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54阅读
  • 4回复

(文脉思考)忠诚塑造的红色世界 ——2010年版《新华字典》研究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31
同为识字字典,晚清出版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创造了一种图文并茂的释义方式,读起来趣味横生,本义准确,衍生义恰到好处,每个字都牢牢印在脑海里,如果孩子幼年有此发蒙读物,他一生的文化底色便染成了。《新华字典》的释义则突出政治灌输,对涉及社会意识的字义按照中共党义、革命思想、武力思维诸元素的顺序,给予颠覆常识的解释,读之令人惊惧。
即使到了第11版,当时间的马车已经行走在2010年,《新华字典》似乎人处在中世纪,其例证带有某种可怕的恶意,——故意不从正面举例释义,而要让使用者感到“老大哥”无处不在的鹰眼。
【动】站住别动!——警告的口吻,看得人心惊肉跳。
【奴】旧社会中受剥削阶级压迫、剥削、役使的没有自由的人:奴隶、农奴、家奴。——一脉相承。“旧社会”“剥削阶级”“压迫”“剥削”——残存的阶级斗争概念令人不知今夕何年!当今的黑窑奴、性奴等,又作何解?
【倒】倒买倒卖,进行投机活动:倒汇,倒邮票。——过时的定罪词语就那么刺目地盘踞在那儿,你感受不到时代的变化——将正常经济活动定性为犯罪或准犯罪行为,与当局目下政策相悖。
【帮】匪帮、青红帮。——帮派,一个中性词,非要用贬义词做例证。
【光】完了,一点儿不剩:把敌人消灭光。——杀戮的快感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战争,通常指打仗:宣战,战时,持久战,百战百胜。——战争是多么正常的活动,似乎还是值得炫耀的玩意儿。《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兩軍相鬥曰戰。凡以武力相搏者皆曰戰。”解释甫毕,即有议论随焉:“戰,危事也。故以戰戰為恐懼之貌。”二者之境界、见识高下立判。
【杀】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敌立功,杀虫药,杀鸡焉用牛刀。——杀人,杀虫,杀鸡,杀伐之气何其盛焉!怜悯、慈悲之心全无。且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解释吧:“棄市之刑也。誅以鈇銊謂之斬,誅以刀刃謂之殺。今泰西之制無殺刑,欲致之斃則槍擊之。”在分辨斩杀之别外,顺便介绍西方废除残忍的“杀”,而代之以枪毙。还不止于此,“又田獵之矢謂之殺矢,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謂之殺青,皆本殺害之義。”
……
这种顽固存活的“恶意”其来有自。如果翻开1971年版,那里面充斥着的革命怨气和火气,令人不寒而栗:
【当铺】旧社会里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剥削阶级利用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贷剥削:当铺专喝穷人血。
【官】在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关、军队里担任一定级别的人员,他们是剥削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
【洗】反动统治阶级或侵略者把攻下来的地方的居民全部杀光:洗城。
【侠】旧社会里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但大多是名为“侠”,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侠,侠客。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在阶级社会中,义是有阶级性的。
……
再看看几个人称代词:
【我】自称,自己:我国,自我批评,忘我。——皆无我之词也。何时会有江青这样的造句:“主席对于我首先是严师。当然,他不象有些人把着手那样教,但是对我非常严格。”(江青:《为人民立新功》)又何时能有这样的句子:“当月夜穿透了流泉时,我又想起了你。”(歌德:《爱在身旁》——本文中的诗句均引自诗集《正直的田野》。)
【你】代词,指称对方。——无例证。但我希望会有这样的句子:“用了世界上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纪弦:《你的名字》)
【他】称你、我之外的第三人。一般指男性,有时泛指,不分性别。——无例证。“告诉死神我不在家,如果他来召我。”(莉莉 彼得:《留在门口的便条》)这个“他”是人么?
