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初赛试题
“文化作文”新理念借助大赛形式推向全国,新理念融入小、初、高大赛试题,命制理由,命题解读三个环节中。希望参加大赛的学校教师都能全部读完,从而加深对“文化作文”的正解。
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可借助试题、命制理由、命题解读三者,感知组委会对教育的思考,对文化的构建,对未来的责任。
鸣谢:本届大赛试题的命制、审阅、修订、校对等得到部分作家、教授、教研员、特级教师、优秀名师等支持,特此致谢!
一、高中组(3选1)
(一)(文化基因)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郭吉(汉武帝派使者郭吉告知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悬)于汉北阙。今单于即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单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於幕(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史记·匈奴列传》
2、苏武: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汉书·苏武传》
3、汉使傅介子: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4、西域副校尉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5、东汉名将马援:铜柱折,交(交趾,今越南)人灭。——《后汉书·马援传》
以上被誉为汉朝人最霸气的五句话,每句话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了解这些名言和它们诞生的历史细节,也许就理解了什么叫汉朝,也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另一种品质。
你读这些名句是什么感受?请将名言结合当下中国的内外环境,谈谈你的想法或驰骋你的想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作文。
注:
郭吉曰句: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边来到朔方,带着十八万骑兵在边境上展示军威。《史记》记载:是时天子巡边,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而使郭吉风(讽)告单于。郭吉既至匈奴,匈奴主客问所使,郭吉礼卑言好,曰:“吾见单于而口言。”单于见吉,吉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今单于即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单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不归,迁之北海上。而单于终不肯为寇于汉边,休养息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
后来班固将此引入《汉书·武帝纪》。武帝巡边,“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詟(惧怕)焉。”
为彰显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本试题直接引用原始材料。
命制理由
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当《战狼2》创造票房奇迹的时候,我们更要看到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为什么叫汉人,不叫周人、夏人、商人?汉朝这些穿越时空的金句,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
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里,汉帝国是与大英帝国并称的世界性帝国。
我们的血管里流动着先人们的刚毅,即使在民族最柔弱的岁月,也闪耀出卓越的光芒。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军人用生命抒写了大国血性。
重新让这些滚烫的语句从灵魂深处掠过,感受中华民族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读懂自己生存的文化环境,才会对它产生认同,才有文化自信下对文化自强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要陷入汉族中心主义和中国文化盲目优越感的情绪中,文化自信上升为文化自负,就失去了度和分寸。
在如今56个民族大融合,历史课本将“五胡乱华”修改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当下,更应该正向理解某些名言背后的精神气质,特别是在图书、网络或影视作品中看到这类名言的时候。
同时在中国重新恢复强国的进程中,如何在核讹诈环境以及和平崛起和双赢多赢等视角下看待这些血性的名言,也成为对当代中国人智慧的考验。
传统文化的再次唤醒与更新中,要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结合当前世界环境去思考,这样我们才会把民族智慧和群体性格中的优质特征发挥到极致。
名句的古代智慧与名句的当代价值,这两者结合,其实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滤与提炼方式之一。
本试题在材料引用上,由司马迁的《史记》到班固的《汉书》,最后到范晔的《后汉书》,文脉清晰。
2017年高考全国2卷,也是名句试题,但如何让名句更有思辨内涵,本试题作出了更有意义的尝试:名句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之思辨。
