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98阅读
  • 0回复

(9届初赛联播)湖北片区当阳市育溪中学与庙前中学分赛点快讯(初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4-25
两校联手,共造“文化中国梦
--湖北当阳庙前中学和育溪中学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和湖北省当阳市育溪中学,两校位于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三国古城当阳,属于同一教研片区(北区),为响应“文化中国,文化阅读”活动,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梦”,两校联手,历时一个月的初赛,现已在近两百名复赛者中精选出20篇优秀习作其中,14参赛佳作被大赛组复评选中,之后又经过7位指导老师的精心修改与反复打磨,按参赛10%的比例评为等级奖。现将这14篇获奖作品发给大赛组委会复审。
  优秀组织奖名单、优秀辅导教师名单、入选作文学生名单公布如下,以资表彰和鼓励。

一、优秀组织奖:庙前中学七年级(1)班
二、优秀辅导教师名单:王代福 双庆贵 吴清 鲁卫
三、入选作文学生名单
一等奖(3名)
《感受身边的巴楚风情》(庙前中学九年级 王双)
《我身边的长江文化》(庙前中学八年级 陈哲仪)
《我身边的元宵节文化》(育溪中学九1班 丁萌)
二等奖(4名)
《我想生活在隋朝》(庙前中学七年级 李思奇)
《我身边的关公信俗》(庙前中学七年级 陶小龙)
《我身边的年俗——“跑旱船”》(庙前中学山鹰文学社 孙玥》
《家乡美食》(育溪中学八3班 曹秋鸿)
三等奖(7名)
《家乡的腌白菜》(庙前中学山鹰文学社 汪晶晶》
《家乡的风味小吃——“肉冻子”》(庙前中学山鹰文学社 王晓艳》
《我身边的婚俗——“躲亲”》(庙前中学山鹰文学社 王桂香》
《我身边的特产——“砂罐”》(庙前中学山鹰文学社 谢迎春》
《家乡的年糕》(育溪中学八1班 王畅)
《过桥》(育溪中学七2班 岳晓敏)
《煎茄子》(育溪中学八4班 肖青云)