【它】专指人以外的事物。——本是有生命的牠,简化成无生命的它,潜意识里灌注了万物低人一等的人类沙文主义意识。倘若能有这样的例证,也让人心满意足啊:“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辛波斯卡:《三个最奇怪的词》)
【她】女性第三人,也用以代称祖国、国旗等令人敬爱、珍爱的事物。——祖国、国旗这些抽象概念,强化的是狭隘的国家意识,敬爱、珍视的事物有很多,比如大自然、上帝、情谊、记忆等等,一个也不让她们出现在例证里。“天空那一道道彩霞,像是她的国土的大门。”(阿赫玛托娃:《缪斯走了》)
2014年5月13日的《长江日报》在二版左下角刊登了二则讣告,一是离休干部,一是退休干部,前者活了99岁,后者88岁。一律是“因病医治无效”,这显然是一份官方告示,无一句性格、为人、事功,仅有四十字的说明:某地人,某年某月“参加革命工作”某年某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标题一律是“某某某同志逝世”。
“革命”一词在《新华字典》1962年7月修订重排本第三版里是这样被定义的:“1、按照历史发展的方向,坚决地打破旧制度,创建和发展新制度;2、参加革命工作。”在1971年6月修订第一版里,变成“1、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2、根本改革:思想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到了2003年第十版,一仍其旧,只在【2】的例句里删掉了“产业革命”一词。2010年出版的第十一版沿用第十版。
《新华字典》释义具有强烈的“表演”色彩。据一篇考据文章称,编者们在当时争先往“左”的方向靠,修订近于一场集体作恶闹剧。1971年版《新华字典》修订的情形如下:修订组每一天的工作是这样的,将1965年版新华字典一页页剪开,贴在中文系教研室的墙上。面对着满墙字词,大家开始逐个找“封资修”,并“事无巨细地作政治检查并加上政治套语”……一切以“去封资修,工农兵占领上层建筑”为准绳——“清官”不许要,要改成“清廉”,因为“清官”是反动历史学家吴晗提出的;“利人利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换成《毛主席语录》里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范承刚:被驯化的《新华字典》,2013829日发表)
如果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天真烂漫,诗性盎然,字里行间散发勃勃生机,《新华字典》则塑造了一个没有弹性的语言世界,在其中摧毁思考和联想,解除人们创造语言的能力,使其变成乖顺的羊羔,任由专制者引向歧途。德国学者维克多克莱普勒在《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书里的结论,也非常适合《新华字典》:“第三帝国的语言完全是针对个人的,扼杀个体的本质,麻木其作为个人的尊严,致使他成为一大群没有思想、没有意志的动物中的一只,任人驱赶着涌向某一规定的方向”。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5-31
《洞玄子》曰:“夫天生万物,唯人最贵。”可在《新华字典》里,你是不会感受到这一点的。与“人”有关的字词,都被过滤了又过滤,阉割了又阉割,生怕读者从中知道更多关于自身的知识。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干净”的字典,甚至找不到一个污染精神的细菌。
《新华字典》里“坏”字极少,所谓“坏”指的是诸如生殖器的称谓、邪恶的品行等。
对“屁”“尿”“屎”的解释可谓简单无趣。
【屁】从肛门排出的臭气。
毫无幽默感。毛泽东著名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之“屁”该作何解?以俗词入艳科,毛乃第一人。此“屁”若只做臭气讲,且不许人家“放屁”,岂不太霸道了?况且如此一来,蔑视政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气势全没了。合理的理解是,此处之屁,当为“话语”也——无须说那些让我不舒服的话了,且看我无法无天的孙悟空如何收拾你们。
【尿】小便,从肾脏滤出、由尿道排泄出来的液体。
说明书般的严谨,似乎无懈可击。若不幸碰到下面的句子——“我不尿你!”又该怎么办呢?是表明自己决不用生殖器对着别人尿尿乎?不!此处,“尿”不再是“液体”,而是一种决绝的姿态,意思为“认可”“佩服”之类。
【屎】大便,粪。
标榜与时俱进的编者,或许忘了该字的最新意义:除了谁都想得到的最臭、最差之义外,还生发出活色生香的意思来——庸俗、势利——否则“那是一个屎人”“最屎的电视剧”怎解?
这不算什么,如果看了该字典对男女生殖器的解释,你或许会狂笑不已。
【屌】男子阴茎的俗称。
