家汇聚,佳作频出。妙龄少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出,立即洛阳纸贵。文人奔走相告,击节称赏,一个太学生却害了相思病。所谓“太学”是宋代官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可入读。东京开封纷传一件奇闻:年近弱冠、尚未婚配的太学生赵明诚对父亲说:他午睡时在梦中看到一本书,醒来记住这么几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为儿子解梦道:“看来你要娶一个能写词的才女为妻了!‘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不就是说你将要做‘词女之夫’?!”

  世上哪有如此巧梦?还不是赵氏父子托词!太学生相思情深不难理解,“新党”政要赵挺之为跟元祐党人联姻居然如此幼稚地借助梦兆,就值得推敲。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与保守派苏轼、黄庭坚等结怨甚深。赵挺之做监察御史时就数次弹劾苏轼,或罗织罪名说苏轼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辩试馆职策问”大成问题:“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袁绍、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御史猎狗般窥伺着苏学士一举一动,从文豪字里行间瞅毛病,无所不用其极。苏轼及追随者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赵挺之讽刺,挖苦,恶作剧,无所不至。苏轼及其追随者与赵挺之几十年交恶,有政局争执也有义气之争。政治不同派别甚至发展成了生理性厌恶,从与陈师道之死可见一斑: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没有厚皮衣难以御寒,其妻就回娘家向亲妹子借了一件──陈妻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者,家境特别穷的陈师道和官宦之子赵挺之都在其家坦腹东床──陈师道问妻子,这名贵皮衣从哪儿借的?一听说借了近为连襟却势同水火的赵挺之裘衣,陈师道立即认为蒙受了奇耻大辱,对妻子大发其火:“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死活不穿,结果冻病而死!赵挺之一件皮衣竟害得江西诗派年辈最长、声望最高的陈师道活不过五十岁,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程度可想而知。

  俗话说“天下爷娘疼小儿”,据记载,因为赵明诚喜欢收集苏东坡字画,赵挺之就不喜欢最小的儿子,这位跟苏门不共戴天者犯了什么病,突然支持儿子向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求亲?难道儿子终身大事还不如一两张字画重要?追根究底,除了虚荣心做祟、希望将顶尖才女充做赵氏门楣装饰外,政局变幻肯定对赵挺之择婚决策举足轻重: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其弟端王继位,是为徽宗,向太后听政,罢章惇相,起用韩忠彦为门下侍郎(宰相)。哲宗时期被贬的官吏,已死的追复其职录用子孙,如司马光,未死的赦免内迁,如苏轼。李清照的父亲在“时号小元祐”时局下提升礼部员外郎,李家跟韩忠彦家世代有知遇之恩,李格非官职虽低于吏部侍郎赵挺之,但朝里有人好做官,鹏飞指日可待。赵挺之操纵这段婚姻,显然是政治韬晦之法、权宜之计,是处于劣势时借子女联姻向元祐政敌暗送秋波。联系李格非失势后赵挺之对亲家和儿媳不近人情的残酷态度,更可以证明赵挺之权变、巧伪、冷酷无情、实用主义。
 
“却把青梅嗅”——马瑞芳读才女之二

   李格非何以肯将李清照嫁到政敌家?无确切史料,我们姑妄言之:如果说赵挺之求婚是运筹帷幄,可以说李格非允婚多半是感情用事。

    在赵挺之、赵明诚父子广造“词女之夫”舆论同时,赵明诚最现实选择是得让心目中岳父大人欣赏自己。恋爱中人最聪明,赵明诚想出借拜师之名晋见李格非的主意:太学生赵明诚拜见前任太学士李格非无可厚非,拜访者和被拜访者却心照不宣。

    据我揣测:赵明诚这次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拜见至关重要,不仅让李格非认可了玉树临风的未来女婿,还意外地让李清照对赵明诚一见钟情。视女如珍宝的李格非在决定女儿终身大事时,很可能会让妻子征求女儿意见。

    这次会面更可贵的收获,却是使《点绛唇》应运而生、传唱千古: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见京城缙绅人家盛传命中注定要做“词女之夫”者猛然出现,刚下秋千架的李清照鞋丢了、袜脱了、金钗掉了,脸儿羞得通红,慌忙光脚儿躲开,却情不自禁地回头再瞧一眼这个没准儿真得托以终身的人,又怕被他看轻,给侍女说笑,就在扭头观瞧一刹那,机警的李清照假装是嗅青梅……

    这哪儿是词?简直是幅生动精彩的怀春少女行乐图,是李白《长干行》少男少女“青梅竹马”的再创造,是五百年前冤家“佛殿相逢”的影视镜头!

    封建卫道者却对李清照这类写法横加指责:“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后世卫道文人为了维护李清照的“名誉”,干脆认为这首词写得太不像话,不会是李清照的作品。清初贺裳的《皱水轩词签》认为:李清照堂堂名门闺秀,又有诗名,总不至于不穿鞋只穿袜行走,他还认为含羞迎笑、倚门回首,是“市井妇女行径”,因而,他认为这首《点绛唇》是“无名氏”所作,其文学渊源则是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岂不知,李清照之为李清照,正因为她天性烂漫,笔挟风雷,敢做敢写,不守常规。而对李清照有深刻影响的作家,恰好就是《香奁集》作者韩偓!

    假梦求真凰,经过精心运作后,赵挺之正式向李格非为赵明诚求聘李清照,门当户对,且是山东老乡,得到了首肯。
 
“教郎比并看”——马瑞芳读才女之三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这首《渔家傲》,宋词研究家都解释为一首咏梅词。

  我却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首词是李清照迎接新婚大喜之日的写意图,它细腻生动地写尽李清照对美满爱情的憧憬,活画出她“此花不与群花比”的顾影自怜以及对“天作之合”的志得意满:

  瑞雪纷飞喜期近,准新娘按照周礼规定和孔孟之乡古老婚俗,香汤沐浴,开脸上头──这是新妇上轿前必须程序:用一根细线绞去面部细小汗毛,谓之“开脸”,再将头发盘成**发式,谓之“上头”──对镜自揽,出浴少女多像漫天大雪中绽放枝头的梅花?暗香浮动,娇娜无双。窗外大雪压琼枝,几百年前的才女谢道韫曾将飞雪比为“柳絮”,有咏絮才的李清照看着皑皑白雪,却将自己比喻为雪中之梅。她的心里像吹进融融春风:莫非上天格外垂青?跟明诚合卺之日恰逢月半,金童玉女,花好月圆,跟如意郎君共举金杯畅饮葡萄美酒之日就在眼前!