这也是未来高考试题的命制方向之一。
至于“驰骋你的想象”,则在文体上有更多选择,在内容上有更多关联。如钓鱼岛之争、洞朗对峙、朝核问题、南海风波、萨德入韩、一带一路、侧结构改革等。
(二)(文化思辨)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1、夏丏尊等认为:“自小学以至大学的学生,文言文尽可以不写,而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却希望其能读解普通的文言文。如果中学毕业生没有阅读中国普通书的能力,那就不能享受先人精神的遗产,不特是本人的不幸,恐也是国家社会之不幸,不特在中国文化上可悲观,在世界文化上看来也是可悲观的。” ——严禄标《“春晖”的一大功臣夏丏尊》
2、一个想法是中学里不教文言文。什么理由呢?回答是:绝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只要把现代语文学通学好就可以了,往后他们在工作中在进修中都用不着文言文。——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1978年《语文教学通讯》, z1:4-8)
3、语文教材百年来的第七次大换血,终于尘埃落定。据媒体报道: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
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4、台湾蔡英文当局“12年国教课程纲领”,讨论是否把文言文比例从45%-55%删到30%,引发争议。王德威等台湾学者联合发起“国语文是我们的屋宇”联署声明,联署人数破万。余光中受访时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他认为,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延续了老祖先几千年来的思想、看法和结晶。这笔不需缴税的古典现金遗产,经千百年淘汰到我们手里,应珍惜。“如果我没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
以上四个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作文,不低于800字,文体不限。
命制理由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态度,同一时代也有不同认知。
这就需要我们善意地进行文化思辨,用理性的光芒,来认识态度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追求。
这类情况,历史上从来不少见。比如对待人物,亚圣孟子就被朱元璋请出孔庙,认为他不该配享。而孔子在享受历朝推崇之后,也有近代打倒孔家店的遭遇。比如对待汉字,追求拼音化成为近代部分人的共同想法,民国一些大师级人物还骂过汉字,诅咒它灭亡。比如对待国体,有追求宪政者,有拥护共和者,也有康有为主张“中日合邦”的激进行为等等。
在中国近代和当代两个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在大陆和台湾不同的政治生态中,还会遇到很多“时差”和“地差”下的相反态度与认知。
文化思辨,是你们最好的武器。
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背景下,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主动追求。传承中华文化,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共识。正如王国维所说,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文明应该“相互激荡,相互发明”。文化自卑与自残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平台上的守正创新,成为文化崛起的必然。
对待文言文的两种态度,也促使语文教师思考: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该怎样进行自身的文化修炼与教学提升。历史提醒我们:1956年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时,许多能教白话文的语文老师,突然面对文言文,大部分人竟茫然无措。
正如当年林纾所言:“行用土语为文字”“凡京津之稗贩,都可用为教授矣。”换成等义的当代调侃语就是:白话文做教材,不会教书的老师统统可去教语文。
当然,最鲜活的思辨,意味着针对同一事物,一定会有不同的结论,特别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环境。正如部编本提升文言文比例后,也有赞同与反对声一样。视角不同,观点各异。
思辨本身,让我们在百年来首次做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观点与行为选择时,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这种前瞻的理性精神,才是文化作文大赛留给这一代中学生的财富。
或许,也是留给未来社会的财富。
这类思辨试题,从教脉考脉题脉来看,科举试题常有;从高考作文来看,未来一定会有。
希望高考作文命题人的文化担当能够跟上时代的文化节奏,通过高考,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历史与未来。
(三)(科技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论证研发时速达千公里级的“高速飞行列车”,最高时速可达4000公里。而目前的民航客机的飞行时速约为900公里。
