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4068阅读
  • 9回复

(重庆精华)千年古镇彭水郁山底蕴:唐黔中道,领50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2-04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黔之驴》的故事发生地。位于渝东南与湖南、贵州接壤处,面积149.6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2万人。

千年巴渝古镇——郁山

弯弯古盐道,静静石板街。置县两千年,建镇七百载。物华天宝,盐丹谱就辉煌史;人杰地灵,山谷吟出不朽篇。三江汇聚,闻夕阳牧笛,稻香两岸;四面交通,有小桥流水,物散八方。龙舟泛波,万人齐声起巨浪;狮

舞腾巷,千盏宫灯不夜天。古井旧宅,秦砖汉瓦溢俊彩;老巷陈街,故酿新烹飘奇香。巴渝有古镇,凤凰栖郁山。

历史渊源

  溯源于上古,5000年前,当地濮人(苗族祖先)发现了当时西南地区两处流出地表的天然盐泉之一——郁山伏牛山盐泉,遂取水提盐,开始了郁山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夏商至春秋为巴国重要经济命脉,战国时期,郁山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群雄所觑,先后为楚、秦所掠,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置涪陵县,治郁山(以下所述之行政机构治所均设于今郁山镇);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设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黔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黔中道,为唐十五道之一,领五十州;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因“盐泉流白玉”而置玉山镇;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避讳(代宗朱祁钰即位)更名为郁山镇;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黔彭军民厅,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综上所述,郁山盐业开发利用史达5千余年,自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置涪陵县至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黔中道,郁山先后为县、郡、州(相当于地及行政机构)、道(相当于省及行政机构)治所所在地,历时近千年,自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置玉山镇至今,建制镇历史长达777年,千年古镇名副其实。

文化底蕴

   郁山因盐兴镇,5千年余年的盐业开发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郁山文化。“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当地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在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溶合、提炼,已深深地固化在以郁山为中心的广泛区域内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衍生出了盐丹文化、城镇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种类。

盐丹文化

漫长的盐丹开发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盐井挖掘、保护,卤水采集、提炼,盐水浓缩、蒸煮,食盐包装、运输的独特技术和炼丹工艺,制盐炼丹工具制造技术,盐泉保健功能研究,同时留下许多与盐丹有关的遗迹遗址和优美的传说故事。盐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其它产业的兴起,尤其是商贸、煤炭、运输、饮食、制造、建筑等产业,同时促成了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使各种文化相继产生。

城镇文化

作为一座历史古镇,在长期作为区域行政、经济中心的特殊氛围中,在历代文人墨客(宋代黄庭坚受贬居郁山)和开明政务(民国时期贺龙驻军郁山)的推动下,郁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在说唱艺术方面,产生了川戏坐唱(当地称“围鼓”)和大院说书(当地称“说怀书”)等新的艺术形式;在文学艺术方面,由于黄庭坚曾谪居于此,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他在郁山(当时称黔州)所写《竹枝词》中那“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句,尤为众所乐诵。而唐朝文学大师柳宗元根据黔州的趣闻所作《黔之驴》,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在大师的熏染下,当地崇尚文学之风尤甚,历代著书立说者甚众,解放后,当地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孕育了不少文学、书法艺术家;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更是产生了以端午龙舟竞渡(曾被授予省、地级龙舟之乡的称号)、元宵花灯狮舞为代表的群众参与性极强的体育项目,同时各社区纷纷成立腰鼓队、龙狮舞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涨,成为当地有名的体育大镇,文化大镇。

饮食文化

长期处于区域中心城镇,在盐业的推动下,城镇商业,尤其是饮食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一大批特色食品的生产、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产生于清嘉庆年间的郁山擀酥薄皮厚馅,酥脆香软,食而不腻,曾为皇室贡品;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郁山晶丝苕粉,晶莹剔透,滑软爽口,蜚声南北;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糯米糍粑等更是美名远播的地方食品,深受当地民众和过往客商的青睐。

建筑文化

盐业经济的强大支撑,使郁山为中心的大片区域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风格。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高墙的土家大院,吊脚楼的苗宅,封火墙高耸的石街……木构的瓦房,雕花的窗棂,石雕柱础,花园古井,穿逗图纹,奇檐翘拱,明清气息,扑面而来。

民俗文化

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相互溶合,共同创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土家“摆手舞”和苗家“采花山”为代表的民族舞蹈,千百年流传不衰的苗家民歌和土寨山歌,具有鲜明特色的苗、土服饰,婚嫁、寿庆、丧葬、祭祀仪式,生产生活用品,构成了典型的郁山民俗文化。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2-04

资料图:郁山古镇
资料图:郁山古镇
资料图:郁山古镇
郁山老镇古盐遗址
        这里曾是渝东南最繁华的地方

        这里曾是渝东南最繁华的地方,有被国际档案记载的文化遗址。

  唐代,有近10万人汇集这里,是当时整个渝东南最富有、繁华的闹市。国际盐典专门记载了郁山的古老盐场,其知名度大于国内任何一家盐厂,昔时一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辉煌景象。

        郁山文化馆高仲馆长在整理的一份材料中认为:著名考古学家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中有这样的结论——“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

        新浪博文张远伦:郁山古镇,太子的邂逅与齐国公的归去来兮

        历史文化,给予了郁山古镇人应有的尊严。

        这是郁山古镇的光环,也是郁山古镇人脖颈上的制约之套。

        那些光芒熠熠的过往,成为永恒的美好。那些光芒熠熠的过往,也成为这里落后中的孤独沉湎。

        仿佛,曾经的文化,成为了我们与飞速发展的现实之间的鸿沟。

        问题在于,我们对于低碳文化是怎样把握的。

        找点、找点、找亮点、找着力点、找增长点,这是我们的追求。

        唐废太子李承乾与郁山古镇的邂逅,这是一个点;唐齐国公长孙无忌在彭水的归去来兮,这是一个点;飞花溅玉的古盐泉,这是一个点……

        我们首先得找到郁山古镇的文核,找到这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灵魂”。这就能突破这里文化旅游分散、零星、小气的制约瓶颈。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自身历史文化认识不清,“边缘化”心态比较突出。强推“盐丹文化”,可以让该地区重拾文化自信,以更积极、更昂扬的情态搞好自身的文化旅游业。这就等于是找到了着力点。

        我们要把这些整合起来,形成创意文化的亮点,形成无中生有、有中生有的增长点。

        郁山古镇历史文化上有很多看点,特别是唐朝流放到该地区来的四位皇子、长孙无忌等,以及宋代贬谪到该地区来的黄庭坚等,在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和各富个性的人物身上,可以衍射出许多精彩故事,这需要我们用如椽巨笔,去浓墨重彩地书写描绘。另外,传说中被黄帝妖魔化的蚩尤,有可能是苗民先祖,很富传奇色彩,可以对这些人物进行重新塑造,使他们与黄庭坚等人一起,成为文化图腾式人物。通过文学出版物的渗透,来吸引外界对这块神秘而蕴藉的热土的更多关注,形成对旅游的较大的内推力。

        另外,电影、电视剧等创意产业的推进,将会赚取更多的眼球,获得急速的关注。

        这些,都是低碳文化对郁山古镇的呼唤。

        2011年的郁山,我们值得期待。

附图:谷歌郁山古镇全图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2-04


古镇郁山——盐丹文明发祥地  



地处渝东南腹地、距彭水县城56公里的郁山古镇,一条近两公里的青石板路好比时空隧道顽强的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残存的盐灶和丹炉无言的述说着古代的文明与辉煌。这里,自古是川渝通往湘、鄂、黔的要道,秦时曾为黔中郡的治所;这里,曾因盐而兴,因丹而盛,从而诞育了独树一帜的盐丹文化。

一、飞水井的传说——蚩尤逐鹿得宝山

缥缈的郁江穿肠而过;状如伏牛的伏牛山巍然耸立,东西两侧的后灶河、中井河温柔环绕,古老的郁山因此有了灵气。

相传,蚩尤部落在涿鹿战败后,便向南流徙,其中一小部进入郁江流域的深山。一天,他们沿中井河寻猎,发现一只梅花鹿在河边放牧,于是一拥而上,拼命追赶。终于,梅花鹿在悬崖飞泉下倒下了。当人们来到飞泉下寻找,梅花鹿却神奇般消失了。又累又渴的人们,喝起了飞泉水,发现居然有咸味。于是,他们就在峡口外的中井坝定居了下来,取飞泉水煮食猎物、野菜,繁衍生息。这个飞泉就是今天的飞水井,一口千古流动的天然盐泉。

时间轮回到东汉,聪明的盐工,寻源进洞,筑石隔开淡水,提高了飞水井盐泉卤水的浓度。可是,还是满足不了大规模生产食盐的需要。于是,他们学习巫咸技术,开凿盐井。先后凿成了鸡鸣、老郁(倒鹿)、伏鸠3口汉代盐井,基本满足了这一时期熬制食盐所需。唐代,在飞水井下凿盐井,称为“母井”,原来的卤井便称“公井”,形成公母奇观。唐至清末,又先后开凿了长寿、楠木、斑鸠、皮袋等盐井17口。民国时期,建成歧井、怡兴两井。卤水日产量数千吨。解放后,先后打凿黄泥泉、田坝、新皮袋和郁山一、二深井,日产高浓度卤水2000立方米,古井全部废弃。

解放前,郁山盐商感恩先民开采巨功,建有蚩尤庙,把他当作“咸泉龙王”,四季供奉,香火不熄。从郁山盐灶商民的这一信仰,可见蚩尤部落或其部属是郁山盐业的最早开发者之一。

二、郁山盐——古老黔中的经济支撑

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就讲,郁山飞水井的盐“早在巴族尚未立国以前,即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食盐来源”。这里的“这一地区”指的就是以郁山为中心的“黔中”,即巴南、黔西的大片土地,相当于今天的渝黔湘鄂结合部的彭水、武隆、黔江、酉阳和贵州的沿河、务川、道真等区县的全部,以及石柱县、秀山、湖北利川市等地的一部。春秋战国时期,巴国有巫溪盐泉,产量很多,不需要郁山盐供给,但在黔中郁山盐就是唯一的食盐供应源了。楚国因受巴国的制约,很早就开辟黔中为“商于之地”,其“商人贩运郁山的盐,东以济楚,西入夜郎,南入武陵”。

郁山盐产量,在宋代以前虽然史志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其产量不在少数。到北宋时,郁山镇的盐纳税260贯378文,而且专供军需;与之相邻的后灶河岸的盐井镇纳税达到1308贯73文,可见产量不少。明代,洪武年间纳税盐2268担,弘治年间年产盐7320担。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产盐1万担。到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有卤井14眼,灶户81户,煎盐锅158口,产盐10万担。抗日战争时期,年产盐5万担左右。1955年起,一直保持在年产8万担以上,直到1985年关闭。

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郁山盐业的管理。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黔州设盐铁使,郁山设监,按月征收盐税。北宋设郁山盐井巡检使。元代设拘搉课税所。明代设郁山井盐课司署。清康熙设郁山巡检挂验所,乾隆时改为巡检署,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设郁山盐场官运分局。

三、殷红丹砂——造就巴寡妇清伟业

历史上,郁山以东地区有丰富的丹砂矿藏,是我国继湖北秭归丹山之后的又一个盛产水银和丹砂的古老地区。现存于郁山镇朱砂村朱砂窝的3口采矿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采砂遗迹。

彭水采丹,早在战国初年便已经兴盛。这里的丹砂,主要通过郁江、乌江,再经过巴国,商运入中原销售,《华阳国志》把乌江和郁江的这段河流叫做“丹涪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在郁山设县时就取其水名称“涪陵县”,属巴郡。彭水地区丹砂的产量是比较多的。汉代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时,还分涪陵县以东产丹砂的地区置丹兴县(今黔江区)。丹砂也是黔州、彭水重要的贡品,到宋代初年仍然要岁贡朱砂300两。

在生产、销售彭水丹砂的古代商民中,寡妇清家族最为有名。《史记·货殖列传》载,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满天下。”按“擅其利数世”推断,她的夫家应该在战国初年就从事丹砂的开采、提炼和运销了。而她继承丈夫的基业,做到富可敌国、礼抗万乘、比于封君的地步,成为中国最早的女大实业家。

