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33阅读
  • 0回复

(当代理论)王离湘:文化的魅力、活力、实力、竞争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一

    从文化的概念解读文化的“魅力”
    (一)学术界关于“文化”的界定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文化的概念纷纭,莫衷一是。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上的正式出版物中对文化的定义就有160种之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又让人捉摸不定、难以言表,这大概也是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文化”这一词汇并赋予其内涵的国家,中国是“文化”二字的鼻祖。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文”字,本义是“纹”,即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则是变化之意。所以“文化”本身就是美的。“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据学者考证,《易》的产生当在五千年前。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我国古代的文化与武力相对应,有文治教化的含义。梁萧统曾有注:“言以文化辑合于内,用武功加于外边也。”
    16、17世纪欧洲文字中使用“Culture”(文化)一词时,最初的含义是耕种的意思,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寓意培养禾苗树木,后引申为人类心灵、知识、情操和风尚的培育。
    中国虽最早提出了“文化”二字,但最早把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并为文化定义的却是西方。西方文化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萌芽阶段。特别是英国的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科学”一词,并为文化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这在英语世界里是最早的。文化学的建立则始于本世纪初。曾获诺贝尔奖的德国化学家奥斯瓦尔德1909年发表了《文化学的能学基础》,首次提出了“文化学”一词。
    尽管中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源远流长,但文化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却是近代以来的事。从戊戌维新开始,中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上世纪30年代止,形成了文化研究的第一次热潮。建国后,文化学在国内中断多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起了第二次研究热潮。由此可见,文化学既是时代变革的反映,也是推动时代变革的声音。
    经过国内外的研究发展,世界各国关于文化的概念在众说纷纭中逐步汇流。目前占主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的定义。即把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国内外各种辞典大都采用了这一概念,我国学术界和官方也延用了这一概念。
    这里再区分一下“文化”与“文明”。文明是与文化有关的重要概念。文明与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主要区别:
    ——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上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其范围和成果较之文化所规定的界限要狭窄些。
    ——从性质特征上看,文明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只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文化先于文明而存在。
    ——从语义学上看,文化是中性词,它本身并不表示先进或落后,而文明是褒义词,它与野蛮相对立。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2.文化的内涵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文化可视为一个包括诸多子系统的大系统。其基本构成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大子系统。这三大子系统下面还有更小的子系统,各自又包含着诸多复杂的要素及其功能。具体说来,物质文化子系统包括:
    ——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
    ——人们运用生产力改造自然、进行创造发明的物质生产过程;
    ——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产物。
    制度文化子系统包括: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
    ——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
    ——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种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精神文化子系统包括:
    ——人们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如教育、科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字、医疗、卫生、体育、宗教和文学、艺术等;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满足生活需要的方式——生活方式,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等;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
    3.文化的基本功能
    文化具有认知、教化、调节、凝聚、审美、沟通、传承、娱乐、控制、满足等10种基本功能。
    ——认知功能。文化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创造出文化,完成人类认识的一次次超越。文化艺术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工具。
    ——教化功能。就是通过文化形式、运用文化手段,去教育人、改造人,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员。
    ——控制功能。文化的控制功能表现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导向、规范、指挥作用。
    ——调节功能。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人自身的情感和理智的矛盾。文化不仅在调节人与外部的矛盾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调节个人的精神状态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凝聚功能。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共识、保持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统一的功能。文化的凝聚功能,一方面表现为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或抗拒排斥作用。
    ——审美功能。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审视、感受世间万物,并得出美、丑、善、恶等等的看法,这就是人类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文化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与审美享受。
    ——沟通功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语言、文字、绘画以及现代社会的报纸、电影、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载体,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工具。
    ——传承功能。历史传承就是通过记录文字、储存记忆、考古文物等各种文化活动来实现的。
    ——娱乐功能。文学艺术、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可以使人放松身心,开阔眼界,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满足功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概括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五个层次大多可以通过文化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的需要等等,更是文化意义上的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1.概念
    总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地位
    ——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之魂。文化是一种生活符号,是民族精神的演绎与传承,正是绵延5000多年而不衰的优秀历史文化,滋养和鼓舞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昭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注入了活力。古代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至今发挥着社会秩序稳定器和民族精神粘合剂的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文化与人民的关系看,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愉悦人的精神、抚慰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要更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讲究人天相和、人人相和、人自相和。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内因。
    ——从文化与党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我们党是靠文化起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进行了思想准备。我们党历来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今天,我们党更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文化与国家的关系来看,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美国靠以“三片”即土豆片(麦当劳等快餐)、影视片(好莱坞等)和电子芯片(网络、手机等)代表的美国文化征服了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但在文化的世界影响上还是一个弱国、小国。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与经济大国相称的文化大国地位,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3.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围,也就是我国官方所指的文化范围,在人类精神文化子系统中居于核心和主体地位,它包括四个层面:
    ——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核心价值体系;
    ——知识形态的文化,如书籍报刊杂志;
    ——人文意义的文化,如文学艺术;
