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75阅读
  • 2回复

(9届初赛联播)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分赛点快讯(初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5-31
— 本帖被 admin 执行合并操作(2013-05-31) —
(9届初赛联播)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5-31
(9届初赛联播)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学校名称:_________桂和中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题目
学生姓名
奖项
指导教师
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曹雪
何晓云
中国的“饺子文化”
曹宇航
何晓云
饮食
李美燕
何晓云
我身边的节日
宋菲菲
何晓云
身边的美味
孙倩倩
何晓云
饺 子 的 来 历
武晓晴
张琳
宋人的点茶奇术—茶百戏
刘康
张琳
天然绝酿—谷芽酒
刘康
张琳
中国重要的调味品—酱
鲍文靖
张琳
为了食品安全而努力
刘秋梦
张琳
汉族的民风民俗
迟召辉
田伟
家乡的年糕
沙立惠
田伟
劳动者身边的元宵节
张洪毓
田伟
民族文化之美
谢青松
田伟
饮食文化之沧州
刘昊
田伟
家乡的年糕
孙海虎
张家法
妈妈身边的春节
王明
张家法
我们身边的春节
兰焕杰
张家法
我们身边有梦
付厚领
张家法
我身边的节日
迟心灵
张家法
端午的味道
李欣昊
宋文胜
年糕“年年高”
刘钰
宋文胜
腊八粥
张欣悦
宋文胜
妈妈的美味鱼
吕梦
宋文胜
难忘粽子情
夏琳
宋文胜
你我身边的月圆中秋
刘忠欣
郑婧
贴饼子
李清秀
郑婧
潍坊的大萝卜
冯博
郑婧
我家的“凉面”文化
曹艳
郑婧
这一日,在身边拾起感伤
张领领
郑婧
过年的味道
齐展先
刘文娟
满屋尽是饭余香
孙丽双
刘文娟
舌尖上的感动
张杰
刘文娟
庭院深深香几许
宫新颖
刘文娟
最美的记忆
刘海迪
刘文娟
冬天时身边的温暖
张轩
王宝芹
寻找舌尖上的美味
张晓雅
王宝芹
情意相融
陈欣雨
王宝芹
舌尖上的幸福
王雅美
王宝芹
红薯的故事
张宝丹
王宝芹
除夕情
张震
刘凤英
腊八粥
张悦
刘淑华
满屋尽是饭余香
张鹏
刘淑华
民族文化之美
王欢
刘淑华
身边的美味
张倩倩
刘淑华
我家的“凉面”
王艳
刘淑华
美食之韵
李梦影
刘凤英
家乡的美食
刘玉欣
刘凤英
我身边的丧事
王云娣
刘凤英
舌尖上的美味
张悦
刘凤英


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061502七(二)班曹指导教师:何晓云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民俗文化,但是最传统的,就是春节。
    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吃人、毁坏房屋、祸害庄稼,人们都很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猎的人要生火取暖,不小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跑了。渐渐的,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色,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都点爆竹、贴对联、穿红衣服,又称春节为过年。
    过年的时候在外打工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圆,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每到这个时候,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货的、卖年画的、卖衣服的……五花八门,人人都精神饱满,喜气洋洋。
    在家里爸爸忙着扫房,把屋子都收拾干干净净,装饰的别具一格,妈妈在家里忙着做各种好吃的,炖肉、蒸年糕、炸丸子……各家各户都传来酒菜的香气。
    大年三十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小孩子们则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身后,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年画,有时候福字是要倒着贴的,预示着“福到”。除夕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都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快乐地吃着年夜饭。
    初一的早晨,大人们、孩子们都很早就起来,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们则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说一些过年的吉祥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红包给孩子们,让他们去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这便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大人们在那天则会到亲戚家拜年或在家做饭迎接客人。
    这就是春节——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饺子文化”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061502七年级(二)曹宇航指导教师:何晓云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活的基本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在中国的文化上所占地位之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每个民族的食品都各有千秋。我们家乡就有一种独特的食品——饺子。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古今中外赞美饺子的诗句也数不胜数,入“扁食捏似月牙弯”,但也许对它的来了还不太清楚吧!
    饺子原名“娇耳”,为东汉张仲景首创。相传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见很多劳苦百姓忍饥受饿,耳朵都冻烂了。他便用羊肉、辣椒等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煮熟后切碎,用面包起来,救治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便在大年初一的三十吃“饺子”,所以才有了那句“今之馄炖,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现在的饺子什么馅的都有了,而且成了大众化的食物,但大都已不是手工做的了,但我们村在二十九那天,仍然是全家齐动员包饺子。包饺子应先把馅剁好、拌好,之后再和面。把面和成面筋,然后用刀把面筋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用压面轴把面团压成皮,然后把事先和好的馅包在面皮里,煮出来的饺子鲜美可口,可真应了那句谚语“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听爷爷奶奶说,那时候包饺子都不是用面包,而是用红薯面包。里面也不是馅而是一些烂菜和树皮等。听了饺子的发展过程,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它正是中华的精神所在,它包涵了十三四万人的心愿。
    水饺这种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更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表现了我们中国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身边的节日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061502七年级()班宋菲菲指导教师:何晓云

     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还有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节日。其中,端午节让我快乐,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元宵节让我兴奋,因为这一天是家家团圆在一起的时刻;中秋节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时不时还要深沉的思考,静静地观察,月饼真的会是嫦娥做的吗?嫦娥真的住在月亮上吗?不是的,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说了这么多,可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春节!
    听,叽叽喳喳,是清晨的鸟叫声;噼里啪啦是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嘻嘻哈哈,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看,墙上贴的是什么?墙上挂的又是什么?原来是一张张红对子、一个个红灯笼。
    闻,哇,好香呀!是饺子,它会使你止不住的流口水。快来尝一尝,怎么样?不咸不淡,正合口味。不错的,它可以分多种馅,每一个都各具风味。
    听也听到了美妙的音乐,看呀看见了丰富的场面,吃也吃到了不一般的美味。相信许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那就细听我讲来:
    从前有一个叫“年”的魔兽,被前人封锁在一个高大深远的山洞里。但是,过了约三千年,这个魔兽挣开了封锁,逃了出来,便到处伤害无辜。天上的玉帝知道了,就让灶王爷下凡来寻找一个救世英雄。这时,魔兽进攻了一个村子,放火烧了整个村庄。只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逃了出来,全村的人就这样葬身在火海之中。这个孩子拼了命的要去救他的爸爸妈妈,但被灶王爷拦了下来。因为单凭这瘦小的身躯,根本不可能斗得过那体型庞大的魔兽。灶王爷发现这孩子额头上有一道金光,原来这就是玉帝派灶王爷寻找的救世英雄。灶王爷便让他去寻找十二位圣兽,并向他们学习本领。于是这个孩子踏上了寻找圣兽的艰难旅程。经过五年的奔波漂流,这个孩子终于学得了一身的好本领。眼看魔兽就要统治整个世界了,他及时赶到,与魔兽拼死搏斗,魔兽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因魔兽的名字叫做“年”,所以人们从此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后来被成为春节。
    听我讲了这么多,你是否又增进了许多知识呢?其实,你只要留心自己身边的每个节日,其中都存在着无尽的欢乐和知识,也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幻想。

身边的美味
061502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七年级()班孙倩倩指导教师:何晓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重于饮食,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什么事都可以用“吃”来解决。
    “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给我打月饼……”,我爷爷虽然年过六旬,但是他当年的手艺却依然如旧。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都可以吃上爷爷亲手为我打的月饼,有豆沙的,枣泥的,五仁的……不论什么馅,都应有尽有。
    去年中秋,我缠着爷爷,让他教我怎样打月饼。“这月饼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你还太小,做不好的。”爷爷语重心长的说道,“您怎么知道,无论什么事都要尝试去做,虽然可能失败,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没有失败,哪里有成功?”我反驳道。“好好好,我说不过你,教你做可以了吧?但是你做出来的,你自己吃,别人可不吃!”
    爷爷一边教我做月饼,一边给我讲月饼的历史:“在古代,我们国家就开始在中秋节吃月饼了,这月饼象征着团圆,所以苏东坡有诗写到:‘小冰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直到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也就是烙一种象征团圆的小饼子,在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果,有人不在家就为其留下一块,表示合家团圆。”“爷爷,一会儿我要自己做馅。”我坚定的说。“你自己?好吧,好吧。”我认真的做好了三个,“哈哈,爷爷,你看,我做好了三个”再一看,爷爷已经做好了十个了,但是爷爷依然认真地做着,而我却总想着自己做的月饼得怎么样,虽然我做的不快,但不一定不好吃啊!
    晚上,终于可以吃了,我做的月饼都有记号的,我一看,这还是月饼吗?简直是一团豆沙泥。“虽然外表不好看,但只要内‘馅’好就可以!”我一咬,“这是月饼吗?这么难吃!”看来做什么事都不容易啊!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美味,如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但是这些美食再好吃,也不如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腊八饭、元宵、粽子等更有中国味!
    传统的中国美食,所代表的不仅是它的美味,在它的背后,是更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饺 子 的 来 历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12-4班  武晓晴

    你知道吗我们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包很多饺子,煮熟后,就会点上鞭炮放鞭。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包那么多的饺子吗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饺子的来历。
    据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 相传,张仲景在给穷苦的百姓治疗冻烂的耳朵时,发明了一种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的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张仲景从冬至那天免费散药,一直到大年三十才结束了散药人们为了庆祝新年和耳朵的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时候吃的食物,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病救人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国过年的习俗。
    为了纪念张仲景,我也来告诉你们一个关于煮饺子不破皮的方法民间关于煮饺子有几句俗话:“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煮馅,敞锅盖煮皮”。这是因为敞开锅煮饺子不停的转动,皮受热均匀,就不易破裂,如果还没熟的时候就盖锅,那锅里的蒸气就不能及时排出,会把饺子皮“蒸”破。但等饺子皮熟了,再盖锅煮馅,不用多久饺子馅就煮熟了。这样煮出的饺子就不会那么容易破皮了。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不妨回家告诉你们的妈妈,让她也尝试一下用这种煮饺子的方法吧!
     当一个个肥胖的“娇耳”饺子盛进盆里端上桌,一家人在大年初一早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品尝陷大皮薄的饺子的美味时,新的一年的幸福也许就从那一刻开始了……

宋人的点茶奇术茶百戏
                                                         河北省南皮县 桂和中学 12-4班 刘康(男)
                                                                                                    指导教师:张琳
        宋代饮茶风气极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即便贫贱人家,也是少不得的。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支的好场所。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于大碗茶之类。
       宋人于茶中寻趣,还有斗茶之趣。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称为斗茶。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述几位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个人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不过,谁要真的了绝好的茶品,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舍它不得。
       宋代不仅有斗茶之趣,还有一种茶百戏更是茶道中的奇术。据《清异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曳即就散灭.”用茶匙一搅,即能使茶面生出各种图像,这样的点茶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被称为通神之艺。更有甚者,还有人能在茶面幻化出诗文来,奇上加奇。当时有个叫福全的沙门有此奇功,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这简直近乎巫术了,虽然未必真有其事,但宋人茶艺之精,则是不容置疑的。
       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历史上对饮茶的环境是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等。茶人的姿态也各有追求,或打坐或行吟或掩卷,饮酒要有酒支,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识趣。若有佳名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为识真趣,亦是败兴。茶贵在品味,一饮而尽,不待辨味,那是最俗气不过的了。
                