四、盐丹兴——建立古代西南中部文明中心

郁山及其周边地区,因有珍贵的食盐、丹砂资源,又有郁江、乌江水运的便利,人口繁衍增长很快,其他地方产业也发展迅速。

濮国早在巴、楚兴盛时就已经衰败。楚、秦为得到这个富庶之地,反复征战,最终秦国派大将司马错领10万军队灭了楚国,在郁山建立了黔中郡。汉代统一中原后,涪陵所辖区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加速,人口增长很快,到公元201年时,就将涪陵县分设为涪陵、丹兴、汉葭、永宁4县,置巴东属国都尉统辖,彭水郁山成为今彭水、武隆、黔江、沿河、务川、道真全部及其石柱、酉阳、利川一部的中心。三国时,刘备改设为涪陵郡,彭水开始出现中央下一级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涪陵郡被少数民族占领240余年,郡治被迫先后乔迁武隆县、涪陵区。隋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郁山设彭水县,属黔州管辖。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设黔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置黔中道,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宋代,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升黔州为绍庆府,直到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才废止。

在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唐宋时期,这里的重要地位和显著功绩是不可能淹没的。而这样的辉煌的造就者,无疑是这里的盐、丹资源的巨功所致。

五、盐丹文明——催生亘古郁山文化

食盐、丹砂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郁山成了古代聚集大量人口的地区。人们在不断壮大盐业、丹砂业的同时,发展了为盐丹生产服务的运输业、能源燃料业及其生活服务业,促成了商业的兴起与繁荣,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今天走进郁山镇就会发现,盐业生产区、商业贸易区、古老府治区分界明显。基本上以后灶河为界,北部为盐业生产区,南部是商业居民区,再向西南就是涪陵郡所在地。在盐业生产区,沿中井河、后灶河两岸分布着多个食盐生产地,中井河的老郁山、中井坝,后灶河的后灶坝,以及两河交汇的南京街是集中煎盐地,至今还能够窥视到当年的辉煌。郁山镇自古是个繁华的小集镇,有“小南京”之称,居民人数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较彭水、黔江、武隆等县县城还多。其商业繁华、文化生活可想而知。

盐丹文明是郁山文化的标志。关于这个古老文化,任乃强先生这样定义:“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这个古老的黔中文化区,是巫蜑文化区的孪生弟弟。它们很早是一家。”也就是说,郁山文化是与巫蜑文化同时期产生的,以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发展郁江乌江水上运输为特质的,由蚩尤、廪君、濮人等古老民族创造的,巴渝地区最古老的先进文化,是广大黔中地区主体文化,也是彭水文化的母体文化。

今天,弘扬和发展彭水民族文化,首先应该继承和发扬郁山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总结其精髓,突出其特质,为建设优秀文化、先进文化服务。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2-04
重庆彭水郁山 四千年的古盐井传说


古老的盐厂。军阀为争夺盐税,曾一天杀了13个人


飞水井有4000年历史,相传是蚩尤部落发现

在彭水郁山,有一口古盐井——飞水井,年岁始于夏朝,约4000年历史。飞水井是整个西南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盐井。这口建于夏王朝的盐井,虽已几十年没再利用,但至今碧水飞涧,完好无损。
泉水飞泻中清河
常人会以为这是一眼清澈的山泉,捧一捧清泉送入口中,却没有山泉的甘甜,满口咸涩。因为这不是饮用水,而是盐井。
一股手腕粗的山泉从数米高的岩隙中飞出,跌落在清澈平静的河面上,啪啪啪脆响回荡河谷,雪白的浪花一起一伏漫向岸边。这般景致位于距彭水县郁山镇约四公里外的中清河边。
初到此地的人,乍一看,都会以为这是一眼清澈的山泉。捧一捧清泉送入口中,没有山泉的甘甜,满口咸涩。郁山镇文化站站长罗涌江告诉记者,这不是村民的饮用水井,而是郁山镇最古老的一口天然盐井——飞水井,至今已有4000多年。
“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五世纪),郁山中清河北岸的飞水井即被古人发现和利用,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早的两处天然盐井之一,为巴人食盐的供应地。”翻开《彭水古县志》,首页首行记录的第一件事,便是飞水井。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称,郁山飞水井的盐“早在巴族尚未立国以前,即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食盐来源”。综上可见,飞水井4000年历史并非杜撰。
中清河、后灶河是郁山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溯流而上,两河四岸残存的古盐井有十多个。但它们大多位置较低,或已被河水冲毁,沙石掩埋,或已被人为破坏。唯飞水井地势最高,保存完好,久负盛名。
“中清河、后灶河河水看似清澈见底,与一般淡水河没啥区别,但实则不一样。”罗涌江说,河水含盐重,饮用有咸味;在河里洗澡,身上也会有些腻滑。
蚩尤逐鹿得宝山
据彭水当地族谱和民间相传,飞水井的发现、开发,与蚩尤部落有关。
彭水县文化馆副馆长、长期从事黔中盐丹文化研究的蔡盛炽老人说,飞水井是整个西南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盐井。“古县志中提到的另一处天然盐井——巫溪保元山盐井,如今早已损毁。云阳、自贡盐井是秦汉以后才被开发,远比郁山飞水井晚。”


“彭水食货以盐为首,盐有二地,曰盐山峡,曰郁山镇。盐山峡地势卑下易于淹没……唯郁山之盐,自汉迄今历久不废……”翻阅清同治版、康熙版、光绪版彭水县志,均有关于飞水井的记载,内容涉及飞水井产量、当年课税等,所涉内容之细,令人惊叹。蔡盛炽说:“充分说明当时飞水井在彭水产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飞水井是怎样被发现、开发的?
据彭水当地族谱和民间相传,上古蚩尤部落(蚩尤是炎、黄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在涿鹿与黄帝战败后,九黎(彭水民间相传为黎氏九兄弟)部落的主体便向南迁徙,其中一部分经江汉平原、湘西辗转进入彭水一带,进入郁江流域的伏牛山。一天,他们沿山里的中清河寻猎,发现一只梅花鹿在河边吃草,于是蜂拥而上,拼命追赶。人们看见梅花鹿跑到一悬崖飞泉下后累倒。他们兴高采烈跑到飞泉下寻找,却不见鹿。追赶的人大失所望,又累又渴,精疲力竭之余,取飞泉水喝。水居然有咸味,喝下后,人格外精神。后来,他们就在峡口外的中井坝定居下来,取飞泉水煮食猎物、野菜,繁衍生息,部落人也格外强壮。
飞泉便是今天的飞水井。
“说飞水井是上古蚩尤部落发现并开始食盐提炼技术,除史书记载外,还有现实依据。”蔡盛炽说,解放前,郁山有座蚩尤庙,那是盐商们为感恩先民开采功德,捐钱所建。盐商们把蚩尤当作“咸泉龙王”,四季供奉,香火不熄。所谓“咸泉龙王”,即主管卤水之神。为追祭九黎兄弟,郁山一带群众至今有“吃九皇斋”的习俗(彭水民间相传,九黎的生日为九月初一到初九)。从郁山盐灶商民的这些信仰,可见蚩尤部落或其部属确是郁山盐业的最早开发者之一。
供给渝鄂湘黔38县
在现在渝鄂湘黔,50岁以上的人只要谈到盐,自然而然会想到郁山。
从飞水井到郁山盐井群,再到郁山盐厂,盐在整个郁山镇历史发展中一直是条主脉。郁山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都与盐业息息相关。郁山与盐的关系,一如上世纪重钢与大渡口关系一样。“在现在渝鄂湘黔,50岁以上的人只要谈到盐,也自然而然会想到郁山。”酉阳县南腰界乡村民、原挑夫冉启真说,当时,他们就是从郁山将盐挑到南腰界。他腰痛的毛病也是到郁山挑盐落下的。
据《华阳国志》记载,飞水井是天然盐泉,受天气影响较大,晴咸雨淡。聪明的盐工寻源进洞,筑石隔开淡水,提高了飞水井盐泉卤水的浓度,后来又学会了将咸盐提炼保存,开始了对天然盐泉的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因受巴国制约,郁山盐成了黔中唯一食盐供应源,“东以济楚,西入夜郎,南入武陵”,供及范围涉及今天的渝鄂湘黔四省市周边地区,范围相当大。
飞水井满足不了需要。汉代起,人们开始开凿盐井。先后凿成了鸡鸣、老郁(倒鹿)、伏鸠3口汉代盐井,基本满足了这一时期熬制食盐所需。唐代,在飞水井下又凿盐井,称为“母井”,原来的卤井便称“公井”,形成公母奇观。由于盐的利润丰厚,唐至清末,许多人争相开采,先后凿成了黄玉井、皮袋井、逢源井、古源井等。
郁山盐产量,在宋代以前虽然史志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其产量不在少数。据《四川通志》记载,到北宋时,郁山镇的盐纳税银260贯378文,而且专供军需;与之相邻的后灶河纳税达到1308贯73文,可见产量不少。明代,洪武年间纳税盐2268担,弘治年间年产盐7320担。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产盐1万担。到嘉庆十七年(1811年)郁山盐井达到十四眼,有产盐煎锅158口,灶户81户,盐税课银达456两,飞水井当时的课银为27两7钱4分。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产盐10万担。


民国时期,建成歧井、怡兴两井,卤水日产量数千吨。抗日战争时期,年产盐5万担左右。解放后,先后打凿黄泥泉、田坝、新皮袋和郁山一、二深井,日产高浓度卤水2000立方米,古井全部废弃,产量一直保持在年产8万担以上。1981年郁山盐产量曾达到476吨,供给渝鄂湘黔38个县。1983年,郁山盐因含氟太高停产。
历朝历代监管严格
黔军营长魏若仙以“保盐厂”名义入驻郁山,捕杀偷盗者。驻军几乎天天杀人,其中最多的一天杀了13人。
从汉代起,各地的食盐,多由国家经营,对私自熬盐或贩盐的,多处以重刑。历代统治者对郁山盐的管理都十分重视。蔡盛炽称,唐宋明清,郁山都设有盐监管理机构。
盐为稀有之物,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盐产量不多,更显昂贵,百姓食用甚少。“百姓贫家,食盐甚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与人钱钞都抛却,交易惟求一撮盐。”等史书记载都是当时真实写照。蔡盛炽说,在古代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靠栽桑、养畜、种粮来基本满足生活需要,但食盐和金属农具,却要依赖商人,所以,凡产盐地的相邻地区,以贩运、经销食盐的商贾,大发其财。
“因食盐引起的事端,更是史不绝书。在郁山历史上,曾无数次发生抑夺战事,劫匪残民掠物,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灾难。”蔡盛炽称,1915年2月,盘踞在丰都、石柱的匪首杨海清率匪抢劫郁山镇,将盐知事施立先捉去,用藿麻打双腿,施跪地求饶,交出盐税白银5000两、快枪4支后才得以脱身。后来,黔军营长魏若仙以“保盐厂”名义入驻郁山,征收盐税,捕杀偷盗者。驻军几乎天天杀人,其中最多的一天杀了13人……
郁山因产盐在中国历史上走红几千年。1983年,支撑该地经济发展的盐厂关闭,失去产业支撑后,郁山近二十年一直发展迟缓。
欲借交通搞旅游
未来发展不离盐
“以前,四面八方的人都往这里涌,如今,这里的年轻人全部往外面跑,整个盐厂仅剩下一群老弱病残,镇上死气沉沉的。不该是这样呀!”82岁郁山盐厂退休工人徐世诚坐在盐厂破屋硬沙发上摇头叹息:“曾经闻名国内外的‘鸡飞鱼不来’(鸡鸣井、飞水井、老郁井、甫井、楠木井)不能让它们这样沉沦了!”他告诉记者,各时期熬盐设施都还有遗存,政府应借助这些遗存,以旅游的方式将“盐业”继续发展下去,不能让郁山经济发展再走下坡路。
“郁山未来发展肯定离不开盐。”郁山镇镇长陈卫东表示,郁山古镇历史悠远,以盐丹文化为代表的黔中文化底蕴丰厚,境内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古盐井、盐泉、盐道、古院落、朱砂窝等盐丹生产遗迹,还有唐废太子李承乾墓、黄庭坚衣冠冢等流放文化遗址。顺河老街更以其石板街、烽火墙、老店铺让人感叹。文化旅游是郁山发展的最大优势,政府今后将借助渝湘高速公路便捷的交通,整合资源发展旅游业。他称,“规划、资源都不差,差的就是资金。”他希望有兴趣、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人可前来共同投资开发。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2-04


彭水郁山竟有四座“太子坟”