    ——文化组织的文化,包括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党报党刊、社会科学、文联、作协等文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所管理和从事的文化。
    4.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这种性质体现为“两个性”、“三个定位”、“三个体现”、“五个标志”。
    ——“两个性”,就是党性和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讲,“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三个定位”,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准确定位。“民族的文化”是从当代世界的范围和角度,对我国文化总体地位、基本风格的定位;“科学的文化”是站在世界先进文明的高度,对我国文化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定位;“大众的文化”是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我国文化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基本定位。
    ——“三个体现”,就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三个方面。
    ——“五个标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
    5.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2”、两个“3”、一个“4”。
    ——两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力求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时代精神,倡导主旋律,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坚持“二为方向”必须坚持文化发展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坚持文化建设服务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研究中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促进艺术创作中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对促进文化繁荣,促进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具有重要作用。
    ——两个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两个业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即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把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多年来,我们在认识上的一大突破就是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手抓,两加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靠政府,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靠市场,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手抓、两加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和基本方法。
    ——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为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三贴近”原则是文化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文化工作者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贯彻“三贴近”原则,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创作源泉,歌颂他们的伟大创造,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
    ——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体现的是“向新看”的思维;“面向世界”,体现的是“向外看”的思维;“面向未来”,体现的是“向前看”的思维。“三个面向”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四个作用:即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四个作用,是从文化的十个基本功能中提炼出来的,是对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公民思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关于“四个以”思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
    6.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建设文化强国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支撑。作为我省,就是要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我省文化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推动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2012年2月省委八届二次全会对建设文化强省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12年5月,刘云山同志在河北调研时,要求我省在文化建设方面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方面创造经验走在前列,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方面创造经验走在前列,在培育人才队伍、创作文化精品方面创造经验走在前列,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创造经验走在前列;2012年9月2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关于推动我省文化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实施方案》,11月5日省两办正式印发了这一方案;省委八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文化建设突出抓强省”的要求。这一系列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关于推动我省文化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提出“五强”要求,就是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力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强、公共文化服务力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强、文化精品影响力强。2015年,文化建设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十名,骨干文化企业在资产规模、经营收入、利润水平等方面进入行业十强,把河北建设成为文化强省。这是我们的文化使命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
    7.任务
    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概括为“123 321”:
    ——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两个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三个主义: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三个倡导: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两权: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一力:即提高引导能力。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概括为“11414”:
    ——一个基本任务:即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讲的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
    ——一个结合: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讲的是公民道德建设遵循的根本原则。
    ——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讲的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个弘扬: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时代新风,讲的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四个载体:即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概括为“11131”:
    ——一个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一个坚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一个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个自我: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一个主旋律: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概括为“223111”:
    ——两个推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两个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三化: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一个融合: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一个扩大: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一个营造: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从“文化体制改革”的概念解读文化的“活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洋溢着改革创新的氛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进一步宣示了中央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他强调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中央关于改革的总体要求,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主要靠改革。只有通过改革革除了束缚和阻碍文化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障碍、机制障碍,才能充分激发文化单位的创造活力,调动全社会的文化创造积极性,推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概念
