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71阅读
  • 0回复

(文理思考)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观论域中的“读写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观论域中的“读写关系”
蒋念祖
   阅读写作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界的老话题。这个老话题,现在自然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新背景之下讨论。
  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据此,我们提出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观:人类存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形态的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通过社会遗传在个体身上的积淀,通过社会化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就成为个体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与此相对应,存在着两种语言、两种语言素养: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人文语言的典型形态);科学语言素养与文学语言素养。两种语言均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为基础,而各具特色。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模糊性、多义性等特点;科学语言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准确性、规范性等特点。
  人文文化、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科学素质之间,文学语言素养与科学语言素养之间,文学语言素养、科学语言素养与文学素质、科学素质的培养、发展之间,都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1、科学语言、文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素养——包括阅读、写作素养的培养发展,各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关系如何?我们认为:两者之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为用。不同的两类语言、两类文体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阅读、写作:科学类文本依据科学的思维方式,着眼于科学素养、科学语言素养的提升发展进行阅读写作;文学类文本依据审美的思维方式、着眼于文学素养、文学语言素养的养成、发展进行阅读写作。
  比如,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表达出对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的理解、感悟,但是用于阅读科学论文可能却不一定有利于进行深入严密的理性思考。一般来说,科学语言素养中包含较多理性因素,比较容易进行科学、系统训练;文学语言素养包含较多情意因素,需要潜移默化、熏染陶冶。当然,科学论文阅读写作中也需要形象、情感,而文学作品阅读、写作中并非排斥理性思考、事理逻辑。李泽厚评价杜甫是“以学为诗”,李白是“以才为诗”,前者为后人提供了如同颜真卿书法一样可以学习的范本,后者则如同怀素的狂草,不可企及,令人惊叹不已。
  2、阅读、写作哪个是本位,哪个作为主导?我们认为:写作素养、阅读素养与观察、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与阅读、写作兴趣、审美情感均密切相关,因此“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均应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据此我们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双脚”,同等重要;需要立足于“生活”这个“本位”才会有根基。至于哪只脚重要?跑路先迈哪只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有时候我们为了实际需要而写作,需要阅读相关资料,这时候写作成为主导,成为阅读的目的、动力,成为选择阅读内容、方法的依据。这种写作、阅读是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阅读。
  有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紧迫的功利目的,可以说为了消遣,为了享受审美愉悦而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对于积累知识、陶冶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兴之所至,我们可能信手随笔,写下片言只句,抒发一得之见,一时之感。这是功利性、实用性都不很强烈的审美性阅读、写作。
  实用性比较强的阅读写作素养,与审美性比较强的阅读写作素养,大致分别属于科学语言素养与文学语言素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主张“以读带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国与前苏联都进行过“以写促读”、“为学习而写作”的实验,应该说各有长短,均可学习、分析、借鉴,都需要我们面向生活世界,同时借助于正确理论指导。那么具体而言,阅读写作教学如何相互结合呢?
  1、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以什么作为链接的纽带?写好作文一是需要具备写作能力,二是需要拥有相关信息、材料。为此,作文训练应该注意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系统开展能力训练的线索,二是系统地掌握与学生发展、成长密切相关的人文信息的线索。联系阅读教学进行读写结合,依照那条线索呢?现在的语文阅读教材多以人文话题为中心,这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为读写结合提供了方便。这种读写结合的特点是:在阅读中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材料,为写作提供题材来源,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补充设置 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的“点”,连点成线,形成一条线索,构成相对完整的训练体系,绝对不能有失偏颇,只顾及人文话题,人文性;忘记了科学性,忘记了对各种文体文章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温儒敏教授最近几次讲话一再强调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应该说是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的。
  2、阅读、写作教学如何构建能力训练的体系呢?我们通常认为语文素养、写作素养涉及人的综合素养,因此其提升发展,需要长期的熏染、陶冶。其实“语文素养”、“写作素养”是可以具体分析的:其中与理性思维、科学思维相关的部分,往往是能够经过掌握知识、有计划的训练、评价、反馈、矫正,得到培养、发展的。比如论说文、记叙文写作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以及很多写作技巧,实用文写作的格式规范等等,大多是如此。这些可以考虑作为安排阅读、写作教学“能力训练点”的依据。这里所说的“语文素养’其实是广义的语文素养中理性因素比较强的部分。
  3、如何培养语文素养中理性成分比较薄弱的部分,比如如何培养狭义的语感?狭义的语感就是遣词造句的感觉、经验。语文学习主要学语言,语言学习主要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中包括语感,这种语感是语文素养中非理性因素的部分。它的培养主要靠审美性阅读、写作:随意翻翻,浏览各类文章;精读、品味名家名篇;圈点勾画,随笔点评,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些都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必须日积月累,想走捷径、“立竿见影”是不太可能的。
  总之,阅读素养、写作素养,乃至各类文化素养,有的可以而且必须经过科学安排的学习、训练,有的则需要经由长期的陶冶熏染,均需视其所属门类(科学,还是人文),以便各依其法。比如,能够给出明确答案的,就应该明确答案;确实自身具有多义性的,自然不能强求答案的唯一性;能够构成严密训练体系的,自然力求构成训练的体系;不能构成逻辑性、序列性很强训练体系,绝对不应该放任自流,而需要深入研究,以我们的教学智慧,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慢工出细活,给学生以熏染陶冶。
  与时下流行的某些观点相比,我们似乎更多强调科学、理性:强调论说文、科技文、应用文的写作;强调提供给同学们更多的理性思维材料、逻辑思维、科学认识的方法;强调训练内容的序列性、逻辑性;等等。我们觉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一直忽略科学、理性,五四以后直至今天,语文教育领域这种倾向仍然存在。而建设四个现代化,确实需要我们不能忘记科学、理性。如果一味因循我们的语文教育传统,一味偏重人文熏陶而忽略科学素养、理性精神的培养训练,我们的学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仍然缺乏阅读、写作论说文、实用文的能力,那将是语文教育的重大失误。
  4、读写如何结合,归根结蒂离不开语文教师素养提升发展;教师素养提升发展,离不开理论指导、观念更新。目前一个明显的倾向是:现在由于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运动学生”上面。其实,教师自身对于文本解读,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怎样才能解读好文本?目前亟待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的知识对于论说文阅读写作教学的作用;新的美学理论、文艺学理论对于文学作品阅读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掌握了这些理论,熟练地加以运用,教师就能高屋建瓴,自己把握教材。有了这个根基,如何读写结合,将是水道渠成,路路皆通的。
  总之,面向生活世界,牢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写作相互结合的路子,将会越走越宽广。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