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90阅读
  • 1回复

(8届初赛标杆)广东赛区湛江二中分赛点新校区高二快讯(高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09

(8届初赛标杆)广东赛区湛江二中分赛点新校区高二快讯(高中)



             湛江市第二中学“红嘴鸥”文学社新校区高二级分社
                      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简    报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举办的一项国家级作文赛事。
  为贯彻新课程作文改革教学精神,落实“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展示我级学生文化作文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提高我级学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作文写作水平,湛江市二中新校高二级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了本次作文大赛初赛,初赛总人数达到了1450人。
  经全体备课组14位教师认真进行初评、复评,竞赛成绩现已揭晓,全级共有97人获得初赛奖项,其中一等奖14人,二等奖31人,三等奖52人。我级将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上报初赛情况和获奖名单,届时还将按组委会通知组织部分初赛获奖学生到举办地参加现场决赛,我们期待我级选派选手到时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现将我级初赛获奖名单通报如下:






一等奖14
黄文晓  郑月玲  詹妮  蔡菲菲  李林高  李俏基  邓定喜  刘茜  梁曦予
蔡耀燊  利文宇  邱茜欣  王心怡  刘瑾

二等奖31人:
揭映楣  邓镇涛  陈小永  庞敏盈  莫雅淇  吴敏  邓春军  王天铨
李诗韬  符爽莹  李秋瑜  李志强   林文轩  何美霞  陈润愉  麦日贵
苏洁  庞惠琳  阮晓蓉  苏嘉琳  涂旖茜  蔡天舒  许乘娴   何欣怡
吴运时  刘广畴  陈泓锟  梁丽玲   杨土强  黎芷君  梁祥展  龙舒婷

三等奖52
刘关寿  林宛颖 黄超丽  吴永思 冯彩娟  郑俊驰  詹舒霞  黄媚 潘晓霞
文敏  张文康  许婧媛  
黄宏林  麦雅芳  黄培国  戴荆曦  梁如婵  李朝鹏  许舒艺  马裕慧
高东丽  周丽桂  李文珍  范云燕  陈芯莹  詹艳云  吴俊波  姜斌
李明桐  罗庆源  梁诗怡  钟菲   黎盛荣  刘清胜  黄业荣  陈晓婷
梁博尊蒋茹萱  李思颖  陈世达  戴志男   黎诗慧  余佩纹
施婷  符景颜   杨裕兵  叶佩欣  林琪琪  钟春伶   廖冰  柯小泽

                                    湛江市第二中学红嘴鸥文学社
                                            新校区高二级分社
                                                             2012年5  月 21 日





图片:奋笔疾书_副本.jpg

图片:改卷勿语!_副本.jpg

图片:img_3169_副本.jpg

图片:为伊消得人憔悴!_副本.jpg




  湛江市第二中学校高初赛获奖名单登记表   2012.05.25


组别
高中
参赛单位
湛江市第二中学
序号
获奖学生姓名
年级
作文题目
获奖等级
指导老师
1
黄文晓
高二
月下彷徨,你已不复当年模样
一等奖
安晓萍
2
郑月玲
高二
再见了,老屋

一等奖
冯少妃

3
詹妮
高二
亡——杞人呓语
一等奖
尹晓峰
4
蔡菲菲
高二

一等奖
袁龙
5
李林高
高二
我们的文化之根:方块字
一等奖
袁龙
6
李俏基
高二
浅谈古典文化之继承
一等奖
冯少妃

7
邓定喜
高二
从“杜甫很忙”说起
一等奖
冯少妃
8
刘茜  
高二
且看明月几回圆

一等奖
陈芳庆
9
梁曦予
高二
担起文化责任,传承中华文化
一等奖
黄晓娟
10
蔡耀燊
高二
远行的马
一等奖
黄晓娟
11
利文宇  
高二
文言文,让我这样认识世界
一等奖
黄晓娟
12
邱茜欣
高二
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等奖
黄晓娟
13
王心怡
高二
文言文,让我这样认识世界
一等奖
章露英
14
刘瑾
高二
木偶戏