    文化体制改革由文化、体制、改革三个词汇构成。从中央的要求来看,文化体制改革是影响文化建设全局的工作,其内容并不仅仅限于字面的意思,虽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文化体制改革涵盖的内容却是十分宽泛的。从“文化”来说,它表明的是改革的主体,包括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体制”来说,它表明的是改革的内容,实际上既包括体制也包括机制。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体制既包括文化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体制,又包括文化企业单位的根本组织形式和身份性质。机制既包括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又包括创作生产机制、市场营销机制等。从“改革”来说,它表明的是改革的方法,实际上既包括改革也包括创新。创新是具有渐进特点的改革,改革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创新。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是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根本要求,又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2003年国家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文化体制改革既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又落后于教育、科技等社会领域的改革,是改革工作的最后一块堡垒,既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又具有特殊性。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随着高新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随着国际间文化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文化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显,文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滞后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有着深刻关联的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党和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关系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关系全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的发挥,关系文化事业的全局与长远。因此文化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不可逆转。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
    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为综合性试点地区,35家新闻出版、文艺创作演出、文化企业单位具体承担试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2004年、2005年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试点单位通过转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投入市场竞争。2006年全国试点总结了成功经验。2007年文化体制改革将由局部的试点探索期进入全面启动的战略期。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和文化服务职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任用;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内容创新,使原创性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央的总体要求对文化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中每一句话都切中文化工作的职能任务,为文化系统的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中发[2005]14号文件在总结改革试点单位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改革需要把握好的五个关键问题,保证了改革工作有效推进。概括讲就是五句话: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前提,必须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的自觉性;体制机制创新是改革的重点,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健全宏观管理和搞活微观主体结合起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必须着眼于发展制定改革的政策措施,以发展的成效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重点突破是推进改革的基本方法,必须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推动改革全面展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是改革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具体到文化系统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将文化单位分为三类进行改革: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着力点,强化政府主导,加强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能力;对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体现水准的艺术表演院团,以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一般性艺术表演院团和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着力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转企改制工作。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目前,从全国来看,经营性文化事业转企改制全面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一般出版单位、电影公司、电视剧制作机构等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普遍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已完成了“整合现有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在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下,实行统一执法”的改革任务。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显著成效,注重法规建设、规划制定,充分发挥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正在逐步确立。
    从我省来看,全省169家出版发行单位、223家电影制片和发行放映单位、92家文艺院团、4家新闻网站全部完成转企改制;省、市、县1400多家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创新进展明显;11个设区市和172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现广播、电视两台合并;河北电台、电视台和各市广播电视台全部完成制播分离;整合广电网络传输机构,形成全省一张网;省、市、县三级党报党刊实现宣传经营两分开;2012年底,河北演艺集团、河北影视集团完成了组建,初步建立了企业管理运行制度,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五)当前及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
    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统一、市场取向与政府扶持相统一,进一步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推进重点改革工作向纵深拓展。对河北省文化厅而言,在“面”上主要是抓好四方面任务:一是进一步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这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只是有个别县存在改革不到位的情况,我们将加强督导,确保尽快完成。三是继续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四是以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国有文艺院团仍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是省文化厅的中心任务。今年6月13日,文化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进入空前的政策利好时期。《意见》在转制院团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及时回答了转制院团如何深化改革、怎么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意见》鲜明提出,要促进转制院团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这实际上确立了国有文艺院团下一步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虽然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已顺利完成,但离建立真正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去较远,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仍然较弱。为此,《意见》将“促进转制院团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鲜明提出,转制院团要努力提升创新能力、演艺产品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知识产权经营能力,强化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创新,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的经营者选用机制,努力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对于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的大型转制院团,要从中择优确立国有演艺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试点单位;对于中小转制院团,积极提供融资担保等扶持。《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长期的、符合演艺企业特点的扶持政策,在财政扶持方面,将转制院团纳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范围,并把实现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财政扶持的重要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演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演艺基础设施建设。《意见》还提出,支持一批重点文艺演出院线企业发展;鼓励各类资本依法投资演艺业,鼓励建立演艺企业集团、行业联盟等组织;推动建立演艺企业测评体系,推进演艺市场主体评价。为解决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稀缺的难题,《意见》提出,“5年内完成对全国转制院团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分批次培训”。 目前,省文化厅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我省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具体意见,争取尽快出台。