中国重要的调味品
                                                   河北省南皮县 桂和中学 12-4班 鲍文靖
                                                                                               指导教师:张琳
           周代天子的饮食分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礼记·曲礼》说:献孰食者操酱齐。孰食即熟食,酱齐便是复合调料。经学家的注解是:酱齐为食之主,执主来则食可知,若见芥酱,必和献鱼之属也。即吃什么肉,一定要配什么酱,有经验的食客只要看到侍者端上来的是什么酱,便能得知会吃到什么美味了。剧《周礼·天宫》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馐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肥料,肴撰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周王的肴撰都是淡味,进膳时再配用不同的酱调味。
       商代之时,调味品主要是盐、梅、取咸、酸主味。到周代之时,调味固然也少不了用盐、梅,而更多的是用酱,这种酱便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醢醯之类
       在孔子的语录中,有一句不得其酱,不食,说的是在他生活的时代,各类肉食按传统配有规定的酱汁调味,如食鱼脍要用芥酱等。孔子强调没有所需的酱就不吃鱼肉,要求很是严格。周礼还有一条规定,叫毋歠醢
       大约到了汉代,酱已不作醯醢的指称,而成了面酱和豆酱的专称,作酱的方法见于许多史籍的记载,有时甚至看得相当神秘,弄不巧酱是做不成,汉代人对酱是十分偏好。
       中国历代厨师和美食专家们都十分看重酱的作用。五代陶告的《清异录》说:酱,八珍主人;醋,食总管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没酱的话,饮食也就没什么体统了。到了宋代,酱也是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物。《梦梁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说的南宋临安的情景,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俗语开门七事,即便是贫贱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                         



为了食品安全而努力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12-3班刘秋梦
指导教师:张琳
    常有消费者问,“现在吃什吗好?”是啊,吃什么好呢?猪肉中灌水,给猪喂瘦肉精,蔬菜中残留农药,鸡肉制品都用死鸡制成。一种种假冒伪劣的食品不断揭露,被曝光;一起起触目惊心都的制假售劣案件被查出,被打击。广大消费者就要问:“究竟我们还能吃什么?”同样的问题,在埠阳奶粉事件调查期间,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问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曾筱萸,曾局长回答说:“我也是一名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自己吃的东西也不是很放心。”作为主管全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最高行政长官对自己吃的东西都不放心,这多少是有些讽刺味道的,难怪网民评论:“连局长都不放心我们这些老百姓该怎么办呢?”从这一侧面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到了亟需下大决心,用大措施,凭铁手段,到了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食品企业,良心事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合格,优质食品的生产者,是功臣,也是劣质有害食品制造者,有可能成为罪人,因此说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决定是品质的关键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品质量的根本好转,有赖于政府部门有效监管,虽然,很多部门在食品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但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人人都是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身体健康也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要摒弃贪便宜,图方便,随大流,等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培养看日期查包装的科学消费习惯;要留意识别优劣食品的知识,不断提高鉴别水准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人人远离不洁食品,个个打击伪食品消费环境。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孩子的笑声,为了更加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食品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共同努力,打造安全,卫生,有质量的生活,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汉族的民风民俗
南皮县桂和中学12-6061502  迟召辉    指导教师:田伟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家乡的年糕
南皮县桂和中学12-6  061502 沙立惠  指导教师:田伟

过年蒸年糕是我们这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了,我们这把蒸年糕称为蒸粑粑,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人口和对年糕的“爱好”程度来制作一定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腊月中旬,人们就开始准备蒸年糕。其实早在深秋的时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柴劈好晾干。然后是将上等的糯米放进大水缸里浸泡,大约过了半个月,就要对缸中的“原料”进行观察,根据天气的状况来定浸泡时间的长短。将浸泡好的米清洗干净再准备进行水磨。磨面可是个沉重的“差事”,一般的女人是无法操作那笨重的石磨,就是男人也得轮流“上阵”,所以家乡有句古语叫“樱桃好吃树难栽,粑粑好吃磨难来”,虽然现在有了电动磨面机,按理说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可是总有人反对这种“武器”,这个“家伙”不但要浪费电,而且用它磨出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有种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样了,不仅细腻而且还硬中带软。
母亲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粮食最紧张时,人们结婚办喜事,年糕可以代替喜饼,在那时可是送给女方家最盛行的彩礼了。喜饼年糕的“生产工艺”较复杂,是将蒸熟了的面放进盆中进行二次搅拌,等待它冷却到一定温度后,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块,把它按进模具中,反过来轻轻地敲下来,这样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饼,上面有精美的图案及福、禄、寿,禧等吉祥文字,不仅它的“可食性”强,还融合了艺术元素。
如今在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拜年,年糕一般都要上餐桌的,人们都要品尝这带稻草灰味的年糕,不仅是对年糕味道的喜爱,还图个吉利。人们渴望着新的一年那些精美的图案,吉祥的文字能够给每个人带来好运。
劳动者身边的元宵节
南皮县桂和中学12-5班 061505张洪毓     指导教师:田伟

   随着十五元宵的临近,我的内心早已热血沸腾。“烟花”,那耀眼的烟花已在我的心底绽放,一朵一朵勾起我如童话般的欢乐。
当当当······当当十五的钟声敲响了。我期待已久的夜晚终于来临了。吃完甜而香软的元宵。原本寂静无声的村庄突然变得异常热闹。锣鼓声、欢笑声、鞭炮声夹杂着问候声,一声声冲进我的耳膜,走进我的心灵,敲动我起伏不定的心弦,我在也不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像脱缰的野马飞奔出家门。一路上我思绪幻想着许许多多。终于我走进了“会场”,观赏起五彩缤纷,炫丽夺目的烟花来。“啊!好美呀······”我禁不住连连称赞。烟花在我无限的喜悦中,一次又一次的绽放一次又一次的像我露出它华美的脸庞。我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朵烟花都带着我的祝福消逝。
随着放花者脚步的逼近,手中的火种向烟花筒颤抖的点燃,那人迅速的躲开,我的内心跟随导线的燃尽在心底绽放我无尽的心愿。烟花忽地从花筒中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一朵接连着一朵的“花苞”“慢慢的生长”,等待着清晨的太阳向它投去第一缕阳光。“哇”惊叹声不时从我口中“迸发”出,“花苞”那闪动的花苞在半空中绽开了一朵朵的“鲜花”。那五颜六色的星火争先恐后向我展示他妖艳的“身姿”。洒落在天空中的“花瓣”,有的像在天池游戏的天鹅;有的像草原上自由狂奔的马驹;有的像百鸟皇后孔雀那展开的尾翅;还有的像小姑娘优美旋转地舞姿。唉,时间不等沉默人,烟花在我惊异的眼睛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好可惜啊!美丽的东西往往都是在漫长而短暂的时空中存留片刻,后而消迹无声,给人无穷的回味和赞叹。
长大后我也要做天空中的一束烟花,用自己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创造出一朵不平凡的“花朵”。承载着希望在云霄绽放,用自己的“余辉”照亮探寻高峰者脚下的漫漫长路。
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色彩炫丽的烟花。因为它带给我无限的希望与力量,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民族文化之美
南皮县桂和中学12-5061502 谢青松     指导教师:田伟

  在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可谓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且都有美妙之处,其中有特色和文化深厚的是汉族。
   汉族在每到过年过节时便张灯结彩,在正月有许多表演的节目如:扭秧歌,跑落子,舞龙,舞狮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心里盼望新的一年里生活得更好。
   新疆的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这与新疆人民的品质离不开关系,新疆人民热情豪迈等特点全都体现在了舞蹈上面。新疆还有一个全国都知道的特色美食那就是新疆羊肉串。据说,用的都是红柳木会增加羊肉的鲜味,去除膻气。
   还有就是蒙古的人民,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呼麦。并且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呼麦是由嗓子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声音,如果没有专人指导而自行练习的话,很可能会把嗓子弄哑。
   这样的民族文化,中国还有很多,而且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希望我们大家都来关注和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饮食文化之沧州

南皮县桂和中学12-5班  061502 刘昊    指导教师:田伟
    中华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地域、宗教、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上也各有特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饮食文化发达的泱泱大国,各地域也有各自的特色食物,我从小就生活在沧州地区,虽然我们沧州市的特色菜肴没有川菜、粤菜那么有名,但是,我却觉得它无比美味,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先说说这红烧狮子头吧,它是我们家乡每逢过年过节必吃的一道菜,是取吉祥之意。有肥有瘦的肉红润油亮,再配上翠绿青菜掩映,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狮子头的肉最好用手剁,这样做出的狮子头嚼起来最筋道,最柔软滑嫩。另一点就是容器,最好用砂锅炖,炖出来的狮子头又香又嫩,令人垂涎三尺。
再说我们沧州的火锅鸡,火锅鸡可是沧州最地道的特色美食,现在恐怕全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沧州的普通家庭恐怕都会做,它是亲朋好友相聚是不可获取的一道佳肴。它因其简单易做味道鲜美驰名中外。我家就动不动做一次火锅鸡解解馋吃,尤其是妈妈用陈醋蒜泥等做的辅料,令火锅鸡如虎添翼、味美无比。火锅鸡的制作虽然简单,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十分正宗的。论色、香、味俱全的话,东光县水务局对面的君悦火锅城是十分正宗的,如果觉得不信,可以去那儿尝尝看,定能让你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最后说一下我们这儿的特色小吃—羊肠子汤,羊肠子汤又称羊肠汤,我们沧州人管其叫做“样尝—咋 ”。羊肠汤色泽鲜亮,汤呈乳白色;汤汁鲜美,营养丰富;入口油而不腻,闻起来异香诱人,羊肠咸香可口,口感爽滑,是我们沧州人十分喜爱的一种特色小吃。食用时,加上香菜、蒜苗、香辣油等辅料,会使汤更加的诱人。吃羊肠汤配上一两根油条或一两张薄饼,是最好的了。就连我吃羊肠汤都能一口气下去两碗。吃羊肠汤最好的地方是沧州河间,那儿的最正宗,摊位一个接着一个,生意好的不得了。
我爱沧州,爱他的武术之乡,爱他的狮城,爱他的特色美味…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家乡的年糕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孙海虎 指导老师:张家法
过年蒸年糕在我的家乡已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了。民间把蒸年糕称为蒸饽饽,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人口制作一定数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腊月中旬,人们就开始准备蒸年糕了。其实,早在深秋的时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松树柴劈好晾干。还要选用上好的糯米和灿米按比例搭配,再把搭配好的糯米搅拌均匀放入缸内浸泡。还要经常观察缸中的原料,根据天气状况来确定浸泡的时间,浸泡好的米需要清淘干净再进行水磨。磨面可是个苦差事,一般的女人是无法操作那笨重的石磨的,就是男人也得轮流“上阵”,所以家乡有句古语:“樱桃好吃树难栽,饽饽好吃磨难来。”
蒸年糕用的蒸笼是用稻草做的,有两格蒸笼和多格蒸笼,蒸笼不是一般人能做必须是有经验的长者做出来的蒸笼才可以确保高温不变形、不走气,蒸蒸出来的年糕才够火候。
母亲说在她小的时候粮食最紧张时,人们结婚办喜事,年糕可以代替喜饼,在那时可是送给女方家最盛行的彩礼了。喜饼年糕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得将蒸熟了的面放入盆中进行二次搅拌,待它冷却到一定温度后,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块,把它按进模具中,反过来轻轻一敲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饼,有豌豆馅、绿豆馅等。上面有精美的图案,以及福,禄,寿,禧等吉祥字样,不仅可食性强,还融合了艺术元素。
                   妈妈身边的春节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王明 指导老师:张家法