    有情人终成眷属。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喜结连理。

    李清照嫁到赵家时,赵挺之的权势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李清照以高官宝眷的身份进入皇宫赏花,又因自己的才名特别受优待,坐在离皇帝很近的地方,在众多女眷中可谓鹤立鸡群。她觉得自己像娇媚的鲜花,连天上的明月都在为自己绽放笑容。有时,她坐着宝马香车,到金陛玉阶参加皇家宴会,享受着只有皇帝信任的近臣才享受到的殊荣,可以不拘形迹地喝个大醉:“金樽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新婚的李清照,笔上好像蘸满蜜汁,皎月绮筵、美酒金樽,还特别钟爱鲜花:容华绰约、“一番风露晓妆新”的芍药“就中独占残春”;色淡香浓、“何须浅碧轻红色”的桂花“画阑开处冠中秋”。她分明以花喻己,“自是花中第一流”,素淡清香、风韵雍容,占尽春光。妻子良好的自我感觉得到丈夫的热烈呼应,《减字木兰花》更是画出一幅新婚夫妇以花传情的闺房欢情图: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赵家才郎——马瑞芳读才女之四

 才女的最大不幸是嫁夫不妥,“鲜花插到牛粪上”,典型例子是谢道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有名的诗句。  所谓“王谢”指东晋王朝两大支柱:王(导)家和谢(安)家。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谢安想考考谢门子弟的才情,有一次下雪就故意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堂兄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从此被公认为才女,“咏絮才”成为才女通称。《红楼梦》第五回对林黛玉的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

    谢安是政治家,为子女择姻首先考虑“门当户对”,他将谢道韫许配王凝之。自以为得计,没想到谢道韫非常不满。有一次谢道韫回娘家,谢安大惑不解地问:王凝之是“逸少”(王羲之)之子,你有什么不高兴?谢道韫气乎乎地回答:没想到我们谢家有那么多出色人物,居然选王凝之这么个废物做女婿:“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谢道韫的断言后来终于为血的事实证明:王凝之任守城官时,根本不设防,相信五斗米邪教可退贼兵,导致谢道韫被俘,两个儿子被杀。

    李清照比谢道韫幸运得多。她跟赵明诚不仅门当户对,而且珠联璧合。

    赵明诚是位修养很高的金石学家。宋代人将他跟欧阳修并称“欧赵”,就是指宋代两部最杰出的金石学著作: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赵明诚的金石之好,从做太学生时就开始了。赵挺之官位虽不低,但并不是贪官。没有支持赵明诚收集金石的家底。赵明诚每到初一、十五,太学放假,就典当衣服,换得半贯钱,到大相国寺转悠着找金石碑刻。每次都有收获,每次买金石碑刻铭文时都想着新婚爱妻,总是一手抱着心爱的碑文,一手捧着给爱妻买的水果,兴高采烈回家,小夫妻一边欣赏碑文字画,一边品尝苹果、脆枣或开封特产酸梨,觉得在享受五柳先生不计名利荣辱的葛天氏之乐……有一次,赵明诚看到有人卖一幅牡丹图,判定是南唐著名画家徐熙存世不多作品的佼佼者,问卖家要多少钱?“二十万!”赵明诚跟卖者说:先把画交给我,我想办法凑钱。徐熙的牡丹图在赵明诚家放了两天,夫妻二人爱不释手,但即使典当了小夫妻全部值钱东西也凑不出二十万,只好扫兴地将画送了回去……

    李清照的初婚岁月……

    是张敞画眉、神仙眷侣的时光;

    是西窗剪烛、诗酒唱和的时光;

    是志趣相投、夫唱妇随的时光;

    是梅妒菊羞、富贵优雅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
 
李清照被逐谜底——马瑞芳读才女之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李清照婚后不久,北宋政局如狂风恶浪、地覆天翻。元祐党人的保护神向太后去世,政权交到宋徽宗手中。北宋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帝任命善谋私利的蔡京为翰林学士,“昏君+奸相”,启动了宋王朝亡国之旅。

  平日喝一碗羹要杀几百只鹑、一次宴会仅蟹黄点心就费钱一千三百贯的蔡京,过去在政治斗争中善于两面讨好,大权在手就双向出击,既打击保守派也打击变法派:崇宁元年(1102)七月,定司马光、韩忠彦、苏轼等120人为“元祐奸党”,由皇帝御书为“党人碑”,立于朝廷端礼门前,已死者一律削官,活着的一概贬窜。再将向太后执政时的变法派分成正邪两类,排做上中下三等,邪类五百人或降职或斥责……

    “党人碑”上,李格非赫然有名。李清照心急如焚,急忙上诗翁舅(公爹)恳求营救父亲。全诗已失传,据零星记载,诗写得情真意切,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识者哀之”,赵挺之却不为所动。

    谁能想到?李格非罹难,赵挺之却难脱干系。《宋史·赵挺之传》说:赵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记载,确定“元祐奸党”名单的衮衮诸公中,就有御史中丞赵挺之!

    两年前赵挺之主动跟李格非联姻,现在又亲手将亲家推进党争陷阱并大张旗鼓与之划清了界限。因为这邪恶手段,赵挺之在徽宗亲政、权力重新组合时站对了队,官运亨通:崇宁元年(1102)六月,赵挺之担任尚书右丞,七月,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奸党”,八月,赵挺之左迁尚书左丞……深宅内院的李清照岂能想到?父亲被列入黑名单、终于罢官回原籍,公爹担任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转过年来,赵挺之又升官,“除中书侍郎”,赵明诚也因父荫“出仕宦”(做官),九月,宋徽宗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被遣离京城。

    这实在说不过去。未嫁从父,既嫁从夫,李清照早已是“赵李氏”,赵挺之难道不该将幼子至爱的妻子留在京城?

    其实这道联姻禁令本来不能奈何李清照。其一,“不得为婚姻”禁令指“今后”,诏令明确规定:“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已过彩礼者显然可以存在,由此推之,既成婚姻更不在内。其二,山东诸城赵家,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家并非一家。科考出身的赵挺之却故意攀龙附凤、忝列“宗室”,煞有介事地执行“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将禁婚令扩大化,把过门两年的李清照遣离京城。

    更不可思议的是:株连元祐党子女正是赵挺之出谋划策的结果!