赛前情况




大赛现场




赛后花絮


一等奖佳作
感受身边的巴楚风情
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九年级 王双

   今年清明节,我和爸爸游览了距我家乡约40公里的湖北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当阳“百宝寨”,领略到身边古老的巴楚风情。
  农历二月,百宝寨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原野里散发着万物复苏的气味。明媚的阳光暖暖的斜射层林,舞动在阳光里的雾霭,氲氤出朦胧的气息,涤荡在和煦暖风中的柳絮,摇曳出生命中最绚丽的姿态……走进村寨,映入眼帘的绿水青山让你宛如到了漓江的桂林。来到如画般的“青龙湖”边,但见杨柳依依,钓者成群。望着那一抹薄薄雾霭中朦胧着娇羞的容颜,我忽然想起,古人的许多描写柳树的诗句都用“如烟”来形容,那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徜徉于村寨的湖畔,飞絮飘扬,轻轻,静静,定会牵引出你最柔软的心事。淳朴的村民牵着水牛悠然走过,让人不由惊叹:好一处世外桃源!
  过寨门,峰回路转。爸爸和我手牵着手,沿着陡峭的石壁阶梯徒步攀爬“金鼎观”。人在高处走,水在低处流。鸟语声声,却不见鸟影。驻足回望,让人生畏。爸爸提醒我:攀岩时应心无杂念,目视脚下或前方;记住“登山不观景,观景不登山”。于是我收敛忐忑之心,紧随爸爸身后,一鼓作气,爬至山顶,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举目四望,只见前方不足十米处竟是万丈峭壁,峭壁下波光滟潋,即寨门所见“青龙湖”也。湖面明澈似镜,帆影点点。远处天水相连,雾霭蒙蒙。左右重峦叠嶂,呈丹霞地貌,或似人像,或如巨兽,鬼斧神工,令人拍案称奇,真可谓“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听当地人讲,这山是空的,只要你跺跺脚,就会发出“咚咚”的声响。于是我们纷纷顿足,脚下果然发出沉闷的回音,大家无不诧异。奇怪!莫非这山中果真藏有“百宝”不成?据说新近在百宝寨又发现了东汉末“绿林军”的大型古兵寨,寨墙、寨舍、寨洞、寨旗、寨库等,令人赞叹不已!又传古人在百宝寨的藏宝窟见其山但难觅其洞,曾使古今多少寻宝人以其绝怅其憾!在峰顶,坐石上小憩,微闭双目,侧耳细听轻灵的风声,鼻翼间萦绕着各种花香,那感觉,真如置身于仙境一般。
  摄了几张山顶风景照之后,我们循着来路逶迤下山,经“罗汉峪”回行。沿路风光,目不暇给:仰观“玉乳峰”,远眺“白虎头”,驻足凝望“回马坡”,清晰可见对面岩壁上关公败走麦城时用青龙刀刻写的“绿水青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思绪倏忽穿越时光的隧道,飘游到逐鹿中原的三国时期,脑海中映现出当年云长兵败落魄、前行于此的情形,心中不禁感概万千……出寨门,复至青龙湖畔,乘一叶扁舟,摇双橹桨,缓缓荡向在水一方的“古崖居”探秘。湖面上凉风习习,时有野鸭、白鹭惊飞;船边有鱼儿左右游弋,阵阵水草的清香扑面而来。热情健谈的中年艄公手指前方隐约可见的陡峭崖壁向我们介绍道:看见了吗?那前方远处高悬于陡峭山崖上的“洞穴居室”,就是被称作“华夏一绝”的百宝寨沮河古岩屋。它是我国十分罕见的大型古岩居群,中央电视台还进行过专题报道呢!据说目前已探明的古岩屋就有三千多个,这些岩屋散布在五十公里长的临河沿岸,有的单个,有的三个或五个成一组,有的则数十个连成一气,分成两层、三层甚至五层阁楼。其中著名的岩屋群有百家岩屋、傅家岩屋、朱家岩屋、洪家岩屋、鹭鸶寨岩屋等。大家好奇地问:这些古岩屋是何人、何时、何故、何用而凿呢?约莫五十岁的艄公说,他也不知道,只是听他近九十岁的爷爷说过,他爷爷的爷爷记事的时候,这岩屋就存在了。相传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鬼谷子师生相授而凿;又传为三国时代的关大将军为撤军荆州、退入西蜀,据此凿窟屯兵;还传为当地的巴楚先民为避战乱、崇尚田园生活而建……反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称奇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竟无点滴文字留下,仅只代代口传悬谜,令人扑朔迷离。不过,这些神秘的古岩屋如今已成为游客最有兴趣的探秘之处!临时充当义务导游的艄公侃侃而谈,他的话激起了我们浓厚的游兴。
  船到古崖居,弃舟登岸,但见崖屋下立有一块中英文对译的简介牌。驻足细读,始知我们探访的为“傅家岩屋”,它是百宝寨景区目前唯一开放的一处岩屋群,位于傅家冲口的青龙湖畔。此处有两排岩屋共十五间,上六下九,凿于红砂岩质的绝壁半腰,每间一个洞口,洞壁厚约70厘米,高约1.6米,宽约80厘米,洞口离水面约5米至8米,攀援进洞,十分不易。崖壁上藤葛缠绕,形态怪异登钢制玄梯,进入洞门,窟室豁然,干燥明亮。十五间石屋中,除密室三间外,其余洞洞连通,错落有致。储藏室、厨房、卫生间、下水道、客房、卧室一应俱全,精巧的石灶似有余温。住这岩屋,夏天不湿不热,冬天不燥不冷,十分惬意。我抚摸着石壁上那密密匝匝、纵横交错的凿痕,不禁深深叹服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时过晌午,出洞归航。带着神奇的遐想上岸,从古老的石碾子旁绕过,继续回行,来到大木寨子前面的“好汉厅”。只见厅堂门楣左书“青龙湖笑迎中外嘉宾”,右书“百宝寨恭请四方好汉”。厅堂旁为“偏马寨”,左书“古寨雄峙三国遗风”,右书“偏马横卧汉时气概”。厅堂后为“大风堂”,堂前飞檐上飘扬着两面三角彩旗,上书“青龙土寨”四字,左书“绿林山水畅饮物华天宝”,右书“土寨秘藏尽品人间甘辛”,正中横幅为醒目隶书“狗哥哥民间艺术团”,给人一种古朴而诙谐的感觉。前后四寨两厅,清一色木制结构,茅草封顶,古色古香。正观景,忽闻寨内传出婉转悠扬的渔歌舞曲,伴着粗犷豪放的鼓点;又闻夯声阵阵,四位土寨小伙裹头巾,短裤束装,跳起了刚劲有力的打夯舞;五位土家姑娘翩翩而出,著草裙,披红搭巾,跳起了轻柔婀娜的竹竿舞……生动地再现出逝去的巴楚风情
  夕阳西斜,带着依依难舍的心情,我们怎么也不愿意踏上归程。这天,我饱览了“小桂林”山奇水秀、融和生辉的秀美风光,欣赏了“大木寨”多姿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土家民俗歌舞,探寻了“古崖居”别有洞天、神奇来源之谜,感受了历史悠久、富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巴楚风情。回到家里,我的思绪仍在百宝寨游荡。我想:百宝寨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是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连山叠岭,地僻民贫,乡民们虽然居山傍水,民风淳朴,偏地居安,与世无争,犹如桃源中人,但地域的闭塞与思想文化的开放相互矛盾交织着,使百宝寨犹如一位身居深山的质朴少女,踮脚翘首着天外的精彩世界,眼界不宽、境界不高,缺乏开放兼容的胸怀。我衷心地希望:我身边的这些巴楚先民的后代不要固步自封地满足于“桃源式”的生活现状,而要破除封闭意识,强化开放观念,变守旧的意识为创新的观念,海纳百川,力争让百宝寨人把巴楚文化的精髓携带着走向更远。
[点评]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游踪”为线索,写“我”和爸爸游览风景名胜区“百宝寨”的经过,展现了家乡历史悠久、富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巴楚风情。文中主要描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青龙湖畔烟柳之景,金鼎观极顶百宝之奇,绝壁上古岩居开凿之谜,大风堂民俗表演之趣。文尾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受和思索,从而丰厚了作品意蕴,彰显了文章主旨。全文线索分明,结构清晰;主题突出,意蕴深刻;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是篇富有思想内核的游记散文。
(指导教师:王代福)