    在加强对全省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指导同时,在“点”上突出抓好河北演艺集团和改革发展。为推进省直文艺院团改革整合资源、提升效益、做大做强,我们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团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了整体改革方案,对有市场发展基础的省河北梆子剧院、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省杂技团、省承德话剧团、省心连心艺术团和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河北画报社8家事业单位,以其资产为基础,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河北演艺集团公司。目前已完成注册,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已经任命,其他岗位人员正在配备。为把河北演艺集团打造成为河北演艺产业的航母,我们谋划提出了“五个一”、“三个三”的发展思路。
    ——五个一:一是坚持一个理念,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二是贯穿一条主线,即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演艺集团的发展,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三是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效益为中心,要把经济效益放在核心地位,通过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四是借助一个动力,即体制改革。要用改革统揽演艺集团的发展全局,把改革作为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和动力,自上而下想改革、谋改革,向改革要效益,做到体制改革、机制完善和制度健全不停步。五是明确一个导向,即以市场为导向。所有的演出、所有的文艺产品都要靠市场来衡量、来检验,生产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产品,叫好就是有社会效益,叫座就是有经济效益,要有良好的票房收入。
    ——三个三:一是积极探索与认真遵循“三个规律”,即文化艺术生产规律、文化市场经济规律、文化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二是建设“三支队伍”,即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文艺工作者队伍。三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由生产传统文艺作品向生产文艺精品的转变,由文艺精品生产向文艺产品的转变,由文艺产品向传世之作的转变。



    从“文化事业”的概念解读文化的“实力”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体制上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把文化分成了两块,一块叫公益性文化事业,一块叫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政策支持不同,发展目标也不同。按照事业、产业二分法,文化事业在文化建设中占有很高的份额,文化事业对于培育人们的文化意识、文化消费习惯也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省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丰硕成果,但与先进省市还有不少差距。要提高我省文化整体实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一)文化事业的概念
    文化事业本身也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泛指整个文化,如我们通常使用的“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指发展整个文化;第二层次是指与文化产业相对的整个文化事业,具体包括公益文化和准公益文化,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其他投入(包括社会基金会、社会捐赠等)为辅,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生活需要,不是为了盈利;第三层次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所谓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独立的社会组织。具体包括:文化体制改革中保留事业性质的艺术表演团体,地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学艺术、文物研究单位等。文化事业单位既不同于文化行政管理机关,也不同于文化企业单位,其资金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没有创利税任务,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公众。
    文化事业存在的全部价值在于为人民大众服务,从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这就又引出了文化权利的概念。文化权利作为一种基本权利,是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平等的公民权利。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公民的文化权利一般有四个方面:
    ——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在政府兴办的文化设施中,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公民可以免费享受其提供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场所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不仅要为公民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而且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
    ——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在各项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活动中,公民不是被动者,不仅是欣赏者,而且是直接参与者,公民完全自由地根据个人的爱好,根据本人的审美需求,选择项目进行参与,抒发情感,展现才能。
    ——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公民不仅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许多人特别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们,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行着新的文化创造,提供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体现着文化主体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公民创造的文学、艺术、科学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最体现这种权利的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当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这一要求,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着眼于我国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文化权利。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事业的主体,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基本思路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性”原则。
    ——公益性原则。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和由市场提供的服务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共文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公益性的,它不是一种投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完全由政府承担费用的服务。另一类是政府承担了部分费用,需要消费者负担一定费用的低收费服务。
    ——基本性原则。文化需求分为基本性需求和多元消费性需求两个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的是人们的基本性文化需求,即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如公共阅读、获取时政信息、参与文化活动等基本权利。这类需求关乎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关乎公民的生活质量,关乎民族文化传承和主流价值观形成。这类文化需求是不能完全靠市场和个人来解决的。反过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不可能满足不同公民的所有文化需求,这就由市场提供的多元消费性文化服务解决了。
    ——均等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从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讲,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应该向公众均等地提供基本同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论区域、城乡,不论贫富、身份,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便利性原则。为了保证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的文化服务,必须保证这种服务具有最大程度的便利性,文化设施的兴建、文化场所的使用、文化消费价格的制定都要考虑到普通公民的要求和实际能力,实现公民经常、就近、便利地从事文化活动。
    (三)我省文化事业发展成就