    史实记载,赵挺之“首陈绍述”即:首先向皇帝提出“宗室不得与元祐党子女为婚姻”的建议,又慷慨陈词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在豪门官宦联络有亲的情况下,赵挺之悖情悖理悖人伦,成了“大义灭亲”的庙堂做秀!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婚姻从来就是另一种政治形式,是微妙而有效的政治手段。它会因为政治需要开绿灯,也同样因为政治需要亮红灯。李清照的婚姻就是如此。

  李清照被逐谜底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在党派斗争中失利,削职为民,遣回原籍山东章丘。

    娘家失势需要忍辱负重时,李清照偏偏太岁头上动土。

    她呈翁舅(赵挺之)的诗有这样一句:“灸手可热心可寒!”

    意思是:权势登峰造极却心如铁石、一点人味没有!

    犯官之女竟胆大包天对掌生杀大权的尚书左丞说:“灸手可热心可寒!”

    年仅二十岁的齐鲁才女真是风骨凛凛、铁骨铮铮!

    但是儿媳对公爹如此不敬,简直罪至“七出”!

    可以想像:有如此倔强反骨的李清照怎能见容于翁姑?负“词女”盛名、傲视群芳的李清照,早就流露出“妒风笑月”、“玉骨冰肌未肯枯”、“谁人可继芳尘”孤芳自赏情绪,遇难时怎能求助二位长嫂?

    今非昔比,被欢天喜地迎进赵家的李家才女成了双重贱民:娘家败落,贬回原藉;自己进门两年多,未给赵家添丁!

    这才是要害之要害!

    也是打开李清照被逐谜底的钥匙!                       

    女人哪女人,封建宗法制下的女人,哪怕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哪怕飞花粲齿、下笔千言,只要不能负起传宗接代责任,在家庭的地位就不如目不识丁的愚妇,只要那愚妇能生下哪怕半傻的儿子!

    缙绅家嫡妻不生育,纳妾可也,即使正妻有子,仍可姬妾满堂。可是新婚夫妇如胶似漆,看来只要李清照在京,赵明诚三五年内不会纳妾。这样一来,借“党人碑”把三儿媳逐出京城,再给三子纳妾求孙,成了赵挺之夫妇的最佳选择。

    史书有过明确记载:“赵君无嗣”。

    责任是否在李清照?未必。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负“无嗣”之责的正是赵君本人:

    李清照处的时代既是男人可以寻花问柳、纳妾收房的年代,也是嫡妻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的年代。不管多得宠的侍妾生了儿女,名分上都属于嫡妻,嫡妻一般会视同己出,庶出子女也以此为幸。就像《红楼梦》对探春和王夫人关系的描写。种种迹象表明:赵明诚不仅无“弄璋之喜”资格,连专生女儿的所谓“瓦窑”也没做上。据陆游给某位孙氏写的墓志透露,李清照晚年曾想以毕生学问教孙氏写词,孙氏居然以“才藻非女子之事”拒绝了。倘若赵明诚侍妾生过女儿,李清照就能教庶女写词,勿须再找那个愚不可及还自以为是的女人。从这条旁证推测,不仅李清照从未生育,赵明诚临终未做“分香卖履”遗言的姬妾也概无生育!史书还记载,赵明诚只有两个亲侄子,“赵君无嗣”是因赵家香火不旺,赵明诚患不育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早就替他背上不生麟儿十字架的,却是李清照。

    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因为不可思议的林林总总,被打入迹近弃妇的悲惨境地,陷入了感情的寒冰地狱。
 
人比黄花瘦 ——马瑞芳读才女之六

  云中谁寄锦书来?

  《淮南子》有语:“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新婚不到三年就被遣回娘家的李清照,文思如清泉,汩汩而出,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看作写思念之情,其实不尽然。如果丈夫跟妻子身居两地、情发一心,妻思夫就是甜蜜的思念。如果妻子苦苦思念丈夫时,丈夫却跟别人卿卿我我,这思念就是苦涩的单相思,其深层内蕴是哀愁和埋怨。这哀怨像磨盘压在心头,像驱不走的梦魇,无计消除又不可以直接说出,只能诉诸于一字三迥肠的“思念”笔墨。一言以蔽之:优美动人绘相思的《一剪梅》恰好曲折反映了思念对像做了她所非常不喜欢、根据礼教要求又不能说出来的事:赵明诚纳妾了!

    相府已婚青年公子当然没有守空房之理,赵明诚已得到皇帝授予宰辅大臣子弟的职务:担任鸿胪少卿(即主管朝祭礼仪者的副手),没有繁杂的公务却有不低的地位。在赵挺之宰相伉俪亲切关怀下,赵明诚外出归家,自有“小星”嘘寒问暖;深夜读书,自有“红拂”添香沏茶。这在当时,理所当然之事耳。丈夫有了别的女人,李清照能否不高兴?不能。她得表示欣慰她不在时有人照顾丈夫,表示决不嫉妒、乐意像娥皇女英共侍大舜般跟任何赵明诚乐意要的女人一起分享,或者说共同伺候赵明诚。根据“妇德”要求,李清照表面确实这样做了,内心却痛苦到顶点……

    爱本是排他的,李清照,不可救药的偏偏是文学女人!

    文学女人的致命弱点就是专门相信男人高兴时说的各种美丽谎话,什么“我心匪石”、“我心匪席”,什么“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什么“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什么“我心坚,你心坚,各自心坚石也穿”,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岂不知,山未变,水未变,秋草还没来得及变成春花,曾山盟海誓的郎君怀中已另有他人!

    痴情的文学女人李清照有什么办法?什么办法也没有!她是民间女子,不能学武则天弄一帮北门学士、学山阴公主找几个面首;她是位淑女,不能像唐代宰相夫人房玄龄妻大喝其醋;更不能自己也红杏出墙。她只能用深情感动丈夫,用生花妙笔打动丈夫,希望他心中尽量多留点儿“结发妻”位置!