这似乎很保险,但对《新华字典》的编者而言,他们照样无法面对这样的句子:“奥巴马根本没屌你!”此“屌”决非实物,乃一指代词也,意味不把某人某国当回事。
更滑稽的是,若言之凿凿“屌”为人专属,又如何解读一首当代苏北民谣:“穷吃肉,富吃草,领导干部专吃屌”。采风的学者称:当地各级官员热衷于壮阳,一家宰驴的生意极好,而且提供的是整套——即鞭丸俱在,且全须全影。
若要弄明白该字,以《白鱼解字》闻名天下的流沙河先生的说法有趣而可靠。他认为,“屌”字是湖南方言,是一个俗字,上半部分是“尸”,“尸”在古代不是指死尸,而是指“活尸”。古代祭祀祖宗,既无祖宗画像,也没有祖宗照片,就让家中一个小孩坐到神龛上扮演祖宗。全家人给他行礼跪拜,他坐在上面必须很严肃,很端正,一动不动,这个就叫“活尸”。“尸”在“屌”里表示一个人,在古文字里“尸”和“人”经常通用。“尸”看作一个人在那里坐着,两只腿垂下来,两只手臂抬起来。人下面那个“吊”是声符,古代没有这个字。
至于文雅的称呼,如玉茎、尘柄之类,断不可指望从《新华字典》里得到解释。
【屄】阴道口。
以阴道口指代阴道?这个实在令人诧异。任何有性经验的人都明白,男人要去的远非“口”这个地方,并非于此逗留便可。
在此,我抄一下互动百科的解释:“即阴道,或称阴门、阴穴、阴户、坤户、外阴、小穴,是由粘膜、肌层和外膜组成的肌性管道,富伸展性,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它是女性的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管道。”
关于男女生殖器,《新华字典》仅有这两个字。
那么,你一定会问:有“性交”么?
“性”是有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或性能;性格;男女或雌雄的特质,如性别、性器官等;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如党性,组织纪律性。也有“交”:付托,付给;相连,接合,如交界、交叉、目不交睫;结交;交情,友谊;一齐,同时。但没有“性交”一词的释义。
有“嫖”:“男子玩弄妓女”。然后,在“奸”字下面突然出现了“性行为”:虚伪,狡诈;叛国的人;男女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如通奸、奸污。——由“玩弄”到“性行为”,读者如何理解其中的奥妙?何谓“玩弄”?何谓“性行为”?“通奸”与“奸污”的区别何在?更多的疑惑出现了,读者该如何是好?
当然,惊喜还是有的。在“媾”字下面竟然出现了“性交”一词,也只是一个词而已,编者以为那是无师自通的,故无须费词。这也是全书唯一的一次“性交”。
翻遍整部字典,我发现:
有阳,有阴,没有露阴,没有窥阴,没有交合;
有射,有精,没有射精。(但有“遗精”:不自觉地排泄精液。有“宫刑”:古代阉割生殖器的刑罚。)
有做,有爱,没有做爱;
有激,有情,没激情;
有情,有欲,没有情欲;
有云,有雨,没有云雨;
有例,有假,没有例假,更不会有什么大姨妈。(有“白带”: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
即使如此,编者对一些字的解释仍然令人费解。
比如“娼”“妓”二字。
娼:妓女。妓:妓女,以卖淫为生的女人。
——这是对“妓女”一词的误解。按照《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女乐曰倡,通作娼;女乐曰妓,女子借色艺以悦人者。如此,方可理解源远流长的青楼艺妓文化,比如韩国的妓生、日本的艺妓等。至于盛世中国无处不在的借出卖肉体换取钱财和享受的女人,她们似乎更应当使用“鸡”这个恰切的称呼。当然,古代也有与当下“鸡”相契合的职业性工作者,《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汉武帝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后世娼妓之始也。”
比如“淫”:过多,过甚;在男女关系上不正当的;放纵;迷惑。
无本义,你如何理解“淫”是“过多”?只能死记硬背。1901年出版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直指根底:“平地出水曰淫。淫者,过而不知止也。”然后才是衍生义——“故引申之凡有所好而沉溺其中者曰淫。逞其欲而不肯自制者亦曰淫。假借为婬,谓男女不以礼相交也。”
再比如“秽”:肮脏,如秽土。喻丑恶,如秽行、自惭形秽。
不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你根本不知道“秽”的本义:“田中杂草曰秽,引申为污秽秽得之秽。”
……
《新华字典》与自然无关,与生活无关,与人的好奇心无关——他教给你他想给的,而不是你想知道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5-31

