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产盐史的湖泊:运城盐池
从高空看过去,山西省南端有一条山脉横在那里,那是中条山。山北面一条狭长的湖泊,那就是运城盐池。
既然是湖泊,为什么它又密如蛛网,布满人工围垦的线条呢?
这要说到诞生于海洋的生命,当它们走出海洋、走向陆地、走向空中以后,依旧通过汗水、泪水和尿液大量排出体内盐分,这就必须通过食盐补回来。因此,凡是产盐的地方,都有动物和人类。运城盐池就是这样一个有5000年产盐历史的特殊湖泊。
上古时期,为了争夺盐池,轩辕黄帝大战蚩尤,鲜血染红了盐池。蚩尤战败后,尸首被解体,这里的地名就是“解(jie)”,而读音是hai、“解州”、蚩尤遇“害”的地方,产出的盐叫“解盐”。按《路史》记载,轩辕黄帝的大臣宿沙氏就在此用锅煮盐。《山海经》记载,这里是“盐贩之泽”,最早的“中国”,就特指晋南这个地区。因此,“无解池,便无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由此诞生,尧、舜、禹、汤在此代代相传。
盐池北面这座池神庙,又叫“三神庙”,分别供奉着盐池神、太阳神和风神。
这到底是怎样的三位神圣呢?
盐池神,应该是造就这片盐池的主宰,但它又怎样造就了这片盐池呢?
这要回首5000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从3000万年前开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断裂,出现了狭长的凹陷地带,形成一个盆地。雨水把大量盐类矿物质冲刷汇集到这里,形成了这个长35公里、宽5公里的盐类湖泊。
从我们的祖先学会采盐开始,就知道雨水过多会影响采盐。为此,宋代开始又修了许多拦水堰阻挡洪水,以防止雨季中条山的洪水冲入盐池。同时挖掘渠道引走洪水、利用低洼滩地蓄水分流,防止洪水冲淡卤水影响晒盐。环绕盐池一周的这道禁墙,构成防洪的最后屏障。同时也要疏通水道,干旱少雨时提供水源注入盐池。
尽管如此,400年来,异常气候导致的重大水灾也达到37次。最严重的一次是乾隆22年,大水冲跨了盐池西部的禁墙灌入盐池,夹带的泥沙掩埋了产盐质量最高的一条黑河,13年以后才恢复晒盐,那条黑河却从此销声匿迹。所以,“求神不如求自己”,除了敬神,维修堤坝从来没有停止过。
为了掌握降雨信息,人们学会了用盐预报气象。把盐撒到火里,根据爆裂的响声来预测降雨。因为盐会吸收空气里的水分,高温使这些水分汽化,盐粒就会发出不同程度的爆裂声。
古人就是这样来把握盐池气象的变化。
崇拜太阳神是有道理的。夏季的运城,在华北乃至全国也是最炎热的地区之一,光照资源仅次于新疆柴达木盆地,最高气温摄氏42.6℃。虽然有520毫米的年降雨量,蒸发量却达到2300毫米,收支严重不平衡,湖面总是雾蒙蒙。湖泊里的水分大量蒸发,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逐渐沉淀,与淤积层结合,结成厚厚的矿石层,构成盐池的基本结构。后来,人们又开发了芒硝,西边的硝池同样闻名于世。
风神特别受到尊重,是因为晒盐需要南风,而这里的南风又极为强烈。中条山虽然横在盐池南面,但南风会拥挤着穿过山谷,更加猛烈地横扫盐池,以至盐池湖畔蚩尤村的居民住房都必须座南朝北,背向中条山,避开风向。这与我国四合院正房座北朝南正好相反。紧靠盐池的解州长平村是关公故里,关公祖庙里的苍松古柏,都被南风吹得倒向北面,人们传说那是“松柏拜关公”,其实,关公和周仓倒可能都拜过南风,因为早年他们都曾在这里贩运解盐。
百里盐池,并没有生产的喧闹,是否还没到采盐季节呢?