    讨论李清照婚姻时,有人极力辩驳赵明诚有纳妾之举,其实是以当代观点替古人担扰。中国古代男人纳妾比现代西方人离婚还容易,不要说李清照已离京城,赵明诚理当纳妾,就是李清照在,只要赵明诚高兴,同样可纳妾收房,甚至可以将李清照从娘家带来、“却道海棠依旧”的“卷帘人”收做通房大丫头。这是社会赋予他的、不容置喙的夫权。细细琢磨李清照夫妇睽离的写“愁”词句,可以发现,其深刻内涵,恰好是司空见惯的夫权体现到绝代才女身上时,她不可抑制的极度恐惧和无法释怀。

  人比黄花瘦

  牛郎织女鹊桥会故事,是中国古代约定俗成、描绘夫妇分离的典故。韩鄂在《风俗通》中写到: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天河相会,由喜鹊给他们搭桥。张华在《博物志》中写到:天河与海可通,有浮槎来往于天上人间,每到八月必至,从不失期。有人决心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的东西,乘上浮槎,航行十几天到了天河。看到牛郎牵着牛在河边饮水,织女却在遥远的天宫……

    在男性作家们看来,夫妇一年只一次相见未免太残酷,被遣离东京、回到娘家的李清照却认为一年见一次的牛郎织女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有准确相见的日期,喜鹊也会主动及时替他们搭桥,夫妇相见时还真情相爱,这都比她强多了。

    李清照是被婆家遣回娘家的,如果赵家不派人来接李清照,她就不能主动回丈夫身边。而赵家是否派人来接以及什么时候派人接?既取决于政治风云的变幻,又取决于翁姑是否高兴,更取决于丈夫身边有没有他更加宠爱的女人!李清照最没法接受的是:终于盼到翁姑派人把她接到京城,丈夫却另有新欢,甚至不跟她见面。就像天上“浮槎”你来我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冷清寂寞、形影相吊的李清照肯定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她是著名词女,既然“词女之夫”主动促成他们结合,就不会把她作一般女子对待,而会与她相爱如初。她是那么相信文学的力量,苦苦地含泪倾诉,一次次地将新作寄到丈夫身边。赵明诚当然非铁石之人,结发妻的绵绵情意也时不时感动他,妻子的新词述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九九重阳阖家团圆欢宴时刻,却夫妇分离,天各一方,看着满天薄雾浓云,她思忖着怎么独自挨过漫长白天和更加寂寞的长夜,赏菊饮酒,借酒销愁愁更愁,她就像被萧瑟秋风吹打的雏菊一样……妻子天才的词句深深震撼着赵明诚。据热衷小道消息的闲书《琅擐记》记载:赵明诚接到李清照《醉花阴》后,叹赏再三,明知比不上妻子才气,又好胜心切,想超过妻子,就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写出五十首词,把李清照这首词混到里边,送给朋友陆德夫看,请他判定:赵明诚“近作”哪首最好?

    陆德夫玩赏再三后,叹道:“只有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哪三句?”

    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恰好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有不少版本用“人比黄花瘦”,但现存最早的李清照词版本《乐府雅词》是“人似黄花瘦”。从词义上看来,“人似黄花瘦”是将自己认同为在秋风中肃杀的菊花,更符合李清照以花自况。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15
闷损阑干愁不倚——马瑞芳读才女之七


弃妇情结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题材。常用典故是“长门”和“秋扇”:汉武帝曾“金屋藏娇”娇宠陈皇后,陈皇后失宠后,花重金请司马相如替她写《长门赋》,希望重获武帝恩爱;班婕妤用秋凉时丢弃的扇子,比喻失宠嫔妃。难以想象的是,李清照弃妇情结的产生竟恰好在与丈夫久别重聚时。

    崇宁五年(1106)春天,皇帝诏令毁《元祐党人碑》,解除有关党人一切禁令,接着,大赦天下。听到皇恩浩荡的赦令,李清照欣喜若狂!像春风吹绿了幽闭的深宫,像谪居长门的陈皇后得到重新恩宠的消息,李清照相信此后的夫妇生活会像绿茵生机盎然,春梅并蒂怒放,西窗品茗般高雅和谐。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妙不可言:花,不再是被风打霜摧的黄花;月,不再是浓云遮蔽的愁月;黄昏,不再是惹人哀思、继之带来漫长难眠夜的黄昏而是鸳梦前奏,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美好!因为,在跟丈夫分离两年后,终于可重新聚首,辜负了两年新婚岁月,又可梅开二度,再享蜜月:“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李清照终于回到钟鸣鼎食的相府,回到日思夜想的丈夫身边,她却真正绝望了!

    官场斗争带来夫妇分离,伉俪睽离赋予赵明诚太多自由,他不仅大大方方使用纳妾收婢权,还偷偷摸摸开始了青楼冶游!抱一腔热情回丈夫身边的李清照,大约无意中发现丈夫偶有此为,真真如雷轰顶!

  李清照不仅用过“长门”和“秋扇”典故,说明因为丈夫生活中有别的女人她受到冷落,她还用过“武陵人远”词句。“武陵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后世人用“武陵源”时,更多地不是指世外桃源,而是延申借用刘义庆《幽明录》桃源寻艳的故事:汉代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跟住在桃林中仙女相爱,乐而忘返,等他们回家时妻子已去世,见到他们的七世孙。“武陵之游”成为古代嫖娼的典故。

    在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武陵”之游不仅不足为奇,还常成为“佳话”,宋代词人柳永就有不少这样艳闻,还因此传下“众名姬吊柳七”话本。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为她在男女根本不可能平等的社会苦苦幻想男女对等的爱!赵明诚纳妾已令她极为不快,青楼之游更让她痛摧心肝。对于一个生性敏感、以爱情为生命的女诗人来说,丈夫纳妾收婢,出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考虑,她在不得不接受时,会把“长门”之怨和着血泪硬咽到肚里。丈夫从求嗣发展到寻花问柳,对她就不仅是“长门秋扇”之怨,而是比离别还伤感,比死亡还可怕的羞辱!