唐太子李承乾谋反不成被流放的故事
  


  “鸡豆花”几乎以假乱真
  


  唐太子李承乾之墓
  ● 唐太子李承乾于公元643年流放郁山,一年多以后便卒于此。
  郁山李承乾墓为空坟,已于公元738年迁昭陵。
  当地小吃鸡豆花便与太子有关。
  “点个鸡豆花嘛,绝对正宗的郁山鸡豆花!”在彭水县郁山镇,只要你坐进餐馆,服务员就会向你推荐这道当地特色菜。这道做工精细,足以以假乱真的“豆花”菜,相传与唐太子李承乾有关。自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到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的45年间,史书记载就有4位皇子、2名重臣流放黔州。如今,其境内尚有四座“太子坟”。
  孤坟北望长安
  太子贬谪之路
  彭水当地埋坟,都是坟头向东或向南、墓前视野开阔。“太子坟”却与之相反,它朝向西北,坟头直面山脊,视野极其狭窄。
  从即将通车的渝湘高速公路保家下道,沿319国道线继续前行不足30分钟,便到了郁山镇境内。镇政府所在地——开元寺离319国道不远,沿支路下行约2公里就到了。郁山镇文化站站长罗涌江说,李承乾的墓就在河对岸的白池寺(白池村),距镇政府十几分钟车程。
  白池村村支书王益平家后山是片梨园。罗涌江说,历史上这儿是座白池寺,至今土中能挖出残存墙体、瓦片和汉砖。沿梨园往东北方向斜上,穿过比人高的马尾巴草和茅草笼,前方便有一道山脊,人称“马颈子”。“马颈子”有个山包,当地人一直沿称“太子坟”。
  说是太子坟,其实除了草丛中立有两块石碑,一块上书“唐朝太子李承乾墓遗址”,另一块上书“全县文物保护单位”外,再看不到任何标志性东西。若将外侧整个山包视作墓,那这个墓也足够“太子坟”之称,因为它占地至少有上千平方米。彭水县原文化馆馆长蔡盛炽说,若整个山包都是墓,那与《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之记载“承乾卒于徒所,太宗为之废朝,葬以国公之礼”就不谋而合。
  白池村64岁村民张仁发说,“听老辈子们传说,最早‘马颈子’没有那个隘口,隘口是李承乾死后,百村为给他垒大坟,采土时把山脊挖下去的。”历史上,郁山因盐丹兴盛,拥有“九宫十八庙”,其中“十八庙”之一的白池寺就在太子坟左下侧。照此传说,山包即是太子坟也就显得不无道理。
  彭水当地埋坟,都是坟头向东或向南、墓前视野开阔。“太子坟”却与之相反,它朝向西北,坟头直面山脊,视野极其狭窄。郁山镇副镇长蔡小荣是这样认为的:李承乾被流放郁山后,日夜思念父皇,死前曾说“吾之身于黔州,魂必之于长安,侍奉父皇,以尽人子之责”。长安在墓位西北方向,承乾的坟头面向西北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墓现在其实是一座空坟。”蔡盛炽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承乾的孙子李适之以才干得宠于玄宗,官居御史大夫。他几次上书请求将其祖归葬昭陵阙内,后得到玄宗应允。承乾尸骨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五月二十九日,已迁昭陵,重葬于现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西边,西北距昭陵9公里处。1972年,昭陵文物馆对其重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太子贬谪之路
  太子承乾暗中联络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贞观十七年,承乾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
  唐太子李承乾为何会被流放郁山?他又是怎样从长安来到郁山的?蔡盛炽说:“这与李承乾谋反政变失败和郁山当年的富饶有关。”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承乾是长子,另有四子魏王泰、九子李治等。承乾自幼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承乾立为太子。起初,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后来却慢慢沾染恶习,喜好声色,生活荒淫颓废。太宗动了废立之心,开始属意四子魏王泰。
  魏王泰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却不知收敛,引起朝廷大臣不满。太子承乾感觉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后,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六日,承乾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
  太宗为何将承乾流放到黔州郁山?蔡盛炽说,因为在夏代之前,郁山都已开始发现和利用盐泉,盐一直是珍品,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吃得上;郁山先秦时又开始采矿炼丹,而丹是提炼防止尸体腐烂的水银和让人延年益寿的仙丹的原料,同样珍贵。因盐丹,郁山发展成为南方富地。在唐代,更是道、州、县三级治所所在地,是今川、渝、黔、湘、鄂、桂六省市接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乾谋反,父亲唐太宗虽然极其气愤,但承乾毕竟是他儿子,他不想赶尽杀绝,只想让承乾远离京城,少惹是非。于是,太宗就将他流放到了郁山。
  谋反失败后,承乾先是被关在右领军府几个月。大约八月底至九月初,才与丫环可心等随从一道,被押着从长安上路,穿越秦岭、巴山,经西乡县子午镇,然后到汉中、达州、梁山(梁平)、垫江、乐温(长寿)、涪陵,再乘船沿乌江而上,过武隆、彭水,最后沿郁江逆流到郁山。因道路艰险遥远,承乾又伤心绝望,精神萎靡不振,一路上走走停停,跋涉了近一个月,同年九月才抵达郁山。
  太子郁山轶事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无记载,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其中抑郁成疾版本最可信。
  “承乾到达郁山后,被安置进事前已备好的流所内。”蔡小荣说,该所位于开元寺附近(在现郁山镇政府周边),设施简陋,不但与皇宫有天壤之别,甚至不及当地富户居所。其建筑可惜现在已不在。他终日以泪洗面,闭门不出,茶饭不思,油盐不进,身如枯槁。
  “我们这里有一道菜据传就是当时承乾的随身丫环可心发明的。”蔡小荣说,承乾在郁山整天不吃不喝,可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用尽各种烹调方法,不断变换口味,仍无济于事。
  一天,可心边为承乾做鸡肉丸子,脑子里边想着“怎么办”?调鸡蛋清时,她因走神,竟将蛋清调成了泡沫。剁鸡脯肉时,她再次走神,又将鸡肉剁成了肉末浆。她索性将二者混合搅拌,一起倒入汤中,没想到不但泡沫不散,反结成了白白的“豆花”。惊奇之余,可心加以佐料后品尝,味道细腻鲜美。进餐时,承乾也一反常态,连吃了两碗。从此,“鸡豆花”这道美食便在郁山传播至今。蔡小荣称,郁山许多菜品都与鸡豆花一样做工精细,与周边地区饮食做法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都与当时郁山的富饶及唐朝皇亲国戚流放郁山有关。
  李承乾被流放到郁山后,仅活了一年多,就死在了郁山。蔡小荣说,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无记载,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
  版本一:相传他到达郁山后,多病,精神一直萎靡不振,长期中热毒,拉肚子。周边药铺郎中都看遍了,无人能治,最后脱水而死。
  版本二:他被废流放到郁山后,对回京绝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喜色恶习不改。一天,他在河边看到一年轻美貌女子,一心想占有。女子不从,向山上狂奔。承乾尾随其后紧追,追至小地名马颈子处后表明身份,女子被吓住,只得依了他。完事后,因累上加累,承乾吐血而亡。百姓认为他自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后将他葬于死处。
  版本三:承乾被贬到郁山后,生活环境、政治待遇、心理落差都特别大。他满腹辛酸无处述说,特别是每当开元寺钟声敲响时,他就想到长安,想到父皇,想到昔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心疾难除,整日茶饭不思,油盐不进,最终抑郁成疾,无药可治,死在流所。
  三个版本中,蔡盛炽和蔡小荣都推崇第三版本,因为被废遭贬,从太子到庶民,从皇宫到流所,对长期生活在深宫的承乾来说,打击确实太大。
  李承乾是第一位被贬到彭水郁山的皇亲国戚。蔡小荣说,因为他和长孙无忌、李忠、李明等的到来,原本独立的郁山文化被融入了许多宫廷色彩。其间诞生了一些皇家特色建筑,万寿宫、文昌宫、紫云宫、玄天宫、开元寺、天池寺等“九宫十八庙”的建筑风格及工艺,周边地区从来未有。
  黔州
  唐朝南方流放之都
  黔州,原名奉州,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在今郁山所置,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为黔州。
  郁山一直为黔州府所在地,黔州府曾统领现重庆渝东南、贵州铜仁、湖北鄂西、湖南新晃、广西玉林等地。黔州因盐丹而繁荣,也成了朝廷被贬官员的主要流放地。
  公元659年4月,唐太宗的舅子长孙无忌被降为扬州都督,安置于黔州,保留一品供给。7月,逼令无忌自缢,初葬于信宁乌江左岸,现此地人称“太子坟”。公元674年9月,追复官爵,迁葬昭陵。
  公元660年5月,原高宗太子梁王李忠被流放黔州,囚于李承乾故宅。公元664年12月,上官仪、王伏胜被诬陷谋反问成死罪,许敬宗等人诬告李忠为同谋,被高宗赐死于郁山,初葬今保家镇陈园村,次年收葬昭陵。
  公元680年10月,唐太宗十四子李明被流放到黔州。公元682年,又被黔州都督谢佑假传圣旨,逼其自杀。公元710年,李明的灵柩才运回长安,陪葬昭陵。
  公元688年,越王李贞反叛失败,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唐高祖的儿子)因同谋获罪,被流放黔州监禁。当年12月,囚车到达陈仓时,元轨命归黄泉。
  此外,唐代史官柳芳、宋代大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等也曾被贬流放黔州。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2-04
初识郁山

汽车从重庆出发,经涪陵到彭水县城,沿319国道,顺着乌江支流郁江河两岸溯流而行。时令已是初冬,从车窗里往外望,冬日阳光给巴渝东南武陵山脉的山山水水抹上了一层金辉。清凌凌的河水义无反顾地奔腾向前,耸峙的大山仿佛巍然不可侵犯,路边的草丛中倏地窜出一只飞鸟,扇动着翅膀飞向遥远的天际,无影无踪。

经过44里公里的行程,下得一座山,在三江汇合之处,一幅大红的横幅闪亮眼前:“文化古镇郁山欢迎你!”哦,郁山终于到了。

郁山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建制,秦时置黔中郡,隋文帝时置彭水县,唐玄宗时开元二十一年(公园773年)设黔中道。

我下榻的古镇酒楼的经理常志宏,爱好广泛,通文史。当他知道我是来这里采访渝怀铁路郁山隧道建设者的记者后,非常高兴。他说:“郁山文化底蕴丰厚,有好多文物古迹,我可以带你去看看。我不是郁山人,但我非常爱这里。希望你们多宣传宣传郁山。”于是,他约来了彭水县文化馆副馆长高仲,带着我到郁山走马观花看了看。

盐与郁山
戴着一幅近视眼镜的高仲,显得很有些书生气。他生于斯,长于斯,对郁山历史的研究,颇有建树,因而说起郁山来,滔滔不绝。

郁山位于三江汇合处,后灶河与中井河在此汇入郁江后,再到彭水流入乌江。郁山自古产盐,并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就是古代这里的真实写照。高仲首先带我去的是后灶河两岸的古盐道和老街。他说,河这边叫绵子街,河对岸叫青龙街。他边走边告诉我,这里以前都是古盐场和繁华的街道。而现在映入我眼帘的,除了几户人家外,只有见证过千年明月的古街上的这条石板路,以及历尽沧桑的道路两边石砌的屋基及部分残垣断墙。此时,我们也只能依稀地从这些残垣断墙中去想象这里当年的繁华和红火。

关于郁山盐,还有一则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上古时候,几个猎人在山中打猎,在林草丰茂的小溪边,一头美丽异常的白鹿见了他们,仰头叫唤了数声,然后朝东南方向飞奔而去,几位猎人见状紧追不舍。白鹿穿山谷,跨溪涧,跑出数百里后,在三条水汇合之处,美丽的白鹿鸣叫不已,旋即转头朝另一河谷奔去。它飞似地来到一座状若卧牛的大山脚下,溅起珍珠般的浪花。白鹿停下脚步,舔着飞泉,兴奋得高声鸣叫,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几个猎人见了,惊喜异常。又累又渴的他们不假思索也喝了几口泉水,泉水味咸且回味甘甜,他们顿时感到精神大增,力量无穷。猎人们马上跪倒在地,感谢白鹿指引盐泉之恩。从此,猎人们便将家人和亲友们邀来这里居住,人们也由喝盐水到渐渐发明用芭茅柴火煎取盐粒之法,并用盐来交换产品。由于盛产泉盐,后来人们将此地叫做老盐山,再后来,就喊成老郁山了。