中国航天科工相关负责人透露,高速飞行列车项目的落地将按照最大运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2000公里/小时、4000公里/小时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第一步通过1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区域性城际飞行列车交通网,第二步通过2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国家超级城市群飞行列车交通网,第三步通过4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一带一路”飞行列车交通网,最终形成一张继航天、高铁、核电之后的中国新名片。
报道称,“高速飞行列车”是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其运行速度相比传统高铁提升了10倍,相比现有民航客机提升了五倍。
未来,乘坐中国航天科工研发的高速飞行列车,北京到武汉可能仅需30分钟。
未来,你将听到这样的提醒:乘客们请注意,离北京还有500公里,有在北京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马上就要到站了。
请展开想象,设想100年后,中国“高速飞行列车”带给世界交通的新变化。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有科学底蕴的小小说。
命制理由
关于科学的想象,应该成为一种教育基因,永远地延续下去。
特别是中国:虽然从公元前3到13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但中国的传统科学是博物学类(存在有争议),与西方世界的科学在内涵和形式上完全不同。要使人类优秀的科技文化沉淀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内化。
中学生应该肩负这样的责任:让想象插上科学的翅膀。这会让你们飞得更高更远,也会飞得更理性更成熟。
在今天与未来的想象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就是科学赋予的力量。
在今天与未来的想象之间,还有无穷的距离,那是神话给人类画的蓝图。
当然,“高速飞行列车”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力的交通工具。
科学底蕴的小小说,当然也包括科幻小说。
让青春在科学与想象的轨道上奔跑,会更稳健更安全。
高中组命制理由:
三个试题都强调了文化思辨的逻辑力量及其意义。
从构成来看,文化基因、文化思辨到科技文化,仿佛一棵树,由根到杆到花和果实。
这是高中组试题的精妙结构。
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群体思维、价值、意识、行为的根脉,所有的故事都从这个原点出发。
文化思辨,是我们民族成长必须拥有的智慧。基于文化环境变量的思辨,我们才不会原地踏步,我们才会珍惜历史和当下,我们才成为我们。
科技文化,则更象是我们特别珍爱的宠儿。我们走了与世界不一样的另一种表述。
比如数学中的勾股定理,中国“形数统一”的证明表述,与古希腊“算术与几何证明分离”的表述,体现了两种文化各自独特的证明思路在原点上的差异。
认识文化基因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这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人文价值的选择,更要考查自身的科学基因属性,懂得移植世界优秀文化种子。
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想象未来,创造未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初中组(3选1)
(一)(铁血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2000年前的文字,依稀可辨。
《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南麓勒石纪功的摩崖文字,讲述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史书载,汉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等登上远离边塞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脉),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战绩。
一直以来,“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被认为是汉民族的最高军功,因此也成为中国历代英雄豪杰或者诗人骚客所梦想或吟诵的对象。王维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李白的“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佳句。
显然,“燕然山”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记载着中国人开疆拓土和守护和平的愿望。
请以“燕然山”为话题,写一篇小小说,不少于600字。请从小说的角度任选将军、士兵、役夫、村妇、儿童等为主角,进行大胆虚构,可以实写“燕然山”历史故事之种种,也可以拓写历史上让中国人难以忘记的种种边塞战功,还可以想象未来的各种“燕然山”荣耀。
命制理由
刚性的生命基因,一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核心要素。
大国之强,不仅仅指经济规模和先进文化及其生活方式,更指国防力量。
但本试题我们更愿意聚焦小小说这种文体,并谈谈我们的观点。
文学革新始作俑者之一的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他希望创造出一种新小说, 能够对一个民族的生活的全部领域——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知识与艺术, 乃至民众的性格产生一种决定性影响。(欧梵.现代性追求【M】.北京: 三联书店,2000:182.)
