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80阅读
  • 0回复

(9届初赛联播)河北省南皮县王寺中学分赛点快讯(初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6-01
秧歌扭起来
                          河北省南皮县王寺中学  七年级二班 杜雅琳


     朋友,你看过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你一定会被这粗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流连忘返,说不定你也会情不自禁的加入到这狂热的行列中,身不由己的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服,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中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车的小曲热闹的小戏便开始。                                                       
     这时,唢呐换高,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头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船里那水灵灵的“大姑娘”大多是男扮的扭捏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婆子”。他们手拿棒子,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笊篱把”,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窜两跳来到了旱船跟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与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秧歌让人目不暇接,锣鼓声震耳欲聋。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邮编:061502
指导教师:张桂枝




我身边的节日民俗
                     王寺中学  八三班  李颖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便是中国民俗,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节日,都能体现出我国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几大节日中,春节可以说位居首位。在春节这一天,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了,个个换上新衣服,拿着各种零食,到处去炫耀。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春节人们自然不可缺的便是拜年,据说年的由来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非常凶猛的恶兽叫做年,年最怕三样东西:火、鞭炮、红色,所以春节这天,人们家家贴对联,放鞭炮。现在已经是再普遍不过的了。春节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便是饺子了,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饺子呢?据老师说,是因为我们东方人比较含蓄,所以吃的食物一般都把馅放在面皮里面,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饺子里面包含着这么多学问,现在受我们的影响,很多国家也爱上了饺子这种食物。
    其次,便是元霄节。元霄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宵节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有人特别喜欢吃,这可让他的胃遭罪了。元霄节晚上也是非常热闹的,学生们会抓紧这假期的最后一晚尽情的游玩。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按照旧的习俗,清明这一天要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示对亲人的哀思和怀念。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的早上,大人们便让孩子们吃鸡蛋,而且说吃的越多越好。人们还会吃粽子,划龙舟,据说都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历代许多文人墨客也曾以诗文纪念他,其中有一首古诗这样写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现在,划龙舟已经成为一种水上竞赛了。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中华民族,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成就了今天的文化,其中的深刻道理不是我们完全懂的,但我们要把这种文化发扬下去,让子孙后代共同见证我们民族的文化。
                               指导教师    鄢月辉
                                邮编   061502



我 们 身 边 的 春 节
王寺中学  七年级二班    张凌菲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糖瓜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奶奶在吃晚饭前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用糖瓜祭祀一番。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说好话,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打扫房子,这是为了扫去一年的晦气,迎接崭新的一年。
    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就忙着杀鱼、炖肉,蒸花馍、蒸年糕……准备年货了。
    腊月二十九,许多平时不大赶集的人也纷纷去热闹的集市,这时的集市叫“花集”。这一天卖装饰品的案子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头花,这是小孩子们的最爱。买完头花之后,孩子们就会随着大人们钻进拥挤异常的人群。基本上你根本不用走路,你会被人群簇拥着时东时西。对于不买东西而来凑热闹的人来说,这种感觉也很有趣的!
    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得更加浓厚。吃完早饭,人们就开始贴春联了。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据老人们讲,原来春联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之意,因此春联大多用红字书写。丰盛的午饭过后,奶奶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要包饺子了。我们这还有一习俗,就是在一个或几个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有福气吃到。有时也把饺子包成四个角的,就像棉花包一样,意思是盼望来年的棉花大丰收。晚饭有的吃饺子,有的吃子。一部分子上供,意思是来年好运;一部分子吃,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吃年三十晚上的子不牙疼。晚饭过后,全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不但可以自由地玩,还能挣许多“压岁钱”。所以小孩子们可是希望天天都是年呢!
    初六过后,我们还能欣赏到热闹非凡的秧歌舞呢,那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春节才告一段落。
    春节,热热闹闹地来,开开心心地走。
邮 编      061502

指导老师   王侠

我身边的传统节日
                     王寺中学 八(三)班  王利娟

    一年中,总有那么几个日子令我们兴奋不已。要说为什么,这就要从我们身边的节日说起。说起节日,对我们学生来说,可不只是多了几个节假日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氛围,现在请您听我慢慢道来。
                          欢度春节
     话说春节,首先要了解一下她的来历。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腊月三十就出来糟蹋庄稼,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聪明的人们在于跟它争斗时发现了它的致命弱点——惧怕红色和巨响,所以百姓们在家门口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家家户户燃起了鞭炮,欢乐的笑声响彻五湖。
    每每春节,作为大姑娘的我都会穿上年前置办的大红花衣,沾喜庆的同时,也不妨感受一下除“年”的气氛。而且过年,还能带来财运,比如压岁钱。到了晚上,一帮闺蜜闲不住了,不约而同的去街上看烟花,看大人们放鞭炮,鞭炮声有点吓人,不过我们感到更多的是刺激和兴奋,那人山人海的场景,让人目不暇接。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鞭炮齐鸣,好不热闹。
                     喜迎元宵
    春节的喜庆劲儿还意犹未尽,紧接着就又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天,大街上有扭秧歌的,玩杂技的,捏糖人的,耍狮子的……可热闹了。借这机会,说说我们家乡的特色——正月十六溜百病。正月十六晚上,皓月当空,大街上人们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门观花灯、放焰火、意在把一年的疾病通过走路的方式丢掉,那场景犹如赶庙会一般,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追忆端午
    话说端午,这可要从中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说起了。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端午节由此而来。每年这个日子,当我们咀嚼着香喷喷的粽子,眼前总会闪现出那位爱国诗人的身影。在节日的氛围中,我们再一次经受了爱国教育的洗礼。
    当然,我们传统的节日不止这些,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俗文化,岂是我几句话能说的尽的。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成长中,会不断的去认识更多的华夏文明精髓,去体会更多的民俗背后的文化,将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指导教师   鄢月辉
                             邮编   061502