春节,又叫过年,是我国最大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期间,人们祭祀祖先,贴门神,放鞭炮,穿新衣服,互相拜年和吃饺子等。这些习俗,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来历。
祭祀祖先,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也是为了企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吉祥,家运昌盛。
贴门神有辟邪作用。之所以人们会认为他有辟邪作用,是因为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连续几天都做噩梦。他就让算命先生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他的皇宫有小鬼作怪,必须让两位大将带着兵器在他的寝宫门口日夜守护。最后唐太宗让尉迟恭和秦叔宝来守护在寝宫门口。尉迟恭提着打皇鞭,秦叔宝提着宝刀,煞是威风。果然,那一夜唐太宗真的没有做噩梦。就这样连续过了几天,唐太宗非常心疼这两位将军,所以他就找了画师画了尉迟恭和秦叔宝这两个人举鞭和举刀的情形,然后唐太宗把这两个人撤了下来,把这两个人的画像贴在寝宫门的两侧。从此。唐太宗便不再做恶梦了。不久,这件事就传到了民间,人们便认为尉迟恭和秦叔宝有镇鬼辟邪的作用。所以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在门面上贴这两个人的画像来期望平安幸运。
关于新年放鞭炮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个魔兽叫作年,它到处吃牲畜和破坏庄稼,人们对它束手无策。又一次,年正在破坏庄稼时,一个人无意点燃了一个鞭炮,“啪”的一声,年往后退了几步。人们看到此状,便纷纷找来鞭炮点燃,“啪啪啪……”不一会儿年就被吓跑了。为了避免年再回来,所以每年的这个日子都会放鞭炮。传说,年被吓跑的日子就是今天的春节。因此,春节有叫作过年。
穿新衣服有除旧迎新之意,象征去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拜年是人与人之间在春节的相互祝福。
吃饺子寓意富贵连绵。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说法呢?原因是饺子的形状特别像古代的元宝。因此被赋予了大发财源之意。
每年春节之前各家都会包饺子,我家也不例外,但今年我吃的饺子与往年有很大区别,因为我在饺子中尝出了母爱的味道。
在包饺子那天,我不知怎的居然跑出去玩儿了。当我回来的时候,饺子已经包成了。现在我觉得我当时真的聪明极了。
我往炕上一躺,用眼瞟了炕上刚包成的饺子,突然隐隐约约地看到饺子上有一些红色的斑点。我便好奇的去问妈妈:
  “妈妈,饺子上怎么会有一些红色的东西呢?那红色的东西是什么呀?”
当时妈妈正在洗手,我意外的发现盆中的水是红色的。
“妈妈,这水……”
“孩子,看这儿。”妈妈把手缓慢的递给了我,我看了一眼,惊呆了。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枯黄的肉皮包着坚硬的骨头,在手心上有许多皲裂的口子,足足有5毫米深,而且正流血不止。我急忙拿来止血药给妈妈抹上,不一会,血止了,我便问妈妈:
“妈妈,您这是怎么了?”
“秋天,天天在地里干活儿,风吹日晒,自然就裂了。往年到现在,手上的口子已经愈合了,不知今年怎的,到现在还没愈合。本来想让你伯母帮忙包饺子,可回头一想:她家也要包饺子,就别麻烦人家了。所以我和你爸爸就一起包了,你爸爸不会揉面,所以我就得揉。刚开始揉,手上的口子就流出了血,滴在了面上,所以包出来的饺子是这样的。”妈妈解释说。“这样的饺子你还吃吗?”
“吃,吃,当然吃!”我连忙说。
春节那天,面对面前这盘热气腾腾的特殊的饺子,我用筷子夹起一个,看这上面的颜色,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不知是什么模糊了我的双眼。
这个春节,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我们身边的春节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迟心灵 指导老师:张家法
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可谓它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有很多。例如:合家团圆的中秋节、祭祀亲人的清明节、歌颂屈原的端午节…   但最民俗,最传统的节日,那必须得是春节了。
    在我们中国,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的凶猛,吃人、还毁坏房屋、祸害庄稼。每个人都怕它,也都躲着它。有一天,在外打猎得人要点火照明和取暖,不小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得跑掉了,渐渐地,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点爆竹,贴对联…   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节日——春节,又称为“过年”。
    现在的春节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每当过年,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画的、有卖对联的、还有卖新衣服的。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有的人家总是把“福”字倒着贴,蕴意是福到了,这样一贴增添了不少,特别有过年的气息。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一家人吃着年夜饭。在外打工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不然都会赶回家陪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
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人们,孩子们都会起得很早,送走今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年的第一天。每当晚上时,大家都会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样度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惊叹,骄傲和自豪。
我们身边有梦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付厚领 指导老师:张家法
每天每天我都不会忘记,我一直只有一个梦。-----题记
    一个梦,一个长不大的梦,如老人娓娓道来的故事。如夏天的漫天繁星印在纳凉儿童的双眸中……
    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血淋淋的碾过了一切,却把梦想擦得越来越亮,好让苦苦奋斗的人们拿着这一面明镜反射阳光,照亮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刚刚捧起郭敬明的小说,一行字便映入眼帘。―《十八岁和我的余生》我没有勇气去看内容了,想到十六岁的我,忽然就潸然泪下,没有缘故,只是无端的有一些伤感和无助,回想从前的生活总觉得没有辉煌,没有目标,想到以后的人生,更感觉无助。日常的琐事堆积在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烦闷。
  失意……
    那么出去走走,又怎样呢?
    小鸟在唧唧喳喳的闹着,杨柳刚吐出嫩芽,让你忍不住去摘一片,放在鼻子上闻闻。抬头仰望天空,云儿在打着滚,彼此嬉闹。
    四十五度仰望天,明媚的一片世界。
    也许是太明媚了,让我联想到了黑暗,黑暗中执梦前行的弱女子―海伦凯勒。在拥有阳光时,人们想隐藏于黑暗,但当被黑暗完全吞没时,只能与寂寞为伴。那是怎样的煎熬啊,阴冷﹑潮湿﹑甚至让我联想到发霉。还好有梦想,为她照亮那铁一般凝固的黑暗,引她走向未来。同样,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还有一个响亮到震耳发聩的名字,那就是拿破仑,从一个升高只有1.5米高,没有人扶连马都上不去的士兵到雄霸欧洲的一代帝王,你不必惊讶,因为他有梦想,因为他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是并不是好士兵。’说起帝王,人们又怎会忘记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受尽权贵的凌辱,于是她发誓―定要让所有人对她俯首称臣,要让所有人看看一个女子能有何作为!后来她如愿母仪天下,但她的梦想是那把龙椅!因为有梦,他不会满足。从一个宫女到皇后再到则天大圣皇帝,等同天与地的距离。我想了好多好多,有著名残疾作家史铁生;有残疾科学家霍金;有身边正在拼搏的好多人……
  是的,我们身边有梦陪伴,只要心中有梦并可以为之奋斗,就是一个充实的人生!
  也许是散步累了,我停了下来,极目远眺。远处孩子们正在放着风筝,大人们在唠着家常,朴实的笑着,一时间,我心中的不快竟无影无踪。
  路人喧闹,孩子奔跑。
  时光曼妙,岁月静好。
我身边的节日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迟心灵 指导老师:张家法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元宵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我最爱的是春节。在那夜,每家每户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年夜饭,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在新年之前,按照老百姓的风俗,要迎神供奉,挂春联、贴桃符等。在三十早晨,人们要带着家里的男丁去祭祀祖先;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伴随着欢乐声和歌声,时间慢慢流逝,共同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守岁是儿女对父母的一种祝愿,是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一种美好祝福。到了1200的时候,人们欢放爆竹共同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新春的第一天,人们都要换上新衣服,往来拜年。新的一年开始了,俗话说“新年新气象”,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开始。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有有着优美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跃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乡里族人的情绪,默默地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刻,秋风就在思乡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的吟唱;“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是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的延续这种文化。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史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端午的味道
南皮县桂和中学11-3班  李欣昊
看,那三角形、正方形的是什么?哦,是粽子!就在那超市最显眼的地方又看到了熟悉的粽子,才知道原来是端午节到了。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这都吃粽子来过节。
看到那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好像是再次看到了妈妈包的粽子,再次闻到了粽子那浓浓的香味。
本来妈妈想不包了买些回家一煮算了,可还是在我的哀求下买了些竹叶自己回家包。回到家,妈妈便紧锣密鼓的忙活起来。妈妈先把叶子放在锅中煮了几分钟,再取出来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就可以用了,然后妈妈把准备好的馅料和泡好的糯米端来。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包了,妈妈先拿出一片叶子卷好,然后把馅料和米放进去,它们像孩子一样乖乖的被叶子包裹着,不过还是有那淘气的会从缝隙间溜出来,但终究逃不过老妈的法眼,用线一圈又一圈的缠进去直到确保“万无一失”了这个粽子才算大功告成了……就这样一个个精巧的粽子就包好了。下面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煮粽子。是最容易的了,只需把粽子放在蒸笼上蒸几十分钟就行了。熟了,终于可以吃了我实在是禁不住那诱人的粽香,便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真的好香好香...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大概会渐渐疏远了那些古老节日,追求更多的却只是那风靡一时的流行节日。但人们不该忘了那些传统节日,因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那些传统节日永远也不会改变。
浓浓的粽香让我感到端午的味道,是那样的浓郁……
指导教师 宋文胜

年糕“年年高”
南皮县桂和中学11-4班  刘钰
    过年蒸年糕已是我家乡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了。在民间,人们都把蒸年糕称作蒸饽饽。在家乡不论贫穷与富有,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人口制作一定数量的年糕。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蒸年糕了。蒸年糕说起来简单,但其制作程序是十分繁琐的。要选用上等的、颗粒饱满的糯米和高粱,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然后磨成粉。听奶奶说, 在她们那个时代,都使用石磨来磨面的,那可是个苦差事,一般的妇女无法操纵,就是壮实的小伙子们,也得轮流上阵。然而,奶奶总是感叹,虽然现在有了电动磨面机,可以省去不少人力物力,但是用它磨出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还有种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样了,不仅细腻,而且口味极佳… …
    听母亲说,在老一辈的时候,缺少粮食,人们结婚办喜事用年糕代替彩礼。但是,那种年糕的制作方式比较复杂。将蒸熟了的年糕再次放入盆中搅拌,待它冷却后,捏成鸡蛋大小的圆球,按在模子中,再反过来轻轻一扣,便做好了,形状很像月饼,上面还有精美的雕花和福字。
如今,在春节期间,年糕都要上桌的,不仅是对年糕的喜爱,还图个吉利,期盼着来年事业高升、好运连连、心想事成… …
指导教师 宋文胜

    
腊八粥
南皮县桂和中学11—4  张欣悦
    过年喝腊八粥在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人们喜欢喝腊八粥,既是因为腊八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因为腊八粥是一种美味。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还是繁忙与否,人们都会熬腊八粥。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熬腊八粥用的材料了。首先准备的是各种米:糯米是首选,因为它既糯又香。黄米也很好,它是我们华北地区的特产,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两种米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黄米,因为用这种米熬出来的粥味道更浓。再加入大米,小米等。
其次是各种豆,主要是红小豆,它既有营养,又色泽鲜艳。黄豆、绿豆更是应有尽有。我最喜欢的是红枣,其实红枣早在深秋,就要开始准备了。刚打下来的红枣要晒干了,直到枣的皮儿皱了为止。听爷爷说,大红枣晒得越干就会越甜,因为在太阳下一晒,水分都跑走了,只留下糖分在里面。所以我家每年都是最晚收红枣的户家之一。晒完后,还要把坏的枣捡出来,枣坏了,就会变苦,很涩的那种。虽然现在在超市里也开始卖红枣,可以省去不少人力,但是家乡人还是沿用传统的老方法,因为超市里的不仅坏的枣居多,而且也不如自己种的甜。
    到了腊八这一天,家乡人就要熬腊八粥了。把头天煮熟的红枣、花生、大米、小米、绿豆等放在锅里,用文火熬。熬得黏黏的、软软的,吃起来,不仅细腻,而且口味极佳。
关于腊八粥,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个贫穷、干旱的地方,那里不知什么原因闹起了瘟疫,在粮草尽绝的最后时刻,一些人把找到的零碎的谷物放到一起熬制成粥,给患病的人们喂下,奇迹发生了,那些患病人的病全好了。于是人们把这一天也就是腊月八日记下来,每年庆祝。从而期望明年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腊八节熬的腊八粥特别多,每家都熬一大柴锅,要吃十来天,人们不仅吃的是粥,更主要的是那种氛围,那种欢乐,那种文化,那种家乡的味道。
                        指导教师 宋文胜
妈妈的美味鱼
南皮县桂和中学11-3班 吕梦