    目前,我省文化事业总体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省份中还处于中等状态,但近年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以来,正在大力扭转长期以来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局面。近年来在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精品力作异彩纷呈,彰显了河北文艺创作的特色和实力。创作生产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京剧《响九霄》、河北梆子《女人九香》、话剧《雾蒙山》、《寻找李大钊》、交响乐《柏坡交响》、平调落子《黄粱梦》、歌舞晚会《留君岁月》等原创作品,既在艺术质量上获得好评,又在市场开拓上取得新成绩。全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国际国内重要奖项390项(人次),其中27人30次荣获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响九霄》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我省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河北梆子《钟馗》、《宝莲灯》先后荣获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寻找李大钊》、《雾蒙山》双双荣获第12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创我省在该奖项评选中的最好成绩。依托我省优势艺术资源和产品,举办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戏剧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扩大了河北文化的影响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为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基础保障。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健全:据最新调查统计,全省现有各级群艺馆、文化馆150个,博物馆、纪念馆92个,公共图书馆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02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86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19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868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完善功能的文化广场500余个。我省列入国家补助建设规划的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完成了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5000余个;为基层配送了流动舞台车66台,为我省转企改制的县级国有院团配置53台;为全省18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价值9030万元的设备器材;全省各级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实现免费开放。文化下乡、彩色周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燕赵少年读书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布城乡、深受欢迎。
    ——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进,重点保护项目成效显著。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3万多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其中国保单位168处,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有省级非遗项目538项,其中132项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0名,其中91人为国家级传承人;全省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等世界文化遗产3项5处;河北蔚县、丰宁满族剪纸,唐山皮影、冀南皮影等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有邯郸、保定、邢台、正定和山海关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蔚州、宣化、赵州、邢台、涿州、定州等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7个,其中13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全省公共博物馆馆藏文物90余万件;多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家文物局与我省签署了《共同推进河北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十一五”以来,中央和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达3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项目。完成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档案资料数据库;11个设区市和172个县(市、区)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文化厅评审命名了11个“河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省级非遗传播基地、52个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实施了“我们的节日•非遗系列展演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非遗价值点价值量和保护要点研究”。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宽,河北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坚持服务于国家和我省对外开放大局,交流数量逐年增长,交流领域不断拓展。自2006年至今,共派出文化艺术团组340余个、5100多人次,引进国外和港澳台文化艺术团组310余个、3400多人次,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省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交流关系。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河北文化周、中国河北文化节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
    (四)我省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文化事业费投入不足,财政经费的总体保障水平低。文化事业费是国家文化统计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我省文化事业费逐年增长,但增速缓慢,人均文化事业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拉大。根据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我省的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0年的2.82元增长到2011年的12.85元,而全国平均数则从5.11元增长到29.14元。在全国处在落后位次,与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二是公共文化设施有待完善,覆盖还不全面、利用率还不高。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我省公共文化设施达到“3311”标准,即每市三馆(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每县(市、区)两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影院)、每乡镇(街道)一站(文化站)、每行政村(社区)一室(文化室),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5分钟文化圈。与“3311”标准相比,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在172个县(市、区)中,140个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覆盖率81.4%。现有文化设施不达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也很突出,存在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贫乏,设备利用率低甚至闲置等现象。
    (五)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任务
    根据《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有七项。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网络。省直完成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目前省图书馆已全面开馆,日均接待读者7000人次左右;河北博物馆试运行3个月,接待观众5万多人次。河北省群艺馆新馆建设已经开工,同时正在谋划推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省美术馆建设。市县文化设施到2015年,争取达到“3311”标准。
    二是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力度,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全省包括出版、广电部门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是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古籍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
    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打造活动品牌。以“燕赵群星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村文化之星”评选等活动为龙头,打造和推出一批群众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项目。
    四是打造专业艺术品牌,整体提高文化艺术水准。加大对文艺创作的投入,推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继续保持戏剧、杂技、民间艺术的优势地位,推动音乐、歌舞、美术的创作和生产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重点办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戏剧节、河北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等重大艺术节庆活动。通过组织巡演、调演、慰问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低票价运营等办法,扩大艺术精品的社会影响力。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抓好长城保护、大运河(河北段)保护、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清东陵、清西陵、中山古城遗址、元中都遗址、赵邯郸故城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推进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整体保护和田野文物保护。出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指导各地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和生产性保护基地。实施“我们的节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工程”,举办好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六是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河北对外文化新形象。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合作。提高“河北文化周”的品牌效应。
