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29阅读
  • 0回复

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查一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枫雨伊人
 

发帖
3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26
  作者印象
  查一路:安徽作家,《读者》等知名杂志签约作家、千龙网“特约撰稿人”。迄今为止,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随笔类作品。在《散文》、《读者》、《杂文月刊》、《中国青年》、《人民日报》等海内外数百家华文报刊上发表、刊载的作品达两千余篇。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电视散文栏目中播出。
  其作品内容深刻,风格唯美,语言隽永,表述睿智。阅读其作品,既是思想的砥砺,又是情感的交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洞察社会,体验生活;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学会思辨,增长智慧。
  链接中考
  2007年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考了查一路的作品《听泥土说话》。
  品读演练
  走向天性的所在
  查一路
  一位美丽而贤淑的女士坐在我们面前,在一个午餐的聚会中,她显得宁静而优雅。十年前,她有一场心碎的婚变,而如今,她能平静地面对那个伤心的过程。
  曾经深爱的丈夫,一次次背叛了她,终于不能容忍,于是离婚。后来,前夫一次次在商场上失败,终至破产,几近穷困潦倒。走投无路时,他来求她。而她,一次次帮他,为他筹措资金,让他重获信心。如今,那个男人再次在商界风生水起……
  在座的人,忍不住问她:“难道你心里就不恨他?不恨足矣,为什么还那么帮他?”
  “不恨他?恐怕所有的女人都很难做到。”她的回答多少有几分让人意外,她说:“只是他来求我时,那副可怜相,让我看了心软,他并不是坏人,天性是好的,只是迷失了自己,于是,我宽恕了他,进而帮他。没办法,我这人天性就这样子。”
  天性,多么美好的词!它给倾覆以匡正,堕落以拯救。它包容疼痛,宽恕过错,让灰冷新生,使破碎复原。人的天性,深埋在心灵的深层,是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通往天性的所在之路,并非宽阔坦途,许多人因受伤害半途而返,迷失了天性。我们在宽恕的路上跋涉,把爱当作内心的宗教,踏遍荆棘,方可见到天性的一树繁花。
  天性与生俱来,是人精神的胎记。我愿意相信,那个男人天性也是善良的,只是在灯红酒绿的漩涡中迷失了自己,离内心的天性之所渐离渐远。
  《圣经》中有个故事,文士和法利赛人将罪人带到耶稣面前,请求耶稣按摩西法律用石头将罪人砸死。耶稣沉吟良久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用石头砸她。众人闻言,一个接一个羞愧地离开。背离天性的过与错,谁都有可能犯下。
  走向天性的所在,让我们无数次付出了爱和宽恕,就像蓝天接纳了厚黑的乌云,大海包容了顽劣的礁石。铁鞋终至踏破,铁树也会开花。那百感交集羞愧的泪,正是我们播撒天性收获的果。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5期)
  心灵感悟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探讨了人的天性问题,倡导人们“走向天性的所在”,用爱心和宽容去待人接物。文中的女士有着善良的天性,她不记前仇去帮助前夫,相信“男人天性也是善良的”,这是多么质朴、纯粹的思想和做事理念。
  文章通过事例的简述和事理的阐释,引起人们对人的“天性”的深层思考:即人的天性中有爱的情感、有宽容仁慈的性情、更有感化人启迪人的大智慧……
  此外,本文叙议结合较好,语言准确、畅达,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语言修养。
  且读且思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四段的内容。
  2.怎样理解文中“天性与生俱来,是人精神的胎记”一句的意思。
  3.文章举《圣经》中的故事有何作用?
