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43阅读
  • 0回复

(文化经纬)金春峰:两个人塑造了中国文化 大陆应反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金春峰,人民出版社编审,1988年后一度在新加坡、美国、台湾硏究和教学。
友人寄来《读书人在中国》一文,大致谓中国读书人是专制政制的一部分,扼杀思想学术自由,窒息了自己和整个民族的创造力,云云。有感而发,也谈谈这个题目。分成几小篇,每篇述一主题。本篇讲中国两个大读书人的书及其作用。

中国文化基本由这两大读书人塑造

谈读书人在中国,首先要知道的是,读的什么书,书的性质如何?

每种文化都靠文字进至高级的阶段。传说仓颉造字,“天雨血,鬼夜哭”。中国文化夏商一脉相承,但惟殷人有文字,“有册有典”,文化远远高出其他族群和文化中心之上。周是继承损益殷文化的。周初形成了三本大书-------《诗经》《尚书》《周易》,奠定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一体两面”------即宗教,非宗教;即天而人,即人而天的基本性格;与基督教、佛教等“正式”宗教不同。由此,读书人性质和身份亦大不同。

在基督教、佛教等正式宗教所在的地方,古代,读书人主要是教士、僧侣、牧师、主教。精神文化由他们掌控。希腊文化出于奴隶主贵族,中国则诸子出於“王官”,读书人主要是王室和贵族子弟。司马迁说:“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流俗(指贵族)之所轻。”但在西周神权时代,文、史、星历、卜、祝构成的读书人主体,实际享有很高的地位。殷代的大巫掌占卜,往往是殷王本人。

春秋末,孔子由平民私人办学,建立儒学学派,弟子三千,造就出中国第一个称为“士”的读书人群体。这是中国历史划时代的大变化。继而有老子道家学派的出现。孔子、老子都是普通读书人,非摩西一祥的上帝传人或佛陀一样的神秘悟道者。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老子也不过是周之守藏史而已。《诗》《书》《易》《礼》《乐》加《春秋》的古代典籍,经由这两个读书人的诠释,形成《论语》《老子》两本著作,使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上升到自觉的阶段,完成了雅斯贝斯所谓“哲学的突破”,成为轴心文明的大系之一。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中国人之为中国人,基本上即由这两大读书人及其著作所塑造、所奠定,直至今日,有更新而无本质的变化。

老子画像
儒道在政治上的对立互补

从政治看,汉初,窦太后、文帝、景帝信奉《老子》。《老子》称为《道德经》,有傅氏传、徐氏传,有《河上公老子章句》等著作。曹参为相,请教黄老学者盖公,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政。司马谈“学道论於黄子”,其《论六家要旨》以“道德”为最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重新阐释了的《论语》及五经思想取得“经学”的最高地位。儒家宣扬的忠孝仁义成为“天之经,地之义。”“天,仁也。察於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既化而生之,又长而成之,凡举皆归之以奉人。”“人”成为中心和目的,高举起了“人为贵”的旗帜。但汉人信奉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史记》描写孔子赞老子为“龙”,极崇拜之情。《礼记·曾子问》等亦记孔子问礼於老子。故《老子》仍有极高地位。至东汉桓帝,“於宫中祠老子、浮屠”,老子更神化为教主。以后孔子被尊为“文宣王”。道教成立,“太上老君”为“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被认为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但“太上老君”并无新著作,仍是《老子》。

魏晋时,《老子》《庄子》《周易》成为“三玄”。王弼《周易注》《老子注》及向秀、郭象《庄子注》,支配士风。“正始名士”、竹林七贤、陶渊明田园诗,领引时代风骚。名教则在实际生活、在民间、在大士族的家教中居主要地位。至唐代,“佛”“道”盛行,但官方仍颁《五经正义》。武则天信佛。唐明皇注《孝经》,注《老子》,代表唐代中后期儒道佛三教并立,共为社会及政治之指导思想。

宋代以前,读书人不多,“士”并未形成与农工商并列的阶层。宋代才有大变化,真正成为一个阶层, 居四民之首。朱熹《四书集注》的新儒学成为政治的指导思想,直至清末。从此,武人跋扈专权, 战乱不断的局面被从根本上解除。元朝蒙古人的驯化;清代满人的汉化,都与《四书》密切相关。

儒、道可谓互对立互补、轮流坐庄。

“道统”与“政统”

《左传》说:“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师,使司牧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中国文化极重“天子”的教育。师------太子太傅等具有很高的地位。师和君分领“道统”和“政统”。孔子、老子代表“道统”,帝王则代表政统。

五代时,伦常解体,武夫相继当政,五六十年间,谋反、叛逆,弒父弒君与战争、抢掠、屠城,日日发生。但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信奉儒学,行军打仗,请人教《阃外春秋》-----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及存亡治乱、贤愚成败之历史经验。即位后,幸曲阜县,谒孔子祠。既奠,将致拜,左右说:“仲尼,人臣也,无致拜。”郭说:“文宣王,百代帝王师也,得无敬乎!”即拜奠于祠前。遂幸孔林,拜孔子墓。封孔子四十三代孙孔玉仁为曲阜令,颜渊后嗣颜涉授主簿。这概略地表达了“道统”与“政统”的关系。