胡适茅盾黄裳他们的启蒙百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出版后,我多次建议大家:若要真正认字,回归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放弃《新华字典》。理由是:该字典切断了文化的源头,以今义自立;它无法解释字的本义,经常以他意释之,收字虽多,但读者仅约略会其意思之一二,还是能识字。……许多人然之,也有质疑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就那么翘楚?《新华字典》真的有那么不堪吗?为了让诸位有个判断,我随意选了十三个字,将二者的解释并置如下:

【習】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襲。鳥數飛曰習。習學。習氣。席入切。鳥迴飛而不搖其翄者曰翔,直飛而數搖其翄者曰習習——數動不休也,故引申為習學之習。

《新华字典》释义: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

【駁】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音博。馬色不純曰駁。斑駁。駁船。 北角切。馬黃白毛雜謂之駁。駁,不純也,故獨執異議曰駁議,雜載之船曰駁船。

《新华字典》则曰: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的意见——真理是驳不倒的;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马的毛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

【猩】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星。猴屬之能言者。猩猩。猩猩猴身人面,能效人言,生婆羅洲及蘇門答獵。亦能馴養,且知愛其主人。其血染物,經久不變,俗稱猩紅。

《新华字典》释义:猩猩,哺乳动物,略像人,毛赤褐色或黑色,前肢长,无尾,吃野果。

【蜃】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腎。大蛤曰蜃。似蛤而大,一名含漿。俗謂蜃能噓氣空中,成樓臺城郭之狀,將雨即見,名曰蜃樓。其實水面光線折入天空,與海中島嶼轉相映照,成象空際,非蜃氣所能致也。

《新华字典》释义:大蛤蜊。蜃景: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

【燕】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宴。冬去春來之鳥也。飛燕。音煙。幽燕。玄鳥也。翄長而彎,尾如開翦。銜泥巢于梁間,復來則仍其舊巢。其鳴甚碎。亦通作宴。因肩切。國名,周封召公于燕。在今直隸省,故今沿稱直隸為燕。

《新华字典》释义:鸟名,背部黑色,翅膀长,尾巴像张开的剪刀,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捕食昆虫,是候鸟;古同宴;又,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

【本】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奔,上聲。木下曰本。木本。本原。補袞切。本從木,一在其下,艸木之根柢也。本為木之始,故事物之始皆曰本。如原事之始曰本然。豫為後地曰張本之類。俗謂書一冊曰一本,計書以冊,猶計樹以株也。

《新华字典》释义:草木的根,跟末相对;草的茎或树的干;中心的,主要的;根据;版本或底本;量词。

【根】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跟。木本蟠曲於地者曰根。根本。樹根。古痕切。植物之生,根必先立。根者發源之始也,故事之始基曰根基。窮事之源流曰根究。

《新华字典》释义:植物茎干下部长在土里的部分:比喻后辈儿孙,物体的基部和其他东西连着的部分,事物的本源;量词。

【柴】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近豺。薪之細散者為柴。茅柴。柴扉。士佳切。柴小木散材也。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引申謂燔柴之柴,言祭天時積柴而燔之也。柴胡,藥名。

《新华字典》释义:烧火用的草木。火柴——用细小的木条蘸上磷、硫等制成的能摩擦生火的东西。

【椒】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焦。辛香之木。椒香。花椒。即消切。本作茮。椒樹似茱萸,有針刺,葉堅而滑澤,味亦辛香。實皆有梂匯自裹,俗謂之花椒。古者後妃以椒塗壁偁椒房,取其繁衍多子也。又元旦獻酒祝壽,曰進椒酒。胡椒因其辛辢似椒,故名。實非椒也。

《新华字典》释义:植物名。花椒,落叶灌木,枝上有刺,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可供药用或调味;胡椒,常绿灌木,种子味辛香,可供药用或调味;番椒,辣椒,秦椒,草本植物,花白色,有的果实味辣,可用作蔬菜,又可供调味。

【樸】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璞。叢生之木曰樸。棫樸。質樸。匹角切。樸,木之叢生而未經芟治者,如詩芃芃棫樸是也。故木之不加雕琢者曰樸。引申之,仍其本質皆曰樸,如質樸樸實之類。

《新华字典》释义:没有细加工的木料;朴实,朴素。

【鴟】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摛。俗名鴟鴞為貓頭鷹。鴟鴞。餓鴟。稱脂切。惡鳥也。晝藏夜出,捕鳥鼠等為食。其聲甚惡,聞者惡之。又蹲鴟,芋也。鴟夷,革囊也。

《新华字典》释义:鹞鹰。鸱鸮,鸱鸺,猫头鹰一类的鸟。

【梟 】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驍。怪鴟也。梟雄。梟首。 堅堯切。不孝鳥也。其子長大還食其母。黃帝欲絕其類,使百吏用之以祀。故凡誅戮有罪,懸首木上,謂之梟首。又與驍通,如梟雄之梟是。又蒲摴之采也。么為梟,六為盧,得梟者勝。

《新华字典》释义:即鸮;勇健;悬挂。

【豕】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曰:音始。豬豨之總名。犬豕。 合言之凡豬皆曰豕,分言之則雄為豕。豕豐體長鼻,大耳剛鬣。性好污穢,食惡物,肉內多蟲,故西人皆食牛羊肉而不食豬肉。