三等奖佳作
家乡的年糕
湖北省当阳市育溪中学八(1)班 王畅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我家乡,每年腊月二十五,就要磨豆腐,做年糕。春节的那些繁文缛节倒不是让我最关心的,日思夜想的压岁钱我也不甚在乎,我所在乎的,只是团年宴上那香喷喷的年糕。
  我有贪恋美食的嗜好,那天妈妈特地叫上我一起做年糕。奶奶和妈妈的打扮是十分专业的——腰系围裙,臂套袖套,头裹白巾。
开工了,我也高高地卷起袖子,充当她们的小帮手。妈妈拿出了许多鲜肉和鸡蛋,还有一些调料和糯米。我骤忙不迭地从妈妈手中接过这些食材——鲜红肥嫩的猪肉很有分量,滚圆的鸡蛋一个个躺在泡沫盒子里。这实在让我无法联想到一片片爽滑可口的年糕是由这些东西做成的。我原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可没想到做年糕的工序竟如此地复杂和精致。我自以为满腹经纶,但在她们这些家庭主妇们面前竟如用武之地。奶奶见状,笑着从我手中接过食材,我便就成了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妈妈把洗净的猪肉放在了砧板上,然后开始动起刀来,砧板和菜刀在灶台上乐颠乐颠地跳着舞,伴着欢快的节奏,不多会儿,猪肉就被剁成了碎末。这还不行,还要一直反复的剁,这样做出的年糕香味才醇厚而悠长。
  随即,妈妈开始使唤人了:畅畅,你去烧壶开水。”“女儿遵命!”橘红的火苗舔着壶底,不时发出咕噜咕噜”的怪声,引得我肚子也开始大叫,我越发期待那美味的年糕了。  
  切剁声高一调低一声地从厨房传来,往外飘散,寂静的小山村顿时显得热闹非凡。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万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大年的场面……“畅畅,去拿个干净菜盆来。”奶奶站在我身后一边吩咐我,一边聚精会神地数着盒里的鸡蛋“四、六、八……”她数着数着又忘了记数,可她却数得眉开眼笑,是啊,平日难得一聚,这合家做年糕的时光对奶妈来说就是过年呢。我急忙拿来新盆,站在一旁瞧瞧还有什么忙可帮。奶奶把所有的鸡蛋都打在菜盆里,又拿个小碗,捞起蛋黄,透明而又粘稠的蛋清铺满了盆底,似有若无。奶奶又拿来一袋生粉,缓缓往蛋清中洒,这些白粉星星点点地落在蛋清上,似一片雪后的大地,洁白明艳,美妙的“雪景”并不持久,奶奶用手顺时针、逆时针不停地搅拌,直到搅成了滑滑的胶状。接着妈妈往猪肉中加入些许姜末和葱蒜。把猪肉放入蛋清中,好像给猪肉上了胶水,粘合得严严实实。把糯米再混入其中,年糕的雏形便已经具备了。此时,年糕已经变成了佳人的皮肤,白皙中泛着红晕,细腻而光滑,还不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这时,妈妈拿来蒸笼,把做好的年糕分成几份放入,随后围成大圆饼状,然后放到大锅炉上蒸。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守候在蒸笼旁……嗅着蒸笼里飘出的阵阵香气,我迫不及待地想揭开盖子,妈妈却制止我,原来还有一道工序,奶奶又端来搅匀的蛋黄刷在了年糕上。再过几分钟,揭开盖子,年糕便黄灿灿的了,真让人垂涎三尺啊。我正要伸手去拿,奶奶说:“别动,还有一道工序。”只见她拿着一张红纸往上一摁,年糕仿佛涂了口红一般,全又变成了喜庆的红色。  
晚餐的招牌菜当然是刚做的年糕呀,我夹起一块年糕——这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不言而喻,这红色象征红红火火,年糕寓意年年高升。每一道团年宴上的菜肴,原来还蕴含了人们这么美好的心愿呀。
[点评]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饮食更是备受青睐,小作者把目光投向餐桌,从中寻找家乡的味道。她对美味的年糕,不仅爱其味,也爱其工艺,亲自参与,善于感悟,在制作和品尝中感受家乡的餐饮文化。本文文笔朴实,写事具体而微,结构紧凑,行文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指导教师:慎华清)
过  桥
湖北省当阳市育溪中学七(2)班 岳晓敏

