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949阅读
  • 0回复

让作文散发文化馨香,让作文教学更高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1
                让作文散发文化馨香,让作文教学更高效
                        衡水市第六中学    刘玉慈
我校语文教师利用三年多的时间,在谭蘅君老师的文化作文旗帜的指引下,通过对“文化作文积累与仿写” 与“文化作文素材与积累”两个子课题的认真研究与踏实实践,真正的走近了文化作文——根植生活,充满真情,思想深刻,文采飞扬。

品味经典,回归文本。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课程总目标也提到要“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学科教学个性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欣赏老舍《济南的冬天》写景段落,分析内在的描摹顺序,朗读清新自然的语言;欣赏朱自清的《背影》,揣摩人物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感悟间接抒情;欣赏鲁迅的《故乡》,体会作者对新生活的憧憬,品析把“希望”比做“路”的人生哲理;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作者崇高的志趣追求,激扬内心的爱国之情……研读鲁迅作品《风筝》、《藤野先生》、《故乡》、《雪》、《孔乙己》等,多角度来赏析鲁迅语言,或幽默风趣、或真诚感人,或犀利如“投枪匕首”适当借鉴,无疑是各种文体语言的范本。何况吟唱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铿锵话语,仰望鲁迅无私伟大人格。对我们也是一种精神的陶冶。例子不胜枚举,语文篇目,个个经典,字字珠玑。让作文扎根于课文名篇的土壤,是智慧而效果显著的教学理念。

根植生活,注入真情。让笔触紧贴时代文化的脉搏也是一条必经的作文之路。 关心生活真情,关注社会热点,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对中学生而言,现实生活是茁壮成长的摇篮,也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我们的作文里有古代经典,更有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鲜而生动。放眼看去,平平常常的自然,原来有这么多温馨的音符点缀,普普通通的生活,原来有这么多温馨的浪花闪耀。燕赵的慷慨悲歌是文化,西柏坡的胜利号角是文化,衡水湖水天一色、百鸟欢唱的自然景观也是文化。我们的言行举止也打着文化的烙印,我们在文化中成长,而后又成为生活着的文化。我们可以借助生命力顽强的黄山峭壁迎客松歌颂不怕挫折的人们,我们可以描摹碧波荡漾的衡水湖人鸟嬉戏的场景来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用打开门窗迎接暖阳抒发我们渴望沟通的情感。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秋高气爽、皑皑白雪,我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可以融入我们的写作。只要能嗅出其中蕴含的文化芳香,用文化的笔法去表达,就是文化作文。我们再将目光投向时代文化,反映社会生活。将关系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百姓福祉等社会热点内容融于笔端,将家事国事天下事引入文章,让笔下的文字蕴涵更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洋溢积极乐观的生命激情。因为,生活,也是文化,生活,就是作文。

如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不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像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他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材料可适用平凡与伟大、奉献、清贫、坚守、爱心等诸多话题。放开眼光,捕捉热点,培养强烈的社会意识。文字更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与反响,更能显示出深刻的洞察力与思辩力。又如08年上海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他们》,小作者关注农民工的命运,写真实所见,抒真实情感,谈独到的看法。关注热点,思想深刻,胜人一筹。文化与生活在文中碰撞,带给读者的是深深的思索和启迪。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生活,站在文化的角度看待生命,把生命现象和生活现象用文化的思维去阐释,就是文化作文的真谛。

积淀诗词,厚积薄发。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有“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诗词名句如星辰,照亮智慧的双眸;名句如春雨,滋润灵感的嫩芽。许多名句种植在文章的沃野,珍珠般闪耀美丽的光芒,散发着文化的芬芳,点燃着读者的诗情,让我们体味到作文的厚重深远。把优秀的诗歌文化与写作结合起来,既展示妙笔风采,又弘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是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化作文的写作水平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这就要学习古人教育的长处:注重积累和灵性保护。继承传统教育精华,走教学的最短捷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分类列举名句,挖掘名句底蕴,展示运用示例,让同学们熟读深思感悟,带领他们走进抑扬顿挫的古代智慧。掌握了诗词名句,你在写作中引用、化用、仿写,信手拈来,自然妙语连珠,气韵流转,文采飞扬。

例如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和福建高考优秀作文《一蓑风雨任平生》, 引用诗词名句作为题目, 既紧扣所选历史人物, 贴切凝练, 又昭示文章题旨, 彰显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可谓“一箭双雕”。又如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这样模仿苏轼的《江城子》:“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小作者以厚实的积累,用一首别致的新词诠释历尽漂泊的李清照,雕琢出生动典雅的词章。语言流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氤氲着悠悠的诗词馨香。

历史人文,厚重底蕴。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采撷,从上古到当代,从黄帝到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一个个民族精英用山一样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我们走近历史人物,我们了解历史真相,我们更会感慨历史的源远流长,历史的深刻厚重。无形当中,也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认识了历史文化的渊博,进而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也提高了我们文化的品味和审美情趣。一切优美而诗意的东西都值得用一生去追求,文化本身就是高贵而诗意的,我们的追求很有意义。琴、棋、书、画;赋比兴,风雅颂;端午、中秋、重阳、除夕;大禹治水、孔融让梨、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都是我们灿烂夺目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乌江水畔传来楚王声声的哀叹,当易水之滨依稀可见荆轲的决绝背影,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悲壮。读着商鞅立木为信的经典,听着东吴六岁陆绩藏橘奉母的故事,我们明白了做人要诚信,百善孝为先。另外,文化作文就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是非曲直的判断,真善美的辨析,人格魅力的评判,都不必再用生硬的语言去讲解,作文材料的积累归类的过程也是自己内心成长的过程。

谭蘅君老师前阶段来校做课,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生动鲜活的课堂示范课,作文九步课堂教学法更使我们有一种云开见月明的感觉。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都这样的体会:学生作文指导与不指导绝对不一样,指导得法与不得效果绝对不一样,作文指导是不太好短期见效的,但长期坚持,并形成一个序列,有目的的,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指导是有效的。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真正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依,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揣摩,而谈蘅君老师的作文九步课堂教学法让我们眼前一亮,九步课堂教学法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而前瞻的体系和一个研究的方向,我们感觉作文教学有了一套合理高效的步骤与技巧。它可以使我们的作文课更加有计划性,使学生的作文之路会更平坦,相信随着我们教研的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理论也会日臻成熟,我们一定有更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真情散发文化的芬芳,让文化作文的的百花园五彩缤纷。



                                            2010.4.18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