《新华字典》释义:猪。

同时推荐流沙河先生之《白鱼解字》。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5-31
近日,无锡奥思达公司“非法干细胞治疗”内幕曝光,“干细胞”一词骤然耀眼起来。几年前,我初次接触该词时,迷惑了半天,因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其意:是干湿的干?主干的干?抑或干政的干?细读科学解释,方明白人家指的是第二种——正体字的“幹”。
“干爹”的“干”又是什么意思呢?《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拜认的亲属”,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无血缘关系的亲密关系”。此中的“干”,当为干湿之意的“干”,正体字写作“乾”。
“干革命”的干又是何意?《新华字典》对“革命”的解释为:“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如此一来,“革命”显然是个好词,谁还敢干“革命”呢?此“干”只能理解为“做革命工作”。在大陆生活久一点的人都曾经填写过一个登记表,表中有一项便是“何时参加革命工作”。别轻视加在工作前的这个“革命”字眼,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臣服的标志,类似于霍桑小说《红字》里失贞女人胸前的“红A”。没有“工作”,只有“革命工作”。
在干支纪年纪月和兵器之外,“干”的主要义项就是触犯。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便是:“以非礼相触犯曰干,干冒,干求,干盾,干系;犯则必乱,故相干之干训为乱。”
“干”这个词印象极深。自幼耳朵里便塞满了由其领衔的词语,比如干活,干部,干掉他,干革命,干他娘等等。这个动词铿锵有力,不容置疑,它和搞、弄等雄性勃发的动词一起,构成毛泽东时代特有的暴虐氛围。“干”的动词词义,从贬义冒犯转变为褒义仅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事情。“搞”“弄”等诸多市井鄙词粉墨登场,成为新社会新时代的标记。粗俗升格为正气、豪气,凭借革命暴力逻辑的支撑,委婉、含蓄、温柔被弃之如敝履,整个社会迅疾粗鄙化、痞子化。仁义礼智信、温柔敦厚等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做人准则,一概被颠倒是非的“革命”伦理所取代。“干革命”一类来源于各色暴力组织的鼓动词汇,名正言顺地具有了神圣性。“干革命”不是冒犯革命,而是进行革命,此“干”荣升为一个光荣的动词,而“革命”成为“革命工作”的简称。
汉字里本来有三个“gan”,“幹”字被废,“乾”字寄身于“乾卦”“乾坤”等几个词语里。数个义项一股脑儿压在“干”字身上,字累,人更累。看到出现“干”字,人们得费力辨认一会儿,才能明白那个词那句话到底在说什么。简化似乎缩短了人们的书写时间,却在辨识过程中浪费了更多功夫。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已经不知道“干乾幹”的真义了。现在流行的繁简字转化系统,就无法辨认“干”何时转为“乾”何时转为“乾”。比如“干湿”,他给出的结果是“幹湿”,“乾卦”一词在整体转换后,变成了可笑的“干卦”。
当局的简化字政策,以为工农大众脱盲河提高生产效率相标榜,其实是以拼音化为旨归,进而消灭汉字和中华文化。确凿的文献记载表明,新政权成立后的1950年,斯大林放言:“全世界都是要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全人类的语言文字都是要通过统一的民族语走向区域语,而实现共同的世界语。”毛泽东立即附和道:“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要走向世界各国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并采纳吴玉章提议,着手进行废除汉字的工作。所以,现行简体字仅是废除汉字前的过渡性产物,无存在的正当理由。
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该会建议“在策略上需破坏汉字形体,削弱汉字效用,以简体字创造汉字内部利于拼音化的条件”。周恩来在1958年1月10日发表的《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里,臆断“汉字字形演变的总的趋势是简化。”并把简化字归之为人民群众的“创造“:“由于汉字难写,人民群众不断创造了许多简字。尽管历代的统治者不承认,说它们是‘别字’‘俗字’,简字还是在民间流行,并且受到群众的欢迎。”然后假借顺应民心,为简化字运动披上合法的外衣:“人民群众早已在改革文字,而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工作,无非是搜集、整理群众的创造,并且经过各方的讨论加以推广罢了。”
周恩来还给反对简化字的知识分子定性:“右派分子的攻击文字改革,自然是别有用心,他们是要借此向党和政府进攻,但是另外他们确实也是反对文字改革。汉字简化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好事,反人民的右派分子自然要反对。”这就毫不掩饰地泄露出简化字运动的另一个目的:打掉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属感和尊贵感,打破所谓文化垄断,逼迫他们向群氓低头。
简化字大跃进运动,如果说起初还存在某种“审慎”,但很快就变得极其疯狂。文字简化专家为邀功请赏,胡乱进行多字归一、部首合并,随意减少笔画,造出了许多荒唐的字来。经过这一番“简化”,汉字的基本面貌严重受损,承载中华文明的汉字丧失了尊严。就连简化字拼音化干将吕叔湘也有微词,“有些简化字本来是可以不去简化它的”。他对“魚”被简化为“鱼”提出了异议:“如果书上印成四点,笔底下写成一横,似乎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为加快迈向拼音化,当局在1975年推出了极端化的“二简字”,因遭到华人世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但正式废除却是因中苏关系交恶,共产主义大同世界成为泡影,废除中文已无必要,才于1986年行文废除。1985年12月,中国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强调其职责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学者据此认为,拼音化道路已被彻底放弃。