天下的山珍海味各种各样、无穷无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吃,如南京的板鸭、德州的扒鸡、北京的烤鸭、苏州的卤汁豆腐干等。可是,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做的农家鱼。
一次,我放假回家,星期天正赶上是我们村的集市,妈妈说给我做鱼吃,我高兴极了,心里美滋滋的,这可是我的最爱啊!兴奋的我都不想吃饭了,只等着妈妈做好鱼来大饱口福,享受一番了。
于是,买鱼、杀鱼,准备就绪,开始做鱼了。
妈妈就要大显身手开始做鱼了。她先在锅里倒上油,把鱼放在油里炸了一下,接着又将碗里倒上一些醋,妈妈又切了几段葱放在碗里,还放了姜片,把这一碗全倒进了锅里,将鱼翻了翻个儿,又放上了大料,还剥了几个蒜瓣放里,搁上盐,到了点水,把鱼盖在锅里慢慢炖,不一会儿,便香气扑鼻,真是让一旁的我垂涎三尺啊,炖好后,我吃上一口,啊,真好吃啊,鱼肉又鲜又嫩而且有嚼头,火候把握的也很好,如果火候太大,鱼就容易炖烂,如果火候小,肉质就不鲜嫩,鱼的表面上的肉有一种外焦里嫩的感觉,而且鱼肉里飘着放的作料的香味,真是美味极了,让我爱不释著啊
妈妈做的农家鱼真是好吃啊,不但肉美味鲜,包含着对我浓厚的关爱,也让我明白凡事都有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学多问才会有所收获,农家鱼真是人间美味。
指导教师 宋文胜




难忘粽子情
南皮县桂和中学11-4班  夏琳

     五月的风,吹走了冬爷爷死气沉沉的面孔,带来了春姑娘生机勃勃的笑容,也吹来了家乡粽子的清香……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人们便忙碌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从集市上买来糯米和粽叶,打一盆清凉的井水,把粽叶泡几个时辰,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簸簯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一切准备就绪后,母亲坐了下来,拿起一片粽叶,把它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糯米用汤匙一点点的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时,再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扎紧,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细绳将他牢牢拴紧。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包好了。我观察着整个繁琐的制作过程,却不想母亲做起来却是如此的专注!一个个的粽子在母亲的手中飞快地制作着,简直就像是一件件工艺品摆在眼前。
开始煮粽子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呆在厨房,一步也不离开,看着母亲煮粽子。待到粽子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时,粽子也熟了。母亲打开锅盖,我就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粽子,也不顾烫呀﹑热呀,拿着就向外面跑去……
端午节最期待的莫过于吃粽子了。拿着自家的粽子去和伙伴们分享是我们孩子之间最快乐的事。我们坐在柳树下,拿着自家的粽子,包开,你尝一口我家的,我尝一口你家的,最后比一比谁家包的最好吃,是我们端午节最喜欢做的事了。每当这时,我们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这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
眨眼间我们便上了中学,告别了童年的美好时光,但是童年的端午节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格外清晰……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飘香……
    指导教师 宋文胜

你我身边的月圆中秋

作者:刘忠欣 指导老师:郑婧
“共赏圆月一轮,喜迎中秋良宵。”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唐宋时期便形成了,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月夜,共谈神话

“嫦娥应悔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与故事,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中秋咏月,正值此时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自汉至唐在至今,多少墨客骚人纷纷吟月亮及肿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情感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亮比喻成玉兔、玉盘、玉蟾、嫦娥等,可想而知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各朝各代的诗人为月亮写下的诗篇美不胜举。
中秋佳节,由来已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为中秋节描写的。早在北宋年间,中秋节已经十分盛行,至北宋太宗时,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中,月圆之日。届时万民同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片热闹景象。
中秋月圆,游子心切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中秋落谁家。”明月,清澈如水,洁白如玉,总让人浮想联翩。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点点滴滴的乡思乡愁,就会像一缕缕美妙的青藤,摇曳生姿,缠缠绕绕,绵延不绝······
中秋时节,抒发心声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记得去年的中秋,全家吃过晚饭,坐在院子中,仰望着天空,好像在月亮上寻找着嫦娥的身影。看到当时的月亮,品着手中的月饼,月饼虽圆,但没有月亮那么亮、那么大,月亮似乎象征着一颗远在他乡游子思乡的心。
中秋节爸妈在外打工没有回家,我心里有过埋怨,有过委屈,现在我长大了,也理解他们了,那正是他们对我的爱啊!中秋的月光照彻神州大地,虽然身不在一起,但心却在一起。
爸爸妈妈,中秋节快乐!
贴饼子

作者:李清秀  指导老师:郑婧
玉米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粮食了,几乎每家每年都种些,玉米不仅味道好、营养丰富,做出来的食物更是数不胜数。
我的家在农村,玉米的做法不是很多,现在人们用一种很传统的作法,那就是贴玉米饼子。别看贴饼子的做法简单、外表普通,可是它为抗战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国家十分贫穷、落后,那时大多数人都吃不到白面馒头,饼子就成了许多穷苦人家的饱腹食物了。军队战士的干粮是饼子,国家干部也吃饼子,饼子养活了那个时代的人,吃饼子的人拯救了我们的国家!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饼子成了稀罕食物,贴饼子更是很多人不会做的了。有些人去饭店专门吃饼子,吃的是健康,品的是新鲜。在农村,寻常百姓家也会偶尔贴上一锅饼子,吃的是醇香,品的是回忆。老人们总喜欢一手拿着饼子,一面讲述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
饼子,养活了几代人。现在人们喜欢吃它,不单是因为它的味道好或它绿色健康,更加是吃饼子时回味一种悠久的味道,一种内心深处的记忆的浓厚醇香。
我家爱吃饼子,爱做饼子,自己做的才最地道,自己做的才最热乎。舀一盆玉米面,加水,用手慢慢的揉,拿柴,生火,在大铁锅上贴上一圈用手拍好的饼子,添柴,慢慢的烧,静静地等,只要一会儿,满屋都会飘着玉米香,在这香气中,会想起过去的苦日子;在这香气中,会感受到现在的幸福;在这香气中憧憬着未来······
潍坊的大萝卜

                                        作者:冯博  指导老师:郑婧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人民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扩展加深,现在这嘎蹦脆的大萝卜也成了备受宠爱的食物!
去年我去潍坊的表姑家探亲,那里有一句话说得好:“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潍坊的萝卜皮。”潍坊的大萝卜在全国久负盛名,最独特之处就是它的清白分明,又脆又甜!表姑说,由于太阳光的照射,所以萝卜的上半部分是青的,下半部分埋在土中的就是白色的。萝卜又脆又甜是因为菜农的精心管理,他们在萝卜地里喂上豆饼(一种肥料),同时萝卜含水分又多,咬一口,汁水便会顺着嘴角溢出,脆生生,甜滋滋的,真是既解渴又解馋。难怪说:“潍坊一大怪,萝卜当水果卖。”
潍坊的萝卜不仅能当水果吃,还能做成美味可口的佳肴。
如果把萝卜切成马蹄状,先用水烫烫接着剁一些排骨块儿,用小火炖着吃,那味道是再好不过了;也可以拔萝卜切成丝,先把红辣椒炸一下,然后再放上萝卜丝一炒,那会让你胃口大开。
另外,萝卜还可以治病,具有消食败火的独特功效,俗话说得好:“吃着萝卜,喝着茶,气的大夫满街爬!”
如果到潍坊游玩的话,大萝卜是你必须品尝的当地美食!
我家的“凉面”文化

作者:曹艳 指导老师:郑婧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也被世界上称为“最会吃”的国家,中国的饮食吃的是健康,吃的有文化,吃的有内涵。
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独特美食、特产,当然,有的食物因地域的不同,做法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吃起来的味道也不相同,在说到细处,有的食物,每家的做法也有不同。我也算的上一个“吃货”,每次放学回家一闻味道,我就知道做的是什么饭。
现在上了初中,学校里的饭没有了“妈妈的味道”。妈妈做的饭菜我特别喜欢,凉面是我的最爱。我不喜欢超市里卖的面条,我喜欢妈妈亲手做的,妈妈先用和好的面擀成一张大饼的形状,然后再把它折起来用刀切,散开后就成了一条条的了。吃凉面,卤子极为重要,我家一直做西红柿鸡蛋卤,这都快成了我家的传统了!芝麻酱,我家一直永很稠的那种,那种比较有味道。花椒油,也是特别美味的,做法十分简单,每次我都是我自己亲手做的,它在我心中占有极高的位置,少了它,就像是熬粥忘了放水一样。夏天吃凉面,放上黄瓜丝那就更爽啦!再放上蒜,那种辣辣的感······
哇,不想了,我的口水都流了一碗了。
俗话说“进门的饺子,出门的面”,出远门前,家人一定会端上一碗面,愿亲人顺顺当当;生日时,家人一定会准备长长的面条,祝亲人长寿健康;心情好时,更会擀一顿凉面,表达自己顺心顺意;心情糟糕是,会烹一餐凉面给全家顺气。
我爱看妈妈做凉面,看着妈妈和面、擀面、切面,看着妈妈切菜、做菜,心里无比的幸福!我也要学会做凉面,让妈妈也尝尝我做的面,让凉面在我家传承下去,让“凉面文化”在我家更丰富更久远。
有空来我家吃面吧!
这一日,在身边拾起感伤

                                        作者:张领领  指导老师:郑婧
灰色的天是它的脸庞,
霭白的雾是它的面纱,
我们踏着晨雾走在小路上,
阴沉沉的天空也写满忧伤。
清明祭祖,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清明祭祖,
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暖春四月景色怡人,
可我却无心欣赏。
我们来到墓前,
清理它身旁的杂草,
打理这一抔黄土。
那些为我们奉献了一生的逝者,
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
只求我们能过得更好,
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只能三叩首以表哀思,
只能用纸钱送去怀念。
那一次次叩首是我们对先人的尊敬,
那飘飞的纸钱是我们对先人的感激。
在这感伤的日子里,
我们默默的祭奠。
在祭奠中感悟,
在感悟中收获,
在收获中成长,
在成长中前行。
太阳拨开云雾,
在天际向我们微笑。
我知道,
新的生活开始了。
过年的味道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齐展先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确,饮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们国家的迅速发展,饮食文化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生活比蜜甜,美食处处有……
我最中意的确是过年的味道。
我家的年货都是由爷爷操办的。记得小时候,刚过了二十,爷爷就会骑着车带上我和哥哥去各村赶集。到了二十七的下午,我和哥哥会不约而同到爷爷家里,因为爷爷就要制作过年的美味菜肴了。从这天下午开始,我和哥哥就可以大饱口福了。
晌午吃饱了饭,奶奶会烧上一大锅热水,将爷爷买好的藕放进锅里,待水一开,奶奶会熟练的用筷子刮去藕上面的脏东西。这时候爷爷也不会闲着,爷爷将买的猪肉,加上葱姜,剁成肉末,剁好后,放入盆里,调好味。这时,奶奶的藕也好了。爷爷会把肉馅均匀的加入奶奶切好的藕中。切藕是有讲究的,第一下不能切的太深,也不能切的太浅,太深了会分为两半,没有办法再往里加肉馅;太浅,夹的肉馅太少,让人吃起来扫兴。奶奶切藕最拿手了,所以每次都是由奶奶来切。加完肉馅后,爷爷会找出一个盆子,里面打上几个鸡蛋,加上面,加上水,搅拌,做成面糊。这一步完成后,奶奶会往锅里倒上半锅油,再不停的烧火,待油八分热时,奶奶会将藕放入油中。刚一进锅,藕会立即浮在油上,待面糊微黄时,奶奶就用漏勺捞上来,不一会,一盆香喷喷的藕夹子便做好了。这时,终于轮到我和哥哥啦,屋前屋后我们哥俩手里手里从来没离开过藕夹子。这样,待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和哥哥便吃的八成饱了,幸福亦在心里充溢。
长大后,我依然盼望着过年。过年不仅处处弥漫着美食的味道,而且还会洋溢着温馨的亲情。
指导教师   刘文娟
满屋尽是饭余香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孙丽双
炊烟袅袅,飘向远方,与蓝天中的白云混为了一体。孩童正在院中玩耍,而屋里却也热闹非凡。
雪白的面粉均匀铺洒在四方的面板上,擀面杖“嗒嗒”地响着。面团在母亲手中迅速变成了一个个2厘米厚的面饼,撒上面粉,放置一边。婶子在肉板上切着肉。奶奶在水池边洗着清翠诱人、颜色丰富的蔬菜。妈妈放下手中的擀面杖,抱来干柴,熟练地点起火,锅热后,垫上油,放入面饼,盖锅。这时,肉切好了,菜也洗完了。爸爸拿起炒菜的锅,点火放油,扔入几朵葱花,“啪”的一声,葱花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烧火声,炒菜声,洗盘子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奏起了一支美妙的曲子。他们有条不紊地做着各自手头上的事,忙碌中透露着一种幸福。
从小到现在,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一家人和乐融融地生活着。可幸福的密码又是什么呢?我一直甜蜜思考着。
屋顶上的炊烟已经散去,乐曲也完美的收场。爸爸拿起洗好的盘子,一勺一勺的将菜放入盘子中,热气在碗中散开,另一种香气冲入鼻中,勾起你的食欲。妈妈一张一张地烙着饼,这是最后一张了,焖在锅中,挑开木柴,让余热把饼烙熟。
放上桌子,拿上筷子,一盘盘菜被端了上来。看着可口的菜肴,我经常性的咽下口水,只有家人齐了我才能动筷的。最后一张饼出锅了!妈妈把所有饼端上来,我快速地倒上饮料,开饭了!
一家人坐下来,老的给少的夹菜,少的给老的添酒,多么惬意的一幅画面。我们品尝的是美味,亦是幸福。
饼的面香,菜的清香充满着整个屋子。这味道是食物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食物用爱来制作;而幸福,它本身就是食物的产物。
指导教师   刘文娟
舌尖上的感动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张杰

