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206阅读
  • 0回复

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青青子衿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卫夫人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笔阵图》,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易揣测。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点。
    卫夫人把字拆开,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王羲之去体会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的感觉,那个“点”,蕴含的正式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的“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大概也会开心的。感觉到了“高峰坠石”之后,接着老师才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凯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字可以说是文字,也可以说就是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期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似乎也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模仿前辈书法家的字。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这个年幼的孩子站在广阔的平原上,凝视着开阔的地平线,凝视着开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地说:“千里阵云”。
   “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
    云排开阵势时是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千里阵云”就是把水平线条拉开,让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有了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的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延伸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是时候,也才能有与天地对话的向往。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上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还让他在登山时攀登一根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接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接着藤的力量,悬在空中,感觉一根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强的力量。
    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散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虽然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对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让人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让人领悟到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让人知道了强韧和坚持。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人生的导师。
                                       
                                                              《汉字书法之美》

[ 此帖被青青子衿在2010-11-19 00:01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