    熟知历史上众多才女不幸遭遇的李清照,在厄运降临自己头上时,“闷损阑干愁不倚”,凝眸历史现实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花鸟虫鱼,日月风雨,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能让她联想到爱情的不幸,每次表达都穷形尽相、摇曳多姿。似乎上天派下法力无边的仙子,让她用几千年沉积的文学醇醴把个人一次次感情挫折,酿成一杯杯美酒,供千秋万代、五湖四海读者品尝。
 
屏居青州——马瑞芳读才女之八

  北宋政坛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是四月天气,一会儿,显示阳光下的灿烂,一会儿,乌云带走了一切。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不幸又降临到赵明诚头上。

    赵挺之在政坛先依靠章淳,后谄事蔡京、曾布,“出入门下,殆无虚日”,因为章惇、蔡京、曾布都是福建人,赵挺之被人讽刺为“移乡福建子”。共同的政敌击败后,内部开始鸡争鹅斗,赵挺之跟蔡京毕竟不完全一样,有时向皇帝汇报蔡京的胡作非为。但在玩政坛花样上,赵挺之远不是蔡京对手,跟蔡京斗法失利时,他要求辞官回青州,赵挺之本是诸诚人,此前已移家青州。赵挺之表示辞官意愿后,彗星出现,宋徽宗以为这是上天暗示他不要重用蔡京,就召见赵挺之,对他附耳低言:蔡京所做所为,果然像你反映的那么坏啊!立即罢蔡京相位,提升赵挺之为右仆射(副宰相)。赵挺之因天兆相助,成为宰辅重臣。但皇帝是个朝三暮四者。宋徽宗喜欢道士,道士们用心险恶送皇帝“教主道君皇帝”称号,皇帝就乐颠颠地让道士跟士子一样考试做官。温州道士林灵素对徽宗胡诌:陛下是长生大帝君下凡,蔡京是仙官左元仙伯……大观元年(1107)正月,无道“道君”恢复“仙官”蔡京左仆射之职,昏君奸相继续玩弄亡国把戏。三月,赵挺之被罢免右仆射,当月五日病死,几天后蔡京诬陷赵挺之“交结富人”,“力庇元祐奸党”,皇帝追回赵挺之病逝所赠“司徒”官职,蔡京兴大狱欲治赵挺之后人于死地,赵家三位因能力出众很有名气的“三诚”即赵存诚、赵思诚、赵明诚,都给抓进监狱,终于查无实事,放人“具狱”(即结束官司)了事。

    赵挺之官职已被追回,赵明诚携李清照回到青州。

    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柳树满城,全城皆绿。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三山联翠,障城如画;南阳河、北阳河,穿城而过,绿水泛波。北宋有三位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任青州父母官并受黎民拥戴,建亭、祠纪念。城西阳溪边,唐代的楸树枝繁叶茂,芭蕉长得成年杨树般高,古木蓊郁,绿草如毡,有甘泉涌出,范仲淹亲自指挥在泉上盖亭子保护甘泉,青州人盖“范公亭”纪念他,亭后有祭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的“三贤祠”。赵明诚、李清照隐居处就在离范公亭百米处顺河楼上,楼下是阳溪流水,一株两搂粗柳树从楼旁斜向水面……

    李清照将青州住处起名“归来堂”,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辞》。

    李清照在青州自号“易安居士”,表白东篱黄花式生活态度:“审容膝之易安”。

    似乎约定俗成:庄子是没做过官又不甘沉沦者的心灵家园;陶潜是从官场返回田园者的心灵殿堂。李清照以“归来”为堂,以“易安”为号,显示了跟官场决绝的意念,透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不以财富、地位、享受为念,厌恶相府金堂玉马、灯火楼台的生活,珍惜隐居乡间、夫唱妇随的岁月。她在《金石录后序》记下当时的心情:宁愿粗衣蔬食,“终老是乡”。
 
谁喝头杯茶?——马瑞芳读才女之九

李清照是个多么宽容、贤慧、大度的妻子!赵家得意时,丈夫冷落她,她极度痛苦无奈,将苦水咽到肚里,却不记恨。赵家失势,她毫无怨言,抚慰着丈夫返乡,还私下欣慰自己因祸得福,认为她在青州跟夫君书斋相守的十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赵明诚身后经李清照修订梓行的《金石录》,对两千件夏、商、周三代及梁、唐、晋、汉、周五代钟鼎鬲盘尊等酒食器铭文,名人墓志碑刻,有深入研究,大学问家朱熹说《金石录》“煞做得好”。《金石录》主体部分就是屏居(隐居)青州时所做。赵明诚和李清照回青州后,继续收集金石古籍珍品。每获得一本新书,两人就仔细分析,书前题签,书后校勘。每得到一幅书画,一座鼎彝,就小心翼翼展放到书桌上,一处一处寻找有没有毛病?白天整理分析不完,晚上继续,每晚至少得点完一支蜡烛才可罢手。得到稀世极品时,二人会激动得整夜不睡。他们整理的书籍、抄写的书札十分精致,在收藏家中出类拔萃。他们的收藏越来越多,建起十几个书库,每个书库都摆着相同规格的大书橱,分门别类存放鼎彝字画书籍……

    生活安定、心情愉快的李清照发疯样读书。赵明诚有洁癖,李清照要读家藏的书,每次都必须向他要钥匙,还得登记是甲乙丙丁……哪个书库、哪个书架、哪卷、哪册?一丝不苟到不通情理。李清照手不释卷,吃饭手中有书,喝茶手中有书,吃水果手中还是有书,甚至如厕也手上有书!书页偶然不小心溅上些许墨点果汁茶渍之类,有什么了不起?偏偏每次都惹恼赵明诚。立时三刻要求李清照擦个干干净净!每次读书都如此繁琐,李清照很不耐烦,她对明诚说:今后我饭桌上不要大鱼大肉,头上不添金珠玉翠,身上不要华服锦缎,床上不要杭丝苏绣,用省下的钱买书。家里已有的书,市面上再看到,只要没磨损掉字儿,我就买回来做副本。我看副本,你存珍本,各得其所。从此,他们家的藏书常备两套,《周易》、《左传》在当时藏书家中文字最精到,最全。

    李清照博闻强记,每次吃过饭,坐在归来堂中准备喝茶时,她就指着堆积在书桌上的历史文学书,对赵明诚说:某某事记载在某某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赵明诚不相信妻子有如此记性,笑道:未必吧?李清照娇嗔道:你不相信?如果我说对了,我先喝茶!赵明诚漫应之。检点书籍,李清照说得丝毫不差!李清照举起茶杯说:我可真的先喝了!她得意地笑不可遏,杯中之茶却倒在怀里,反而喝它不成!