基于这种希望,我们把文化作文的小小说写作,向文化创作发展,希望小说家用文化的眼光看生活,能够表现一个民族生活领域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导这种文化走向高品位和高品质。
我们称这种小小说,或未来要创作的小说为“文化小说”。相关的其他文体作品,称为“文化创作”。
一是避免当下部分小说在语言上低劣,在内容上低级,在品位上低下,在情操上低陋,在选材上低俗。
二是通过同学们文化意识的培养,希望你们能对中国未来小说注入文人雅元素,就象宋朝文人改革俚词,元朝文人改变元剧一样,用文人的雅言雅思雅趣,改变中国现代小说,实现小说发展的文人化。这样,小说家与文化人之间的隔膜,才能消失。否则,多数小说家只是会讲故事的人,而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
三是希望借助小说这种形式,移风易俗,提升民族生活的文化品质。则必然使小说家须有文化的学养和情怀,拥有一双文化的眼睛,主动肩负文化责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
这个梦想,需要从你们这一代开始。今天,文化作文通过大赛形式,把种子播撒在你们心间,希望10年,20年后,能够开出一片文化小说的花海。
希望未来获得诺奖的中国小说家,代表着中国雅文化水准。
希望未来中国的文化小说也能达到勒石文学“燕然山”的荣耀,让世界仰望。
所以这个题目的时空,从汉代延伸到未来,从蒙古延伸到各种可能的“燕然山”,希望这样一个历史原点下的文化时空,能够满足同学们的想象需求。
(二)(成长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1、公正的合乎智慧的好奇,是真正文化的生命线。 ——乔·特勒味连
2、一个人必须为满足他的好奇而生活。 ——犹太谚语
3、在别人家里抱着好奇心是不礼貌的。 ——托马斯·富勒
4、聪明人对于不相干的事决不询问。 ——布汝门
在你的成长中,一定遇到过令你好奇的人、事、物、景,你是怎样处理的呢?
人的好奇心有健康和非健康之分。健康好奇心,会点燃求知欲望,引你发现真相或奇迹。非健康好奇心,会引发矛盾冲突,误入歧途或走上一条不归路。
风华正茂的你们,或许能从一些好奇的人、事、景、物及阅读和学习中,捕捉到一个又一个引发你们探究和思考的问题,请以“好奇”为话题,从成长中、社会中、历史中、自然中等选择素材,面向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有趣,文体、语言与话题匹配,字数600字以上。
命制理由
这并不是一个有新意的试题。
它的新意在材料里:好奇心也分正能量与负能量。
我们希望把文化思辨的意识,从初中开始,传递给你们。
好奇心如果从文化作文的视角来审视,你们好奇的一切人、事、物、景,都应该追溯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叫深度。
停留于表面的感性,是你们的年龄特征。这种感性需要用细节来展示,这叫观察力。综合各种因素,得出一定的结论,这叫思考力。对思考的结论进行纵横比较辨析,这叫思辨力。
但文化作文更希望你们站在文化的高度来看待人生、社会与自然,从古今中外的全视野审视,并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
普通试题暗含简单思辨要求,希望能够成为中考试题变革的引领者:每年全国百多套左右的试题,很少看到新变化。
中考作文试题的惰性和滞后,需要我们反思。
特别是当下中考与高考作文教学与要求的衔接失衡,如果不放在文化的平台来拯救,学生要走更多弯路。
题干中“面向同学”,强调了写作时的读者意识:你的作文是写给谁看的。这也许是一种约束,但传统写作学的诸多文体,却特别强调这一点。
在现代实用文写作中,这种意识也很更强烈。在大赛试题中适当强调读者意识,有利于唤醒同学们写作时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名著文化)你一定读过不少名著,读《三国演义》,你一定记熟了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故事,记住了刘备、关羽 、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人物。但对于国文来说,其实最该记住的一样的东西往往在语文世界里丢失了,那就是语言。请看下面这两个材料:
1、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蒋昕捷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2、他姊妹一听,拍手齐笑:“好!难为你想出来!”黛玉便从早已堆满的购物车中,挑几样最为如意的发与宝钗,宝钗自是应允买下,不在话下。
宝玉见二人正忙,便嘻嘻玩赏一䀉一斝来。只见杯中纹理清楚精密,连斝底苏子瞻的题字也如迁安在栊翠庵里见到的那盘苍虬有力。真真个不知是如何做出来的。虽不是正品,但用于私下藏玩,亦足以和风雅,附逸致的。
宝玉心叹:“何等工匠!竟有这等手笔也只要那点钱。可见这淘宝,是何等神通,怪道叫林妹妹日日痴笑的了。” ——王宁《马云,你听我说》(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第一名)
以上是借用名著人物和语言获得成功的范本。请任选你读过的一部名著(不限古代或当代,包括24史或诸子散文等。但建议不用外国名著,因为译著语言很难保留原著语言范式精华),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用你从名著中学习的语言范式或语言形式,或仿照名著原味语言来写一篇作文。不低于600字。