   又想起了妈妈做的面条、菜汤、鸡蛋饼。在我看来这就是人间美味.
   先说说这面条,将水和面按一定比例,朝着一个方向搅拌,面和好后放在板上,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圆。然后把面片拿起一层一层地叠好,每层之间撒上点玉米面后就可以切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切宽些或切窄些。面条最好在大锅里煮,开锅后撒上葱花。瞬间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白白的面条,香香的葱花让人看了口水直流。现在大多数小卖部里都有面条,再也不用那么辛苦的擀了,可总缺少面条的滋味。每次感冒的时候,妈妈总会为我做一碗手擀面。。  
   还有菜汤。现在的人几乎顿顿可以吃到肉,可在我小时候顿顿吃肉是不现实的。没有吃的,妈妈就会拿颗白菜,把菜叶多的那一部分切下来,切成丝,锅中的水烧开后把菜放进锅中,等菜五成熟后往锅里撒面。面不能撒太多,太多了就会很粘,也不能太少,太少了就和水没区别了。母亲每次撒面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最费事的就是鸡蛋饼了,母亲擅长的是和面,父亲拿手的则是摊饼。做鸡蛋饼和面是最重要的。面和得太薄或太厚都不行。母亲按照两个鸡蛋,一碗面,一碗水的比例去搅拌,时不时的往里面加面或加水。如果喜欢也可以往里面放一点葱花,放少许的盐。面和好后就该摊了,先倒上油,等油热了从盆里舀一些面,放入锅中快速把面抹成圆形,过一会就把面饼翻过来,这时你会看到翻过来的这一面已是金黄色了,时间不长,一张香喷喷的鸡蛋饼熟了,迫不及待的想吃两口。
   从小就开始吃父母做的食物,可不知怎的,从没有吃厌过。因为这里面有爱的味道,让我感到温暖。无论身在何方,它永远让我牵挂,感动。
指导教师   刘文娟
庭院深深香几许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宫新颖
巷道长长,散不开缕缕香气;庭院深深,关不住情意绵绵。
                                                       —题记
我的家乡,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秋冬之际,空气中却是弥漫着难以言喻的和谐,温暖中夹杂着丝丝香气的味道。
萧瑟的秋风把脚步撞得哗啦哗啦响,缩在墙角里,你不久就会被一阵暖意融融的香气所包围,打开一扇木头门,你似乎进入了仙境,烟雾氤氲,夹杂着油气的清香。走近之后,你会发现,几张大的桌子,桌子上摆着一盆盆丸子,还在散发着热气,人们热闹的挤在一起,笑着,说着,品着。
这就是我居住的村庄里的传统美食———萝卜丸子。它虽然相貌平平,但它的味道绝对会令你食指大动,味蕾绽放。
每当秋冬交际,人们都把成熟的白萝卜从地里挖出来,磨刀霍霍,准备享受劳动成果。
首先是去皮,一双手在萝卜上面“劳作着:转着,削着,把萝卜的皮去掉,其次是切丝,再后来是焯萝卜,然后把它和面和在一起,再然后就该炸了。人们各司其职。最具有艺术性的就是炸萝卜了,一只手拿铲子,另一只手把面团变成一个个小球,再放进油锅里炸。只见一双双手捏着,揉着,扔着,铲着,雪白柔软的小球进入锅里之后渐渐变得焦黄酥脆,令人垂涎三尺。可别急,接下来是最后一步——炖丸子。
炖好的丸子散发着丝丝香气,再撒上香菜等作料,仅凭那香气就能够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吞噬了人,更不必说丸子的味道了。
左邻右舍全都坐了下来,脸上散出兴奋的光,摩拳擦掌的想要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几个性急的孩子想要够丸子,却被大人用筷子轻轻地挡下来了:“烫啊!”孩子笑嘻嘻的缩回手,眼神还流连在那丸子上。
……
一条小巷一缕香,一个丸子一份情。人与人的之间的那份情,那份真,都被聚焦在了一个个的丸子里,随着舌尖的搅动——消融,珍藏……
指导教师    刘文娟

最美的记忆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刘海迪

夕阳西下,明月初生,一座农家小院里,三两个孩子正在嬉戏,一个个乐呵呵的,落日的余晖映照在他们的脸上,泛出点点红光。一双灵巧的手儿正在舞蹈着,像精灵一样;它又似一个魔术师,一块块面团在母亲手中幻化成一个个“孩时”的饽饽。
——或许是孩童时代最美的记忆了……
“饽饽”是我们老家的叫法,学名就是馒头,不过我更喜欢叫它“饽饽”。之所以喜欢这样叫,是因为它很可爱,就像刚落地的孩子一样,白白的,嫩嫩的,朝气蓬勃的,给人一种新生的希望。
“呼哒呼哒……”那是我正在帮母亲烧火蒸馒头的声音,不一会,我估计它差不多熟了,就兴高采烈地把母亲叫来,母亲一看,也觉得差不多了:“揭锅吧!”于是,一个个可爱的饽饽在母亲那双布满皱纹又不失温暖的手里被拿出来放在了箅子上。
这时就看到饽饽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的排列在箅子上,白净、饱满、圆润,就像一个个刚刚长大的孩子,开开心心的,白嫩的脸上布满了欢欣的笑容。它们散发着自己所特有的香气,没准还能散播到十里之外呢!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十里飘香吧。
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得,只是因为喜欢。长大后,却发现,那一个个的饽饽后,是一束束金黄的麦穗,是父亲耕作时的汗水,还有母亲那双布满酸辛的手……
如今,在学校吃着这买来的“馒头”,心里总是充满着一种莫名的惆怅,这或许是一种缺失,亦或是一种怀念……
或许,人就是这样,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那一点一滴中所蕴含的爱,蕴含的情……那是一种最真挚、最亲切的东西,就像那滴滴的雨露,慢慢地滋润着它要守护的那棵小草。
人世间有一种最美的东西,它叫做爱。它最美,也最不易被发现,不像太阳那样热烈,也不如水般那样沉静。正如母亲手中诞生的饽饽,缓缓地滋润着你的心田、你的舌尖,你的心田会感到温暖而不火热,你的舌尖上会流淌着一股浓郁香醇的高汤,它需要你慢慢地用心去体会,用舌尖去品尝。
人,因为记忆而对人生有了一种怀恋、一种新的向往,对我来说,那一个个白嫩的饽饽,就是一湾小船,载着母亲的爱,在我的心海里缓缓地飘向那遥远的地方。
指导教师    刘文娟
冬天时身边的温暖

10-2张轩  桂和中学       指导教师    王宝芹

冬天,标志着四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飘舞的雪花和凛冽的寒风,大地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只要春节那亲切的脸庞一出现,人们心里便觉得暖暖的,在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迫不及待地跑上前拥着她狂吻。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庆典,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千秋不变。
只要春节临近,在天涯的断肠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张张大红春联和福字贴起来了,一个个大红灯笼挂起来了,一盘盘有着家乡的味道的饺子端上来了……
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见到那熟悉的面孔,听到那温暖的话语,重温那美好的回忆,一起讲着那过去的故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的烦恼、痛苦、忧愁,通通都装进了爆竹中,点燃春节这根引线,都随着爆竹的一声爆炸而烟消雨散。    迎接我们的则是快乐,幸福,美好。
春节是人们祈盼春天的节日,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象征着回家的集合号;象征着美好的明天。
春节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整个冬天,融化了春天身上的积雪。是的,冬天是漫长的,春节既然以至,真正的春天还会远吗?
  