    七是积极争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文化事业费投入和重点工程项目投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数额,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从“文化产业”的概念解读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凭借其低消耗、污染少、周期短、效益高、吸附就业能力强的特点,以及对其他产业辐射连锁效应等优势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显示出巨大张力,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可以预言,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也必定会成为最热门、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因此,要提高中华文化、河北文化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的概念,在世界各国甚至在我们国内都还未能形成定论。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英文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将文化产业划分为9个大类和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
    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指标统计分类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是以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制定的,兼顾部门管理需要和可操作性,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相衔接。在这一分类中,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
    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分为10个大类,即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
    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中类;
    第四层是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计120个小类;
    第五层是对于含有部分文化生产活动的小类设置延伸层,共计29个。
    与2004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相比,修订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是增加了文化创意、文化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的生产等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删除旅行社、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其他文教办公用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和彩票活动等;
    三是不再保留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划分。新分类用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替代三个层次。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其他三个方面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补充。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政治决议的方式作出了“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2006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伴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是强劲的市场需求。文化是全世界人们的普遍需求,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的一种需求。按照西方国家文化方面的消费占家庭收入总支出的比例来看,我国居民目前家庭文化消费支出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太大。西方国家的家庭总支出的15%到18%是在文化方面,我们国家现在还在个位数。专家认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文化消费的需求会保持比较快速的发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201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了,如果按照西方国家15%到18%的水平,我们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该有5万亿才正常,但实际上我们只有1.1万亿,说明这块的需求还是很大的。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60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有了更大幅度增长。
    二是现在科技和文化的结合趋势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传统的文化产业门类包括演艺、电影,但是我们今天坐在剧院看的电影和二十年以前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其设施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制度的挑战是特别巨大的,同时也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在围绕网络出现了网络电视、网络手机、网络电影、网络动漫等很多新的产业,这些业态的发展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在腾讯最高市值超过了4000亿,腾讯从成立到现在也就是15年左右,它成为世界同类企业中的前三名。像盛大、完美时空等这样一些文化和科技结合的企业的发展超出了原来的运行规律,也突破了经济学上投入和产出的定律。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也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一部电影《少林寺》,使少林寺成为了全世界习武者心中的圣殿,推动了河南登封市武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部电影《芙蓉镇》,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一部电影《阿凡达》,使张家界当年的旅游人数增加了25%以上;承德鼎盛王朝精心打造的实景演出《康熙大典》,为承德这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注入了新的灵魂;《印象刘三姐》、《丽水金沙》、《宋城千古情》已成为桂林、丽江、杭州等重点国内一线旅游城市的重要卖点。
    三是民营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左右都是民营文化企业创造的。越来越多资金充足、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开始更加注重提升企业形象、品质和知名度,或者为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纷纷投资到文化领域。一个叫“中南卡通”的动漫品牌,原来是做房地产和电讯的,当时市场规模也是上百亿的企业,他们的老总说其实想做这个事也是被逼的,他们这个企业在杭州萧山也算是大企业了,但是年终要搞一个总结活动都很困难。后来有人建议,从每年两个亿的广告费中拿出20%-30%做一个文化项目,这样会提升公司的品牌效应。后来他们琢磨了半天,每年拿出两千万投资动漫,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三年投资六千万没有见任何动静,但他们咬牙坚持,第四年终于有了一点名堂,第五年市场已经很火了,现在成了中国动漫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企业。
    四是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原来我们说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现在有的学者提出来是七千年,甚至八千年。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中华文化享誉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么丰厚的文化资源如果不去利用,可能就是一个死的资源,甚至会被别人利用,《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的例子已经不少了。处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用好自己,也要大胆借鉴他国的,只要不违反知识产权,尽可为我所用。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文化资源上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魄力、更宽的眼界开发利用资源。
    五是现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很重视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都普遍增强,正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变成自觉。这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我省文化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民间艺术市场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加快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作出了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工程、推进文化产业“三个十”建设的战略部署,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近三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均在30%以上,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
    一是规划发展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2009年,我省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目前,中国(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跻身全国四家文化产业实试验园区之列。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认定管理办法》,截至目前,我省河北吴桥杂技文化经营集团公司、蔚县圆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曲阳定瓷有限责任公司、保定中科帷幄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藁城宫灯研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等44家文化企业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推进了文化产业“三个十”建设。2012、2013年,我省先后评选公布了两批全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十大文化产业项目”,集中财政资金予以大力扶持,有效地激发了各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极大地提升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是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一县一品,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发展模式,全省涌现出蔚县、武强、曲阳、藁城、吴桥、平泉、宁晋、平乡、永年等一大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典型。其中,曲阳、平乡、新乐等县(市)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44%、14.37%和16.3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县的立县之本、强县之业。
