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60阅读
  • 0回复

(文化比较)中美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比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去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南山教育局组织的海外培训。南山区中小学、幼儿园一行31人前往美国马里兰洲陶森大学(TOWSONUniversity)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海外培训。
  我没想到能在五十多岁即将退休的前夕走到地平线的另一边一拽现代大学生的风采。我十分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于是我把它比喻为“流光溢彩的人生盛宴”。
  一个月的行程归纳起来……
  各小组研究的课题有……
  这些可能有些肤浅,可能有些偏颇,但一定是我们真实的、原生态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中美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比较”是姜老师给我拟定的,我觉得话题大了,因为我对中国文化就没吃透更不用说美国文化了,一个月的时间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管中窥豹。但我对比较二字感兴趣,因为我们在美期间常用这种方式看待所见所闻。
  下面就把自己对中美两国作比较的一点感受和大家交流。
  社会文化之比较:
  1.生活的质量——
  从香港出发,飞机颠颇12个小时,着落在旧金山又译圣弗朗西斯科或三藩市,它是美国西部重要的海港城市,金融、贸易和文化中心。地处加利福尼亚州西北部,太平洋和圣弗朗西斯湾之间半岛的北端,三面临海。常年恒温在18-20C度左右,远处的山一片黄,不负“金山”之盛名。天空蓝白相间,没有一点杂色和我们每天见到的天空相比不像自然天成,而像是人为着色,这让我对“美国的太阳比中国圆”的说法有了新的想法。我们乘座巴士行驶在他们30年代修建的高速公路上,看着水泥路面,层叠交错的立交桥感觉有点像在广州,但与广州不同的是车虽多可空气里没有浑浊的废气,没有黑色的尾气,车道上绝对没有行人,只有汽车有序地行走着,我想这么好的交通环境谁不敢开车!(我是个水货司机)我们下榻的酒店假日酒店,临街靠海,布局简单、大气,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可以说像这样舒适、悠闲的生活环境是我多年来梦中的追寻……
  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到处是人头攒动,行色冲冲。静心想想这种外在形式的差异反映出两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差异:美国人的生活可以用富贵与朴实来形容,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生命里,而我们生活在紧张的拼搏之中。
  2.重视学生的层面——
  美国人认为重视学生就是重视教育,他们的体制是老师是服务于学生的,领导是服务于教师的。在美期间我们参观了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部的门前挂着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口号,为落实这个口号他们就有了年考制度,考试中不合格的孩子由学校提供费用让孩子补习,直至过关。
  我们在美国期间虽然是暑假,培训机构还是安排我们参观了:RodgersForgeelementaryschool,DumbartonMiddleschool,ParkvilleHigkschool,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参观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①变化中的布局。几所学校学生的活动场地顺应原来的地势而筑,有坡度,有层次,有变化,不像我们的学校单调刻板地非要把它填平、推倒使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我想在动态的环境里孩子的兴味更盎然。
  ②刺鼻的消毒水。他们和我们一样利用暑假进行校园整修,除整修外还对所有的公共设施进行消毒。这种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的举措我们的学校为何目前还就想不到呢?
  ③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在美国这个富得留油的国度里,中小学的教科书竟是循环使用。一批孩子用完之后,学校有专门的人将孩子在书上做的练习仔细檫掉,再留给下一批孩子继续使用。这不成文的规矩正在逐渐形成传统。因为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学生,我们的课桌椅,书纸笔都是用树木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钱是自己的可资源是社会的,地球是整个人类的。
  ④一组词语。在参观小学我们看到墙壁上悬挂的一组组词语:respect(尊重)trust(信任)caring(关心)loyalty(忠诚)responsibility(责任)reliability(可靠)fairness(公平)tolerance(宽容)honesty(诚实)attitude(态度),这些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道它是人类文明的精髓。聪明的美国人把这些词语分解开来,分别挂在礼堂、餐厅等学生集会的地方,让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渗透在他们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请大家看一所学校的“毕业旅行规则”:一、同学们应自重并尊重别人……二、同学们应表现出责任感……三、行为准则……四、其他规定……这个规则突出了礼貌、负责、尊重和诚实的精神,其中有这样的一句:“做为一个负责、尊重、诚实的学校一分子,以下行为绝对不允许”这让我很感动,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要求学生之前先认可他,尊重他,冠以他“为一个负责、尊重、诚实的学校一分子”,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沟通呢?