  4.你对“人的天性”是如何认识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
  查一路
  风雪弥漫着北回归线,索尔仁尼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位秉持博爱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本可以在国内享受大师待遇。然而,漫天的冰雪冰封不了苏醒的良知,索尔仁尼琴给朋友写了封长长的信,抨击时政。从此,关押、流放伴随着他的后半生。
  1974年,索尔仁尼琴在妻子的陪伴下流亡西方。五十六岁的索尔仁尼琴刀刻般的脸上,没有忧郁和悲伤,流露的只是悲悯和深邃。
  从互联网上,我看到了索尔仁尼琴离开祖国后的照片。眼镜后面,索尔仁尼琴目光灼灼,有力的手,坚定地握住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笔记本贴在胸前,显示出这位苏联最有良知的作家罕见的意志和决心。
  如果他让良知冬眠,厄运就不会如影相随,然而这样会让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灵魂无法安稳。不知道,那小小的笔记本里记录的是什么,他把它紧紧地贴在胸前。或许,笔记本里就写了“良知”两个字,这是他捍卫的目标,也是他心灵的强大支撑。
  女摄影家蒂肯•肖伯利在二战时期已功成名就。越战爆发,良知让她不安,她要用镜头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战争。四十七岁的蒂肯到了西贡,和部队一起行进,亚热带酷热的天气、单调的食物和长时间的疲惫行军,几乎让她崩溃。蒂肯忍受这一切。她把镜头当做士兵的枪口来瞄准,要击穿那些谎言和欺骗,击穿那些新闻舆论宣传既成定论的腔调。然而1965年10月4日清晨,一颗地雷结束了她的生命,最后她说的一句话是:“我猜到有什么事要爆发了。”
  看着躺在血泊中的蒂肯的照片,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泪,因为我看见了她的珍珠耳环和插在帽檐上的刚刚采摘的野花。她对生命的爱,并不比谁逊色。然而,当她想到战争中成千上万灰飞烟灭的无辜生命,她又把内心的良知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
  没有一个人比塞姆克利丝更为绝望,这位患了艾滋病的南非妇女已求生无门。艾滋病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在非洲,它已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成千上万的人处在病症的折磨中,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向死亡靠近,成千上万的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传播并不了解。而社会舆论尚停留在对艾滋病人不遗余力进行道德谴责的最初阶段。
  然而,塞姆克利丝,这位普通的南非妇女站了出来,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她的良知告诉她,不能再把艾滋病当成隐私,唯一的理由是,这样做对公众有好处,这样可以教育和挽救她的同胞。
  形销骨立的塞姆克利丝坐在沙发上,眼神中流露出忧伤和渴望,身边坐着她健康顽皮的儿子,她让摄影师给她照了张相。一个月后,病魔夺去了她美丽的生命。虽然疾病侵蚀了她的肉体,但是,她始终保有健康的心灵,她的心中有一块圣洁之地,圣洁之地安放着“良知”两个字,连魔鬼也无法夺去。……漫长冬夜,读着这些名字和关于他们的故事,独处于冰冷的书房,我的内心感到了希望和温暖,犹如在黑暗的夜空,看见了彗星划过的光亮。
  良知站立在中间,向左向右,只要想背离良知,都能轻易找到理由。
  因循习俗,依附制度,遵守习惯,阿谀大众,附和媒体,墨守成规,这一切都简单易行,既可以自保,又可以获取优待。然而,那不是一个人内心的声音在说话,往往是游离于事实真相之外的表象在说话,偏离了通往良知的道路。
  甘于混迹大众,听凭众声喧哗,又如何能听到良知的声音?
  我的心里,珍藏着这些名字。暗夜中这些闪亮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所在。他们像永恒的北斗,给我们永恒的昭示。
  唯有心存慈爱和悲悯,唯有舍弃坦途偏向荆棘,唯有坚忍勇毅不惧牺牲,才能找到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
  (选自《读者》2009年第5期)
  心灵花开
  良知是什么?良知是未知世界的指针。一个富有良知而纯洁的人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文中的索尔仁尼琴、蒂肯•肖伯利、塞姆克利丝就是这样的人。
  本文作者没有急于议论人们的“良知”问题,而是连举三个事例让事实说话,这样安排很有说服力。从中我们也不难得出:“良知”是心灵的强大支撑,良知是无私助人的积极行为,良知高于人的生命。然而通往良知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这需要无畏的勇气、正直的品德、吃苦的意志,等等。
  且读且思
  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2.一般人都对自己的隐私保密,为什么塞姆克利丝却主动向人们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11段的内容。
  4.你是怎样看待人的“良知”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油和米
  查一路
  “you and me”,让我们回味起刘欢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嘹亮的歌声,感到十分惬意。倘若把“油和米”放到厨房里,就变成了生活的担子,沉甸甸的。
  “油和米”几个字,将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质量,直观地摆在人们面前。
  我父亲在世时,一直担心我的“油和米”问题。十岁以前,我的工作是不遗余力地往邻家的屋顶上扔石子,兼用一块小木板盖周围人家的烟囱。鉴于我如此没出息,父亲认为我成年之后生活将发生困难。我原以为这只是开开玩笑而已。