寻找舌尖上的美味
    
河北省南皮县10---2张晓雅  指导老师王宝芹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刚刚诞生就学会了用“茹毛饮血”的方式生存。渐渐的,凭借人们的智慧,有越来越多的美食出现,我国已逐渐成为一个美食大国。按照地域划分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粤、苏、湘、闽、徽、浙等。可以说这几种菜系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所在地区最著名的美食没有那麽奢华。它既没有好听的名字,也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展现地的确是浓浓的乡村风情。
先说贴饼子吧!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吃法了,是母亲那个年代经常吃的。想想第一次吃的时候,感觉怪怪的,它没有巧克力的香甜,也没有饼干的松软,但它却有一种让人怀念的味道。妈妈贴饼子的技巧很熟练,几乎已经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她先舀上半舀子玉米面,再从锅里舀上等量的半开的热水浇在上面。说来也巧,妈妈舀的水不多也不少,每次都把面搅得黏黏糯糯的,那颜色好不诱人。面搅好后,还要调火候,火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了,饼子抓不住,如果太大了,饼子就会变焦了。母亲贴的饼子,永远是那么让人回味,外面紧包着一层焦黄、酥脆的饹馇儿,外酥里嫩,看着就把你肚子里的馋虫钩起来了,顿时让你食欲大增。吃到嘴里,咯嚓儿、咯嚓儿。又是那种让人怀念的味道,在你的舌头周围缠绕、缠绕、就这么一直缠绕下去……
传说古时候,人们为给帝王或上级将领传递军事机密时,就把机密刻在珠子上,然后放到馅中,不易被敌方发现,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做可以用来当作一种食物,于是这样,包子被人们认可,流传至今。
包子在我们这儿也是很有名的,它是我最爱吃的主食之一。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喜好,每次看到包子铺的老板吆喝时,总忍不住去吃上一番。一口咬下去,哇!包子内的汤汁顺势淌入口中,真是人间美味啊!因为我和父亲爱吃包子,所以我们两个可都是调馅高手。先把韭菜洗净,切碎。然后再把肉放在绞肉机里绞碎,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按一定比例放入味精等调味品。调匀即可。包子最重要的是在与它的馅。把馅调好就成功一半了。最后再把馅团在揉好的面中,放在锅中蒸就可以了。等待你的将是一顿享受的大餐。
中华美食不但博大精深,而且蕴含深奥。它不但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而且还隐藏着人类的智慧。它是祖先们生存与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创造与实践的体现。中华美食向世界展现了更精彩的中国!寻找舌尖上的美味,品中华美食,度灿烂人生!
情意相融
河北省南皮县10-陈欣雨   指导老师王宝芹
中国是美食之都,中国人对美食从色、香、味、形几方面都是十分讲究的。要分各种菜系,各种风味。每种菜系都有它不同的风韵,人们的口味还随着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如:南方盛产水稻,所以南方人喜食米饭;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北方人喜食辛辣的食物来驱赶寒气等。
对于美食的理解,不见得一定是那种普通人难以品尝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美食不单单满足你的味觉神经,还要让你有心灵的悸动。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人间美味。
饺子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又美味的食物。小时候,家里条件困难,只有在有重要客人或过节的时候,妈妈才肯包一些素馅的饺子。所以在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对吃饺子的日子便有了向往。饺子成了奢侈的食物。每次妈妈会把和好的面放在面板上,用瘦小的身躯在用力拍打着面团,时而揉,时而摁,时而拍打。一切的动作那么娴熟,又那么吃力。在妈妈的调教下,不一会儿,面团就团好了。然后拉成直径4~5厘米的小长条,切开,用那灵活的双手指挥着擀面杖工作,一眨眼儿的功夫,一张张饺子皮都擀好了。妈妈说饺子皮不要太厚,不然馅少就不好吃了;也不要太薄,否则放馅时皮儿会破,这样就没有吃相了。在和面前就要把馅洗好切好,把肉剁好,然后添盐加油把各种佐料拌好,就一切准备就绪了。用筷子取适量馅放入饺子皮儿中对折,由中间到两边,捏饺子褶,一个俏皮可爱的饺子就随时待命了。这时候母亲便让我们几个孩子在锅里添水烧水,等水烧开后,将放在锅盖上的饺子放入沸水中,盖上锅,再添几把火,估计就快熟时,在锅里舀出个饺子来,用手一按它那鼓鼓的小将军肚儿,要是扁了就说明可以吃了。当妈妈把这可口的美食端上来再浇上醋,咬上一口真是连汁里都透着鲜哪。看着外面的雪花,一家人佣在暖和的屋里,享受一年中最惬意最快乐的时光。有时,妈妈还会在饺子白白的肚里放上几个硬币,说是谁吃着了谁就交好运。这样我们几个都抢着吃那饺子,现在才明白妈妈是想让我们多吃一些。不知为什么,一年到头,那次饺子最香,心里最暖。。。。。。
现在,饺子的花样越来越多,做法也多种多样,但人们最牵挂的还要数自己与亲人团聚时的饺子,它不单单是食物,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感。当大街小巷中各种各样的特色风味小吃的香味愈来愈浓时,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吃妈妈包的饺子的甜蜜时光。饺子——它让所有华夏儿女在同一时刻心连着心。
有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是中华儿女,他们是炎黄子孙;他们有着同样的肤色,同样的热情,同样的念家;有这样一个节日,它从古延续至今,它蕴含着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它有着最喜庆的色彩,有着爽朗的笑声,有着美味的佳肴;有这样一种事物,它集可爱与美味于一身,它是人们团聚的享受;是又一次结束,也是又一次开始,是人们真情的见证。
    那味,亦浓;那情,亦暖。。。。。。
舌尖上的幸福
河北省南皮县 桂和中学  10----2王雅美 指导老师王宝芹
我国是一个美食大国,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粤、苏、湘、闽、徽、浙等。可我却情有独钟于我的家乡菜。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这个山村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从村庄走庄的人,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去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村庄里美味的食物。
村庄的食物中漂浮着醇厚而又悠长的生活味道,弥散在尘世之间。
小时候的我特别爱吃姥姥做的水煮鸡蛋,或许在今天看来,那份幸福是多么微不足道,甚至可笑,可它对我来说是一份可贵的幸福。
那时我和表弟都住在姥姥家,姥姥家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因为在我懂事以来,我便和表弟住在姥姥家,以至于我对自己的家一点儿也不留恋。姥姥经常为我们做各种好吃的,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吃水煮鸡蛋,每当这时,姥姥让我们俩一人拿一个鸡蛋,然后轻轻放入锅内。要轻轻的,不然鸡蛋就破了。还记得第一次吃煮鸡蛋,姥姥让我把鸡蛋放入锅内,我想起了平常往水里扔石子,那种声音很好听,我也想把鸡蛋让进锅内,我一扬手,鸡蛋就迫不及待地飞进了锅内,只听见“啪”的一声,鸡蛋摔碎了,蛋清和蛋黄都流了出来,蛋壳、蛋清和蛋黄都混在一起,简直不堪入目,姥姥回来了,哭笑不得,不过她没打我,而是把东西都舀出来,又重新为我煮上了一个鸡蛋,看吧,我就是这样傻傻呼呼的。等到鸡蛋熟了,我一手捧着温热的鸡蛋都不舍得吃,剥去皮,露出白白嫩嫩的蛋清,我和表弟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慢悠悠,笑吟吟地吃着,品味着,想摩完一件就要消失的稀世珍宝,久久不肯放手,那份浓浓酽酽的感觉至今还清晰的弥留在记忆的心田。
还有家乡的手擀面,尤其是姥爷做的手擀面,特别筋道,特别有嚼劲。有一次,姥爷在做手擀面时,我站在门口看,姥爷先用手把面轻轻地揉好,再用大大的擀面杖一点儿一点儿把面滚圆,然后再卷起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大概有上三遍就可以了,最后把面切成一条一条的,抓起来往面板上狠狠的甩几下,再撒上些玉米面,然后将水烧开,当水中泛着一层层水花,这是姥爷把面条放进去,等过几分钟,面条熟了,再用凉水过几遍,再配上姥爷独家秘制的作料。啊!真是天上人间几回闻!我百吃不厌,可是现在我再也吃不到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味道,它已深深融入了我的心中,就像姥爷一样永远在我心中,因为他对我的爱永远都不会变。
我们这里还有用面做成的“花卷儿”、“糖三角儿”,还有升级版的各种各样的包子与不同的菜有机的结合,不同的味出来了。
随着岁月的变迁,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被我们忽略,浮躁的风尘恶魔牛逼了我们感悟幸福的心灵,让我们在过多的幸福后麻木敏感的神经。我们真该好好拂去心灵上的岁月尘埃,以一颗童贞的心灵去感受舌尖上的幸福,去品味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厚重的历史,是无法脱离的文化之根。
红薯的故事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张宝丹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饮食文化的国都,地方特色的小吃是最诱人的,无论你走到哪一处,也都会是给自己味蕾的一种享受。譬如北京酸酸甜甜,晶莹鲜润的冰糖葫芦,天津卫打着滚,蘸着芝麻的美味麻花,和那香喷喷,热乎乎的狗不理包子。
  相对于这些闻名的小吃,我还是更热衷于家乡的红薯,因为它对我的意义是非凡的,它给我的启迪是无法衡量的。因为我和它之间有那么一段故事,现在,我搭上时空的列车,再次回到那些曾经的日子。
  “妈,今年咋又种这么多红薯?”我嘟着嘴对着正在摆放红薯的妈妈不满的抱怨着。是的,我确实讨厌红薯,讨厌着它的一切特征,因此家里每年种的红薯我是一块都不吃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么顽皮,它用一次偶然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红薯,那是一个严冬的早晨,我因为起的太晚而空着肚子跑去上学,路上走着,寒气肆虐的侵袭着,肚子高声的抗议着,那感觉真是糟透顶了!“烤红薯喽,热腾腾,香喷喷的烤红薯喽”!“烤红薯?”我顿了顿,奇怪,怎么会对这种东西感兴趣。
我正想着压下肚子里那条饿急眼的馋虫,快步赶去上学时,一个男人粗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来,“姑娘,来块烤红薯吧,香甜得很呢!我闻声望去,一个土褐色皮肤的男人,穿着一身破旧的军大衣,正站在一个废弃的脏兮兮的汽油桶旁边傻乎乎的咧着嘴对我笑。
我看到他先是一惊,然后想到,呵呵,他和卖烤红薯这个职业还蛮般配的嘛!随之我很不耐烦的说到:“我没钱!”“姑娘,没钱没事,喃看你没精打采嘀,空着肚子来上学的吧,来来来,快来吃块儿热乎而的烤红薯吧!”它迅速的把一块烤红薯递了过来,眼睛里闪烁着慈爱而又柔和的光。
我瞥了一眼那红薯,简直比刚从地里刨出来还要丑,还要让人厌恶,无意之间也瞥见了他的手,粗粗的肿肿的,裂开着一道一道鲜红的口子。心里忽然有那么一种小小的悸动,但很快我就推开了他的手,答道:“我才不要吃这种脏东西。”
他愣了愣,而后看着我,眼睛里还是那种慈爱而又柔和的光,但分明多了一丝严肃,他摸着我的头发说道:“丫头呀,咱可不能这样认为,这人不能看长相,这物呀,更不能看表面,你是读书人,这道理该懂,喃就是个种地的,你要比俺明白,红薯拿着,别饿着肚子。”他把那红薯塞进我的怀里。
“烤红薯……”一声浑厚的吆喝声又在空气中漫开。我拿着那块红薯,慢慢地往前走着,停下,我轻轻地剥开红薯的外皮,那香气更加浓郁了,金灿灿的红薯肉露了出来,那颜色漂亮极了,像金子一样的闪光,又透着一丝晶亮,我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香喷喷的、甜丝丝的、软绵绵的,不用嚼,它就溶了,那么一直从喉咙里往下淌着,一直淌到肚子里,驱散了饥饿;一直淌到心里,驱散了歧义;一直淌到灵魂里,洗涤了脏污。
自从那次,我就喜欢上了红薯那特殊的味道,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常要妈妈做红薯给我吃,妈妈对我忽然的转变感到很是疑问,妈妈问我,我笑笑,回答道:“妈,我知道了,任何事物生的平凡,一样可以活的漂亮。”妈妈也会心的笑笑,摸着正在吃红薯的我说着:“丫头,长大了!”
因为喜欢,所以对红薯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经常看着妈妈如何把那些红薯制成美味,记得常吃的方式有好多种,例如,可以把整个红薯切成片上锅蒸,可以把红薯风干,制成干燥,易保存,又不失风味的红薯干,还可以烤着或者放在粥里,甚至可以把刚刨出的红薯削去了皮直接吃!无论怎样,家乡的红薯都别具一番风味。
我爱家乡的红薯,它很平凡也很独特,它将自己深埋在土里,是它不爱慕虚荣,它不会像桃李一样高挂在枝头炫耀,它生的丑陋,但它热情,淳朴,有实质,它就是它,家乡的红薯,是的,它生的平凡但活得漂亮! (指导老师:王宝芹)
除夕情
                               桂和中学九年级(四)班   张震
除夕代表人们对家的思念,每年的今天都会有数百万居民回家。最美好的乐声在这一刻响起,友情、亲情也在这一刻点燃。
每至除夕,各家各户都会买来大量的 鞭炮,当然最热闹的还是村委会的礼花,哨声还未响起,门口已经排满了人,号声一起,一束烟花首先划破星空,后面的礼花也不甘示弱,争先恐后的向天空冲去,顿时漆黑的星空变为白昼,越来越多的礼花在星空中汇聚,礼花周围几盏孔明灯徐徐升起,真是壮观极了。
但烟花绝不是我们留恋的主要原因,烟花过后人们逐渐散去,但我们这些童心未泯的青年的少年,却永远也忘不了我们当初的诺言——回归母校,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天涯海角,我们都会在母校回归。当我们钻进我们的教室,返回我们的座位时,都会回想连篇。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三年前我们在这里欢离,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人有别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三年里,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视野,改变的是我们的知识,改变的是我们的人生阅历。不变的是我们之间浓浓的友情,不变的是我们当初的承诺,不变的是我们永恒的童心。这时打牌声下棋声欢呼声骤然响起,似乎周围的空气也因我们的热闹而变得活跃起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已过午夜,这是每个人的眼中都显露出一种无奈的表情,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亦该回家了,家人在等待我们(这是春节的一种习俗),隐约看到空中的几颗星星在闪烁,好似在为我们送行。
回到家中,陪伴我们的并不是往常的冷清寂寞,而是家的温暖,家中每个人都像朝气蓬勃的孩子,欢笑着,仰头望天,天上的星星似乎多了许多,还不时地向我们招手。
除夕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在他身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春的温暖,更能感受到那份别样的除夕情。