既然不再提拼音化,简化字就变成了烂尾楼,当局修修补补,过一年半载恢复几个正体字,但至今尚未有回应民间恢复正体字的迫切呼声。简化字这个政治怪胎,似乎教会了一茬茬人识字写字,却阻断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并不真正认识几个汉字,因为基于简化字的认字本身就是悖论:它破坏了汉字六书的造字方式,使认字者不易想起原形,难以透过字源学习;不学习传承字直接学简化字,就只能靠死记硬背。我们在简化字上停留时间愈长,则新一代离传统愈远。文化断裂一个甲子以来,制造了多少不懂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整个社会随处可见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文化怪胎。

当局必须正视民间对回归中华文化之河的愿望,给出恢复正体字的时间表,早日让人从扭曲的文化氛围里挣脱出来,堂堂正正认汉字、写汉字,做一个流淌中华文化血液的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

反对恢复正体字的势力颇为强大。有一些属于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把四不像的简化字看出自己的文化利益,以为要被人剥夺,因而生出过分的依赖感。他们不知道正体字之美,不知道文化之美,在简化字的泥潭里打滚。有些文化人恐怕是别有企图。北大学者李零近日在访谈中宣称:国家强盛了,简化字就立得住。他还诬称正体字是台湾用来打压大陆的手段。貌似“洞见”,实则是国家主义幽灵的冒泡。名为学者,骨子里却是极权主义思维驯服的媚格:以牺牲中国文化屈就现政权,以牺牲个体自由成就所谓复兴大业。生于1948年的李零,可谓标准的新中国学者,其言辞充溢着文化既得利益者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若不是刻意迎合,那便是发自内心的表态和捍卫。他的霸气侧漏的论断,更让人懂得学术独立的真谛。一切为文化专制制度张目的学者,不管其多么有“学问”,最终都将露出自己的马脚,从而失去人们的尊敬。摩罗如此,刘小枫如此,汪晖如此,李零亦如此。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31
老愚先生大鉴,您好!
看了大作《<新华字典>解不了我的乡愁》之后,我立即将该文打印出来给我即将去英国上高中的儿子读,让他了解“陕”、“秦”的含义,因为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也几乎与您同时期在上海读的大学。
不怕说出来,我从小将《新华字典》当作唯一标准教科书来读,在小学时就已经通读;上大学时,专门买了一本新的从家里带到上海;到上海后,又买了一本大些的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之后,每一版新的《现代汉语词典》我都毫不犹豫地买下,现在是第八版。但正如您的感受,这些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东西,无法教给我“陕”“秦”的真正义、理。
其实您的文章若能补充一字的解释,或许会更加符合您一贯的风格,那个字就是“镑”(《卷三·五》):“英以十二夲士为一先令,二十先令为一镑。中国向外洋购件及他贷借诸款,皆以金榜计。故镑价盈虚伸缩之权,悉操自外人焉。”看看,澄衷蒙学堂的幼子们根本不用每周一唱国歌、看升旗,爱民族的意识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公民应知的国情、世情、经济学知识。
一九四九年后的文字改革委员会所做的事情,本质就是割断传统文化的脐带。他们的所为与秦统一六国后做文字的统一所希望达到的将语境、思想、文化最终至历史的表述全面收归秦一统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知识分子明确地提出这个观点。
我买了一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给自己,您所言不假:印刷、包装皆精美。唯一可惜的是价钱实在是太高,不利于流行。若能将成本控制在200元左右(这可能需要赞助),将会是善莫大焉的好事。
我又多买了一套,准备送给儿子英国的学校图书馆。希望若有外国的孩子想学真正的中文时,能有一本适合的工具书,或许能给中国的文化界少许挽回些颜面吧。
再次感谢您推荐的好书,也希望能看到您更多的好文章。
                                                                                    陈先生
                                                                                                                                                                        2014年3月6日