孔子授业图
曹操:受经学薰陶的儒将

《汉书·儒林传》说,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润,支叶蕃滋。”“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汉代开了两次经学会议,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与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皇帝皆亲临裁决。白虎观会议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成为经学和政治之法典,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纲常名教逐渐落实到日常生活,崇尚节操成为士林风尚。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太学生清议显示出巨大的道义力量。曹操已专国柄,仍对之多所畏惧,不敢自登帝位。有人建议他登位,让汉室禅让,他说你这是要让我在火上烤。这“火”一是社会士人舆论;一是他自己受经学薰陶,对汉室尚有感恩之心。

曹操义军勤王,能扫灭群雄,一军独起, 除种种原因, 基本上是由於“挟天子以令诸侯”, 利用了传统经义的巨大道义力量;所据中原, 文脉深厚, 人材济济, 远非袁绍及西蜀、东吴所能比;本人经学涵养与文才盖世, 更无人能及。从其诗歌看,极富《诗》《书》功底,非一般文人所能为。《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概述了一部儒者心中的中国史。《篙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为激励,并非完全虚言。曹操可谓投笔从戎之读书人----“儒将”。曹操之能征惯战,谋略超人,中外许多大将可与比肩;但文采裴然,经纶满腹,则非能望其背项矣。

当时,董卓曾以诛宦官扶汉室为名, 带兵到长安,但奸淫掳掠,毁灭文化,种种暴行令人发指。盖董来自西凉甘肃,曾未受到儒学教育。

乱世中孔、老思想的作用

五代五六十年,军队将领拥兵自重,政变不断,很类似公元200年后的罗马帝国,“近卫军”统帅不断立帝;但在这样的时期,中国还是可以看到孔子、老子对政治的巨大作用。

如后周郭威即位,曾下诏书,说:

“朕以眇末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惧德弗类,抚躬靡遑,岂可化未及人而过自奉养,道未方古而不知节量。与其耗费以劳人,曷若俭约而克己。昨者所颁赦令,已述至怀。宫闱服御之所须,悉从减损;珍巧纤奇之厥贡,并使寝停。尚有未该,再宜条举。应天下州府旧贡滋味食馔之物,所宜除减。其两浙进细酒、海味、姜瓜,湖南枕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榄子,镇州高公米、水梨,易、定粟子,河东白社梨、米粉、绿豆粉、玉屑籶子面,永兴御田红粳米、新大麦面,兴平苏粟子,华州麝香、羚羊角、熊胆、獭肝、朱柿、熊白,河中树红枣、五味子、轻锡,同州石钅敖饼,晋、绛葡萄、黄消梨,陕府凤栖梨,襄州紫姜、新笋、橘子,安州折粳米、糟味,青州水梨,河阳诸杂果子,许州御李子,郑州新笋、鹅梨,怀州寒食杏仁,申州袭荷,亳州萆薢,沿淮州郡淮白鱼,如闻此等之物,虽皆出于土产,亦有取于民家,未免劳烦,率皆糜费。加之力役负荷,驰驱道途,积于有司之中,甚为无用之物,今后并不须进奉。诸州府更有旧例所进食味,其未该者,宜奏取进止。”

临死,嘱将新主:“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又言:“朕攻收河府时,见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汝不闻汉文帝俭素,葬在霸陵原,至今见在。如每年寒食无事时,即仰量事差人洒扫,如无人去,只遥祭。兼仰于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剑甲,澶州葬通天冠、绛纱袍,东京葬一副平天冠、衮龙服。千万千万,莫忘朕言。”《旧五代史》评郭威:“昔在初潜,未闻多誉,……及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

甘作契丹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的后晋石敬瑭,则信奉老子,为政清静宽大,苏解民困,维持了短暂的社会安定。《旧五代史》评石敬瑭,说:“晋祖潜跃之前沈毅而已。及其为君也,旰食宵衣,礼贤从谏,慕黄、老之教,乐清净之风,以絁为衣,以麻为履,故能保其社稷,高朗令终。”

盖《论语》《老子》的基本思想是“把人当作人”,人为贵,要求统治者爱民惜物,崇尚节俭。石、郭都是受孔子、老子教育的结果。公元200后的罗马,则很难看到读书人及其崇奉的经典对政治的指导和影响。

今日台湾,李登辉之流媚日亲日,以日本人自居自荣,盖深受日本皇民化教育之毒,不知中华文化《论语》《老子》为何物。台湾《旺报》9月10日文章,题《两岸教师节应先统一》(作者台湾中华琉球研究学会理事长,《远望》杂志总编辑石佳音)指出,过去多年来的台独教改和去中国化、再皇民化,已经成功地使许多台湾民众争相从殖民者角度回忆、美化日据时期,更不惜以战败国国民自居,跟从日本纪念“终战”。如今眼看民进党极可能在明年5月再度执政,将在台湾推动下一波大规模的文化“绿化”工程,巩固并深化文化台独的成果。有鉴于此,两岸中国人须对文化促统具有紧迫感,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反制文化台独……自古以来,真正影响中国人国族认同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仁义礼智”四善端,民本思想和天下观。大陆政府和学界必须进行足够反思,摆脱五四以来反儒、反孔思潮,剥除秦以来将儒家“法家化”的影响,正确认识并重新肯定孔子及儒家思想是真正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才有可能跨越党派恩怨、海峡隔阂,重建两岸文化纽带,遏阻台湾继续漂离中国。”

孔、老两位读书人之价值,今天并未消失。

(本文来自金春峰先生《也谈读书人在中国》,凤凰国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