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027阅读
  • 0回复

(百家争鸣)中化文化的特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中化文化的特质
在“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刘梦溪
什么是文化?通俗地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生活方式的内涵很宽广,有的属于文化的物化形态,如族群分布、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包括农业、手工业、渔牧业,或跟山有关系,或跟水有关系,也就是跟土地的关系。它们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构成。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生活,这个环境也可以叫做文化环境。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生活方式。除了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艺术和美学、伦理道德、哲学等等。我们每天都跟“文化”打交道,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但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文化,呈现出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况。

今天真正意义的北京人已经很少了,北京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尤其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很少见到道地的北京人。所谓道地,至少是三代或更多代以上,自曾祖、祖父就出生并生活在北京,父亲和他本人也出生在北京。这样的北京人,有的还保持有旗人的老北京色彩的生活习惯,比如早晨起来一定要泡一杯酽茶,一般是花茶,晚辈对长辈称呼,不能称“你”,一定称“您”,很严格,否则长辈会不高兴。

但如今的北京已经不是这样了。人群多样化了,除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八方来客,还有国外的四海宾朋。礼仪方面,也很少见到老北京那样严格的礼数了。文化成了多元杂交的文化,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的综合。比如饮食,京城的南方餐馆很多,如川菜、粤菜、淮扬菜、杭州菜、上海菜等等。还有西餐馆,日韩料理。纯粹的老北京风味很少。这些现象,给我们以启发的是,现代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中华文化”也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由于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发生”的研究,大家逐渐认为,“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源。二者在发生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由于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出海口通畅,“长江文化”已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至少,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完全的。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在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自古以来,黄河和长江这“两源”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直至唐宋元明清,一直占据主流。另外老子、庄子的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倾向于“自然化”,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孟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讲孔孟是社会化的思想,所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老庄所面对和解决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主张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弃绝任何目的性的刻意人为,而以随顺自然、崇尚自然、自然而然为旨归。

除了孔孟代表的儒家、老庄代表的道家,还有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南北社会,一直影响到后世,今天仍然存在。道教是自然宗教,没有一个固定的主神,将老子视为教主,其实是很大的误会。老子与道教本无关系,但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道教的主张颇为相近。但老庄思想和道教不同。道教是有组织、有仪式、有信徒的宗教,道家则是哲学。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自印度传来,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佛教势力很大。佛教试图解决人生的痛苦特别是生死问题,给个体生命以精神的出路。佛教内部有很多宗派,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直至演化出禅宗,主张通过自修达至精神的超越之境。禅宗这一派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密切,而佛教民间化的方面,则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的精神信仰。

在中国文化里面,除佛教、道教之外,儒家也一向称为“儒教”。需要解释的是,“儒教”的“教”,不是宗教的意思,而是教化的教。古代的官员,一般都负责一方的教化。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有你无我、互相排斥、水火不容,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在此,可以见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因为自汉以来,儒家一直占据主流思想地位,如果不是儒家的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关系,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寻找机会发挥治国的才能。而才能和机会的获得,需要经过修身。逻辑上讲,个人的品德修养好了,家庭才能和睦,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若此路不通,道家、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慰安。所以古代的士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由于儒家思想的包容,“中化文化”滋生出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即使偏远地区,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人才鼎盛,可以看到多民族竞争并立的局面。唐朝与东西南北各族的交流交往非常频密,和中亚文化互动频繁。唐朝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和很多国家的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和日本的关系也很热络。因此“中华”,是个大包容的概念,“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包容性。

讲到“中华文化”的特征,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两年前,在伯克利大学举行的中美文化论坛上,最后一场是关于中美关系展望的圆桌会议,我阐述了这个观点。我说,中国绝不是世界的威胁。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威胁过他人。汉朝时候国力强盛,把一位美丽的才女王昭君送到了北方寨外的边族。正值唐代盛世,把一位身份高贵的公主嫁到了西藏。在最强大的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需要了解历史的中国。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