  环保的理念,做人的理念就这样春风化雨般地浸透孩子幼小的的心灵。这种对学生的重视和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空泛口号相比要深沉得多,实在得多。
  3.再看《谁是最可爱的人》
  到美国不参观白宫,国会山,华盛顿纪念碑,韩战,越战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美国自然博物馆等举世闻名的景点,肯定是个遗憾。因为它们是美国人权和自由,文化和精神的代表,用肯尼迪总统的话说:“我确信,当岁月的尘埃越过我们的城市,我们,将被怀念;不是因为战争和政治的成败,而是因为我们为人类精神所作的贡献。”
  白宫于1792年至1800年期间兴建,在这两百多年间一直是美国总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有人说,美国的历史因这些卓越的领导人而幸运。9·11事件后,保安系统十分严密,我们没有办法入内参观,大家只能在花园外眺望这座象征着权力,左右着世界一举一动的大房子。可能是颜色的关系,白房子给我的感觉不是豪华,而是明亮和庄重,还有一些难以接近的COOL。
  位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著名的韩战纪念碑和越战纪念碑。这两场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战争,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记忆深刻的战争。美国人在这两场战争中死伤很多,中国人也死伤惨重。这两场战争还标致着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时代关于美国的所有认识。幼小的我们心中懵懂地形成了“朋友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个人生哲学。我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心中涌动的仇恨,更记得我和我的同仁们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分析松骨峰战斗那血淋淋、触目惊心的场景时,传递给学生的是爱憎分明的情感——仇恨在我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当我站在韩战纪念碑前看到十九个美国步兵携带着不同的装备,表情各异,在寒风中向一面美国国旗迈进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课文里描写的“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的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至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画面。我此时的心情,有点困惑,有点麻木,有点伤感……
  我伤感地想:如果说,很多战争的起源都是政治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点燃了普通人之间的仇恨,真的太恐怖,太残酷了。(马里兰洲议员演讲)
  现在我想,如再教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一定要引导同学们和我一起祈祷:让仇恨如春水东流,让和平如松柏常青!
  于是,随处可见的教堂越来越吸引我,它就被我视为一块“静土”。其实,我不懂宗教,可一旦步入其中心里总能多多少少感受到一分宁静和支持,。也许它就是为人与人性抗衡提供一些支点和力量,所以人能和它产生共鸣。
  以上的观点并非想表达“那边风景独好”,只是希望我们能在比较中鉴别,在反思中革故鼎新。
  4.有些许骄傲——
  身为中国人行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也没有陌生感,因为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华人,因为我们深圳、上海的现代化建筑一点也不逊色他们,因为商店里的物品有80%都是中国制造,因为我们一群人撑着阳伞的人不时会赢得他们的微笑,或伸出拇指夸我们聪明、好主义。
  培训期间给我们授课的有政府官员、校长和一线教师,通过他们讲的美国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许多做法我们都已经再做了,(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全盘照抄美国的)可美国的教师队伍没有我们稳定,因为他们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报酬和其他职业相比不理想。他们中学老师年薪4万美金,寒暑假没有报酬。一个老师的工作情况不仅要让校长满意,还要让PTA(家长委员会)组织满意,老师的压力也很大。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的“尊师重教”保护伞的庇护下生活得挺滋润。
  这次培训我们小组的课题是“汉语教学在美国”于是我们就在这方面多关注了一些。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工作人员的介绍,以及我们查阅的资料得知:汉语已经成为美国人继英语、西班牙语之后人们在家中讲的第三大语言。美国的正界人士因中国的崛起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认识到改善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华人社会在美国日益扩大对汉语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也吸引着美国学生学汉语的热情。所以,美国有许多洲都制定汉语教学计划,推出汉语课程。他们现在紧缺的是汉语师资,课堂上讲到这一点时老师会幽默地向我们发出邀请。身在异国他乡,亲耳听到他人对我们母语的肯定真有说不出的快意!