    按青州民俗,喝茶次序极有讲究,第一盅茶给谁?是判断一个家庭是否长幼有序的标志之一。有客人在时,第一碗茶要奉于客人。家中人喝茶,第一杯茶则必须奉于家中地位最高者。归来堂中沏茶,当然该一家之主赵明诚喝第一杯。李清照调皮地提出:以对书的熟悉程度打赌,谁赢了谁喝第一杯。她果然赢了,按打赌规定,她应该也可以喝第一杯。但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妻子怎能在丈夫跟前喝第一杯茶呢?于是李清照边哈哈大笑边将茶倾到怀里……《金石录后序》关于喝茶的记载,细微之处见精神,活画出贤慧、聪慧、善解人意、娇嗔可人的妻子形象。
 
“声声慢”何以传世——马瑞芳读才女之十

李清照的婆母郭氏百折不挠地恳求皇帝为丈夫恢复名誉。赵挺之的官职得到恢复,赵明诚又可以做官了。李清照恳求赵明诚带她赴任,被断然拒绝。千般柔情改变不了无情决定,李清照像给萧史抛弃了的弄玉,孤零零待在秦楼上。

    赵明诚独自赴莱州上任,对李清照来说,比十几年前被翁姑遣回娘家是更大的不幸。那是政局造成,丈夫没有自主权,这次却是丈夫个人感情的抉择。赵明诚打什么算盘?她琢磨不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丈夫恢复了官职,青楼艳姬也恢复了吸引力!

    男人交结青楼女子,在当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连德高望重的宰辅大臣、学界泰斗也聊复尔尔。《西溪诗话》记载这样的轶事:范仲淹镇守鄱阳时喜欢一乐藉小妓,回京城后寄胭脂给她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寄汝好颜色。”还写诗托后任官员魏介照管:“庆朔堂前花自栽,为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领来。”魏介得诗后买下这个小乐妓送到范仲淹身边,传为佳话。一般诰命夫人对大人先生这类“闲情小事”,都采取大度的漠视或聪明的睁一眼闭一眼态度。身为知州夫人的李清照偏偏跟一般贵妇不同,她“小器”得很,对丈夫“武陵”之游耿耿于怀,因为她骨子里仍是希望爱情专一、夫妻相守不相欺的纯粹文学女人!

    赵明诚走了,百无聊赖的李清照失去了一切生活乐趣,长夜漫漫孤衾单,睁着眼等天明。懒懒坐到窗前,头不想梳,镜子没人照已布满灰尘。“女为悦己者容”啊,眼前没了昔日悦己者,昔日悦己者如今沉湎哪个温柔乡?“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李清照承受的不仅是夫妇离别苦,而是丈夫薄幸的弃妇苦,地狱般的心灵折磨像钝刀割肉,无止无休!可是在李清照是天大痛苦的事,世人眼里却是寻常小事,遵守妇德者绝对不能在意,真是“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只能对着楼下阳溪河水呆想,“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现存名作可断定“屏居青州”跟赵明诚如胶似漆时所写并不多。赵明诚重踏仕途之日,李清照再尝弃妇哀愁之时,她的巧思妙语又像积蓄已久的泉水猛烈迸发。李清照身上有个类似西方小说家描写的现象:她不是夜莺,擅长花前月下优哉游哉吟唱小夜曲,她是“荆棘鸟”,必须遭受痛苦和不幸,也只有遭受痛苦和不幸,受到荆棘扎入肌肤般的深痛,才亮开歌喉,用全副生命唱出优雅婉转、凄美动人的歌儿!

    李清照以灵襟秀气参透离情别愁,中国古典诗词任何写离愁别思者都休想企及的《声声慢》,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十四个叠字开头的《声声慢》,堪称古今中外文学描写女性感受绝响的《声声慢》终于问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流芳千古的杰出作家其成就常跟坎坷遭遇相随相生,正因为在公认美满的婚姻中倍尝酸辛,李清照才成了写“情”的铁笔圣手。
 
金石夫妻 ——马瑞芳读才女之十一

  自己的事马尾拴豆腐提不起,却管他人闲事,好像一些人的痼疾。这种闲得发愁的“爱好”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将近两千年前,有人到皇帝那儿告一状:说张敞太不像话,堂堂京尹,每天早上都亲自给妻子画眉!爱听谗言的皇帝老儿果然把张敞叫来问罪。张敞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臣听说夫妇之爱“有甚于画眉者。”皇帝有三宫六院,对“甚于画眉”含义自然再清楚不过,只好不了了之。

    其实夫妇间“甚于画眉”的感情,不一定是张敞话语隐含的肌肤之亲,而是共同理想和爱好。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说李清照“与夫同志,故相亲相爱之极。”李清照跟赵明诚可以说是“夫妇擅朋友之胜”。赵明诚即使偶尔拈花惹草,李清照永远在他心中占有嫡妻兼挚友位置,金石事业是他们之间割不断的红丝线。

    经过一段无奈分离和凄苦思念后,李清照决然踏上去莱州之路,打算安营扎寨,陪伴夫君。她写给姐妹的词嘱咐:“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

    赵明诚做莱州知州期间,金石学研究有长足进展。他发现并著录的《后魏郑羲碑》、《后魏郑羲上碑》功德无量,如果不是赵明诚在任期间的发现,郑道昭的书法作品能否成为我国研究字体变化的珍贵资料?很难说。赵明诚做这些考察和著述,都有李清照一份功劳。赵明诚每天办公完毕待下属散去,就在静治堂校勘《金石录》,每整好一卷就束上淡青色缥带,十卷束为一帙,李清照一直伴随在旁。三年后赵明诚调任淄州知州,李清照继续随任。齐国故都遍地珍宝,赵明诚曾经在临淄发现了五百余字的铭文,他知道这是中国青铜器字数之最,马上以拓片形式收入自己的书中。更让赵明诚高兴的是:淄川人不因他贵为知州巴结他,而是欣赏他像陶渊明一样是个“素心人”。一位隐士将家藏数世的稀世珍宝送给他:居然是白居易手写《楞严经》!真是稀世珍宝。赵明诚兴奋之极,上马疾归,跟李清照共赏。他奔回府衙时已敲过二更。夫妇二人“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蜡烛换了两次,还不想睡,干脆提笔题签……

    人近中年,李清照夫妇感情渐渐稳定,时局却风雨飘摇,江河日下。朝政腐败,豪者如虎,普天下财力给昏君奸相挥霍还不够,公然卖官,“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黄河数度决口,一百多万人淹死,膏腴千里的中原沃野,灾民流离人相食,方腊、梁山起义南呼北应,金兵辽将虎视眈眈……

    半个世纪前大宋王朝何等繁华?像柳永写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完颜亮就是看到这首《望海潮》,艳羡江南美好,遂挥师南下。这当然是委巷之谈。没有上层纸醉金迷,何来下层铤而走险?没有国力日衰,哪来外强入侵?国势危殆,宋徽宗不管怎么“望四海勤王之师,宣三边御敌之略”,不管怎么下罪己诏收将士心,直到宣布退位让钦宗登基,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靖康元年(1126)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当时任淄州知州的赵明诚,对着一箱一箱文物,向李清照叹息:要不了多久,这些东西都不会是我们的了!
 