据史料记载,汉代和唐代,当时的郁山已成为几万户人丁的郡、州、道,四方商旅云集,郁山大约有近十万人以盐业为生。从汉代开始,郁山就有了征收盐税的盐官,唐代叫“盐丹使监”,“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至清乾隆年间,郁山有盐井86口,盐灶326座,熬盐锅1006口,年产盐1106万斤。日间,各种船只载着郁山盐和各种物资来往穿梭,船夫双手将桨滑进碧绿的江水里,仿佛拱手致礼;夜里,300余座盐灶灯火通明,1000口盐锅翻滚盐花,在河谷两岸连成一片,热闹非凡。“万灶盐烟,郁江不夜天。”“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描写的就是当时郁山盐的生产和交易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郁山古盐场及官仓田坝成为国营盐厂,建立起了较先进的制盐车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郁山盐厂的窘况日渐暴露:生产方式落后,成本高,盐含氟严重,泉盐质量上不了新台阶,缺乏竞争能力。1986年,盐厂正式宣告停产。在郁山飘了几千年的盐烟终于消逝了。在郁江岸边,高仲领我看到了的,是破败的厂房遗址和废弃的盐灶,盐灶一溜排开,静静地面对着轻轻流淌的郁江。它们和古盐道一样,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古镇已流逝的黄金岁月,诉说着古镇人民的智慧和勤奋。

山谷遗踪何处寻

在郁山,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死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当高仲和常志宏向我提到黄庭坚时,我就想到了黄庭坚离开谪居多年的四川回江西老家过洞庭湖时写下的这首著名的绝句。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宋英宗时进士,哲宗时做过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等官。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以修《神宗实录》不实之罪,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据高仲介绍,今在彭水南尚有保存完好的黄庭坚手迹“绿阴轩”摩崖石刻。谪居郁山,黄庭坚与黔州参军李长清、训学王充等人经常在一起诵诗论文,与开元寺僧众一起写字谈经,倡建万卷堂,为黔州学子讲学授业。他在黔州所写的《竹枝词》中说:“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是兄弟。”这不仅表现他身陷逆境的乐观旷达的性格,还表达了他和黔州人民的深厚感情。

“黄庭坚在郁山竟究住哪里?”我问。“开元寺。”高仲告诉我。

据旧《县志》记载:“黄山谷谪黔时,寓凤凰山开元寺,山下石泉,水味甘甜,僧人煮敬以为清供,因题曰丹泉。明万历二十七年,县令曹栋刻有碑记。”又载:“有井曰丹泉,黄山谷炼丹于此,石刻犹存。”当我们来到街背后的凤凰山时,哪还有开元寺的影子?只剩下一片零落的地基。开元寺建于唐太宗开元年间,是国内不多见的唐代建筑。据说,今年年初开元寺还在。只因长年未修葺,摇摇欲坠,于是今年3月郁山区工委下令撤掉。见此情景,我们只有唏嘘长叹。

在郁山街上一服装门面前,我们见到了刻有“丹泉井”几个字的石碑。街道上车水马龙,让碑上沾满了泥浆,只是涂红的“丹泉井”几个字还算醒目。服装店女老板告诉我们,丹泉井就在她的门面下,被填了。丹泉井的对面,原是丹泉书院,据说是黄庭坚讲学的地方,而现在变成了一所“希望小学”。进得学校,见这里的建筑算是镇里最好的了,这也真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

在开元寺的左侧坡地上,黄庭坚曾与僧人一道凿有一井,人们叫它“山谷井”。黄庭坚自己种菜浇水。他曾在《与太虚书》中称自己是“黔中一老农耳”我们来到山谷井时,不免大失所望,只见刻有“山谷井”的石碑歪斜地矗立在地上,一老妇人见我们拿着照相机在这里拍照,更兴奋地指着碑前说:“井就在这里,前几年填了!”话语中带有遗憾,她或许也有些对此不可理解吧。

黄庭坚于元符元年(公园1098)为避亲嫌,移居开居戎(今四川宜宾市)7年后,他又被谪贬益州(今广西宜县),受尽虐待,被折磨而死。恶讯传来,郁山人民一片悲愤。为了怀念他,他们在玉屏山麓为黄庭坚修建了衣冠冢。

迎着夕阳的余辉,我们脱掉鞋袜,淌过冰冷的中井河,来到了玉屏山。站在黄庭坚衣冠冢前。此时,河对岸的职业中学广播传来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那如怨如诉的曲声引起我无限的思绪。我的内心对黄庭坚充满了崇敬,不是因为他的才华,更不是因为他当过官,而是因为他的人品,他曾经为郁山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世事难料啊,当初在黔州土地上飞扬跋扈的官僚们,于今有哪一个还留在郁山人民的心中?

衰草零落太子墓
千年流淌的郁江,若青罗带一般系在郁山古镇身上。江中碧绿的波浪上,冬日的阳光在跳跃,映得古镇更加亮丽,充满活力。顶着萧瑟的寒风,我们跨越郁江,沿一条小径,爬到一座山上。此山呈圆形,郁江三面环绕,山上松柏苍翠。站在山顶,视野开阔,郁山古镇尽收眼底。

在半山腰,有一块不大的墓碑,上书:“废太子李承乾之墓。”

李承乾系长生皇后所生,正宗嫡子。据史料记载,这位太子早年聪慧机敏,很识大体。不过,后来追求享乐。“治宫室,妨农工,又好郑、卫之乐。”他还大手大脚花钱,喜欢玩“偷盗”游戏,且崇尚突厥文化等等。他后因“谋反”,太宗大怒,下诏罢黜为庶人,于贞观十七年九月将其流放到黔州。
《资治通鉴》记载:“废太子承乾,黔州安置,次年菊月卒于黔州。太宗闻之悲不早朝,令以国公礼葬之。”早知如此,当初太宗皇帝又何必要弄承乾到这“地老天荒”之处?

此时,高仲又向我们介绍了与李承乾有关的“太子春”茶来。据说,废太子李承乾来黔州后,妃子趁心没有来。在郁山,李承乾非常想念她。一天晚上,他做梦见趁心笑嘻嘻地给他身上洒花。太子醒来,感觉异香扑鼻,原来是他身上一瓣瓣的珠兰花即当地人叫鱼籽兰花散发的香味。他即拿此花泡茶,喝后,顿感清香、甘甜、提神,于是,他将此茶取名“太子春”。据说现在重庆、彭水一带还有人喝此茶。

传说无疑是美丽动人的,然而,此刻,废太子坟头却未见一株兰花,坟头上在寒风中摇曳的,是一丛丛衰败的芭茅和蕨草。看来,造物主是不偏心眼的,无论何等高贵的血统,死了以后也只能化为一抔黄土。再辉煌的事业,随着光阴的流逝,也只能是血泥鸿爪。

怀龙亭前思元帅
在开元寺遗址右侧不远处,有一个造型别致的八角亭。亭上匾额书写着原贺龙部下、四川省人大常委谷志题的“怀龙亭”三个字。亭中央竖有郁山人民为怀念贺龙元帅而立的德政碑。亭的两边挂着一幅对联:“义旗举南昌启革命风云挥师百战运筹帷幄心尽瘁;赤卫树洪湖颂英雄壮志将帅三军德行楷模口皆碑。”由此要以看出,郁山人民对贺龙元帅是多么的爱戴!

郁山怎么和贺龙元帅连在一起呢?原来,1922年至1924年,贺龙曾率部驻郁山。他治军严谨,爱民如子,热心公益,秋毫无犯,保境平安,深受郁山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贺龙离开郁山后,当地老百姓于1924年(甲子年)农历九月自发募捐为其树德政碑一块,碑上右边写着“恭颂国民革命军第一百六十九旅旅长贺公云卿之德政”,碑中央大书:“德媲宗韩。”就是怀龙亭里的那块碑。赞颂贺龙与南宋抗金名将、大元帅宗泽和韩世忠二人一样,流芳百世,传颂千古。碑文载,贺龙亲表弟(连长)偷了百姓的鸡,贺龙知道后,宴请郁山父老,检讨治军不严,并将连长就地正法。还有记载了贺龙除暴安良,翦除了当地一个大恶霸。该碑1939年被毁,1984年照原样重建。

站在该碑前,我深深感叹郁山人民对贺龙元帅的感情。当我们聊到这个话题时,高仲说:“天地之间有杆秤!”我信服了。      
                                             2001年11月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2-04
   在三峡南岸800里清江古称夷水,其流域乃是古代巴人部族发样之地,同样繁衍出盐水女神的故事,以及流传于郁山古镇的“白鹿饮泉”、云阳的“白龙”“白兔”饮泉、白帝城的“白龙出井”等等,除盐水女神外都是动物,这恐怕不是偶然。动物是人的老师,它们饮泉舐盐的本能,使其成为自然盐的发现者。郭正忠在《中国盐业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里指出:“人类对自然盐(卤)的发现和最初利用,与动物对盐岩、盐水的舐饮一样,往往出自生理的本能。”其实,当中自然也隐含了情欲之咸。
    盐水神女最早见于《后汉书蛮西南夷列传》,但我尤其注意巴务相(廪君)的传说。《后汉书蛮西南夷传》说:“巴郡南蛮郡,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的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盐水女神【简介】
  
  盐水女神是盐水部落的首领, 土家人尊称为德济娘娘。相传为廪君的妻子。
  
    廪君姓巴氏,名务相。巴氏是巴郡(今四川东部)和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部落五大姓氏之一。
  
    这五姓部落世代穴居,没有君长而信奉鬼神。在五姓族人争夺君长的比试中,务相获胜,被众人拥立为君。
  
    为求部落的生存发展,廪君乘坐自制的雕花土船,率众沿夷水(今湖北清江)北上,与盐水部落女神相遇。盐水女神对这位五姓部落的首领一见钟情,于是软语温存,一片热情真诚相挽留:“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考虑到部落之间生存利益的争夺,没有答应。入夜,盐神来到廪君船上,与之共宿。天明则化为荧荧一飞虫,麇集万千同类,如云如阵,昏天蔽日,使廪君莫辨东西。这样过了七天七夜,廪君终于心生一计,差人将一缕青色丝线作为定情之物赠给盐神,要她系在身上,表示两人永相合好。盐神欣然受诺。廪君站在一块向阳的坡石上,照着青丝一箭射去,正中盐神。天地于是豁然开朗……
  
黔中道地图



盐泉



廪君与盐水女神
  
    在伏羲的后代子孙中,有个叫务相的巴族小伙子,很有出息。后来,务相做了部族的首领,带领全部族的人,干出了一番事业,却也留下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据说,在中华神州遥远的西南方,有座武落钟离山。山上共同住着五个氏族的人,他们分别是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五个氏族没有共同的首领,各自奉祀着本族人信仰的鬼神,谁也不肯让谁,部族间常常为一点小事互相争斗,你砍我杀,到头来,五个部族都损伤不小。时间长了,大家感到,这样斗下去,对谁都没好处,于是,五族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既然各族人民都奉祀本族信奉的神灵,谁也不服谁,那就最好各族推选出一名最有能耐的代表比试本领,谁赢了,谁就是各部族共同的首领。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没什么意见,就一致通过了。商议已定,各族都在老年人带领下,选举自己的代表。经过几轮初选,务相在巴族中表现最为突出,全族上下一致推选他代表本族参加比赛。
  
    到了比赛那天,各部族老百姓都穿戴得整整齐齐,簇拥着各自的代表,热热闹闹地来到山顶上。第一轮比赛是掷剑,参赛的人要把一把短剑掷到对面山崖的洞穴门口。其他四位代表掷出的剑,半路就落了下来,惟独务相的剑像一道闪电穿过山谷,牢牢插在对面洞穴门口的石头缝里。务相赢了头一场比赛。
  
    第二轮比赛是划船,场面更加激烈精彩。代表们要把本族制造的雕花泥船划到对岸去。其他四条泥船,没等驶到中流,就泡成了稀泥,沉到河里去了,代表们也都落入水中。只有务相驾驶泥船,奋力划行,像离弦箭一般,直抵对岸。两轮比赛务相都胜了,再也没什么说的,按事先的规定,五族的人都一致推举务相做他们共同的首领。为了尊敬他,大家不再喊他的名字,改称廪君。
  
    五族合为一族,没什么争斗,力量越来越强大,人口也一天天增加。可时间长了,原来的洞穴住不下了,山上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眼瞅着就供不上了。廪君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率领全族百姓去寻找新的乐园。他们划着船顺流而下,没几天,来到一个名叫盐阳的地方。大家感到很累,就弃舟登岸,想在这地方休息几日,再继续赶路。
  
    盐阳有条盐水河,河里有个盐水女神,她不仅长得楚楚动人,而且聪颖智慧。这位女神一见到廪君,就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产生了爱慕之情,愿意以身相许,和廪君结为夫妻。女神对廪君说:“我们这里方圆广阔,有出产丰富的鱼和盐,希望你能留下来,和我共同生活,不要再往前走了。”廪君虽然也被女神的美貌和风韵所倾倒,但感到盐阳地方太小,全部族都在此生活,还不够理想。如果自己单独留下,也对不起全部族的父老乡亲,思来想去,廪君还是婉言谢绝了女神的要求。
  