  为完成我们小组的作业,在培训期间我看了许多相关资料,可我更感兴趣的是美国汉语教学的课堂,下面就选择一、二和老师们分享。
  汉语教学之比:
  1.阅读教学
  《荔枝蜜》课堂实录——
  教师课前准备:
  现在做:
  开机。
  今天的学习目的:
  1.新课文的作者
  2.预习新课文
  3.新课文的讨论
  家课:
  预习的练习1、2、3题
  学生问题反馈:
  第一组:
  作者是文章里的“我”吗?假如是,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
  理由:文章提到热情的“同志”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
  “温泉公社”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意见各持一半。
  第三组:
  我们上一课学的《丑石》,贾平凹用的是咏物抒情的方法来写散文。
  这课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吗?假如是,为什么题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组:
  我们的感觉杨朔好象在写游记,而且,好象他很悠闲,
  有点像林语堂的风格。他这篇文章究竟想说什么,好象不仅是赞美蜜蜂。
  讨论后各小组的报告:
  第一组:
  荔枝蜜是一个象征,象征生活像蜜一样的甜。作者是通过写荔枝来赞颂创造蜜一样生活的劳动者。
  不用《蜜蜂》做题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歌颂的是新生活,蜜蜂只是创造新生活的手段。
  第二组:
  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讽刺的政府。
  第三组:
  杨朔这段时期写的散文都很假,是有意赞美政府的领导有方,跟林语堂、梁实秋他们那种悠闲、舒适、小资式的散文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组:
  他的散文写作方法比较千篇一律,没什么变化。不如贾平凹的散文变化很多,没那么单调。不过他是否有意这样写,让大家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呢?比如我们学过欧亨利的小说,他的结尾都是一个风格,也没人说他单调、闷啊!
  教师小结:
  “色调”——读者从作者的文章中看出来的思想和感情。
  “感情”——作者试图呈现给读者的思想。
  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并不陌生,随着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许多老师都在采用这些形式,但是这堂课的精彩在于内涵的丰厚,这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我想,我们的课改到了今天应该朝内涵发展。
  鲁迅小说单元作业展——
  这位老师在教学前先给学生放一辑电视片,“内地作家介绍”鲁迅的部分,这部片子既有学术性,又有娱乐性,像凌锋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影组跟着鲁迅生平的足迹实地拍摄的,加上华东师大,台大研究鲁迅的教授评论,所以对鲁迅及他的作品评价比较立体,多元,不象“旗手”“先锋”这种标准答案式的评价。
  然后就采用“发现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最后的作业,根据课堂讨论,挑选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写一篇论文。
  现摘录部分学生小论文
  ①问题:《社戏》里面,为什么“我”在过去的20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10年是绝不看”,而后10年“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发现:鲁迅用“戏”来代表“文治武力”、“国家大事”,也就是国家政治。“前10年”还在清朝的时候,国家政治根本没有他参加的机会和环境,所以“绝不看”。而后10年,鲁迅曾经在北洋政府当过小职员,看到政府里面的腐败,军阀混战,跟他讨厌的戏台根本没有什么两样。即使当一个“看戏”的人,都“没有看出什么”就只好“走”。整篇小说其实是反映了“我”对旧政治和旧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厌恶以及对中国未来清明政治的憧憬。
  ②问题:《孔乙己》里面的“短衣帮”和“长衣帮”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发现:作者用衣服的长短来代表地位,也代表占有利益和拥有传统的多少。衣服越长,占有社会的利益和拥有的传统就越多。然而,衣服仅仅是一个形式,假如相信形式可以代表实质的话(没有穿长衣的资格却自己穿起来),就会陷入孔乙己那样的悲剧当中。
  ③问题: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农村人?但是,为什么他又喜欢农村小孩?