指导教师:刘凤英
美食之韵
                                桂和中学九(四)班 李梦影
“河里一群鹅,漂得漂,落得落。”猜一面食。这种美食并不特别,只不过,平常时间,我们都很少能品尝到,可是,一到春节,尤其是在正月十五那天,每家每户可都少不了呢。你已经猜出来了吧,对,这就是——汤圆。
我爱吃汤圆我也爱看它漂在水中的样子。
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做汤圆,只见妈妈先把糯米面倒进盆里,用开水调和后,把它揉成一个面团,然后,每一次从面团上抓起一小团面,在手里圆成个窝窝头的样子,然后往中间放各种果酱,再把它们圆成球大小的形状,待锅里的水开了以后,就全部放下去,妈妈盖上盖子,就只剩下焦急而漫长的等待了。
贪吃的我,常常偷偷揭开盖子看,只见那一个个白色的小球摆放在水底,不一会,便有几个漂了上来,接着又是几个,渐渐地,便漂得漂,落得落,煞是可爱!
不知不觉,妈妈用沾满面粉的手,点了一下我的鼻子。原来,看着锅的汤圆我已经“垂涎三尺”了。于是,妈妈找来碗筷,从锅里夹起几个漂着的汤圆,汤圆上冒着热气,可我顾不了那么多了,赶紧用筷子夹开了一个往嘴里塞,烫是烫,可那软绵绵的香甜甜的感觉,实在是好极了!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妈妈告诉我,汤圆还可以包多种馅儿,有的把蔬菜放在汤圆芯里,说是可以防止上火,有的喜欢吃甜的,就往圆芯里放血红糖沫儿。
至于大家喜欢在新年里吃汤圆,妈妈说,汤圆象征着幸福团圆,它的名字更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指导教师:刘凤英

我身边的丧事
                                 桂和中学九(四)班 王云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每种文化都有不同的存在的形式,即民俗。它的传承形式是由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决定的。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只是形变而意不变,就连丧事亦是如此。可是这些年好像有些不同了……
听妈妈说,小时候,她的姥姥过世时,丧礼也极为简单,把过世的老人摆在自家的正堂屋里整整三天三夜,然后送入祖坟。那时的丧礼虽然简单,但是全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却非同一般,甚至隔个几年,也难以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痛。这就是丧礼的真正实质——怀念逝世亲人。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丧礼也变得奢华了。不仅如此,它的实质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很多场合丧礼已成为人们赢得赞誉、获得金钱的手段。
我常见到这种事:当老人是生命垂危,卧床不起时,儿女就随便买点东西,送上家门,很少会走到病重老人的身边,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似乎怕沾染晦气。真正等到老人断了气的时候,所谓的孝子贤孙便会一起跪在老人的床边哭上半天,而且一个比一个声音高,故意让周围的人能听到他们“伤心”的呐喊。第三天给老人举行丧礼时,那可是一片沸腾:有念经祈祷的和尚,有吹吹打打穿的花花绿绿的土道士……似乎各方神圣请得越多,就能表现他们的孝心。后来不知谁起的头,流行起了鼓乐队,又敲架子鼓的鼓师,有高举唱爱情歌曲的轻薄男女,最可恶的是,还来了个男女主持。天啊!这丧礼哪还有半点伤心,哪还有半点催人泪下的沉闷气氛,更不会有那些撕心裂肺的疼痛感,这究竟是丧礼还是庆典?
或许在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眼中,这风风光光的丧礼,热热闹闹的场面就是出于子女的一片孝心,他们一边看,一边盼望着自己的儿女也能做到这些。也许在那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眼中,这缠缠绵绵的歌曲,动感十足的舞蹈,是一场免费的演出。但在我的眼中,这样的子孙给自己的亲人办这样的丧礼,纯属搞笑,摆明了是哗众取宠。看吧,当老人快要离开家门的时候,那些“孝子贤孙”装腔作势地跪在门当中,扯着嗓子就喊:“我舍不得您呀,您不能就这么走了呀……”可脸上的表情却是麻木的,泪腺里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终于天色晚了,这场戏本来到了收场的时候,可有的客人还赖在这里,不肯离开,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凑着人多,搓搓麻将。他们一边寻乐一边吃美味点心,一直玩到天亮,那是异常快乐的。“孝顺”的子女,这时躲在一边开始盘算一天中所得的“收入”。“花了那么大代价,到底得到了多少利润?”经过三番五次的精确计算,大家都确认无误后,便分起了那一堆财物。他们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与快乐。
呜呼!丧事耶?喜事也。真令人心寒。唉,现在的丧事是形也增意也变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民俗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因此我们要发扬传统民俗,保持其原有内涵,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指导教师:刘凤英

舌尖上的美味
          
桂和中学九年级四班  张悦


乡下的粗茶淡饭里,同样飘着醇厚而又悠长的生活味道,弥散在尘地之间。
                                                                  ——题记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没有饱尝过城里的山珍海味;没有享受过“那种”奢侈品鲨鱼——鱼翅。但是我平凡而又普通的饭食里,有着别样的美味与可口。
蒸馍馍对于家家户户来说,是再也寻常不过的了,隔两天便要蒸上一大锅。
馍馍造型多异,花样百出,但在这之前要发面——将一勺又一勺的白白的面倒入了盆子中,再倒上水,不停地用手揉,揉成一个大面团时,放在温和的地方发酵,等面“鼓”得大出一倍时,用手指在面上按一下,如果面能弹起,面就发好了。
这时候,把面团放到案板上,使劲揉,为的是给面“上劲”吃起来有咬头。然后把面团搓成长条,揪成一个个大小均等的剂子,在揉成圆柱形。
等馍馍揉好后,再一个个整齐地摆在箅子上,放到锅里,盖上锅盖然后再烧火,等大气上来了,再烧会儿小火,这时馍馍的香气便在锅隙里冒了出来,洋溢在整个屋子里,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新出锅的馍馍哈着热气儿,饱满丰润,富态,白白胖胖,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就像孩子们一张张欢快的笑脸挤在一起,让人不禁口水直流。
发好的面可以任意造型。将面擀成薄薄的面片,在上面抹一层油,撒上一些葱花,再卷起来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这便是花卷;在里面垫上香油,三拧两拧作出形状的,也叫花卷。
再说一下包饺子吧!春节,我们在吃团圆饭时,总有饺子被端上餐桌。
我最爱吃饺子了。饺子好吃不好吃,关键在调馅儿。母亲调馅最好吃了。饺子馅有荤的有素的……白菜的,韭菜的,南瓜的,茴香的……把猪肉,羊肉放在墩子上剁烂和在馅里便了肉饺子。大葱馅的饺子是很美味的。
包饺子要把面切成一个小小的面团擀成一张张圆圆的薄薄的小小的面皮儿,再放上馅包起来。饺子上有几道褶儿。俗话说:“包的饺子立着,长大后不受气。”听到这句话说,我便高兴起来了。因为我包的饺子的最大优点就是它立着。外观并不要紧,只要它不破皮不露馅便是包了一手好饺子。
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便是天下最快乐,最幸福的事了。
我们农村的饭食,虽然没有那么高贵,那么奢华。但是有我们辛勤的汗水,蕴藏着真正的美味与可口。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甘美与醇香。心灵上的满足与欣慰,口中的香甜,鼻里的喷香,眼里的诱人,正是这些平凡的家常主食带给我是最深刻的记忆,第一的思念。
中华饮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域不同了,饮食习俗,饮食方式……都变了。即使将来我到了另一个地区,接受另一种饮食方式,但我也永远忘不了我们乡村里的美味。
我爱那舌尖上的美味,更爱我的家乡。
指导教师:刘凤英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5-31
学校名称:_________桂和中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题目
学生姓名
奖项
指导教师
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曹雪
何晓云
中国的“饺子文化”
曹宇航
何晓云
饮食
李美燕
何晓云
我身边的节日
宋菲菲
何晓云
身边的美味
孙倩倩
何晓云
饺 子 的 来 历
武晓晴
张琳
宋人的点茶奇术—茶百戏
刘康
张琳
天然绝酿—谷芽酒
刘康
张琳
中国重要的调味品—酱
鲍文靖
张琳
为了食品安全而努力
刘秋梦
张琳
汉族的民风民俗
迟召辉
田伟
家乡的年糕
沙立惠
田伟
劳动者身边的元宵节
张洪毓
田伟
民族文化之美
谢青松
田伟
饮食文化之沧州
刘昊
田伟
家乡的年糕
孙海虎
张家法
妈妈身边的春节
王明
张家法
我们身边的春节
兰焕杰
张家法
我们身边有梦
付厚领
张家法
我身边的节日
迟心灵
张家法
端午的味道
李欣昊
宋文胜
年糕“年年高”
刘钰
宋文胜
腊八粥
张欣悦
宋文胜
妈妈的美味鱼
吕梦
宋文胜
难忘粽子情
夏琳
宋文胜
你我身边的月圆中秋
刘忠欣
郑婧
贴饼子
李清秀
郑婧
潍坊的大萝卜
冯博
郑婧
我家的“凉面”文化
曹艳
郑婧
这一日,在身边拾起感伤
张领领
郑婧
过年的味道
齐展先
刘文娟
满屋尽是饭余香
孙丽双
刘文娟
舌尖上的感动
张杰
刘文娟
庭院深深香几许
宫新颖
刘文娟
最美的记忆
刘海迪
刘文娟
冬天时身边的温暖
张轩
王宝芹
寻找舌尖上的美味
张晓雅
王宝芹
情意相融
陈欣雨
王宝芹
舌尖上的幸福
王雅美
王宝芹
红薯的故事
张宝丹
王宝芹
除夕情
张震
刘凤英
腊八粥
张悦
刘淑华
满屋尽是饭余香
张鹏
刘淑华
民族文化之美
王欢
刘淑华
身边的美味
张倩倩
刘淑华
我家的“凉面”
王艳
刘淑华
美食之韵
李梦影
刘凤英
家乡的美食
刘玉欣
刘凤英
我身边的丧事
王云娣
刘凤英
舌尖上的美味
张悦
刘凤英