    痴情的女神并不甘心,她想用爱情的力量挽留住自己的心上人。于是,她每天晚上,悄悄跑来伴廪君宿夜,待早晨天刚放亮,就化为细小的飞虫,而且率领各种各样的飞虫聚集在空中,遮天蔽日,使整个盐阳昏天黑地。廪君带领部族百姓,想要启程出发,,却被这声势浩大的飞虫阵阻拦住了,使他们分辨不清东西南北,也不只是黑夜还是白昼。这样的情景,一连七天七夜,廪君一筹莫展,心里非常着急。廪君知道这是盐水女神搞的名堂,几次劝她不要纠缠,可是女神脾气很怪,她心想:只要我心中的情人不答应留下来,就是磨破嘴皮子,我也不听。
  
    廪君实在无计可施,经过长时间思考,终于想出一个不得已的办法。这天,廪君派人送给女神一缕青色发丝,去的人说:“这缕青色发丝是我们首领廪君从头上拔下来的,作为定情之物,表示与女神同生共死,结为永久夫妇,请你一定要把它系在身上,不要辜负廪君的一片好意。”盐水女神一点也没怀疑,以为廪君真的回心转意了,沉浸在幸福憧憬中的她,高高兴兴地把青色发丝系在腰间。
  
    早晨,当女神又变成小飞虫,会同其他各种各样的飞虫,在天空中飞舞的时候,她腰间那缕青色发丝也随风摇曳,她做梦也没想到危险已经临近了。廪君站在地面上,飘荡的青色发丝看得真真切切,他知道,那就是女神,是他曾爱过的人。但为了全部族的生存,也顾不得许多了。廪君登上一块成为阳石的石头,弯弓搭箭,朝着青色发丝的方向射去,随着一声痛苦的呻吟,盐水女神带着箭伤,从半空中飘然而下,坠入盐水之中。廪君放下弓箭,跑上前去,只见女神晶莹的眸子紧闭,脸色苍白,已经奄奄一息。痴情的盐水女神带着无限思念和遗憾,随着波涛永远地离去了。瞬间,空中数不清的飞虫便飞散得无影无踪,天空又恢复往日的明亮,大家尽情欢呼,庆贺廪君的胜利。可廪君心里挺不是滋味,他眼里噙着泪花,怔怔地瞅着逝去的流水,一句话也没说。
  
    廪君带领部族百姓,又坐上船,从盐水出发,继续寻找新的家园。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一块富饶肥沃的土地,就在那里盖房子、建城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成一座雄伟美丽的城市,取名叫“夷城”。从此,他们的子孙就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来。廪君和他率领的部族也就成为我国最早开发大西南的先锋。


盐水女神与相王
  
    又是相王。但此相王非彼项王,这个相王是个开天辟地式的神话般人物,土家族的祖先,土家族发源地的开拓者。
  
    话说五千年前,在今长阳县清江流域有一个伟大的部落首领,以武力征讨四方,使自己的部落成为清江流域最为强大的部落。叫务相,人称相王。有一日,项王率领兵马逆江而上,去远征清江上游一个还未臣服的部落,来到盐阳。
  
    统治盐阳的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女王,她的美,据说世上所有的文字都无法形容,只有天上才得一见。于是人们称她为盐水女神。那日项王正在江上行船,忽然听到山崖边传来一阵优美的山歌,然后盐水女神出现了。一时间江水停流,众人痴呆,只有优美的歌声在林间树梢飘荡,女神的长发随风起舞。痴迷的男人目光在女神身上停驻。盐水女神是专程来接务相的。她早就倾慕这位人世间不凡的伟丈夫,巴人部落的大英雄了。
  
    她深情款款地邀请众人到她山寨里歇歇脚,于是众人停舟上岸,去盐水女神的山寨留宿。这一停留却非止一日,务相和女神结为夫妇,过起了平凡的小日子。英雄美女,人们都说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他们送上万千祝福。相王欣获美女,女神喜得英雄,郎情妾意,真个甜蜜无比!
  
    好景不长。虽在温柔乡里,相王却并没有忘了他的雄心壮志。他仍然在计划着统一清江各部的宏图伟业。然而,自从嫁给务相之后,盐水女神一头从天庭堕下凡尘,一心一意去爱她的丈夫,不愿和他有片刻分离,何况上出师远征?何况,远征的路上还有别的漂亮女子!于是昔日的女神开始百般阻挠相王的出征。她只想用柔情蜜意来挽住郎君的心,过平凡的恩爱日子。
  
    悲剧性的日子来临。相王早已部署好行军准备,这日天刚微亮在江边整装待发。为了他的梦想,温柔梦乡已顾不得了。就在他出发的命令刚下之时,突然清江上刮起了大风。只听山林间“扑楞楞”一阵响,无数的乌鸦从林间飞向天空。领头的那只巨大无比,带领着众多的乌鸦在空中盘旋,一时间遮天蔽日,飞沙走石,江上风浪越来越大,相王的船队根本就无法启程。
  
    相王的属下跑来问他怎么办,相王凝视着那只最大的乌鸦默然无语。属下说:“大王,今日出师,乌鸦是凶兆,此番来得这样奇异,我看暂且收兵,请法师占卜一下再说吧。”
  
    相王摇了摇了头,缓缓地从身后取下铁胎龙筋弓,抽出一支雕翎,脸上悲伤片刻,复又坚毅绝决。天上的乌鸦越来越多,不时发出阵阵刺耳的叫声,千万只乌鸦的叫声响如奇异的巨雷。士兵们都默默地注视着相王,只见他缓缓地弯弓,搭箭,瞄准那只最大的乌鸦,“嗖”的一声响,箭杆穿透空气的声音盖住了一切噪乱的鸦鸣。只听一声凄厉地惨叫,遮天的鸦阵顷刻不见,江上风止浪歇,艳阳初升,在江面上射出万道金光。然后众人看到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子从天空坠落下来,随即有鲜血洒下,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而又诡异。紧后尘土飞溅,众人看清了,原来是盐水女神。原来,盐水女神幻化成乌鸦,是要阻挡相王出征,想要挽住夫君的心。然而相王却没有多看一眼躺在血泊之中,眼中尚有热望尚有哀求的盐水女神,转身一挥手,大喝一声:“出发!”
  
    于是大军浩浩荡荡地逆江而上,留下昔日的女神在江边慢慢地合上双眼。没了歌声和舞蹈,山林从此寂寞。
  
    务相后来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统一清江各部,人称相王天子。当回忆起盐水女神时他有没有流过泪?没有人看到,只知道他后来在武落钟离山死去,魂魄化为白虎,蹲在山顶,望着上游盐阳的方向,世世代代,至今如此。


相关古籍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他们都处于分散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互不相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因素的增加,五姓之间有了联合的要求。因他们俱事鬼神,于是,按照迷信方式,约定,共掷剑于石穴,能中者即奉为君。五姓中只有巴氏之子务相独中。后又考驾船本领,约定,能浮者,当以为君。五姓中,只有务相的船独浮。这样,巴氏子务相以卓越的军事技能掷剑,生产技能驾船,夺得了部落最高军事首领的位置,并被授与"廪君"的称号。"廪",古代指虎,"廪君"即"虎君"意为凶悍勇武,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
  
    廪君率巴族乘船从夷水溯清江而上,进行部族大迁徙。到达盐阳后,遇到了尚处于母系社会的盐水(盐水,今湖北清江)女神部落,并愿意留廪君部共居,进行平等的联合。廪君部不许,遂与盐水女神部进行决战。经过十多天惨烈的大战,盐水女神部落头领被廪君射死,部落民众沦为奴隶,巴部族占有了这片有鱼盐之利的地区。廪君便以夷城为都,建立起以自己祖先巴氏之巴为国名的酋长国。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无考诸氏(清 秦嘉谟辑补本)》:"廪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
  
    《世本·氏姓篇》秦嘉谟辑本(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天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


 石 牌 坊
   郁山老家的石牌坊,立在可俯视郁山古镇东边的龙头高地上。童年时,常从他下面经过。牌坊用条石砌成,因郁山烧盐,时间久远,她被盐烟子熏得漆黑,好在那是一坐无字的贞节牌坊。
  早在五几年,镇上在石牌坊附近办过民办高小。下晚自习后,学生要经过石牌坊回家,常有大学生喊“鬼来了”来吓小点的学生。有时学生齐喊“有鬼,快跑”跑下石牌坊下面的“阿弥陀佛”岩才各自安全回家。石牌坊常有“夜石鹰”站在上面发出象病人呻唤的声音,更增加这里的恐怖。
  第二天上学时一切又恢复常态。在她老坎边那家渣石果盖茅草的房子里,有个买炕豆腐干的孤老匠,照样又在门前摆起木炭盒,放铁架烤豆腐干卖,土碗里装着鲜红的下豆腐干的酱海椒。
  学生中有个叫向大发的,常独自唱着歌夜里回后灶坡茅草山中的家。父母割茅草卖,维护一家人的生活,季节上还捡些茅草菌提上街卖,大发因家里困难,上学较迟,坐在最后一凳,学生常向他纳贡称臣,以免少吃他几个包谷粑。他爱用茅草菌抹点盐,串在冷蕨上烤,我吃过,其味鲜美。记得有次一个瘦弱的男老师课堂提问,问“唐朝有哪两位著名的诗人?”指定要向大发回答。他站起来迟迟不回答,只是向大家示意:老子答得到,答得上。在老师的追问下,他回答:“豆腐(杜甫),白第(白居易)”,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批评学生“笑什么”,是杜甫、白居易,回答完全正确。从此他开始发奋读书并纠正口迟,后来,他在黄家坝那边合作社搞“私改”,还当上分社主任。
  有次放中午学,我买烤豆腐干和同学打伙吃,那个卖豆腐干的告诉我这石牌坊是你们苏家老祖宗立的,说以前后灶苏朗铺有个苏大小姐,曾许配给南京街一个姓李的读书人,那年,坐船下彭水读书,不幸在麻柳滩翻船人被淹死。虽未过门,从此终生未嫁。族人为扬其贞节,为她立下这石牌坊。说是立牌坊,安大梁石时安不上去,要看她心头是否有过思春之恋,说只是有次看见鸡公和鸡母打蛋动过心。表明后,大梁石就拔正安好,固若金汤。
  石牌坊是个进出的口子,去黔江,两湖咸来二丰的盐客,挑盐的要在这里歇第一脚,以便把人等齐。旧时难民和叫花子把郁山当成世外桃园和避难所,在石牌坊上的大岩岍,常年就有几十百把叫花子以岍为家,在镇上乞讨为业,可想郁山如果不富裕,没有经济基础,不靠盐业哪能养起这么多的叫花子。在叫花子中说有个叫花婆有两个叫花女,虽衣衫破烂,蒙头垢面,但长得体态大方,白净匀称,二叫花女被镇上顾去扎真人戏享子。沐浴后,穿上戏装,抬出石牌坊,很是经看,有人说美若天仙下凡。后被县党部罗师爷相中,买去当了丫头。有传言说,二女后来在重庆(涪)都成了军统女间谍。
  说到“文革”期间,石牌坊三连中学早就停课成了“一打三反”学习班,里面除了向前这些区上的当权派外,主要关的是一些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这类的死老虎、花脚乌龟,加上几个不听话的“咬卵匠”。由盐场铁杆工人造反派头头掌握,一天三班倒,整治这些“阶级异已分子”,镇上有个高土彬地主出身,加上他用杂粮做面条卖,以投机倒把罪抓去捆绑,挂黑牌游街示众后,也送进了学习班。伪警察刘志斌,因用米汤煮野冬苋菜下饭吃也被抓进学习班。殷大伯八十高龄以反革命教官,加上代表报告他在石水缺里种金瓜吃,也被送进学习班改造洗脑,割资本主义尾巴。张瓒斗得疯疯癫癫,盐场医生勾大义吓得服安眠药自杀。建筑社苏瞎子说早年当过汤恩伯的宪兵,曾服从命令去和日本女子睡觉、传种。他自认为他的后代在日本不知有多少。学习班大都喜欢听他吹荤的。我好像至今还听到毛国武站在石牌坊嘴嘴喊“我毛国武,刘伯承的队伍……食品站武宰田那狗日的霸占我右客,老子要杀死他龟儿子”的喊声。
  石牌坊在“破四旧”的极左年代早就被拆毁,虽然已过去三十多年了,但至今郁山人还是把原来的地方叫石牌。去年春上,我去化盐沱给姑爷上坟,回来时经过那里,已看不见石牌坊的踪影,我只能站在一片废墟之上,心存负罪感,享受一下她的遗存之美。