命制理由
“文化阅读”强调语言积累,每一部名著的阅读,首先要感悟作者独特的写作指纹:这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
文化作文认为:学生的写作语言,通常在中学阶段开始定型。此后慢慢微调。
没文化的阅读方式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简单粗暴地追求名著内容,丢掉了国文学习最核心的价值:语言。忽略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青少年。
蒋昕捷5岁读《三国》,王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接触简化版的《红楼梦》,小学六年级开始看《红楼梦》全本,到现在,王宁数不清她到底看了多少遍《红楼梦》。
这种无功利、放空状态下的精读经历,将名著语言模式很好地烙印在心灵,方有“厚积之后,为我所用”的喷发。
对于读书,元代才子金圣叹非常痛恨忽略文章语言的做法:“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文化作文希望通过这一试题,提醒老师和同学们:泛读可以广识,但精读才能入言。泛读可用于寻找与自身潜质相通的作品,精读是进入与自身天赋默契的作家灵魂,然后得其语言神髓,摇曳于自己笔端,独抒个人性灵。
此为读写之大道。
文化作文九大底蕴之文学底蕴,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重构以表达新主题的想象中,却忽略了文学底蕴的另一核心:名著语言风格的品味、模仿与借鉴。
初中组命制理由:
这一组的命制,我们可以反过来审视。
名著文化,更准确地讲,是读写互动:如何读名著?如何从机械而静态的内容记忆转向兼顾语言模式的动态的品鉴与模仿?
这在当下的阅读热潮中,无疑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读几百本书,如果目标只是争做两脚书柜,那还不如认认真真地读一本经典。
文化作文把这视为写作的“师承”:读你喜欢的名著或优秀作家的作品,或某一类具有写作传承的作家群作品,模仿他们的风格写作,这时,你就是他们的“弟子”。
你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他们的影子;你每一篇文章的审美,都有文化的脉络。
就是说,一个真正的作家,他(或她)的背后,一定有一条历史的长河,并有一群人,为这条长河筑堤清淤,正本清源,代代相传。
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会文化思辨,才能知晓文化之雅俗,语言之雅俗,思想情怀之雅俗,才能走进文化创作。
班固称赞司马迁的《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这样的写作学传统品质,应该融入到当代文学中来。
唯有这样,文化创作或文化小说才能勒石文学的“燕然山”,创造中国文学的辉煌。
三、小学组
1、(文化智慧)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也透着大智慧。比如祖先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
所以说:人在做,天在看。
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缺两就要受到惩罚。少一两,福就减少了。少二两,禄就减少了。少三两,寿就减少了。
所以拿着秤,人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
请在生活中找一找,你不仅发现了祖先的智慧,还发现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智慧,请把它记叙出来,与大家分享。
请以“我认识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从日常生活和民风民俗中,去认识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隐藏的亮点。允许虚构故事,不限文体,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人类几千年文化,早已积成智慧的汪洋大海。
这些智慧,不仅有中国古人的,还有世界其他地方的。对待智慧,没有国界。
做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人,但必须同时具有世界视野。
如果把自己关闭在中国文化里面,看不见世界文明的精彩,那是一种民族自闭症。
同样,如果只看到外面的世界,却忘记了自己还有五千年文化财富,那是一种数典忘祖症。
希望通过这一试题,在世界村级化的今天,让我们的师生都有成长的双重意识:精神之根的意识与世界之大的意识。
两者结合,我们才是立足于这个世界的中国人。
当然文体上允许虚构故事,是希望我们的学生用更智慧、更艺术、更审美的方式来表达,要学会脱离写实的初级阶段,给自己的思想虚构一个更美丽的载体。
这其实就叫创作。
2、(自强文化)2017年9月3日凌晨,清华大学三千余名2017年入学的本科生开展夜间20公里野外拉练训练。
如果是你,你能坚持下来吗?