尊敬的陈先生:您好。
非常理解您看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后的心情,恐怕类似于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这是长期置身于文化隔绝环境下的人都会有的喜悦,原来中华文化的根就在那里,作为一个弃儿,我们有重回母体的幸福感。
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化命运的时候,别忘了还有台湾和香港,大陆只是一个文化颓败的反例。
源自苏联的这场所谓革命,颠倒人伦、常识,最终断送了中华文化。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统治当局,因为其作为背离普世文明和人性常理,自然需要笔杆子们构筑一个为暴力伦理圆场的理论体系,落实在文化上,便是各种强辩不休的教义,用被刻意歪曲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解释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和文化,并以之统治人们的思想。
他们当然不会放过使用广泛的字典,一干趋附新政权的文化人建政伊始便着手编篡新字典。由叶圣陶主持的新华辞书社于1953年出版了《新华字典》。肩负“规范现代汉语”和“扫除文盲”重任的字典在1957年定型后,成为“新中国”思想塑造工程的基石。可以说,统治者用这个字典建立了一个他们所需要的“新世界”。
虽历经修订,不断删除“过时”的词汇与释义,被官方称为“小型汉语语文辞书典范”“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小型汉语字典”的《新华字典》,仍旧是一个顽固的意识形态标本。其主要功用依旧在维护摇摇欲坠的思想帝国。有使用经历的人都明白,《新华字典》不是一个独立、客观的语义世界,它是一本充满偏见和盲点的大杂烩。用得愈多,你获得的就愈少;愈是相信,离真知和真理愈远。我们和《新华字典》就是这么一个近乎荒谬的关系。
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
首先,它用自己所拼凑的“马克思主义”那副有色眼镜看万事万物,不承认其他信仰和主义的存在,解释世界是独断的,因独断而野蛮而荒唐。在否认灵魂和多元精神的裁判者眼里,世界是枯燥、无味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由革命逻辑决定的。他们对字的释义是封闭的。
试举几例。比如“神”,《新华字典》这样解释: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被他们崇拜的人死后的所谓精灵——举的例证是“无神论”和“不信鬼神”。迷信又是什么呢?——“盲目地信仰和崇拜,特指信仰神仙鬼怪。”这是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将宗教与迷信等同,以蔑视的口吻讽刺一切信众,而且视鬼神一体。这样的释义,在我看来,已属于精神施暴,冒犯了无数善良的人们。他们对“灵”的解释亦如此:第一、二义项为有灵验,聪明,其次才是“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灵”,这两个关乎每一个人精神需求的字,被粗暴地流放到卑贱之地。
其次,他切断了与文化的天然联系,挤干了几乎所有的历史信息,一个个汉字孤零零地俯首称臣,任由注释者打扮。
比如“国”字,第一个义项是“国家”:“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自行消亡;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所领有的区域。【国际主义】各国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互相支持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思想。”——然后才是第二义项——“属于本国的,国货、国歌。”——一个多么可怕的解释,对国家和国民关系的理解完全是基于列宁斯大林那一套暴力论逻辑,由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后者服从前者,国家凌驾于国民之上。避而不谈国家的契约论等现代概念,无宪法、政体等基本文明要素。至于国际主义,更是一个单相思的笑话,中小学师生若以此观念寻求通道,岂不要被看成精神病吗?至于第二个义项,又是以外延解释本义的老伎俩。
您翻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一,即可看到晚晴文化人对“国”的解释:邦也;古域字,或在口中谓之国,大曰邦,小曰国。在此之外,还介绍了一个历史知识:“筑城为守者曰城郭之国,其不立城马上为国者曰行国。”
哪个能让我们明白“国”的真实含义?
再说说“政”字。《新华字典》释义是:1、政治,还是以词组解释基本义的老套路,问题是,孩子们知道“政治”是劳什子么?且看其对“政治”的解释——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个人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何为“国家生活”?什么叫“经济的集中体现”?一堆原教旨马克思主义概念堆砌在一起,读者对政字岂不望而生畏?2、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3、指集体的事务,举例有家政、校政。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是:音正,所以正人者曰政;正国者曰国政,正家者曰家政,引申之凡上所施于下者皆谓之政,故虽弊政、虐政亦以政称。简洁准确,含义丰富。
还有“仁”。《新华字典》三个义项分别为:同情、友爱;敬辞;果核的最内部分。这些跟“仁”字有何相干?请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爱之所由出也,仁义、仁爱;人心也,仁由心出,故果实之发于心者,亦谓之仁,如俗称杏仁桃仁皆是。”