相关新闻连接:
   ·国务院关于重庆的发展与定位问题,于2007年6月26日正式对外公布:(一)中国特大型中心城市;(二)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试验新特区!  <br>·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定义:黄河文明只能融入长江文明,(重庆)长江文明更加久远!
   ·重庆电视台《远祖之谜》由中国科学家向世界宣布:东方人类的起源在重庆大三峡地区!
   ·重庆晚报《正读重庆》:从‘盐巴、丹砂、巫术、图语、屈原、国姐、大溪文化、巫山文化、鬼城文化等等多角度大篇幅推论:长江流域——重庆古代巴渝文化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文化!
   ·屈原《楚辞》《九歌》《问天》,段成式《酉阳杂俎》,孔尚任《桃花扇》,陆次云《峒蹊纤志》,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集,郭沫若《桃都、女娲、嘉陵》,费孝通、潘光旦等等历代史学泰斗们都反复研究确认:西南巴渝地区是伏羲、女娲文化的发源地!
   ·国务院:于2000年拨款5000万元给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要求给‘夏、商、周’断代。四年时间‘断代文献’面世以后,却遭遇了世界各国汉学专家的尖锐质疑和不被认可!
   ·重庆市最近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1)8000年前酉阳人就掌握了用泥巴、沙子、茅草、杂木修建房屋和制作陶器;同时讲究卫生,还设有专门的垃圾场……
   (2)7000年前酉阳人就发明了用石纺轮纺纱织布,学蜘蛛织鱼网捕鱼、野猪家养、炼丹采盐…..
   (3)6000年前(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时代)酉阳人构建和谐社会(大溪文化丰富多彩):大型石器加工厂、精美玛瑙玉镯、双人合葬墓、水稻种植……
   (4)5000年前酉阳人发明野果捣汁器…..4000年前的‘三星堆’‘金沙’前身文化现象……2000年前全国最早的炭窑……
   (5)酉阳考古才刚刚开始,仅仅在酉阳的偏僻小镇挖出皮毛;如果深入到酉阳县城的‘钟灵山、玉柱峰、大酉洞、二酉洞、银岭、龙潭巴罗寨、梅树、渤海等地系统考古,那么,一定会有震惊中外的发现:酉阳——阴阳、男女、天地、乾坤……酉为甲子纪年的‘酉时’,酉为阴,酉属鸡而天窗;酉通‘U’、通‘首’、通‘酋’、通‘奠’、通‘酒’、通‘九’、通‘有’、通‘柳’、通‘釉’、通‘柚’、通‘牖’(天窗)…..酉-女,阳-男,酉阳:酉者——万物之老也!
   站在酉阳历史的角度,可以解释上古各种神话故事;可以破译‘巫山之谜’(中国当代历史学家进入的又一个小误区)、‘三星堆之谜’、‘金沙之谜’…..可以为‘夏、商、周’准确断代;可以还原中华民族八千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纠正四千来中华远古文脉乱套的错误历史!!可以重建社会诚信系统、真正构建和谐中华!!!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2-04
学者猜想:

   1、东方远古神话事故是何时产生与如何产生的?它所反映的是祖先文化信息吗?华胥神国、女娲补天、伏羲画封、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盐水女神、白虎廪君、精卫填海、东海龙宫、银河天宫、不周山、桃都山、大酉山、天府、大足、神龙如何解释?
  神话是人们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故事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在一定社会压力下,会通过超自然的形式和幻想的形式表达故事或者传说。
  神话故事具体表现为:不食人间烟火、又与人间似相非相、生活在天庭天府的神人故事。而这些故事几乎都是变相地反映了与远古祖先文化有关的信息符号!
  东方远古神话故事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约(公元前1766年以后),即黄河文化滋生的封建帝王世袭强权统治华夏以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不断地寻找和编撰正当夺取或者继承皇位的借口,没有的或者不能证明的或者不知道的就编造神话故事再加谎言蒙骗麻醉劳动人民;另一方面,劳动人民为了传承地道的祖先文化,又要避免统治阶级的政治迫害,同样以想像和神话故事进行民间的口传心授;并且,以祭奠传播的方式落实在生产劳动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当官方和民间的神话故事汇流之后,半官方半民间的神话故事多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基本统一地流传了下来。
  地球在12000年以前遭遇冰川时代,地球生物几乎灭绝。12000年以后地球开始变暖,地球生物开始复苏;10000年左右有了现代猿人,9000年左右猿人进化成早期人类…..。
  华胥神国:后人改编的名称,意思是延续和传承华夏根脉的神人国家(约8000—7500年之间)。那个国家乘船难以到达,走路也难以到达;那里的人民‘下深水而不沉’,‘入火海而不烫’;人们和睦相处,真诚友爱…..华胥氏在那里欣赏花草好奇踏大迹(足)而怀伏羲。伏羲为‘三皇之首’就降生在那个‘天庭仙境’、‘世外桃源’!
  女娲补天:后人改编的名称,为母系时代女性的原始称谓(约7500-7000年之间)。传说与伏羲共同繁育了东方华夏民族!作为早期人类生殖崇拜的典型代表人物,女娲已经懂得用鳖足滋补伏羲(男人为天——后人神话),女娲作为华人的始祖之一,她为繁衍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伏羲画卦:后人改编的名字;也叫‘陛兮’、‘抱西’、‘太昊’等名。比喻早上打开天窗晨曦初露的时侯——表示人类刚刚进入文明之初(约7500-7000年之间)。传说伏羲为中华‘三皇之首’——繁衍开启华夏文明第一人!他根据观察天象、地貌、自然、人文等特征规律画出了代表早期‘大易’的核心概念:太极、八卦、驾辩、六企、结网、龙图序等,打开了东方人类文明智慧的天窗!他生活的地方被后人誉为“桃都、春宫、天宫、逍遥宫、天堂、奥上堂以及后来的桃花源”!
  盐水女神:后人改编的人物故事(约6500-5500年之间)。巴人的祖先在母系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采盐的生产劳动。故事的来源地应该是现在重庆市彭水县的郁山古镇;而不会是现在一些人提到的巫溪县大昌古镇(另有说明)。
  白虎廪君:后人改编的人物故事(约6000-5000年之间)。传说中的廪君是古代巴国的首领,是母系时代向父系时代过渡的代表性人物(廪君率兵从酉阳到彭水郁山吞拼了盐水女神部落);由于战争扩展的社会变化,图腾崇拜也出现了凤鸟、鱼龟、蛇龙与白虎并存的混乱现象;因为廪君英勇善战,廪君灵魂化成的白虎后来变成了巴人的重要图腾之一(另有说明)。
  精卫填海:后人改编的人物故事(约5000-4500年之间)。传说为炎帝(南方巴渝炎热地区的首领)之女,由于洪灾淹没大地,精卫不幸遇难,死后化为精卫神鸟衔石填海而感天动地(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今天酉阳龙潭的渤海一带)。
  后羿射日(约4500-4000年之间):后人改编的名字与故事;后羿——长反骨的后人。后羿相传为唐尧晚期黄河文化进入强盛时代的仕利小人,功于心计、篡权夺位、忤逆不道、背叛祖宗,甚至霸占自己的母亲(嫦娥)…..为了篡夺和巩固皇位,断然否定和推翻祖先传统文化——代表长江流域巴渝远古文明的伏羲文化,也就是打开人类文明天窗、首先认识‘太阴’‘太阳’的地方,这个地方叫酉阳——也就是所谓的‘九阳’。后羿否定‘九阳’(酉阳),不认祖宗另立祖碑本来就是倒行逆施的可耻行为,却被后人误传为民族英雄——这就是造成中华文脉乱套的始作佣者;他(当然也包括大禹划一州为九州,武丁、纣王以及无数代封建皇帝、大臣…..直到今天)让中华历史绕了四千多年的大湾,国人直到今天仍然沉湎不悟,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在是历史的悲哀!
  与神鸟——凤凰——太阳相关联的家族:神鸟,在原始社会中被视为太阳的象征;也是东方华夏民族最早的崇拜图腾!
  早期的统治者为了神话皇族血统,千方百计将自己的祖先与神鸟扯上关联。譬如商的祖先是由于母亲误吞一只玄鸟蛋而生的;而周的祖先在幼年则曾受到神鸟的庇护……凤凰——神鸟——母系社会——女娲形象变异的图腾崇拜!由此可知:射日就是指后羿推翻历史,不敬祖先…..所以,后人根据后羿的反叛行为而神话虚构了《后羿射日》的历史故事。
  嫦娥奔月:后人改编的人物故事(约4500-4000年之间)。嫦娥比喻为女娲的化身;传说是后羿的母亲(老祖母),后来却变成后羿的妻子并被后人《重述神话》传成美丽的爱情故事(有意或者无意的侮辱了祖先);事实上也许是后羿为了想摆正自己的皇位,打出了祖先女娲的招牌;但是他胡作非为,忤逆不道,祖先的‘在天之灵’是不会原谅他的。因此后人想像:嫦娥吃下仙丹(比喻思念祖先——伏羲女娲炼丹成仙的地方),灵魂终于脱离了后羿统治的这个污渍的国度,飞回了祖先的宁静世界——天上月宫好比人间世外桃源!
  夸父追日:后人改编的人物故事(约4000-3500年之间),泛指尊重、追随、传承祖先文化的诚实之人。这里的‘日’仍然是指太阳,是祖先文化的象征;夸父作为黄河流域封建君王统治下的一位忠勇正义之士,他追求真理、忠孝两全!为了追寻华夏祖先的真正来源,寻遍了黄河流域、渭河流域,但始终都没有找到真正关于祖先来源的证据。他只好继续寻找直到累死他乡,心里都还想一定要寻找到祖先的来源;所以,他死后丢下的拐杖在想像中变成了一片桃林——桃花源(伏羲女娲老祖们生活的地方)!
  愚公移山:后人改编的人物故事(时间不详)。通指忠诚老实近乎愚笨的先人,为了开辟一条通向外界的道路,就象大禹治水一样执着认真。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仍然是传承远古祖先生存环境的信息:那个地方坐船不能到达,走路也很难到达;那里的人要方便的走出大山就必须要开山修路!所以,他们开始了‘愚公移山’的伟大工程。这个地方应该是指伏羲女娲生活的‘世外桃源’,太行山应该是‘太昊山’,王房山应该是‘王母山’或者‘老母山’,渤海就是现在龙潭的渤海……这个地方就是远古的酉阳(酉阳在十年以前仍然是重庆市大山深处的交通死角)。并不是现在书上所讲黄河流域的太行山、王房山与黄河入口的渤海湾。
  银河天宫:神话里的地名其实是指盛产朱砂水银的丹穴山(酉阳银岭)流出的河水——酉城河;天宫则是后人对于神话后祖先们生活环境的想像性命名,指远古时代的整个酉阳——桃都山。
  天府之国:大约公元1800年前的汉代,汉人反思远古祖先文化,隐约知道华夏民族的祖先是从巴蜀境内发展而来的;但是,那个地方又很难找到,而且早已被神话为‘天宫’‘天府’。总之,那个地方就是在巴蜀境内,因此称呼巴渝四川为‘天府之国’。
  不周山:传说中的祖山。其实它只是紧靠祖山(酉阳山)外围的另外一座风景如画的高山——八面山。渝、湘、鄂三省市交界之地,海拔高度1544米,山南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里耶秦简;山北便是酉阳山(桃都祖山)。美丽的酉水河(目前考古发现‘大溪文化’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里耶秦简’的重大意义)由该山东边流向该山的西边,再重新转向该山的东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U字形,该山也就变成了一座‘扁桶形状’不是圆形的山——不周山,只有八条险路勉强可以上山(现在已修成上山公路),因此也叫八面山。
  桃都山:泛指太昊(伏羲)女娲等远古祖先们生活的‘桃宫’‘春宫’‘桃都祖山’‘世外桃源’——酉阳山。
  大酉山(酉室):华夏民族最初打开文明天窗的地方——酉阳山;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渝东南(以酉阳为核心)的广大地区。
  大足:传说华胥氏踏大迹(足)而怀伏羲;后来有大唐皇帝武则天(四川广元人)自比天母(女娲),并立‘大足’年号为国号以示纪念;从此,大足作为华夏远古文化符号保留在了重庆巴渝大地,并成为一个县名——大足县。大足宝顶石刻,‘佛、道、儒’三教合一,大足一统;可见大足文化的博大精深。
  神龙:后人根据社会综合观念而形成的族源意识;是关于伏羲祖龙以及整个华人的概念;神龙,祖先的化身、权利的化身、民族的化身、吉祥的化身!
  2、桃花源——世外桃源是人们对原始人类生存环境的称谓吗?为何历代名人在危难之时总想隐身世外桃源?是寻求祖先保护还是生命逃难?
  桃花源:后人根据原始社会人类远祖(伏羲女娲)太昊(桃)时代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无拘无束、开放快活的生活方式,结合桃花美丽的本色,创造性的提出了“桃花源”的完美概念;并以此来表示对祖先文化的向往与传承!
  世外桃源作为远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写照,也一直成为后人追寻快乐生活的一个美丽梦境;在那里既没有战争也没有灾难,还能得到老祖宗的神灵保佑,当然会时刻让人羡慕神往!
  3、河南伏阳伏羲陵如何来历?
  2500年左右的春秋时代,周游列国的孔子带领一帮******来到了陈国——今天河南的伏阳;时遇打鱼老头网出一颗长角的人头来,孔子左瞧右瞧突发灵感说:这就是我们祖先伏羲的脑袋,于是率众门徒建庙祭拜;从此以后,华夏始祖——三皇之首伏羲的陵墓被孔圣人一句话定在了河南伏阳,至今已有2500余年!
  4、甘肃清水女娲陵如何来历?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以后,为了摆正皇位,他收集了很多有利于作为真命天子的所谓证据。其属下更是到处搜罗,幸得一块化石——玉石硖白龙!刘邦大喜,认为那就是老祖先女娲蛇身的重现!追问来历得知:宝贝来源于甘肃的清水县。于是带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直奔清水,并修建女娲神庙以示忠心!从此,女娲庙在甘肃清水保留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了。
  5、周幽王之子一毕氏熊带兵攻占柳(酉)阳为何史称:楚王霸柳(酉)踢炎黄?
  楚王毕氏熊带兵攻占柳(酉)阳以后,狂言道:30年后猴子山再见。——猴子山就是今天酉阳县龙潭镇的猴子山。酉阳作为华夏始祖的发源地,楚灭巴占领酉阳就是脚踢伏羲、炎帝、黄帝——就是不认老祖先忤逆不道的行为!
  6、武丁大王为何认定大酉山与太初为邻?大酉山在哪里?
  武丁大王是历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君主,虽然到处征战,甚至攻打巴国;但他治国有方,恩威并重,尤其是对待祖先传统文化十分用心;他率兵占领巴国后,遍地寻访伏羲等老祖们的生存发源之地,最终他认定:大酉山就是太昊(伏羲)当年生活的邻地——也就是今天的酉阳地区。
  7、秦始皇为何“秦不犯巴”而后取之,并认松桃为祖山?松桃在哪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他知道巴国是伏羲等老祖先生活的地方,因此对巴国十分礼貌:“秦不犯巴”,特别针对巴国还制定专门法律条例“秦人犯巴,毁一赔十”;尤其是尊敬巴寡妇“清”,封为“国姐”,还耗巨资修建“怀清台”;在消灭楚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大打祖先牌:首先拜祭祖山——松桃(与大酉山为邻,古代属于酉阳,今属贵州铜仁地区松桃县),然后取道乌江经酉阳下酉水里耶一举拿下了楚国。秦始皇感恩祖先的保佑,对于歪曲祖先历史而虚伪误国的“儒学”进行了全面的“清除”——焚书坑儒。而对于易经、道学、诗经、天文、历法、农学等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可是,这一全国性毁灭性的行动却盲目失控,毁掉了许多确有价值的历史史料!
  8、孔子与司马迁记载历史的背景是什么?为何司马迁只说华夏历史至炎黄起上下五千年,而不记录伏羲三皇时代的历史?孔子为何见了老子后称他为“真龙”?
  《孔子家语》: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
  孔子的意思是说:得到南方(祖先留下的巫、道文化)人的指导,我们的人民就会过上温饱的生活,就会发家发财!
  孔子是中国儒教的创始人,当他见了老子(伏羲老祖大易文化的传人)以后,深感老子学识渊博,高深莫测,并十分虚心的请教于老子,称老子为真龙(真正传承祖先文化的得道之人)。从此以后,孔子在他的传记中,既有传统祖先文化的纪录,也有他自己坚持的儒家思想内容;但是作为黄河流域的文化使者,他更多的是进行文化的移植,不知道的或者知道的统统都按照他自己的愿望进行说教与纪录,“有所书而有所不书”的原则,导致了他有意或者无意间传记了很多错误的历史。
  司马迁是一位比较严慎的历史学家。但是,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上古留下可供参考的典籍已经十分稀少了,再加上封建时代皇帝‘金口玉牙’,司马迁不可能不受干扰;所以,他的《史记》关于上古历史的记载有很多概念性的错误:伏羲三皇文化属于长江文化,是对黄河文明起源说的直接威胁,他干脆不予纪录……甚至断章取义,去掉了5000年以前的历史——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疑问!
  9、屈原为何要写《楚词》、《离骚》、《九歌》、《问天》?他死后人们为何要以划龙船和吃粽子的形式纪念这位伟人?
  屈原出生在巴楚交界的秭归(原属于古巴国,先被楚国占领再被秦国统一)。《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灵均正是“廪君”的叠音;“廪君”乃早期巴国的首领,屈原先人据皇历沿袭“廪君”之音而赐名,可见“屈原是为巴人之后(“屈原”之名也应该是后人根据他在楚国做官、却因为宣传巴人祖先文化饱受屈辱而得名)。身为巴人,在家乡成为楚国领地之后,却在楚国为官;但见楚王朝以及周边其他国家各自为政,自立山头,任意篡改祖先传统文化,根本不尊重历史,一切为权利所用……屈原不愿同化,被楚王室一再打压甚至流放异乡;在秦国灭掉楚国以后,屈原更加悲观,作为古代巴国文化的传承人,他只能用笔为武器,勇敢的写作了《楚词》、《离骚》、《九歌》、《问天》等对现实不满和纪录祖先文化的大量文章!为后人研究祖先文化与楚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正因为他是一位纪录和传承祖先文化的斗士,在他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追求真理、不屈不饶传承祖先(伏羲龙祖)优秀文化的伟大精神,便以划‘龙船’(祖龙之船)吃‘棕(祖宗)子’的形式表示对他永久的尊敬与怀念!
  10、为什么会出现桃花源、桃木剑?
  桃花源、桃木剑都是后人为了纪念和传承太昊(伏羲)老祖大易文化,长期发展思考综合提炼出来的意识物质化的概念。桃:‘太昊’的和音;桃木剑:太昊(伏羲)老祖的化身。只有真实的事实与实力才可以战胜一切虚假和邪恶东西;太昊(伏羲)是华夏民族真正的老祖宗,一切虚假的冒充的编造的东西在他们面前只能原形毕露,自取灭亡。桃木剑就是代表太昊(伏羲)老祖先的旨意——斩妖除魔!
  11、道教文化为东方本土文化而缘于巫文化,巫文化的起源地在什么地方?至今还有传承吗?
  巫文化的起源传说在灵山——酉阳(钟)灵山;即八百年古州(酉阳)历代(24代)土司王陵墓所在地。而且巫文化的子文化——道教文化至今盛行不衰:武陵山(酉阳)区现在到处都还有土老师(道师先生)为乡村红、白喜事而奔忙着!
  12、人类早期文化演泽过程是:生殖文化—渔猎文化—巫术文化—盐丹文化—农耕文化—道教文化—濡家文化最终与西方佛教文化三教合一,而巴文化(巫文化、傩文化、道文化)所代表与传承的正是远古生殖崇拜的文化原型;那么,土家茅古斯舞所展示的生殖文化说明什么问题?
  土家茅古斯舞表演,几乎毫不掩饰的展示了祖先的生殖崇拜文化。这种现象充分说明:现在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他们仍然传承着远祖的文化信息,他们仍然快乐地守护着华夏祖先的精神家园;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草根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
  13、盐丹文化出现在什么年代?代表作用是什么?
  盐巴与丹砂文化大约出现在7000年以后。
  古代盐巴的产区主要在古代巴国境内(重庆市彭水县郁山古镇与重庆市巫溪县大昌古镇)。以巴命名的东西都是中国古今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概念:盐巴、锅巴、干巴、泥巴、葛巴、蕨粑、糍粑、嘴巴、糌粑、棕巴、哑巴、结巴、牙巴、******、尾巴、巴掌、巴台…..。也就是说,‘巴’本身就代表了华夏远古最重要的生存文化字符;尤其是代表了“蛇巴”的生殖形态意识。‘酉’与‘巴’拉开了中国汉字文化纪录人类生活与历史的伟大序幕!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文化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巴国盐巴与丹砂的开采是造就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终极推手!
  古代丹砂产区主要在古代巴国境内(重庆彭水县郁山镇,(有一乡名为朱砂乡))。丹砂文化代表的是典型的祖先文化:传说伏羲老祖发明炼丹技术,并且吃了仙丹后变成了‘东方天帝’;嫦娥吃了仙丹后‘得道成仙’变成了天上的‘月神’等等……由于丹砂水银可以还原和保鲜尸体的特殊功能,在被神话以后逐步演变为帝王皇权文化——享用‘长生不老’仙丹成为皇帝家族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丹红御印、丹红御批、丹红美容……从伏羲创世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直到清雍正王朝的复兴,历朝历代皇帝对于‘神仙不老灵丹妙药’都趋之若婺,倍加推崇!——丹砂文化影响了华夏民族7000多年的历史进程!而这个盛产丹砂、至始至终反反复复影响华夏民族的圣地之颠就是今天的重庆彭水县郁山古镇!
  14、大易、太极、八封、六峜、龙图、柚子龟(甲)、芦笙如何来历?哪里可以见到?它代表或者说明什么问题?
  大易、太极、八卦、六岌、龙图等都是伏羲老祖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旷世杰作,是根据古代酉阳地区的地形、地物、地貌等等结合天文、人文的自然特性发现、提炼、总结的科学概论与科学发明(详细介绍在百度搜索‘田景和’。文献《巴渝·华阳国远古揭谜》)。
  柚子龟:一种流传在酉水流域(酉阳后溪一带)的民间工艺品。用柚子捏成的没有四肢的乌龟(甲鱼),可以装草烟、香料、中草药以及各种定情饰物;最大的作用是作为土家人‘驱邪免灾’的护身符——传说是为了纪念始祖女娲斩龟四脚而补苍天繁衍人类的伟大功绩,特别保留下来的信物!
  芦笙:一种古老的民族器乐,传说是始祖女娲发明的。至今仍然保留在武陵山区土家苗寨的文化生活之中
  15、史书及神话故事中的域名:玉门、灵山、黑水、傅师、银河、风沮、天宫、天庭、瑶池、渤海、丹水、丹穴、涂山、猪圈国、板泉、山羊、酉室、不周山、桃都山能否在很小的区域内同时存在?
  上面罗列的历史化石域名,几乎全都还保留在现在的酉阳以及周边地区,可以一一对应落实。
  16、东方文化中最能代表皇权文化的神龙与仙丹、八封炉、鼎等,大都是对祖先文化的变相继承,这些文化究竟遗存现在哪里最多最常用?
  神龙、仙丹、八卦炉、鼎等等大量的祖先文化信息,至今仍然保留在酉阳的山山水水之间,酉阳龙潭处处是龙(百度搜索——田景和。文献:中华龙乡——寻根问祖天下龙潭。);酉阳银岭、尖峰丹砂储量以及开采历史均居中国之最;酉阳各乡镇生产农具的铁匠铺都是使用‘八卦炉’在吹风和炼铁。
  17、后羿为何会死在猪圈国人的桃木剑下?猪圈国在哪里?
  猪圈国:最早进行‘野猪家养’的国家。现代考古发现:重庆三峡地区人民在7000年前就开始了‘野猪家养’——也就是伏羲(太昊)时代。桃木剑(太昊或者伏羲的化身)是猪圈国的‘尚方宝剑’,也就是说:猪圈国是古代巴国的前身!后羿反祖,当然会死在代表祖先文化与权利的猪圈国‘尚方宝剑’——桃木剑下!
  18、在傩戏与土老师的表演中为何常用“上刀山下火海”这出大戏?
  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生活在古老的华胥国,这个国家的人民“涉深水而不沉,入火海而不烫,踏荆刺而不伤”,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作为伏羲的后裔——武陵山(古代五位帝王埋葬陵墓的仙山)区的土、苗人民在纪念祖先的傩戏表演过程中,始终保留着“上刀山”“下火海”的传统大戏。这一传承的‘傩戏’就是华夏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19、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雕塑为何会出现在大足的宝顶?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永久性石刻雕塑,从唐朝开始出现在‘天府之国’——四川大足(今天重庆市大足县);其原因如下:
  (1)盛世大唐,文艺复兴,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繁荣!除了本土的道教、儒教十分盛行外,日本(东赢)、韩国(高勾丽)、尤其是印度(天竺)的佛教在中国已经相当活跃。
  (2)大唐女皇武则天自称‘天母’(女娲的化身),她依照有关大臣的建议:根据华胥氏踏大迹(足)怀伏羲的神话传说而定国号为“大足”。
  (3)武则天(今四川广元人)作为古代巴人‘老子’的后裔,传承祖先文化理所当然!
  (4)天府之国是武则天皇帝的老家,老家的人民为了表示对她的“拥护”,便把“大足”年号以地名的形式保留下来。同时认为:“大足”是远古祖先生命起源的神物,无论是本土的道教、儒教还是外国的佛教等等万事万物都应该归附“大足”脚下。所以,后人选择了在大足宝顶以石刻的形式,把佛教、道、儒三教分组统一雕塑成型以示后人;就象‘丰都’鬼城统管三界(阳届、阴届、魔界)一样,都是对巴渝远古祖先文化的永久变相而有效的传承!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2-04
古树情怀