汉朝以前,“解盐”生产是“自然成盐”。阳光曝晒是生成盐的主要条件,夏季吹来的“南风”,更是决定性条件。这就是文献记载的“南风起,盐始生”。有感于此,上古时代的舜帝,就在盐池湖畔抚五弦琴,作了一首《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从《南风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时完全是靠自然风来生产盐,风调雨顺就能大量产盐。
从唐朝开始,采用“垦畦浇晒”技术,就是将卤水灌入畦内,经日光暴晒、雨水冲刷、风力搅拌,不仅产量高,而且色白味正、杂质少。一茬盐采收以后,又要及时向卤水池补充淡水,以便冲刷和溶解土壤盐分,继续日晒成盐。因此,日照时间长短、雨水充盈或不足,南风吹来的迟早与强弱,池水浓度等等,都至关重要。
运城盐化局老盐工郑祥全说,卤水搅匀了,到4月份就可以产盐了。浓度达到30度它就可以产盐……把咸水淡水灌进去,通过太阳蒸发,才变成盐哩,……太阳起到蒸发作用,太阳它的温度高,五六月份,温度太高了,人到这里铲盐,汗冒的一股劲,穿上单衣服都不行。
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运城盐色白味正,杂质少,被誉为“国之大宝”,历代都由重要官员主持盐政,宋朝的包公就曾当此重任。
盐的经济价值可以用税收来衡量。唐朝的盐税达到总税收的57%,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1945年,中国盐税收入92亿元,运城盐池如同一座金矿。 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李竹林说,所以历史上有39个帝王来过盐池。比如有确切历史记年的有,康熙四十二年,就是公元1703年11月9日,康熙皇帝来到运城以后,先拜谒盐池神,后去拜谒关帝。
盐需要大量运往全国各地,这里的盐“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尽管有中条山的关山险阻,也挡不住盐车的万里跋涉,这样的盐车,当地至今还在使用。
这是横跨中条山的青石槽锁阳关。春秋时,晋国假装向虞国借道,经过这里讨伐虢国,回来时就顺路灭掉了虞国,历史记载称作“假途伐虢”。
春秋时代的伯乐,也是在青石槽这个最艰险的路段,发现了一匹奋力拉盐车的千里马,留下“伯乐相马”的典故。至今,马踏的深坑仍历历在目。
由于历代政府对盐的垄断经营,盐的利润超过粮食20倍,官府严惩走私,贩私盐一石者判死刑。由盐的运输而繁荣起来的这座城市,因此取名“运城”。
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李竹林说,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六年,就是公元前740年,晋国的大臣戎生,用这儿的1000(辆)大车的盐运到繁汤换铜,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这个戎生大鼎出土(于)1998年天马遗址。
三九寒冬、西北风吹过,芒硝就开始集结,犹如一池白雪。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成分,除了硫磺木炭,就是硝。到了现代,它的用途就更多了,产值也比任何一个朝代都更高。
由于现代市场海盐的低成本销售 ,运城盐池终于2005年停止产盐,从此没有了夏日的繁忙。
运城气象局局长梁亚春说,盐池水面的(面积)变小,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第一,随着逐年降水量的减少,每年进入盐湖的雨量也相应的减少。第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每年盐湖蒸发量加大。第三,随着盐湖流域植被的退化,每年进入盐池的流沙量增大。第四,随着盐湖周围人为的一些垦荒开发,导致了湖面(面积)减少。
运城盐池属于内陆高原的一个咸水湖,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产。
公元2001年,运城市出现了“中国死海”的广告牌,这是否意味着盐池利用价值的下降呢?
新开发的盐池漂浮浴场内,盐分的浓度达到海水的6倍,巨大的浮力使不懂水性的人都成了水上健儿,科学研究证实,一小时的盐水漂浮,相当于四小时沉睡和四小时按摩。池水富含钾、钠、镁、碘、硫酸盐等多种有益元素,可以深度清洁和营养皮肤。人们可以获得远远超越海水浴的超然享受。
埋没了300多年的黑河黒泥,也突然以全新的面目向人类招手,这种黒泥与以色列死海黒泥相比,矿物质含量在同一个数量级;而且这里以硫酸盐为主,对人体更有益。
运城盐池并非生态空间,但它独特的湿地环境,独特的气候,独特的阳光、空气、水,独特的盐湖矿产,却始终在为人类增添生命的动力。 作者:程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