  “啪、啪、啪……”喧闹的鞭炮声吵醒了这个山边的小镇。
  瞧,男人们穿戴齐整,纷纷走上大街,谈天说地;女人们系上围裙,走进厨房,与案板上的食材斗智斗勇,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呼朋引伴,追打嬉闹,玩得不亦乐乎。倚在门边的爷爷,敲了敲手中的烟斗,笑着对我说:“好孩子,育溪的元宵节开始喽……”
厨房大铁锅里的汤圆冒着热气儿,水热腾腾的翻着小浪花,妈妈给我盛上一大碗,让我赶紧吃,吃了过桥有力气。
  吃完汤圆,我就开始在门口张望,看着大河桥上面的人越来越多,我的心里也欢腾起来,拉着妈妈赶紧去过桥。
  过桥是我们镇上的风俗,老人说,十五那天过了桥,一年都不会腰疼。于是这个风俗就一年一年的传承下来,每年元宵节吃完午饭,镇上的人们都会全家出动去过桥。
  今年的元宵节天气格外好,蓝蓝的天空纯净得连一丝杂质也没有,往日凛冽的寒风好像也被今日的热闹给冲散了,变得温暖和煦,在美好天气的鼓舞下,镇上的人几乎倾巢而出,纷纷涌上大河桥。你看,大河桥上人头攒动,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小辈的搀扶下从桥头走向桥尾,我想他们是在祈求来年不腰疼吧;还有许多手牵手的年轻男女在桥上漫步,我想那是在祈求爱情长久吧;还有那些大桥上的“美食家”。他们有甜甜的甘蔗,他们有七彩缤纷的棉花糖,他们还有甜甜辣辣的“辣条”,这时,我总是从甘蔗摊窜到零食摊,再从零食摊窜到糖铺,把自己的肚子塞得鼓鼓的。待我满足了口腹之欲,妈妈便拉着我从桥的这头走到桥的那头,并拍拍我的头说:“敏敏,今年不会腰疼了。”
  过桥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许愿。 妈妈说她小时候,也会和朋友一起来过桥,过完桥就趴在栏杆边,将手里的硬币丢进河里,然后闭上眼睛许愿,心里越虔诚,心愿就越容易实现。所以,镇上的人们都非常虔诚的对着小河许下自己的愿望。而这些愿望也会如那些硬币一样随着潺潺流水,越走越远。如今,人们也一样许愿,但是,却不比以前虔诚了,因为有丢硬币的,也有拣硬币的。这不,桥下走来一个壮年男人,身穿黑色的胶皮水裤,手里拿着渔网,一步一步地向河中心走去,这时候,就有一些调皮的孩子拿刚买的鞭炮,刮燃了往下扔,由于距离太长,鞭炮就会在半空中炸响,男人被吓得一惊,赶紧抬头瞪了孩子们一眼,又接着往前走,突然,“啪”又一声鞭响在男人的头顶炸响,男人便怒了,瞪着滚圆的眼晴,拿着渔网的手高高地举起,指着这群孩子骂:“你们这群小家伙,再炸,我就揍你们了。”听了男人的话,孩子们就一哄而散了。没了干扰,男人更加迅速地向河中心移动着,不一会儿,就到了,只见他拿出渔网,向网鱼一样,把散落在河里的硬币捞了起来,没到十分钟,他的手里就收获了一大把硬币,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银光,可是他并不满足,还在继续打捞。看着他不断重复的动作,我有了疑问:“他会不会把我的愿望舀走呢?没有了硬币,我们的愿望还会实现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妈妈离开了大河桥。
  过完桥,已是黄昏时分了,回到小镇,每家每户都挂起了大红灯笼,这时男人、女人、孩子纷纷走上街头,手拿灯笼,赏灯游玩,看着这般热闹的景象,就仿若回到了火树银花的长安街头,看着香车宝马穿城走巷,看着才子佳人相约黄昏……
[点评]
  本文以“过桥”为题,文章以时间为序,开篇渲染节日气氛,颇有新意。文章抓住“我”的家乡——育溪的元宵节,主要截取了“吃元宵”“过桥”“观花灯”三个场景,其中以“过桥”为写作重点,内容丰富,语言既质朴,又颇具童真童趣。

(指导教师  赵银萍)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