  2005年7月13日近午夜零时,郁山古镇上历经数朝数代,象征古镇文明的千年古黄桷,因遭人为断根破坏,不幸巨大身躯慢慢顺街倒地。古镇民众哀哉!惜哉!在还我古树以生命的呼救声中,媒体曝光,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拯救古树的行动。18日成功实施古树复栽、移栽。千年古树又“站起来”了。古镇民众激动,希望她能在火辣的七月,六月三茯天活下来,并恢复昔日的“槐荫”,给古镇以魅力。
  记者反复间及古树的树龄。当今文化人,素有郁山活字典和地方志学者之称的高仲先生介绍:郁山开发盛早,以产盐闻名于世。在巴族立国前,郁盐即为本地区食盐来源,汉武帝于此置涪陵县,蜀汉及晋为汉发县,北周曾置奉州,随开元13年又于此置彭水县,唐高祖于此置黔州,明万历时更名为郁山镇。明志即将此树列为古树……又据郁山宿儒殷子厚生前所著《彭水县志补遗》有“此树甚古奇,槐荫满庭,非寻常凡木凡树可比也”,“槐非树,而指树下姓”的记载。郁山民间又有三国时张飞路过此树,曾在树下歇脚,说他的坐骑也是拴在这根黄桷树上的,当时的树下人家说也是张姓,并有铭文甚工的“张飞刁斗”传世之说。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谪居黔州时也常来此树下纳凉、小坐。后在乌江边寻黄桷绿荫,造“绿荫轩”,为山谷居所。
  在我能纪事以来,树下就有“槐荫茶馆”,树的高枝上常有喜鹊搭窝,发出“喳喳”的叫声,应和着成群的小鸟的吵闹,仿佛在欢迎树下茶馆的茶客和西来东去的行人、车辆。她是鸟雀的天堂,更是小孩、还是大人的乐园。我常爱爬上这棵大树的一个象“包厢”的树窝吃“欢喜团”,看树下的大马戏。树下边有个黄婆婆油炸摊,用嫩黄桷叶和郁江河特产的五彩、火烧斑鱼炸的黄桷鱼,一分钱吃饱后,再旁听茶馆打圆鼓、鱼鼓筒,金钱板,花鼓唱,听槐书……这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镇人、乡老说此树是千年古树不假,还有说她是纪元前的也不见得是臆测,说她是活古董、活文物,称她无价宝也不算夸张。 <br>这树不但古而且奇,大多数人叫她古黄桷,也有人称古榕树。黄桷和榕同属桑科,榕属半常绿、常绿的高大乔木树种,但她与当地的黄桷和榕有不同之处。据树下古榕楼主郭绍奇老板说她一年发两春,一半是黄桷,一半有气根,木质肉红似榕,一边开花,一边结籽。不久前有位植物学家来武陵山考察树木,在张家界的归来时,路过郁山,无意发现了这古老的奇树是黄桷和榕的双连坐树,而赞叹不已。她虽不能独木成林,但生命力很强,根系穿得宽广,籽常被鸟雀啄食,排出后很快成树,古镇的悬岩陡坎过去都长满了这种浓荫遍布,盛夏给人凉意的伏势树。镇上的人说她是镇树。她确实是古镇最好的历史见证,是古镇的文脉,经历千年以上风雨沧桑磨难。记得,大战钢铁时,她的枝桠,挡住了土高炉,钢铁连派一个叫严为生的人砍这根树的枝桠炼矿,却砍掉了脚趾,又派第二个人砍,那人又砍伤了手指,只好作罢。从此,那树顽强地生活下来,树上树下,不象别的树那样会发生雷击。82年郁山涨大洪水,最高水位离此树三米时,水便很快退去。96年大风,周围的树木被连根拨起或折断,她却安然无恙。就连这次遭劫也是在午夜近零时才慢慢倒下,无人死伤,建筑物也没毁坏,倒下后即降雨三天,复栽和移栽当天没有雨,晚上才下了透雨。真是苍天有眼,下雨为树保湿。倒后第二天,几只松鼠好像在用前短肢抹泪,啾啾的鸣叫,久久不愿离去。人们都说她是“善树”、“神树”,万物皆有灵性,据说树也有记忆。第二天是赶场天,毁树人为掩人耳目,准备肢解处理,招到民众的强烈反对,纷纷以传统方式自发护树,要求严惩毁树人。人群中一位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接受记者采访,呼吁要求让树站起来,根据此树古而奇的身价,应请园林部门的古树栽培专家,用现代科技,请大力神(指重型吊车)来把古树救活、栽起……
  18日,同时进行古树的复栽和移动。古树的一半原处复栽,另一半移栽至离原树百米的街心花园。那几天郁山不断接到国内和国外打来的长途电话询问风水树倒下的原因。有外县的、北京的、上海的,有台湾还有远至日本、美国的一些长者及其儿孙们,负责古树复栽,彭水县城专车前来看古树的人也不少,也惊动了以黄桷树为市树的重庆直辖市。林业高级工程师王云堂一再向郁山人民表示:只要栽后加强管护,按照专家提出的方案办事,古树百分之百能栽活。并告诉记者,该黄桷树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树龄已达千年以上。2003年,彭水开展古树名木普查时,已将此树申报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且登记入档。
  这次毁树、栽树提高了郁山人民种树造绿、爱树之风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学校、医院不少单位和家庭将古树砍下的枝桠栽植空地、庭院、河边。并表示:古树一旦存活,都愿积极捐资,为千年古树立下劫后余生碑,为打造郁山魅力古镇出力。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2-04
郁山古韵 
文 / 都市季风

郁山不是山,而是彭水县境内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很有知名度的古镇。

从彭水县城逆郁江而上,沿着国道319线,经过44公里的行程,就来到了群山环抱的郁山。烈日下的古镇仍然显得很沉静:弯弯的小河绕镇而过,幽亮的石板路笔直延伸,街边的老木楼无声地诉说往事,古镇的人们悠闲地坐在屋檐下,听山风传递歌谣……郁山,像一幅凝固而生动的水墨丹青,静静地展现在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中。

如果不是事先听过介绍,我很难想象,这个小镇曾有过那么显赫的身世。古代,因境内有盐、丹之利,又有乌、郁两江可通舟楫,各族先民先后向彭水集聚。汉武帝置涪陵县于郁山,三国时置涪陵郡,以至唐置黔中道,使这里成为道、洲、县三级治所的要地。

在郁山镇街头,听老人们谈古说今,津津乐道的,大都是郁山的井盐。郁山镇是我国著名的古盐场,巴族立国前,这里就有了一定规模的盐业,大大早于四川自贡的井盐生产。据说世界盐典和《日本盐业志》里,就专门记载了郁盐和郁山古老盐场。郁山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有近10万人汇集于此,形成渝东南最富有、最繁华的闹市。据史载,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郁山有盐井86口、盐灶326座、熬盐锅1006口、产量达1106万斤,所产井盐,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远销两湖两广,号称“万灶盐烟,郁江不夜天”。白天,歪屁股船、蛇船满载着郁盐和燃料在郁江穿梭往来不息;夜里,三百多座盐灶灯火通明,一千多口盐锅里翻腾着盐浪……真是“日有千人携手,夜有万盏明灯”! 

而今天,郁山的古盐井已被封存,繁华的景象已成追忆。1982年,一场洪水带走了郁山半条街的古貌,古盐井只能在条石里唱着古老的歌谣。走在半边街上,不知为什么,一种淡淡的惆怅袭上我的心头:是现代的繁荣掩饰了名镇的风华,还是自然的变迁带给古镇莫名的遗憾呢?

如果说盐业带给郁山的是一时的繁荣,那么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则给小镇注入了绵绵情愫、悠悠古韵。

因盐而兴的郁山虽有“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美名,但是由于处于大山之间,道路十分艰险,在古代仍被视为蛮荒之地,郁山也因此成为统治王朝流放皇室成员和权臣的地方。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唐高祖子霍王李元轨、唐开国元勋赵国公长孙无忌、礼部尚书李林甫、高丽(今朝鲜)知留后事泉南建等先后流放这里。这些达官贵人的到来,为郁山添了几分雍容气度,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遗址。太子坟、状元堡、太级桥、鸡鸣井、南宋鸡冠城、清代黔彭军民厅等,如今都成为人们访古的好去处。

上了年纪的郁山人,茶余饭后最爱谈论的古人是黄庭坚,从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你会听到黄庭坚在郁山的许多逸闻趣事。的确,到彭水不到郁山遗憾,到了郁山不到开元寺去寻觅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踪迹就更遗憾。

漫步走过郁山镇白马塘街,开元寺的残垣断壁出现在眼前。这是黄庭坚写下千古绝句“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地方,这是黄庭坚静心写《与太虚书》的地方。开元寺因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而得名,现在仅存一四合院,建筑面积372平方米,黄庭坚被贬作彭水县令后,就谪居于此。他在寺中作诗、写字、讲学,还自己开凿了两口石井汲水炼丹、浇水种菜,后人把这两口井分别叫做“丹泉井”和“山谷井”。他在《与太虚书》中,称自己为“黔中一老农耳”,表现不记世俗得失、安于“世外桃源”生活的淡泊心境。在与亲友的书信往来中,黄庭坚有五十多处提及当时黔州概貌风物,表达自己对黔州人民的深厚感情。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黄庭坚在戎州(今宜宾)去世,郁山士民追念其遗风,特意在中清河北岸玉屏山麓修建了“黄庭坚衣冠冢”。

在开元寺的东北角,有一座园林,园中有一个八角亭,这是“怀龙亭”。1922年到1924年,贺龙元帅率部驻防郁山镇,他治军严厉、为民除害、爱民如子、热心公益、保境安民。一次,他的一位表兄因为偷了邻里一只鸡,在百姓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严肃军纪,贺龙下令枪毙了这个表兄。当地上八乡的民众深受震撼,自发为其树“德政碑”,碑上大书“德媲宗韩”四个大字,赞颂贺龙的功德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二人一样流芳百世。

从“怀龙亭”出来,信步走上郁山镇沿河老街,明清气息扑面而来。石板街,被行人踩得平滑光亮,街边随处可见的石雕,有着各式精美的模样,似乎讲述着明清时郁山多彩的生活和习俗;木质的房屋、雕花的窗棂、风火马头墙上的奇檐翘拱,古朴中透着沧桑;民居墙脚还有炊灶、花台下,大多藏着刻有几何花纹、年轮花纹、人画鸟喙的汉代古砖,兴许这些古砖铭刻着郁山悠悠历史?

郁山不仅有悠远的文化,郁山的风味小吃也别具风格。这里的小吃保留了土家、苗、汉各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值得品尝:晶丝苕粉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煮熟后的苕粉晶莹透亮、滑软爽口,用于煮汤、凉拌或烫火锅,是上好的佳品;“鸡豆花”洁白、细嫩、鲜美,如果不是服务员介绍,我绝对看不出、也想不到这“豆花”是用鸡肉做成的;阴米稀饭的清香,会诱惑你猛喝几碗,畅快无比,妙不可言。

走进郁山这座巴渝古镇,仿佛是走进一部厚重的历史,这里可以说是黔州文化的发源地,又是渝东南经济的起始点。如今,郁山古韵,已注入了新的旋律,这部厚重的历史,又蕴藏着新的生机。据了解,彭水县已经着手规划建设50米宽的郁山盐都大道,封存的古盐井将焕发容颜,牛提盐水、竹子晒盐、盐锅熬盐等将再现郁山古韵。而新建的火车站、汽车站,将把古镇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曾被历史垂青而又淡忘的郁山,正浓墨重彩,续写它的传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