              我们身边的春节
             王寺中学 七年级二班 李彦坤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南皮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春节时,家家户户也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菜肴丰富,一家人谈笑风生的议论着往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晚饭后一家人还要做坐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当然,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必不可少的大餐。
    当午夜十二点整的时候,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村庄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放烟花,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全家人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包出来。这时家家的菜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菜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在一年中,只有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有机会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团聚。春节也在中国人心中,保持原有朴实、美好与温馨。
邮编:061502

指导教师:张桂枝

浅谈中国饮食
                                        王寺中学 八三班   邢秋艳


    中国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只拿饮食方面的文化来说,就需要深深的研究一番。中国的菜肴分为川、湘、鲁、粤等八大菜系,川菜与湘菜主以辣为主,鲁菜以咸味为主,而粤菜由以甜为主,由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差别,各地气候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口味差异,自古以来,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在中国的南方,人们大多爱吃辣,因为南方气候湿润,降雨较多,又加之山脉多,气候不免湿润,所以人们多爱吃辣椒,用以驱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南方独爱吃辣的口味了,南方的人们爱吃辣,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就拿重庆火锅来说吧,那叫一个辣,如果是不经常吃辣的吃上几口,保证你会感觉辣的不行,有想哭的冲动。重庆火锅冬天吃是好的,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天,吃完之后,身上那叫一个暖和。
    可并不是所有南方的地市都爱吃辣,以广东、福建为例,那儿的人多爱吃甜,因他们的环境所影响的,但并不是说他们非常喜欢吃甜的,只是口味有些偏好而已民,而且在广东一些地区由于离海较近,所以那里人也有些偏好海鲜。
    由于南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差异,所以对饮食的口味就不同。北方人的品味与南方有很多不同,北方菜肴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色鲜味重”,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菜肴没有南方丰富,原料都是普通的东西,可味道却很美。
    南方和北方,在烹调习惯、口味风格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稀饭,北方就是小米粥,大米粥,最多这放几颗枣,但南方人,不仅粥里放菜,就连火腿也往里面放,而且南方人吃菜喜欢分别炒,北方人偏爱一锅熬等等。
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也是有关的。我国的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也不同,这也影响了我国的饮食文化。回族不吃猪肉,可其他民族则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一些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最具代表的饮食特点就是食肉饮奶。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高品位的悠久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而引起其区域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慢慢去发现,去探索。
                                指导教师   鄢月辉

                                 邮编   061502

我身边的民俗
                                        王寺中学 八三班  王振凯

     民俗表面上指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而我认为民俗还代表着整个民族的精华所在。民俗其实并不难发现,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一个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就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独特的节日,春节时有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拜年等习俗。至于为什么有这些习俗,这还要从春节的来历说起:
在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年就跑出来去觅食人肉,又一次年像往常出来残害生灵,但被两个正在玩牛鞭子小孩,用牛鞭子的响声吓跑,年又跑到另一个村子,又看见挂衣杆上的红衣服吓得仓皇而逃,他又来到别的村子,看见房间里灯火通明便吓得再不敢出来。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民俗:它怕响就放鞭炮,它怕红就贴春联,它怕光就在那一天整晚不关灯等等。”
同春节一样中秋节也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象征着团圆。中国人在这一天都会尽最大可能回到家与家人团圆。在这天人们都会吃月饼,放月灯,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走月亮、舞火龙等。这天也是法定假日,工作的人和学生都能回到家和家中的亲人团圆。
在中国也有情人节,情人节在七月七,又叫“七夕”,相传每年的七夕,喜鹊就会自动搭成一座桥,牛郎和织女就会通过鹊桥相会在一起一起度过一年才有的一天。而人们也不愿浪费这美好的一天,故这天也成了人们收获爱情的日子,每人都会在这天和自己的伴侣共度七夕。享受因为牛郎和织女带来的美好姻缘。
民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难觅。好好享受民俗带来的喜悦吧!
                                             指导教师  鄢月辉
                                              邮编  061502


小议“吃饭”
王寺中学   七年级一班   姜雪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在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方房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
中国人恐怕是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了。

                                    指导教师:张桂枝    邮编:061502

春节——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王寺中学   七年级一班   邓文丽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富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过去,不久就会迎接元宵节。
    这就是我身边的民俗文化——春节。
邮编:061502
指导教师:张桂枝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