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乃巴人最早的图腾
在眼下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大多认为白虎是巴人的图腾。但是,巴人最早的图腾应当是蛇,以后相继为鸟为鱼为虎。“蛇巴”与“虎巴”,不属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蛇乃巴人最早的图腾。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土语,是原始人以某种自然物与本群体生活密切相关而加以崇拜或供奉的偶像,被视为族群的保护神。图腾产生于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氏族社会的反映。
根据史书记载,巴人相继有蛇、鸟、鱼、虎等多种图腾,现今大部分巴史研究者认为,这些图腾既代表不同部落,也是巴人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图腾,具有先后性,其中蛇、鱼等可能是作为食物而成为图腾的。
《说文》云:“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文中的“它”即蛇(蛇乃后起字,后人在“它”字加“虫”旁为“蛇”,分音义不同两字),可知蛇最早为巴人图腾。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这或许证明巴人最早可能出于三苗。巴人是否曰苗民,许多学者存有争议。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九黎源于蚩尤。根据一些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学者特别是苗族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这样看来,远古蛇巴与三苗应该是有区别的。
《山海经.海内经》又云:“西南有巴国......有巴遂山,渑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文中的“渑水”即“沔水”,即今汉水中上游。也就是说,远古蛇巴早年活动在汉江平原及大巴山地区,他们沿汉江向东南迁徙到长江中游的洞庭地区,为守护生存之地,洞庭土著居民视蛇巴为洪水猛兽。
《淮南子.本经训》有“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狳,断修蛇于洞庭”之说。这里,“修”即“长”,“修蛇”即“巴蛇”。所谓后羿射巴蛇的神话传说,很可能是帝尧时代,中原汉人向江汉平原扩张,在洞庭与巴人展开一场殊死决战,这场大战极其悲壮,以巴人失败而告终,巴人死伤惨重,尸骨堆积如山,所以,历史上称岳阳为巴丘、巴陵。
巴人蛇图腾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向鸟、鱼、白虎图腾转变。从历史文献看,鸟(鱼)曾一度为巴人图腾。《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而《路史》则说“伏羲生咸鸟......”一些学者认为太昊就是伏羲。至于太昊是否就是伏羲,非拙文所能讨论,华夏各族皆以伏羲为人文始祖,三皇五帝至今其说不一,其实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我们切勿自不量力去争个孰是孰非,仅能从中窥探出某种信息,即巴人曾以鸟为图腾。
早期巴人的鸟图腾,是一种叫做鱼凫的水鸟。《华阳国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由此可知鱼凫是蜀的第三个王朝。鱼凫是一种水鸟。《诗经.大雅》注:“凫,水鸟也,野曰凫,家曰鸭。”鱼与凫的关联,巴人图腾又向鱼图腾发展。有学者认为,古文字“巴”就是“鱼”,“鱼阳”与“巴阳”、“鱼复”与“巴复”两组地名,证明“鱼”即“巴”。历史上,从湖北西部沿长江而上至四川宜宾,有许多如“鱼凫”、“鱼复”、“鱼涪”、“鱼符”和“巴复”、“巴涪”、“巴符”等地名,证明巴人曾以鱼为图腾。
巴人有崇虎的习俗,应是务相廪君之后的事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说:“巴郡南郡蛮,本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据专家们考证,武落钟离山在鄂西清江流域,巴人“以人祠虎”仪式的出现,表明其白虎图腾神的确立,而虎纽錞于则是巴人虎图腾的标志。
一般认为,廪君应在春秋时期,是蛇巴洞庭之败后,幸存者向西北武陵山地区转移的一支,即以务相为廪君的巴人,在鄂西清江流域繁衍生息,以后又向渝、黔、湘、鄂毗邻地区辐射。有人认为廪君即国君,非也。廪君仅是清江流域五姓巴人部落联盟的酋长,而周王朝所封巴子国,建都在古江州重庆。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巴人告别故国又踏上向东南迁徙的悲壮历程。他们一路沿长江东下隐匿在三峡及鄂西地区,一路溯乌江而上深入武陵山腹地,与当地的賨人、濮人、蜒人、土著杂居繁衍生息,加上后来历代移民的汉人,形成血缘关系十分复杂的特殊族群土家族。
所以,远古巴人是土家族的主体部分,而巴人最早的图腾应当是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