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89阅读
  • 0回复

(艺术对比)风马牛:戏说抗日电影中台版本之异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3-12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八个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做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雄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大阪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千秋英烈》(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等。他们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

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中国大陆写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是国外留学等等。《笕桥英雄传》里的空军家里老太太也是很有身份的人,他老婆是上海大学毕业的校花。人物角色全是有钱人家出生。跟我们大陆原来观念不一样。大陆原来就是穷人抗战,富人是汉奸。但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值观系统对富人是正面的,对穷人是负面的。在抗战里全是富人,比如张自忠,大家族士绅,受教育程度很高。

第三、国恨、家仇的先后顺序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起,国恨是一个背景。比如《梅花》写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国恨的逻辑关系。

第四、抗争的出发点不同。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多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阐释。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比如《梅花》这部电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中华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再比如《香火》,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这是一种文明、文化的抗争,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

第五、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斗争性、反抗性,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残酷性和中国人的斗争性。而台湾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老大决定去从军,临行前他跪下来给母亲辞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我要参军”的台词,而是很简单说了一句:“孩儿不孝,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应该去从军。”,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含着眼泪说了一句话“打赢了回来”。短短几句话,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因为它在人性方面、中国文化方面有非常顽强的表现。

比较之后,我发现同样反映抗战,把这两个版本合起来看应该才是事实,单看一方面都不够,到历史现场看历史,为了看见历史的另一面,看历史被遗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盖的那一面。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