一等奖
章露英
序号
获奖学生姓名
高二
作文题目
获奖等级
指导老师


高二



15
揭映楣
高二
遗忘
二等奖
尹晓峰
16
邓镇涛
高二
捍卫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等奖
尹晓峰
17
陈小永
高二
追星之后
二等奖
安晓萍
18
庞敏盈
高二
古韵三章
二等奖
安晓萍
19
莫雅淇
高二
文化的印记
二等奖
冯少妃

20
吴敏
高二
给文化留个实体家园
二等奖
吴艳
21
邓春军
高二
望月

二等奖
吴艳
22
李诗韬
高二
由“甬温线特大事故想起
二等奖
吴艳
23
符爽莹
高二
文化责任
二等奖
吴艳
24
李秋瑜
高二
沉痛的背后

二等奖
袁龙
25
李志强
高二
谁该为传统文化买单
二等奖
袁龙






序号
获奖学生姓名
年级
作文题目
获奖等级
指导老师
26
林文轩
高二
人的文化,人的情感

二等奖
冯少妃
27
何美霞
高二
文化载体——文化生存的土壤

二等奖
冯少妃
28
陈润愉
高二
从文化责任说开去
二等奖
冯少妃
29
麦日贵
高二
自古文人多思乡
二等奖
卢水金

30
苏洁
高二
留给文化一方净土
二等奖
冯少妃
31
庞惠琳
高二
这地我不卖
二等奖
陈芳庆
32
阮晓蓉
高二
摇曳在生命中的历史之魂

二等奖
陈芳庆
33
苏嘉琳
高二
文化之路在何方
二等奖
陈芳庆
34
涂旖茜
高二
墙里开花,何以墙外香?
二等奖
陈芳庆
35
蔡天舒
高二
那些殇!稽!急
二等奖
黄晓娟
36
许乘娴
高二
血液中的图腾
二等奖
黄晓娟
37
何欣怡
高二
故乡的月,故乡的人
二等奖
黄晓娟
38
吴运时
高二
小巷

二等奖
黄晓娟
39
刘广畴
高二
给心灵留一个栖息的地方

二等奖
黄晓娟
40
陈泓锟
高二
坟前
二等奖
章露英
41
梁丽玲  
高二
文化与文化责任
二等奖
章露英
42
杨土强
高二
悠悠流水
二等奖
章露英
43
黎芷君
高二
文物风波

二等奖
章露英
44

梁祥展
高二
杜甫很忙

二等奖
章露英
45
龙舒婷
高二
文言文,让我这样认识世界
二等奖
章露英
46
王天铨
高二
别忘了回家
二等奖
章露英
47
刘关寿
高二
月 思
三等奖
安晓萍
48
林宛颖
高二
文言文,让我这样认识世界
三等奖
安晓萍  
49
黄超丽
高二
论文化载体
三等奖
安晓萍
50
吴永思
高二
文化余香水中淌

三等奖
安晓萍

51
冯彩娟
高二
今宵月色如水
三等奖
安晓萍

52
郑俊驰
高二
留  住
三等奖
安晓萍
序号
获奖学生姓名
年级
作文题目
获奖等级
指导老师
53
詹舒霞
高二
留住城市的根魂

三等奖
安晓萍
54
黄媚
高二
不变的月光,不变的情感

三等奖
冯少妃
55
潘晓霞
高二
文化记忆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发展
三等奖
冯少妃
56
文敏
高二
失根的文化

三等奖
冯少妃
57
张文康
高二
谁动了我们的名人故居

三等奖
冯少妃
58
许婧媛
高二
文化传承

三等奖
冯少妃
59
黄宏林
高二
中国魂
三等奖
冯少妃
60
麦雅芳
高二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心中飘扬
三等奖
冯少妃
61
黄培国
高二
千年神话

三等奖
冯少妃
62
戴荆曦
高二
流连在文化的世界里

三等奖
冯少妃
63
梁如婵
高二
望月不语
三等奖
卢水金
64
李朝鹏
高二
这样的文言文
三等奖
卢水金
65
许舒艺
高二
品味中国文化
三等奖
卢水金
66
马裕慧
高二
文物在哭泣
三等奖
李浩
67
高东丽
高二
情之旅

三等奖
吴艳
68
周丽桂  
高二
挽留文化家园的记忆

三等奖
吴艳
69
李文珍
高二
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三等奖
吴艳
70
范云燕
高二
落花摇情满古树