生离死别——马瑞芳读才女之十二

岳飞《满江红》有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耻”即宋钦宗靖康二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虏走,蔑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的奇耻大辱。这一年,北宋灭亡,宋高宗在南京即皇帝位,史称南宋。

    北宋灭亡同一年,赵明诚之母郭氏在金陵病逝,赵明诚奔母丧急忙而去。

    李清照决定借奔丧之机将终生藏品运到江宁去。藏品太多,带不了那么多,如何取舍?平时费尽心思收集的文物一下子都成了多余的!她先舍弃大印本、多卷本书,多幅画,没有古人款识的金石器,再舍弃国子监印的书、比较平常的画、笨重的金石器,狠着心肠减来减去,仍然装了十五车!她亲自押运上船,过江,千难万苦走了几个月到达江宁。本来打算明年春天将留在青州的金石书籍运走,哪想到,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乱兵杀人放火,十几间书库全部化为灰烬!

    赵明诚南渡后,担任江宁知州,李清照人到了南方,心留在北方,遇到下雪时,最喜欢踏雪赋诗,而且总拉赵明诚唱和,赵明诚写诗词本不如妻子,又耽于公事,深以为苦。李清照的诗也确实难遇对手,如《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意跟抗金名将岳飞不谋而合,忧国忧民,壮怀激烈。

    建炎三年(1129)五月,赵明诚在安徽接到宋高宗任命他湖州知州命令,就把李清照安排在池阳,自己上任。李清照已登船,回视岸上觉得明诚神色不对劲儿:“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如射,望舟中告别。”莫非不祥之兆?她心中颇不是滋味,就问:池阳危急时我怎么办?赵明诚说:你跟大伙儿逃难!必不得已先丢笨重箱笼,再丢衣被,再丢书画,再丢金石器,几件祭祀古器,什么时都不能丢,得抱在怀里,和你共存亡,千万不要忘了!说完这话,赵明诚打马离去……约一个半个月后有信告急:赵明诚因冒大暑急如星火赴王命,病倒途中。李清照知道赵明诚性急,凡发热必用寒药,担心他擅用虎狼之药,急忙催船赶去,赵明诚果然因用柴胡、黄芩凉药,病邪入里,发冷发热发痢疾,奄奄待毙。李清照知丈夫病入膏肓,回天无力,却不敢问后事怎么办?赵明诚要了纸笔,写下绝命诗。并没像曹孟德那样给侍妾做“分香卖履”交代,只将挚爱的未竟金石大业,深情地托付风雨同舟几十年的爱妻……

    此时是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

    李清照心痛欲碎,大病不起。她写了许多悼亡文词,多半散佚了,黄盛璋教授曾从《永乐大典》辑出一首《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

    丈夫故去,他曾有过的感情迷失,都如云烟散去。妻子心中,只有初婚时的甜蜜和隐居青州时的相知,十五年前赏花赋诗的情景深刻地留存在李清照脑海中,李清照深知,今生今世,她再也不会有赏花赋诗的情怀了。
 
误嫁张汝舟——马瑞芳读才女之十三

刘老老到荣国府打秋风,撂下句名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一位男士,比《红楼梦》创造的乡村老妪“六百年早知道”,紧锣密鼓地操练起来。

    满朝皆知,李清照是当朝宰相的儿媳妇,是著名金石家、江宁(南京)知州赵明诚的遗孀,她手里有比金子贵得多的金石书画。即使战乱丢失,仍是“瘦死的骆驼”,想占有这些稀世珍宝?将夫死无子、孤苦无依的才女娶进家门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争论了几百年的“李清照再嫁”浮出水面:

    赵明诚故世三年,移居杭州的李清照身边,摇摇摆摆、鬼鬼祟祟、踉踉跄跄出来个张汝舟,这个跟李清照做了一百天夫妇的角色,被著名词女以“妄增举数入官”(注1)罪告发,经皇帝判罪流放,二人离婚。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李清照讼后夫的简单过程:“(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后夫的名字、官职、罪名、结果,记载得清清楚楚。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描绘误嫁张汝舟过程是:“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这段话的大意是:误嫁张汝舟是苍促中办的错事,她病中乏智(所谓“牛蚁不分”)时,张汝舟热诚地向她示爱,其弟是老实人,希望姐姐晚年有靠,信了媒人的花言巧语,她自己病得要死,分辨不出求婚者并非可托以终身的可靠人,姐弟首鼠两端时,迫不及待的张汝舟抢亲般将她迎回家……

    怪哉!有针针见血文字功夫的李清照,这段话虽然仍有雍容凝重、叠用典故的惯有散文风格,却写得闪烁其辞、含混不清。仔细琢磨字里行间,我们又有两点惊讶发现:其一,李清照并不为再嫁本身抱愧,只承认再嫁匪人出错(“非玉镜架”即此意)。这说明当时并不视再嫁为大逆不道。其二,李清照解释再嫁缘由没说真话。何以见得?以李清照的才智,处理再嫁大事,怎么可能如此轻率和被动?以李清照的身份──南渡时,赵家有多人位居高官:赵存诚任秘书少监,赵思诚任兵马都监事,赵明诚几任知州,妹婿任兵部侍郎;李清照的弟弟李伉也有不低的官职,非一般平民。区区张汝舟,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山大王,否则怎敢把有此家庭背景、且有“词女”赫赫声名的寡妇“强以同归”?只能这样理解: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是在借不得不进行的表述做尽可能隐藏。也就是说,她必须写信感谢在她遇难时帮助她脱牢狱之灾的翰林学士綦崇礼,至于她为何再嫁张汝舟导致此场灾难?却完全是个人隐私,她不想也没必要向亡夫的这位远亲和盘托出,于是来了个犹抱琵琵半遮面。
 