请以“战胜 ”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可以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传奇,还可以是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场景。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清华北大是很多同学追逐的梦想殿堂。
这真的一点都没有错。
错在我们没有把这个殿堂的内景呈现:我们以为清华北大只是听课和做题,只有图书馆和习题本,我们不知道清华北大更有体育场和野外拉练,有实验室和多种校内外活动。
本试题只想告诉同学们:成长是全方位的提升,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希望唤醒同学们对自我成长的新要求。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校训,我们希望以这样的试题,引导同学们做一个自强进取的人。
本题特设了写作“要求”,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面对任何一个题目,不要先有思维定势——把自己作为文章的主角。这很容易形成僵化的写作模式,把思维和想象之门关起来。
借他人的故事,借历史的故事,借未来科幻的故事,借万物的故事等等,均可表达自己对题目的认知。
小学生作文如果变成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检验,事事均需真实,那就不叫作文,那叫日记。
阅读的意义,在于借助文学的翅膀,超越自己狭窄的生活空间,让写作拥有360度无碍的视野。
3、(行知文化)在你的成长中,一定阅读过不少优秀作品,它们或是古代诗歌民谣,或是当代小说,或是世界名著。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把阅读过的内容,自己觉得正确的那些行为、思想、审美、价值等,就在生活中主动遵守?
请以“读 做 ”为题,写一篇作文。
命制理由
知识爆炸时代,培养了一大批知道分子。
有人干脆把知识贬化为信息,大脑成为静态的存储器。
生命的CPU不是神经元,而是行动本身。
没有行动的参与,所有的信息都成为孤立的岛屿,无法融进血液,形成整体。
所谓的知识内化,或文化价值的内化,其化之途径,就是行动。
唯其经过行动之化育,才能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成长。
在阅读成为语文灵魂的今天,如何让优秀作品的文化智慧随时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引导其成长,是当下教育人必须关注的问题。
知行合一,读与做结合,是文化作文开出的时代药方。
4、(低段作话)看图写话:请仔细观察下图,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家长请教,然后写一段话。
命制理由
自然观察,只是作话训练最基础的要求,文化观察才是大境界。
如果学生第一次踏上写作学石阶,老师就告诉他们中国写作学真相,那么他们不会长期被隔绝在文化观察的门外。但当代写作教学的真实情况是:直到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势,才告诉他们自然观察之外,还有文化的存在。
那其实是一种写作学的欺骗。
一棵松,停留在自然观察,那是动物也会的本事。如果还把这称为教育,那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
“五大夫松”,也只是松文化的一个典故,与松文化广博丰富的世界相比,只是开了一扇小窗而已。
但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这已经打开了一个世界。
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自然万物与人文意象以及两者之间的有趣关联,并传承这种纯中国化的写作学思维。
“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家长请教,然后写一段话”,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成长为文化型教师,才能在学生的请教中,将文化观察的思维传递下去。
小学组命制理由:
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其实暗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认知。
这些智慧里面,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知行合一,一是自强不息。
阳明心学的智慧,“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只读书缺实践,培养的是书呆子,这也是心学和理学的不同。
而只做事不读书,培养的却是蛮汉。
本组试题在写作学上,特别强调虚构。社会上某些砖家把艺术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把写作的虚构视为“撒谎”。
这严重影响了某些老师对学生写作的判断,甚至造成误导。
因此低段作话试题,特别选择“五大夫松”,回归中国写作学的万物启蒙与人文意象传统,让学生第一天走进作文,就开始感受五千年文气的熏陶。
从物象出发,经过意象的灌顶和意境的加持,才能成为中国写作学的正宗传人。
四、主题金题:传统文化现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洛夫:早期因为我们读了胡适的东西,尤其是胡适对于诗歌的理解,对于诗歌新诗的倡导,白话文的倡导,反对旧的东西寻找新的东西,我们也很赞同,也很乐意,但是后来自己写了那么长时间以后觉得不对劲,因为他那个东西固然是也不错的,白话文的诗,写得大家都懂,但是懂了以后不是诗了,不是很好的艺术,我说这个不行,所以也从西方找一些新的东西,象征的手法、意象的表达,对一个诗人还是很重要的。后来学习西方的手法一段时间,差不多二三十年,都在追求西方现代主义的东西。可是后来感觉到,一直走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好像那个路前面非常有限,再走也走不下去了,而且给感到一个中国诗人他的生存、成长、长大也必须还要在自己的土壤上面,在自己的文化中去壮大、去长大才能长成一棵大树。老是在西方流浪,你开始向西方求学求经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是那个过程要适可而止,最后还是要回来。我不是讲回归传统,因为回归传统就是写旧体诗了,写传统诗去了,动不动就是“小桥流水人家”那一套,那就没有意思了。