三等奖
袁龙
71
陈芯莹
高二
那是我们的根

三等奖
袁龙
72
詹艳云
高二
“流浪儿”日记
三等奖
袁龙
73
吴俊波
高二
小街的宿命
三等奖
袁龙
74
姜斌
高二
守护文化这个担子
三等奖
袁龙
75
李明桐
高二
月中情

三等奖
袁龙
序号
获奖学生姓名
年级
作文题目
获奖等级
指导老师
76
罗庆源
高二
我的文化情感
三等奖
袁龙
77
梁诗怡
高二
铭记文化
三等奖
袁龙
78
钟菲  
高二
消失的记忆
三等奖
尹晓峰
79
黎盛荣
高二
一砖一瓦一文化

三等奖
尹晓峰

80
刘清胜
高二
做文化的捍卫者
三等奖
尹晓峰
81
黄业荣
高二
把根留住
三等奖
陈芳庆
82
陈晓婷
高二
且说那一轮明月
三等奖
陈芳庆
83
符景颜
高二
文化责任
三等奖
吴坚
84
施婷
高二
舍不了的中国情

三等奖
吴坚
85
杨裕兵
高二
不要让文化变质

三等奖
吴坚
86
叶佩欣
高二
月是故人魂

三等奖
黄晓娟
87
林琪琪
高二
文言文,让我这样认识世界
三等奖
黄晓娟
88
梁博尊
高二
树下
三等奖
季群英
89
钟春伶
高二
文化的呼救声
三等奖
黄晓娟
90
蒋茹萱
高二
又是花好月圆夜
三等奖
黄晓娟
91
李思颖
高二
月是故乡明
三等奖
黄晓娟
92
陈世达
高二
文言魅力
三等奖
黄晓娟
93
廖冰
高二
明月故乡情
三等奖
章露英
94
戴志男
高二
我的父亲对我说
三等奖
章露英
95
黎诗慧
高二
传承

三等奖
章露英
96
余佩纹
高二
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三等奖
章露英
97
柯小泽
高二
承担起我们的文化责任
三等奖
章露英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8-09
三等奖优秀佳作展播:




                     50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作者:余佩纹  年级:高二18班  指导老师:章露英)


  历史上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先古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华能以其自创文化独立于其名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从这一刻起,我们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我们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我们,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我们,“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我们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来吧!让我们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我们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
所以,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51文言的魅力
                      作者:陈世达 年级:高二 指导教师:黄晓娟


  一个美国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没想到却成了中国通,精通中国文化,对中国了如指掌,最后成了中国的汉学家,扎根于中国。可见中国文化有很大魅力。在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亡过两次,元朝和清朝的时候,但汉文化却没亡,尤其是在清朝,许多皇帝汉字写得不错。奇怪吧,你来侵略我们,我最终却把你汉化了。可见中国的文化真了不起。中国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很重要一个原因便在于文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到今天,历久弥新。
  文言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着几千年来的美德,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底蕴与血脉,进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身心沉浸在文言里,我们突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从1917年的那场“白话文运动”便给文言带来灭顶之灾,他们抱怨文言繁重、死板。可是,文言的魅力又有谁看见?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措辞,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
  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的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理解能够更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也将有法可依。
  手触文言经典,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到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应有那种肃穆。
  从这些经典中,体现了文言那种质朴有力,简洁文雅。拿《晏子使楚》来说,白话文与古文两相对比,译文显得冗长且意思混乱,枝杈太多,内容不太合理。而文言的漂亮文雅,咄咄逼人,却能表现、出晏子不卑不亢的使节形象。再看《称象》一文,文言文只用了30余字便说清楚称象的方法。如果用白话文来说,30余字很难完成,恐怕得多说很多话没准还说不明白。而且,文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工整简短,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动听。众所周知,胡适提倡白话文,但其新诗《两只蝴蝶》、打油诗都极其讲究节奏和韵味,可见文言对现代的影响。
  那诗经中,朗朗上口的《关雎》、《兼葭》至今萦绕在我们耳旁;《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让千多年后的我们也心驰神往;从《出师表》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代忠臣的吐哺之心,这些都是文言的魅力。
  复旦大学有个哲学教授曾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有个基督教,而中国人没有上帝,靠的就是精神家园,伟大的人文地理和文化渊源。”说到中国文化的渊源自然就离不开文言了。然而,现在学文言,搞文学研究的人却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老古董,他们跑去学国际语言,崇洋媚外,把祖宗留下的遗产糟践。让后代子孙找不到回家的路。
  别人忘记的,我们会铭记,别人抛弃的,我们会捡起。是不是另类,会不会被人耻笑,这些我都不会在乎。我只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譬如中医,譬如文言,譬如那延续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精神和民族骨气。
  我们是龙的子孙,我们是一群文言哺育下的宠儿,我们为此而骄傲,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应如此。