  孰料,父亲临终前,把我两个姐姐叫到跟前,对她们说:“我一直担心你弟弟长大后‘油和米’的问题,他当农民,米可以自己生产,油盐钱呢,你们每月能不能提供一点?”我两个姐姐竟然含泪答应。可以想象,这使我受到极大伤害。我父亲关心的“油”,当然不是指“石油价格”;他老人家再有预见性,也预测不到三十年后的油价会高涨。他的所指,是食用油。
  如今,我已是食有鱼、居有楼、行有车(出租车)啦,这样说,并不是我在父亲的预言面前沾沾自喜,说自己多有出息。于心何忍?毕竟当年父亲为我的“油和米”死不瞑目。我只是想说,时代在发展,物质文明在进步,让我这种人也能够把“油和米”当作形而下的问题,不再去考虑。
  类似的故事太多了,不妨讲一段新鲜的传闻。江南山高林密,附近山区有个村子,曾经闭塞、贫困,不但“油和米”是大问题,甚至村民们不知道哪一天是春节。年关将近,村里每天选派一人到山外听鞭炮声,鞭炮震响的那一天,就被当作春节到了。而如今,这个村子已通了互联网。
  不过,在经济大潮的波峰浪谷里,“油和米”的问题也会时时跳出来,骚扰贫民。在肉价高涨的日子里,我所住小区附近的菜市场肉案后面一位黑黑的大嫂,操刀向行人大呼:“我肉好!我肉好!我是黑猪!”吆喝声逐浪走高,问津者仍寥寥无几。
  讨论“油和米”,总有一群人会发笑,这实在是个穷人的问题。没有“油和米”的是穷人;即便大呼我有“油和米”啦,他仍然是穷人。富人耸耸肩、撇撇嘴,对此表态是:“何不食肉嘛?”去年上半年,我给一群大学生上《会展文案》课程,有个奢侈品博览会的案例,其中提到“中国四千富豪,两天出手两个亿”。话音未落,教室里一片骚乱,大学生捶翻了桌子。他们连学费也交不起,为啥另一群人又是跑车又是私人飞机的?此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避而不谈。类似的博览会和数据,比花花绿绿的经济学原理来得直观,他们比我当年
  听到父亲的遗嘱更受伤。在现代社会,毕竟没有几个人满足于“油和米”的温饱了。
  而我倒愿意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在一个竞争社会,一不努力,一不小心,就会不知不觉沦为穷人。传统意义上的“油和米”解决了,新一轮的“油和米”又将成为问题。现代社会,没有一劳永逸的得与失。
  (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04月下)
  心灵花开
  作者巧借歌曲名称引出本文要谈论的“油和米”问题,开篇自然、顺畅。文章结构紧凑、叙议结合较好。作者洞察社会,体验生活的能力较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油和米”问题,细细读来,不无道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仅仅摆问题,消极地发牢骚的浅层,而是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这一对待问题的思维心态也很值得大家学习。
  且读且思
  1.本文开篇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2.作者叙写关于自己的“油和米”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3.第六段中“类似的故事太多了,不妨讲一段新鲜的传闻”一句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倒愿意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请谈谈你对“油和米”这一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走向天性的所在》:1.叙述富有天性的女士不记前仇,帮助她前夫的故事。2.“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精神品质或性情,如温良、耐心、宽容、无私、富有爱心等。这些天然的情感深埋在人的心灵深层,是不会随外在的因素轻易改变的,如同人的“胎记”。3.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背离天性的过与错,我们应看到罪人的天性,不要一味地只作简单的惩罚。要用宽容和爱心唤醒罪人的天性,让他回归天性。4.答案略。
  《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1.索尔仁尼琴如果不从良知出发做事就可避免厄运,但那会使他的灵魂不安,因为他始终富有良知,可见他的行为完全是内心良知的驱使。2.成千上万的人处在艾滋病的折磨中,但人们对艾滋病的预防和传播并不了解,只是一味地道德谴责。富有良知的塞姆克利丝站出来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这样可以教育和挽救她的同胞。3.说明背离良知、丧失良知是很容易的。4.“良知”属于人的精神道德范畴,它虽无形,却能支配人的具体行为。良知像永恒的北斗一样,会给人类永恒的指南。
  《油和米》:1.用刘欢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的主题曲《you and me》,巧借谐音,引出本文要谈论的“油和米”问题,开篇显得自然、简洁。2.首先说明“油和米”问题是个重要问题,其次交代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一般人的自己也能够解决“油和米”的问题了。3.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示例:在当今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拥有“油和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和少数富人比较起来,仍悬殊很大,所以导致新的“油和米”问题(这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了),尽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的确是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