    四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各地注重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与金融融合,与城建融合,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谋划实施了一大批体现文化融合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文化产业招商合作不断深入。利用香港投洽会、深圳文博会、与首都院所校和央企对接合作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我省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有针对地开展文化产业招商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所、中国华录集团、北京歌华集团、深圳华强集团等单位或专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文化产业融资、信息交流、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总的来说,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29亿元,同比增长35.6%,占GDP比重为2.74%。截至2012年底,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82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文化产业年上缴税收近8亿元。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总体经济规模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十行列,2013年有望实现总资产和销售额“双百亿”的目标。
    (四)我省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
    我省文化产业面临很好的机遇和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占天时、据地利、得人和。
    一是占天时。天时就是规律,就是大势,就是机遇。从规律看,经济发展是沿着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轨迹前进的,产业结构是按照从第一产业领先到第二产业领先再到第三产业领先的顺序演进的。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占主导和第三产业领先的阶段,我国正朝着这个阶段迈进。该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化产业发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规律、大背景。从大势看,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到了需要文化更强力支撑的新时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机遇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八届二次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清、手段越来越实、政策越来越来好。
    二是据地利。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三大地利优势:一是资源禀赋优。指我省文化资源丰厚、特色鲜明。我省有“三个走来”:“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有五大文化品牌: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有3.3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90多万件馆藏文物、538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二是地理位置好。我省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是全国其他省份都没有的,这为我们借力发展、承接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三是发展空间大。当前,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国家开放重点,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辐射外溢日益明显,首都经济圈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崛起步伐加快,冀中南地区也进入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河北的经济发展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蕴含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无限商机。
    三是得人和。省委、省政府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在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推进河北文化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各市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势头强劲,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也空前高涨。目前,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欲望不断增强,这为我们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引擎。
    同时我们要看到,与建设文化强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相比,我省文化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仍然不足,我省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除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外,没有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二是产业总体实力不强,文化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服务偏重,新兴文化产业不足。三是发展活力不足,一方面中央和省里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没能很好地执行,影响了文化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特别是受土地指标“瓶颈”制约,不少具有良好市场开发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迟迟难以落地实施;另一方面,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虽然基本完成,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与先进省市比,在深化完善、激发活力、示范带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事转企的文化单位,其运行依然带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惯性和痕迹。四是产业融合不够,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大多属于传统的、资源型的,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内容生产不足,新型文化业态较少。五是产业人才不多,急需培养一批规模宏大、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文化贸易人才队伍。
    (五)推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措施
    下一步,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市场、开放、科技、法治“四种思维”,积极运用“四种方法手段”,围绕打好“四大攻坚战”,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攻坚克难,推动全省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赶超发展。概括起来讲,拟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紧紧围绕打好“四大攻坚战”,打造文化产业三大增长极。一是积极培育我省环渤海文化产业带。指导秦皇岛、唐山、沧州等地,加快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扶优助强环京津文化产业带,承接京津文化产业溢出效应。指导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等环京津的地市,很好地承接京津两地人才、技术、消费、资金、业务等输出, 有针对性地谋划实施一些大的好的文化产业项目。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更多文化产业强县。发挥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大力扶持县域文化企业和文化园区(基地)建设,持续推出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县,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2.继续抓好文化产业“三个十”建设。跟踪督导2012年度、2013年度全省“三个十”项目深化发展。组织开展“知名文化产业专家河北行”等活动,请国内知名文化产业专家和优秀企业家实地考察我省文化产业“三个十”项目,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把脉、会诊、开方”,重点针对我省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进全省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加大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力度,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政策的落实,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三个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严格评选标准、规范评选程序,突出群众性、广泛性和参与性,力求评选更加客观公正,不断扩大评选工作的影响力。通过以上工作,持续推出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县,推出一批大型文化产业聚集区和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3.在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科技思维和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一是立足“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强对现有文化企业和项目的技改提升,鼓励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新发展。二是加快“无中生有”,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型新兴业态文化企业,逐步改善我省文化产业领域现代科技型项目不足的现状。评选扶持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型示范企业,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几年努力,使我省新兴文化产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