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40阅读
  • 0回复

禅宗文化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23
     中华佛教禅宗第一山--司空山位于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境内,因战国时期皖国公 淳于氏位列三公,官拜司空,隐居于此,故得名“司空山”。司空山渊源于周,繁盛于唐宋,自古为吴头楚尾之禅门圣地,旅游胜景。“西来一花五叶,北齐二祖慧可,首继宗风,嵩阳面壁,断臂得法来湖(太湖),卓锡兹山,遂成名刹。今睹云中石室,天造道场,一龛宏敞,冬暖夏凉,藏幽面壑,龙虎环抱。后依石峰顶,峭壁岩,千仞屏藩。前对钵盂山,双峦拱顾。旁有避地司空原,太白之书堂,上有传衣落发石,三祖之古洞,朝阳石左侧,罗公悟道观空。……自三祖僧璨受法之潜阳(山为阳,即潜山)。 迄唐本净禅师,继居斯地,天宝中玄宗遣中使杨庭光,采常春藤,此药不轻见者。得本净法力指寻,始获复命。旋召入京,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5年)正月十五日,唐玄宗召两街高僧大德,赴内道场与本净禅师阐扬佛理。远禅师、志明禅师、真禅师、法空禅师、安禅师、达性禅师等高僧大德俱为其无相至道所折服。唐玄宗拜司空山本净禅师为大晓国师,赐建无相寺,下设九庵四寺,建僧房5048间,下院九庵四寺。昔青莲筑室,乃慕名而至也。……越五代至宋有相继正德、真际、圆通、清晓并拜国师,赦光祖庭,是时司空面目,气象万千,香客云集,名扬海宇。”――(摘自清康熙年间陈启源著《司空山见闻录》)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司空原筑草堂读书,留下了《避地司空原言怀》和《舒州司空山瀑布》等五首古诗,大诗人白居易留下“司空斜插一孤峰,压倒群山千万重。欲问仙家何处有,佛道司空白云中”之绝句。一九八九年九华山佛教论证会,国内外高僧大德一致认定司空山为中华佛教禅宗二祖道场。毋庸置疑,司空山是二祖神光慧可的卓锡之地,那么慧可师徒为什么要卓锡司空山,把司空山做为二祖道场呢?
这还要从佛教禅宗的渊源说起:一日,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出一枝金色钵罗(菩提)花给众人看,当时人天百万,大众皆惘然不知所措,
唯摩可迦叶破颜微笑。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付瞩大迦叶,这是佛教禅宗的起源。禅宗又名佛心宗,讲究的是佛心印可。在中国佛教八 大宗派中,佛学之高,莫如禅宗,经初祖摩可迦叶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
   
梁普通六年(公元526年),古印度禅宗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统一印度佛教后,见震旦有机缘,泛海来到广州,应菩萨皇帝梁武帝之邀与帝问答。因机缘不契合,于是一苇(乘一叶扁舟)渡江,入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多(“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沧海亦英雄”的由来)称壁观婆罗门,为中华佛教禅宗初祖。一日,达摩祖师对他的弟子们说:“我不久就要坐化了,大家都要把自己所学的说出来。”道副说:“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通用。”达摩曰:“汝得吾皮。”尼总持说:“吾今所见如庆喜见,阿訇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无一法可得。”达摩曰“汝得吾骨。”慧可向达摩祖师行礼,拜了三拜,依位而立。达摩曰:“汝得吾髓。”并授以慧可木棉袈裟和四卷《楞伽 经》--《佛教宗派详注》。逃往宗派分争小的大别山区,经数月奔波,仍无佛心印可,开山立派之处。一日,慧可和随行的白衣居士来到古皖国舒州,得知有司空仙山,地处偏僻,无佛教宗派纷争。司空山之“司空”乃“思空”和“四空”的谐音,悟似有缘,佛心印可。于是师徒二人经太湖牛镇往司空山而来(古时候司空山属太湖县).一日,慧可师徒来到司空山的正东,今马玉坳,神情不觉为之一振,见司空山似一断臂比丘尊者在静坐默念,发明佛心,状似禅那,形似有相,实为无相,名为司空,实为四空,外为禅定,内为思空。这与禅宗的“不执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谋而合,再次得到佛心印可。在司空山“仙人岩”有天然摩崖石刻--达摩一苇渡江图和印心石,又得到佛心印证,二祖神光慧可顿悟,于是师徒二人在司空山仰天窝一天然道场立足,从此慧可、僧璨各居一石洞,二祖石屋即二祖禅刹是中国最早的禅寺。卓锡司空山,在此开宗立派,传经布道。有诗描写二祖神光慧可隐居司空山建刹说法:“跃过三湘七泽中,一肩挑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嚼雪充。”“天竺,为印度之古称,译曰“月”,印度者,唐名“月”。(《佛教宗派详注》无锡丁氏藏版,34页)印度在古代叫大月氏,一肩担月上司空,乃指断臂慧可一肩担负印度菩提达摩祖师之佛教禅宗,传宗接代,发扬光大的历史重任。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中的“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的“雪”指慧可立雪断臂,“万里月”是指达摩自万里之外的印度所传之佛教禅宗,拨开律宗和法相宗等宗派的残酷迫害(当时达摩遭六次投毒而诈死,后二祖慧可被打死,三祖僧璨被迫吊死)的乌云,为迎来一花五叶, 佛教禅宗大发展的春天,保存了实力。从李白的这两句古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慧可师徒,命如悬丝而选择宗教势力薄弱且佛心印证的司空山做为卓锡之地的客观必然性。 
   公元552年,二祖神光慧可在司空山传衣落发石替随行多年的无名居士落发,并取名“僧璨”(“璨”者,宝也,为僧人中的宝贝之意。),传衣钵信物--木棉袈裟和四卷《楞伽经》与僧璨,故僧璨为中华佛教禅宗的三祖,司空山便成为中华佛教禅宗二祖道场。
   慧可在司空山传衣石传衣钵信物给僧璨时付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这里的“花”乃拈花一笑之花,即佛教禅宗。此偈说明司空山是有缘之地,卓锡于此,有利于保存禅宗实力,等待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时机。复示般若谶曰:“汝今得法,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祖(三祖)往来司空山,居无常处。”(《禅门宝典》二十九祖慧可大师)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能有这么一处佛心印证的天造道场,真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此,司空山成为中华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中华佛教禅宗第一山。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