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210阅读
  • 0回复

《道德经》的姊妹篇《恒先》的原文和白话译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04
上个世纪末,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了一批新出土的战国楚简(简称上博简),其中有一篇道家佚书《恒先》,所谓恒先,就是恒先有道的意思。
 
与强调大道无为的《道德经〉不同,《恒先》更强调万物的自生自作,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
 
 
《恒先》原文
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昔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求欲自复,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业业天地,纷纷而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法。智既而亡思不天。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恙宜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甬以不可赓也。凡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学比焉。举天下之名虚属,习以不可改也。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作甬有果与不果?两者不法。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天下之作也,无许恒,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述,甬或得之?甬或失之?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
 
译文:
 
恒先为无,以朴、静、虚的形式存在。这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大朴、大静、大虚。它自足自洽,从不自我抑制,于是域兴起。而有域才有元气,有元气才有存在,有存在才有起始,有起始才有往复。从前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寂然不动,虚静为一,蒙蒙沌沌,没有明暗,也没有生死。元气是自生的,恒本身不会产生元气,元气是自生自为的。恒是元气产生的,并非独立存在。域有恒在其中,与生域者同名异谓。
 
宇宙本原混沌不宁,探求它所生成的事物: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都是欲求自复,通过复归天性生长出来的,所以浊气生地,清气生天,其他元气化生万物,充盈天地。真是神奇啊!万物虽出自同一个本原,但都是各因其性,各从其欲的,于是天地之间,纷繁复杂;万物勃生,丰富多彩。
 
宇宙起先完美无缺,太平无事,有了人后才有了缺憾,一切混乱都出自于人为的因素:先有中,才有外;先有小,才有大;先有柔,才有刚;先有圆,才有方;先有暗,才有明;先有短,才有长。天道所载,总是浑然一体,复归天性,不会有这些人为的划分。恒气之生,总是各因其性,各复其欲的,不会有人为地抑制。昭昭天道,唯有复归天性为世间不二的法则。知道了一些东西而不认真思考,就不合于自然的规律。
 
有出于域,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域不是域,就不要称之为域;有不是有,就不要称之为有;生不是生,就不要称之为生;音不是音,就不要称之为音;言不是言,就不要称之为言;名不是名,就不要称之为名;事不是事,就不要称之为事。
 
礼节出自主人的心意,仪轨出自人们的作为,作了才有事,不作就无事。举凡天下之事,虽然都是自作为事,但却成为了不可更改的原则。举凡万物之名,前人姑妄言之,后人也就加以效法,虽然都是虚拟的对应的关系,但却成为了不可更改的习惯。举凡天下之事,都是强者为王。而天下的大作为,却往往事与愿违。岂有成与不成之分?成与不成两者都自有其意义,都不会作废。举凡天下的作为,不是亦步亦趋模仿别人的,也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生自为的。举凡天下万物,没有绝对的不同,都是要各复其性的。举凡天下的作为,只要不逆道而行,就都能各得其所。举凡天下之为,无不自得其道而成就自身,岂能成天患得患失?举凡天下之名,没有随意废止的,而要授之与天下的明王、明君、明士,岂有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虑的?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