                              52树下
                      梁博尊   高二(15)班   指导老师:季群英


  他,慢慢的走在大街上,走的很慢,很慢,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像是在留恋着什么。他静静的想,庄子的故事里有一棵大椿树,那棵树八百岁为一春秋,那棵树是不是经历了一种又一种文化的更迭?是不是也带上了某个时代的烙印?树,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文化的含义呢?
  仍记得他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就被那棵堪比巨伞的梧桐树给震撼了。那时候人们都是穿着粗布衣,也没见过树下这些露背露肚脐的摩登小姐们……他困惑了,眼睛凝视着前方,他看到了从前这树下的故事。
  想着往事,他那苍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想起了孩子们对学习的好奇与渴望,想起了青年们对学习的积极与奋发,想起了老人们对学习的热衷于感慨。他想起了平时数不胜数的人在树下闲聊,想起了丰收时树下举行的小型晚会,想起了过传统节日时树下无比热闹的欢庆∠∠∠∠∠那时的夏夜,树上的蝉儿不停地歌唱,整个村里的老人、小孩都来到这棵树下拉着家常。家里没有空调、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孩子们在树下闹着,闹着闹着便迷迷糊糊的睡着了;老人们拿着蒲扇守在孩子的身边,蒲扇一摇一晃,轻轻的一阵风赶跑了夏日的暑气……
  他揉了揉眼睛,似乎又想起了什么。想起有一次有一批人来到这棵树下,他们高喊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那天后,一栋栋平房被推倒,一栋栋摩天大楼被建立。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也随之出现。人们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好,然而,来到这棵树下休息的人却越来越少。那些活泼的孩童们他们再也不会捧着课本来这树下读着那“关关雎鸠”;那些青年们什么时候也都离开了这里,树下的人越来越少了,似乎人越来越忙了,再也没有人和他为苏轼的一首词挣得脸红耳赤……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笑容没有变化,然而,看起来确是那么的苦涩。
  还记得某个晚上,树下突然间多了很多人,树上还被挂上了很多灯很多卡片还有些红色小袜子,他听很多人在用他听不懂的外语唱着歌他独自站在梧桐树下,看着那些那一个个头戴小红帽,在路上追逐嬉戏的孩子,看着那一对对在幽静处谈情说爱的恋人。他依然笑着看着这些,很多小红帽过来跟他说,爷爷,圣诞快乐。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又多了个叫“圣诞”的节日。他想起了在中秋,元宵灯等节日时这树下那些冷冷清清的场面。或许,那时人们都在家看晚会吧。梧桐树下,他站在那儿一语不发。也许,他正在用着他特有的方式过着这个圣诞节。
在这高速发展的城市中,他知道自己要离去了,这个地方已经不再适合他,大家对他的热情已经不再,他也无力去改变什么。他只知道他的生活方式已赶不上所谓的“潮流”。
  临走前,他再一次去到那棵梧桐树下,看着它那高大的树干,繁茂的树叶,不知为何他隐隐的觉得它是那么的萧瑟,是因为陪伴自己许久的好朋友要走了,还是因为这里的变化让自己不适应啊?
  走在路上,他不由自主的转身看了一眼自己已生活多年的城市,后方,除了那棵陪伴他许久的高大梧桐树外,只剩下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他叹了一口气静静的往前走去,走的很安静,很安静。风,轻轻吹过,无声无息的把他的留下的痕迹吹散了。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树的叶子在风中摇动,飘落,却没发出任何声音,就像是一阵阵无声的叹息。
  没有人知道这棵树是否会枯萎。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