李清照再嫁之谜——马瑞芳读才女之十四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再嫁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明白地写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李清照守寡,有没有“人争欲娶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是“奶奶”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做为“酒朋诗侣”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日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骗来。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图穷而匕首现,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本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绝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相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李清照不仅敢做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上下其手的案子。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当年李清照因政治斗争导致新婚夫妇天各一方,没想到几十年后,政治斗争手段倒成了她摆脱婚姻枷锁的有力武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永远的李清照——马瑞芳读才女之十五

李清照再嫁,南宋时有多人做过确切的记载,到了明代,一些文人开始“辩诬”,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这是个从文学人物身上引发、耐人深思的非文学现象。

    从历史记载推断:李清照讼后夫案轰动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热门话题。在她生前就有好几位文人以讥笑语气说她讼后夫事,如:

  绍兴18年(1148)李清照65岁时,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说李清照再嫁用的是不容置疑口气,说讼后夫则用挖苦和嘲弄口气,文中还引用李清照致綦崇礼信中的话,而这封信正是李清照再嫁的有力确证;

    绍兴19年(1149)李清照66岁时,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易安居士……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王灼在同一本书内还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也违犯闺秀文学规则,肆意落笔,无所顾忌,甚至将“淫词”写到作品中;

    绍兴21年(1151)李清照68岁时,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说“格非之女……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

    这都是李清照在世时的记载,按常识,年龄偏大的官宦女子再嫁,人们会嘲笑她“晚节”不好。但如果她不曾再嫁,恐怕没人敢在本人活着时造“更适”这类有关婚姻大事的谣言。这几个人所嘲笑的,是李清照不仅再嫁,而且选了个不合适对象,又纷纷扬扬地打离婚官司,闹出不小的丑闻。这样的嘲笑和讽刺,正说明再嫁是事实。

    另一说明李清照再嫁的有力证据是:右仆射(右丞相)洪适也说:“赵君无嗣,李又更嫁。”(见《<金石录>跋》),洪适说《金石录》是赵明诚身后经李清照整理呈进皇帝,然后顺便说起李清照再嫁。以洪适的身份和写文章目的,更不可能是造谣。

    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出来为李清照“辩诬”,再嫁即失节,而李清照不该失节,是“辩诬”主要立论。这些文人没发现任何新史料,只对原有再嫁史料起劲地做“不可靠”文章,有的则以感情代替史实,直言不讳“余素恶易安再适张汝舟之说”。李清照曾否再嫁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我认为,黄盛璋教授《改嫁新考》所持的肯定说证据全面、剖析有力,陈祖美用“再嫁”而不用“改嫁”,更确切。

    假设李清照是男的,还会不会有这些争论?

    相信一切“再婚”争论都会烟消云散,没准儿这“再婚”还会成为佳话。

    潘岳和元稹不是悼亡诗名家?并不妨碍他们再娶;苏轼妻子死了再娶,续弦活着时他既还可以带爱妾朝云到岭南,也可写诗悼念亡妻;陆游前妻被强行分离后再娶,他怀念前妻的“红酥手”不迳而走……大作家再婚多得是,为什么独独李清照不能再婚?

    因为李清照是女人。而社会对男人和女人向来有两把截然不同的尺子。

    男子死了妻子,谓之“断弦”,理当再娶,且褒之曰“断弦再续”;女人死了丈夫,谓之“塌天”,理当心随丈夫死去,只做为“未亡人”躯壳活在世上,再嫁则贬之曰“失节不忠”。男子有名文规定“七出”的休妻权利,还能随意行事,可以把妻子当成随便丢弃的衣服,也可以纳妾收婢多置办几套衣服,不必顾忌结发妻这件旧“衣服”的感受;女子却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才子娶小老婆,玩**是风流韵事,才女再嫁或“人约黄昏后”就是淫奔不才……

    按照这样的传统观念,李清照堂堂名门闺秀,宰相儿媳,郡守妻子,“老命妇也”,居然再嫁,成何体统?李清照是杰出的、千百年影响着中国人思维的文学女人,难道不该给她立个贞节牌坊供女人仿效?维护杰出文学女人的“贞节”,无异于维护中国名教,维护传统的“脸面”。即使宋代人对李清照再嫁有明确记载,明代卫道者们也认为有必要采取驼鸟政策,来一番强词夺理的“辩诬”.

    现今人们所说的“宋词”,是从唐代兴起的文学样式,苏轼等大文人叫它“小词”,李清照叫它“小歌词”。当时词人的名气大小要从街头巷尾、娼馆酒楼唱其词作的频率判断。

    北宋变南宋,皇帝年号从“崇宁”换“政和”,从“宣和”换“靖康”,从“建炎”换“绍兴”,大小都市的歌榭楼台却以不变应万变仍唱这些歌词:“绿肥红瘦”,“宠柳娇花”,“惜春归去,几点催花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人似黄花瘦”,“望断归来路”……

    都过去多少年啦?这都是李清照少女**时的名作,是她以全副心灵感悟至情至爱,用点点滴滴心血凝成的词句。如今,夫君赵明诚已驾鹤西去,她本人经过一场不幸的婚姻,已是“萧萧两鬓生华”。但是她几十年前写的词句却雅俗共赏、日久弥新!李清照南渡后写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更是风靡一时。跟过去一样,著名才女李清照每有新作,立即满街满巷,不胫而走。李清照诉张汝舟案刚一结束,石头城里,西子湖畔,到处响起了《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破家亡,嫠妇飘零,距辞别人世,李清照还有二十个漫长春秋,阅尽沧桑的李清照,风鬟霜鬓的易安居士,理当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然而……不!

    绍兴三年(1133)李清照从张汝舟羁绊下解脱时,恰值岳飞大败金兵收复襄阳六郡。巾帼而丈夫气的李清照一边整理《金石录》,一边深情注视着至爱的家乡,至爱的北国,她在《上枢密韩公诗》里说:

  “欲将血泪寄山河,

  去洒东山一抔土!”

    谁也敌不过时间的镰刀,真正的艺术品却能。

    青史以浓墨重彩写下了“李清照”三个字。

    七十年代末世界天文界破天荒地以一个中国女性名字命名水星上一座环形山脉:“李清照”。

  地球人变成水星山是很大荣幸,我却不以为奇。

  我认为,如果用天文学术语比拟,李清照是中国文坛上永放光辉的明月。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