  发现:在鲁迅笔下,农村人的形象没有几个正面的,不是反面人物就是悲惨的正面人物——其实跟反面人物也差不多了;或者是像“圆规”那样可恶自私的人。但是,农村小孩就不同了,他们会钓鱼、会放牛、会玩、会划船、会偷豆、会看瓜、足智多谋……都是非常正面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把中国的希望都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即使一向是反面形象的农村人,只要他们年轻,都有希望;但,假如他们长大了,就不行了。
  ④问题:鲁迅在这三篇小说里面用了哪些借代和象征?
  发现:用“老旦”代表像慈禧太后那样的封建势力的坚持者;用“戏台”上面的武生、花脸、小丑等代表当时中国政坛上的混乱情形;用“路”代表中国的社会改革之路;用“老屋”代表要抛弃的旧传统;用“高墙”代表空谈理想的知识分子跟社会大众的隔阂;用“衣服”代表阶级;用“希望”代表无法实现的空想;用孔乙己“欠债”来代表深受传统毒化的旧知识分子是无法成为改革社会的先锋,只能欠大家的债。
  ⑤问题:“我”在《社戏》里面描写的故乡的色调是非常活泼正面的,为什么在《故乡》里面描写的故乡的色调如此灰暗?
  发现:《社戏》里面的故乡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故乡》里面的故乡反映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的不满,相当灰暗,而且灰暗到要跟它彻底决裂的地步,把希望留到下一代和将来。
  我情不自禁地喊出:Wonderful!我被这些文字震撼了。
  我为美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喝彩!我为中国文化流传深远喝彩!
  教书三十载,这些课文不知教了多少学生,可从来没有获得这样颇有特色的小论文。为什么美国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某些点上不仅比中国学生深刻,而且宽度超过我们的教参!原因固然多种,但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形式的单一,评价制度的机械、刻板都是扼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因素。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我们的课堂规矩有余,尊重不足;拘泥有余,活泼不足;知识训练有余,思维训练不足。
  2.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我们许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感到棘手的问题,都觉得缺乏训练形式,缺少系统的指导性地专业书……美国旧金山林肯高中的几节作文课,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写启发。
  训练的题目是某届“圣陶杯”高中组命题:《分寸》《沟通》
  奖励:获奖者这门功课就是A。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首先给十分钟随便聊,看看这两个题目可以写什么。其次,依次发言,一位记录员记录;讨论黑板上写的内容那些是“有潜在的意义可以深入讨论形成文章的”?;圈出你感兴趣的内容并摘抄。最后复习记叙文、议论文要求。作业:决定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中心是什么?
  第二课时:首先口头报告昨晚作业,其他同学准备记录别人好的论点,好的情节,好的例子,看看能不能实行“拿来主义”;其次,发两张表,一篇文章让学生评价,从而明确怎样写好记叙文。作业:写初稿。
  第三课时:首先,复习议论文的要素,明确写议论文的目的——只有能引起议论的主题才能成为议论(太阳从东边出来,就不可以成为议论文)。然后,拿出议论文评分表和范文给大家评价。最后,老师要求,如何参照给他人的评估修改自己的初稿。作业:修改初稿。
  第四课时:每个同学再次得到记叙文、议论文评分表,各找一个同伴互评。评好后把评分表交给同伴,并讨论修改的办法。下课时,每个同学要把别人的评分和自己的作文订在一起交上来。
  学生作文最后得分是老师的评估分加上他给同伴评估的分,以6:4的比例折合。
  这种做法是不是作文训练最好的做法,我不感说,会否导致千人一面的八股文,也难讲。但这起码是人家用心在做,而且做得如此细致。再说,他的做法始终把阅读、表达、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便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明白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都是一样的,不好的文章才有不同的不好之处。
  以上事例让我觉得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即在教育实践上我们其实是在千方百计地培养会应对升学考试的学生,而美国是重在培养善于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学生。我们公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真正的实践是相背离的。他们是在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而我们是在培养会考高分的机器。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老师们一定还有更高深地见解,望我们互相交流。
  总之,这次美国之行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窗,打开了另一道门,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独具风采的景象,领略了另一种大放异彩的风流。
  我由衷地感谢我们的社会,感谢南山这片热土,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如此壮丽的事业,感谢这样精彩的人生!
  美国之行在我心目中的美好还在不断延续,并且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愈久弥香……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