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91阅读
  • 0回复

隆为何对英王的马屁火冒三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修行僧
 

发帖
28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3
隆为何对英王的马屁火冒三丈

    拍马屁绝对是门大大的学问。拍得好,万事皆easy,拍得不好,再简单的事也会此路不通。譬如和乾隆同时代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就因为一个不恰当的马屁让时年83岁的乾隆老爷子火冒三丈,害得原本想做上英国驻中国首任大使的马戛尔尼无功而返。
    话说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的3月13日是乾隆老爷子83岁的生日,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任国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没有精神的困扰(参军多次患过精神错乱),状态良好,想为英国的资本家们打开中国的大门,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于是在1792年早早派出了“狮子”号、“印度斯坦”号和“豺狼”号组成的“贺寿舰队”,由曾任驻俄公使、格林纳达总督和英属印度马德拉斯总督的英国外交老手马戛尔尼担任特使,前往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给乾隆老爷子拜寿。
    当时清帝国号称东方大国,乔治三世为了这次访问成功,花费了不少的心思。除了马戛尔尼之外,副使斯也有长时间从事外交的丰富经验。使团的其他成员中最值钱的莫过于那些清一色的专家学者,从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到航海家无所不包,不知道的还以为去诺贝尔奖金的评审团到了呢。
    1792年9月26日,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出发,开始了他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随员安德逊语)的倒霉之旅。经过9个月的海上之旅,使团绕了半个地球才到了中国。结果一下船,马戛尔尼同学就郁闷了。原本他是公使,清朝官员却在他们的队伍插了几面“贡使”的大旗,也就是说乾隆看来,你们是来给天朝进贡的,不是来平等交往的。
    马戛尔尼的烦心事才开了个头。等他见到乾隆,呈上乔治三世的亲笔信时,乾隆马上火了。因为乔治三世太看得起自己,于是信中有这么一句:“我们由于各自的皇位而似兄弟。如果一种兄弟般的情谊永远建立在我们之间,我们会极为愉快。”信的结尾还特别套近乎似的署名——“手足挚友乔治三世皇帝亲笔”。乾隆从来只把英吉利、法兰西这些西方国家看成是不入流、未开化的夷人,乔治三世却感觉良好地和他称兄道弟起来,这让乾隆老爷子火气冲天,史称“深为不惬”。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其结果是马戛尔尼提出的各项要求被一概驳回,唯一的收获就是乾隆回赠他的一块石头做的如意。实际上,乔治三世与乾隆称兄道弟一点也不为过,他1760年即位,1820年去世,执政长达60年,与乾隆皇帝不相上下。而且,按照当时欧洲的外交习惯,君主之间为了拉近关系,书信的开头常常出现“亲爱的兄弟”、“亲爱的朋友”之类的称呼。所以他这么称呼乾隆,是一种十足的善意,不想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拍马屁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摸准被拍对象的心理,把话说到心坎里,否则拍到马蹄就是不可避免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