再其次,他们不仅仅割断传统文化,还设置了防火墙,汉字好像可怜的人质,与现代文明无关。比如,“议”字,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里除了解释字义为“定事之宜也,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紧接着便有了“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议,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在《新华字典》里,对该字仅有这样的解释——“表明意见的言论,商议、讨论。”至于“议会”一词,那是绝不会有的。
另外,或许由于修养欠缺,《新华字典》对字的解释,时见粗陋、生硬,让人不得要领,字与字细微但根本的差别,几乎被抹杀殆尽。
比如“谈”,其释义为:说,对话;言论;——用“说”解释“谈”,何以区分二字的界限?“对话”又是什么意思?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样解释:“对语曰谈;谈者和悦而言也,谈必两人相对,故世以围棋为手谈,即取两人相对之义。”
比如“诗”,《新华字典》解释道:“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用韵,可以歌咏朗诵。”《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文之用韵者曰诗;诗经为孔子所删定,凡三百十一篇,自汉而后衍为五七言诸体,至唐而以之取士。”
比如“淫”,《新华字典》解释为:“过多,过甚;在男女关系上态度或行为不正当的;放纵;迷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曰:“平地出水曰淫水,淫者,过而不知止也。故引申之凡有所好而沉溺其中者曰淫,逞其欲而不肯自制者亦曰淫。假借为婬,谓男女不以礼相交也。”
飞机失事,有人在微博上贴了一个《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祈”字的释义:“婉求曰祈;有灾变而呼号告神以求福也,引申之凡有求请皆曰祈。”文下配有一副求雨图,百姓分立两旁,一吏行礼如仪,虔诚哀告,看起来非常有趣。打开同样是为中小学生识字用的《新华字典》,解释仅聊聊数语:“向神求福;请求。”一比照,差距立显:前者重点在“婉求”“因灾变而呼告”,后者则变成一般性请求,省略了态度和原因。
二者的区别还不止于此。因为目的迥异,《新华字典》着眼于统制思想,由自诩为宇宙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字做脑切除手术,以所谓科学之刃刈除其活泼有趣的枝桠,必然呈现出机械、僵化、枯燥、生硬的面目。看看《新华字典》对“漆”字的解释:“各种黏液状涂料的统称,可分为天然漆和人造漆两大类;漆树,落叶乔木,用树皮里的黏汁制成的涂料就是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又是如何释“桼”的呢?“木汁可以漆物,生桼、熟桼。”对漆树的解释文质彬彬,令人神往:“桼树高二三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六七月间,以竹筒钉入木中取汁。或以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滴汁则成漆。用以饰物美观。”旁有一图,茂盛的漆树树干上悬挂着两只取漆竹筒。二者的解释高下立判:前者枯燥无味,后者生动有趣。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长大的孩子们对世界的印象和感知,与我们这些被《新华字典》塑化的人,其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最难容忍的是,《新华字典》的编篡者凭藉真理在握的道德优越感,用“旧时”一词轻飘飘割断了字与文化母体的脐带联系,将其置于荒原上任人轻薄。最滑稽的是,对“坏”的词义,一概以自己的前政敌为例,比如,对“党棍”一词的解释便是,“指国民党内在某一地方或某一单位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的头目”;“党国”——“国民党有‘以党治国’的口号,因而把国说成‘党国’”。
老乡,不知您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汉字突然热起来了,步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尘,河南卫视集合了于丹、高晓松等一干评委,开启“汉字英雄”大赛。有一个题目是让选手写表示鸟的字,一女选手写出“乌”字,竟遭到全体评委否决。评委们或许都没有翻过《新华字典》,“乌”字本义即指乌鸦这种鸟,“乌”乃乌鸦的简称,它当然是一种鸟啊。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乌”只有黑的义项,便决绝而权威地冤枉了那位女选手。在《新华字典》的释义里,黑色位列第二义项。即便如此,若没有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我们就很难明白“乌”的确切含义。这套胡适先生当年发蒙用的工具书这样说:“雅之孝者为乌,今统名为乌鸦。”该字典对十一岁以上孩子细说其义:“不纯黑不反哺者为雅;白项而群飞者为时雅;大而纯黑反哺者为乌,孝鸟也。”如此一来,谁还能将“乌”“鸦”混为一谈呢!因通身漆黑,人们看不到它的眼睛,故而乌不点睛。如果“乌”不是鸟,在评委们眼中,什么样的鸟才算是鸟?
在我看来,建立在简化字基础上的各类听写比拼节目,都是伪文化建设,因为他们只是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更多更生僻的字,却并不理解其字义。根源在于,因为使用简化字系统,无法还原一个字的原始风貌,无根之字自然难以作为工具之用,只好用生字解释生字,使用者陷入一个自循环系统里不知所云。
这些年,文化界刮起了一股“回到民国”的强劲之风,我视之为文化寻根。在中华文化大河之外被迫流浪了一个甲子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决绝地走上了回归之旅。我感觉,“回到民国”还远远不够,《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不是已经把我们带到晚清了么?若要走得更远,比如宋唐汉秦周,甚至更远,我们就不能不从认字开始。认正体字——我不用“繁体字”这个可笑的概念,老祖宗所创造的汉字是正体字——堂堂正正,永生不灭。
即颂春祺!
老愚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