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61阅读
  • 0回复

(课本解读)《狼》的文化赏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5
狼智·人智·错位
――《狼》的文化赏析
谭蘅君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故事的奇异在于:故事发生在人与狼之间,而通过狼性狼智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动物世界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冲突,仿佛是人与人的冲突或生命与生命的冲突那样清晰而深刻。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狼与人的形象,再来思考文章背后的意义。
  一、形象分析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这是全文的重点,塑造了狼与人的形象。
  1、狼智:合作与奇袭。狼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优秀的合作品质与进攻艺术。合作精神主要体现有二:一是获取担中之骨时,“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不给屠户留下喘息的空间,配合非常默契。二是进攻屠户的准备阶段,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
  进攻艺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前后夹击的军事策划,二是心理战,三是面对武器先进的屠户采取消耗与突袭的策略。前狼“目似瞑,意暇甚”就是一种麻痹对方的心理战术,与前后夹击结合起来,目的是达到突袭的效果。面对冷兵器时代有“刀”的屠户,狼选择了对峙与突袭,从这个角度来说,狼是充满智慧的。
  2、狼性:贪婪。得“骨”而不“止”,仍然跟从,体现狼性不满足的特性。
  3、人智:妥协、防守、反攻。傍晚时分,两狼突现,屠户“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侥幸和妥协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准备抵抗时的军事防守;“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反攻时的勇猛与机智。
  文章通过狼与人的斗争,突出第二部分议论所点明的主题: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二、 另类解读
  如果我们不主观臆断,可否结合蒲松龄的《狼三则》来寻求新的解读。第一则写狼追踪一屠户,“屠思狼所欲者肉”,于是把肉穿在铁勾上,挂在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说明狼意不屠户身上,只是担中之“肉”而已。本文的屠户只给“骨”头,结果狼误以为“担中肉”未尽,所以追逐不停,乃至于对峙。“意将隧入”攻击屠户的目的,也许也只在担中之物。因为狼明白,面对“持刀”的屠户,狼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把屠户作为美餐,狼不会有那份非份之想。所以,缺少沟通或许是冲突的原因之一。
  其次,《狼三则》中的四只狼都是悲剧角色。第一则屠户把肉穿在铁钩上,狼连钩吞入,结果“钩刺狼腭”,狼“似人缢死状”,屠户则“狼皮价昂,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第二则为本文,狼“顷刻两毙”,死无完尸。第三则屠户捉住狼的前腿,用小刀“割破狼爪下皮”,然后对着狼伤口象杀猪一样吹气,结果“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被屠户活捉。
  再说,《狼三则》没有一处文字表现狼的凶残,相反,屠户的残忍处处体现。第一则以铁钩刺狼腭,第三则让狼胀如牛,如待剥之猪,手段异常。本文杀狼时“暴起”而“劈”狼头,转而砍“断狼股”。难怪蒲松龄最后说:“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一“残”字,活脱脱写出屠户之心性。
  两狼或许因不知担中肉已空,穷追不舍,最后命丧荒郊,成为屠户担中新肉,更被后世嘲笑。我们在读的时候,是否应该想想:这是不是一种理解的错位,让学生把本应得到同情的相对弱势的群体的追求与失败当作笑料?把持刀残忍的强势群体的凶残手段当作智慧与勇敢?如果我们愿意把狼定位为普通生命的话,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狼相对屠户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追求的不是吞掉强势的“屠户”,只是一种生存的担肉之物而已。而四只狼各各惨死,乃至成为屠户的财富,或让其“小裕”。这样的故事,是否引起我们更多关于社会现象或者人类现象的联想呢?人类社会中此类故事不也经常上演吗?
  狼只是普通生命的代表,在更残忍的持刀者面前,不仅成为他们的财富,更成为嘲笑对象,因为强者还拥有文化的话语权。可怜的狼们和那些比狼更弱势的生命们!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