洛夫:古典作品的那种“永恒之美”,实在值得我们珍惜它、珍爱它,尤其是那种神韵,可是胡适他们就是要反对这个,他曾经说了两句话,他写旧诗里面两句话,“诗国革命何时始,要须作诗如作文”,这样同时也就把几千年来累积的美学的、意象的东西完全否定了。我觉得这个对于后代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像中国现代流行的一些口水诗,好像乱来一样,在这方面网络也是一个帮凶,使得今天的诗歌发展到现在的境地,之所以被一般人冷落,边缘化,把诗写成那样很散乱,语言没有一点张力,没有意象之美,就像普通人说话一样的,那还写诗来干什么?诗还是要有一些条件应该具备的。所以我就用这个解构的方式把它原来的那种范式打破,我再重新用新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用一种新的意象的表达来充实、重新创造诗的境界,同时又尽量保留原作的意境在里面。
——《诗魔洛夫:诗是永恒的追寻,追寻“永恒”》
台湾诗人洛夫曲折的写作之路,对你一定有启示: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对待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在写作成长中该怎样确定中西方文学的主体地位?你觉得中国文学怎样才能走向现代化?你怎样看待五四时期胡适们的文学主张?你怎样看待西方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学现代化中的作用?从文学的现代化探索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可以运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或者说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命制理由
你们一定要了解这个词:现代化。
它的时间背景是近代以来,它暗含的指向是:那时许多国家民族还处于落后的“古代状态”。
这种巨大的落差,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参照系。
那个时代,由于战争失败、物质差距、文明程度等种种因素,知识分子渴望国家富强的焦虑感,可以从彼时名人的话语中看出来:曾国藩、李鸿章说,中国的器物不如人;康有为、梁启超说,中国的制度不如人;胡适说得最彻底:“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承认落后,并开始追赶,现代化伴随中国百年,在自卑、自残、自负、自立、自信、自强的复杂情绪中,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曲折与泪水。
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站在今天中国经济总量第二,国家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视角,我们聚焦洛夫的创作经历,可以从中看出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艰难与曲折历程。
即便如此,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远远没有实现。甚至,我们这几代人,远远没有实现的基础: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只有继承了,才有资格、有学识、有能力对其进行现代化升级。
钱穆先生曾沉重地指出:“中国一百年来,经不起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把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扫荡一空,不仅军事、经济、政治都向外国学习,连文学艺术,甚至日常人生都要学外国。”因此,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回归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体性、原创性。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而是从自身文化内部长出的本国文化种子,沐浴了世界的阳光,吸收了各国的营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这树的根须,扎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土壤里,又以开放的心态发展,最终成长为世界的风景。
有人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但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却会不打自垮,无论科技如何发达。
因此,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立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此为基础,面向世界文化和未来文化发展方向,才能公正客观地挖掘出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
如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才有了东方精神与西方智慧的合力,才有了融贯中西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创新与重建,才能实现文化复兴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