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061502七(二)班曹指导教师:何晓云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民俗文化,但是最传统的,就是春节。
    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吃人、毁坏房屋、祸害庄稼,人们都很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猎的人要生火取暖,不小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跑了。渐渐的,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色,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都点爆竹、贴对联、穿红衣服,又称春节为过年。
    过年的时候在外打工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圆,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每到这个时候,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货的、卖年画的、卖衣服的……五花八门,人人都精神饱满,喜气洋洋。
    在家里爸爸忙着扫房,把屋子都收拾干干净净,装饰的别具一格,妈妈在家里忙着做各种好吃的,炖肉、蒸年糕、炸丸子……各家各户都传来酒菜的香气。
    大年三十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小孩子们则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身后,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年画,有时候福字是要倒着贴的,预示着“福到”。除夕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都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快乐地吃着年夜饭。
    初一的早晨,大人们、孩子们都很早就起来,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们则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说一些过年的吉祥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红包给孩子们,让他们去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这便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大人们在那天则会到亲戚家拜年或在家做饭迎接客人。
    这就是春节——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饺子文化”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061502七年级(二)曹宇航指导教师:何晓云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活的基本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在中国的文化上所占地位之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每个民族的食品都各有千秋。我们家乡就有一种独特的食品——饺子。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古今中外赞美饺子的诗句也数不胜数,入“扁食捏似月牙弯”,但也许对它的来了还不太清楚吧!
    饺子原名“娇耳”,为东汉张仲景首创。相传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见很多劳苦百姓忍饥受饿,耳朵都冻烂了。他便用羊肉、辣椒等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煮熟后切碎,用面包起来,救治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便在大年初一的三十吃“饺子”,所以才有了那句“今之馄炖,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现在的饺子什么馅的都有了,而且成了大众化的食物,但大都已不是手工做的了,但我们村在二十九那天,仍然是全家齐动员包饺子。包饺子应先把馅剁好、拌好,之后再和面。把面和成面筋,然后用刀把面筋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用压面轴把面团压成皮,然后把事先和好的馅包在面皮里,煮出来的饺子鲜美可口,可真应了那句谚语“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听爷爷奶奶说,那时候包饺子都不是用面包,而是用红薯面包。里面也不是馅而是一些烂菜和树皮等。听了饺子的发展过程,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它正是中华的精神所在,它包涵了十三四万人的心愿。
    水饺这种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更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表现了我们中国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身边的节日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061502七年级()班宋菲菲指导教师:何晓云

     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还有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节日。其中,端午节让我快乐,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元宵节让我兴奋,因为这一天是家家团圆在一起的时刻;中秋节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时不时还要深沉的思考,静静地观察,月饼真的会是嫦娥做的吗?嫦娥真的住在月亮上吗?不是的,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说了这么多,可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春节!
    听,叽叽喳喳,是清晨的鸟叫声;噼里啪啦是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嘻嘻哈哈,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看,墙上贴的是什么?墙上挂的又是什么?原来是一张张红对子、一个个红灯笼。
    闻,哇,好香呀!是饺子,它会使你止不住的流口水。快来尝一尝,怎么样?不咸不淡,正合口味。不错的,它可以分多种馅,每一个都各具风味。
    听也听到了美妙的音乐,看呀看见了丰富的场面,吃也吃到了不一般的美味。相信许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那就细听我讲来:
    从前有一个叫“年”的魔兽,被前人封锁在一个高大深远的山洞里。但是,过了约三千年,这个魔兽挣开了封锁,逃了出来,便到处伤害无辜。天上的玉帝知道了,就让灶王爷下凡来寻找一个救世英雄。这时,魔兽进攻了一个村子,放火烧了整个村庄。只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逃了出来,全村的人就这样葬身在火海之中。这个孩子拼了命的要去救他的爸爸妈妈,但被灶王爷拦了下来。因为单凭这瘦小的身躯,根本不可能斗得过那体型庞大的魔兽。灶王爷发现这孩子额头上有一道金光,原来这就是玉帝派灶王爷寻找的救世英雄。灶王爷便让他去寻找十二位圣兽,并向他们学习本领。于是这个孩子踏上了寻找圣兽的艰难旅程。经过五年的奔波漂流,这个孩子终于学得了一身的好本领。眼看魔兽就要统治整个世界了,他及时赶到,与魔兽拼死搏斗,魔兽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因魔兽的名字叫做“年”,所以人们从此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后来被成为春节。
    听我讲了这么多,你是否又增进了许多知识呢?其实,你只要留心自己身边的每个节日,其中都存在着无尽的欢乐和知识,也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幻想。

身边的美味
061502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七年级()班孙倩倩指导教师:何晓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重于饮食,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什么事都可以用“吃”来解决。
    “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给我打月饼……”,我爷爷虽然年过六旬,但是他当年的手艺却依然如旧。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都可以吃上爷爷亲手为我打的月饼,有豆沙的,枣泥的,五仁的……不论什么馅,都应有尽有。
    去年中秋,我缠着爷爷,让他教我怎样打月饼。“这月饼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你还太小,做不好的。”爷爷语重心长的说道,“您怎么知道,无论什么事都要尝试去做,虽然可能失败,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没有失败,哪里有成功?”我反驳道。“好好好,我说不过你,教你做可以了吧?但是你做出来的,你自己吃,别人可不吃!”
    爷爷一边教我做月饼,一边给我讲月饼的历史:“在古代,我们国家就开始在中秋节吃月饼了,这月饼象征着团圆,所以苏东坡有诗写到:‘小冰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直到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也就是烙一种象征团圆的小饼子,在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果,有人不在家就为其留下一块,表示合家团圆。”“爷爷,一会儿我要自己做馅。”我坚定的说。“你自己?好吧,好吧。”我认真的做好了三个,“哈哈,爷爷,你看,我做好了三个”再一看,爷爷已经做好了十个了,但是爷爷依然认真地做着,而我却总想着自己做的月饼得怎么样,虽然我做的不快,但不一定不好吃啊!
    晚上,终于可以吃了,我做的月饼都有记号的,我一看,这还是月饼吗?简直是一团豆沙泥。“虽然外表不好看,但只要内‘馅’好就可以!”我一咬,“这是月饼吗?这么难吃!”看来做什么事都不容易啊!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美味,如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但是这些美食再好吃,也不如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腊八饭、元宵、粽子等更有中国味!
    传统的中国美食,所代表的不仅是它的美味,在它的背后,是更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饺 子 的 来 历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12-4班  武晓晴

    你知道吗我们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包很多饺子,煮熟后,就会点上鞭炮放鞭。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包那么多的饺子吗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饺子的来历。
    据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 相传,张仲景在给穷苦的百姓治疗冻烂的耳朵时,发明了一种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的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张仲景从冬至那天免费散药,一直到大年三十才结束了散药人们为了庆祝新年和耳朵的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时候吃的食物,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病救人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国过年的习俗。
    为了纪念张仲景,我也来告诉你们一个关于煮饺子不破皮的方法民间关于煮饺子有几句俗话:“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煮馅,敞锅盖煮皮”。这是因为敞开锅煮饺子不停的转动,皮受热均匀,就不易破裂,如果还没熟的时候就盖锅,那锅里的蒸气就不能及时排出,会把饺子皮“蒸”破。但等饺子皮熟了,再盖锅煮馅,不用多久饺子馅就煮熟了。这样煮出的饺子就不会那么容易破皮了。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不妨回家告诉你们的妈妈,让她也尝试一下用这种煮饺子的方法吧!
     当一个个肥胖的“娇耳”饺子盛进盆里端上桌,一家人在大年初一早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品尝陷大皮薄的饺子的美味时,新的一年的幸福也许就从那一刻开始了……

宋人的点茶奇术茶百戏
                                                         河北省南皮县 桂和中学 12-4班 刘康(男)
                                                                                                    指导教师:张琳
        宋代饮茶风气极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即便贫贱人家,也是少不得的。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支的好场所。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于大碗茶之类。
       宋人于茶中寻趣,还有斗茶之趣。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称为斗茶。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述几位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个人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不过,谁要真的了绝好的茶品,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舍它不得。
       宋代不仅有斗茶之趣,还有一种茶百戏更是茶道中的奇术。据《清异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曳即就散灭.”用茶匙一搅,即能使茶面生出各种图像,这样的点茶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被称为通神之艺。更有甚者,还有人能在茶面幻化出诗文来,奇上加奇。当时有个叫福全的沙门有此奇功,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这简直近乎巫术了,虽然未必真有其事,但宋人茶艺之精,则是不容置疑的。
       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历史上对饮茶的环境是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等。茶人的姿态也各有追求,或打坐或行吟或掩卷,饮酒要有酒支,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识趣。若有佳名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为识真趣,亦是败兴。茶贵在品味,一饮而尽,不待辨味,那是最俗气不过的了。
                

中国重要的调味品
                                                   河北省南皮县 桂和中学 12-4班 鲍文靖
                                                                                               指导教师:张琳
           周代天子的饮食分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礼记·曲礼》说:献孰食者操酱齐。孰食即熟食,酱齐便是复合调料。经学家的注解是:酱齐为食之主,执主来则食可知,若见芥酱,必和献鱼之属也。即吃什么肉,一定要配什么酱,有经验的食客只要看到侍者端上来的是什么酱,便能得知会吃到什么美味了。剧《周礼·天宫》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馐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肥料,肴撰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周王的肴撰都是淡味,进膳时再配用不同的酱调味。
       商代之时,调味品主要是盐、梅、取咸、酸主味。到周代之时,调味固然也少不了用盐、梅,而更多的是用酱,这种酱便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醢醯之类
       在孔子的语录中,有一句不得其酱,不食,说的是在他生活的时代,各类肉食按传统配有规定的酱汁调味,如食鱼脍要用芥酱等。孔子强调没有所需的酱就不吃鱼肉,要求很是严格。周礼还有一条规定,叫毋歠醢
       大约到了汉代,酱已不作醯醢的指称,而成了面酱和豆酱的专称,作酱的方法见于许多史籍的记载,有时甚至看得相当神秘,弄不巧酱是做不成,汉代人对酱是十分偏好。
       中国历代厨师和美食专家们都十分看重酱的作用。五代陶告的《清异录》说:酱,八珍主人;醋,食总管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没酱的话,饮食也就没什么体统了。到了宋代,酱也是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物。《梦梁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说的南宋临安的情景,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俗语开门七事,即便是贫贱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                         



为了食品安全而努力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12-3班刘秋梦
指导教师:张琳

    常有消费者问,“现在吃什吗好?”是啊,吃什么好呢?猪肉中灌水,给猪喂瘦肉精,蔬菜中残留农药,鸡肉制品都用死鸡制成。一种种假冒伪劣的食品不断揭露,被曝光;一起起触目惊心都的制假售劣案件被查出,被打击。广大消费者就要问:“究竟我们还能吃什么?”同样的问题,在埠阳奶粉事件调查期间,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问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曾筱萸,曾局长回答说:“我也是一名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自己吃的东西也不是很放心。”作为主管全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最高行政长官对自己吃的东西都不放心,这多少是有些讽刺味道的,难怪网民评论:“连局长都不放心我们这些老百姓该怎么办呢?”从这一侧面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到了亟需下大决心,用大措施,凭铁手段,到了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食品企业,良心事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合格,优质食品的生产者,是功臣,也是劣质有害食品制造者,有可能成为罪人,因此说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决定是品质的关键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品质量的根本好转,有赖于政府部门有效监管,虽然,很多部门在食品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但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人人都是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身体健康也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要摒弃贪便宜,图方便,随大流,等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培养看日期查包装的科学消费习惯;要留意识别优劣食品的知识,不断提高鉴别水准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人人远离不洁食品,个个打击伪食品消费环境。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孩子的笑声,为了更加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食品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共同努力,打造安全,卫生,有质量的生活,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汉族的民风民俗
南皮县桂和中学12-6061502  迟召辉    指导教师:田伟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家乡的年糕
南皮县桂和中学12-6  061502 沙立惠  指导教师:田伟

    过年蒸年糕是我们这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了,我们这把蒸年糕称为蒸粑粑,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人口和对年糕的“爱好”程度来制作一定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腊月中旬,人们就开始准备蒸年糕。其实早在深秋的时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柴劈好晾干。然后是将上等的糯米放进大水缸里浸泡,大约过了半个月,就要对缸中的“原料”进行观察,根据天气的状况来定浸泡时间的长短。将浸泡好的米清洗干净再准备进行水磨。磨面可是个沉重的“差事”,一般的女人是无法操作那笨重的石磨,就是男人也得轮流“上阵”,所以家乡有句古语叫“樱桃好吃树难栽,粑粑好吃磨难来”,虽然现在有了电动磨面机,按理说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可是总有人反对这种“武器”,这个“家伙”不但要浪费电,而且用它磨出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有种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样了,不仅细腻而且还硬中带软。
   母亲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粮食最紧张时,人们结婚办喜事,年糕可以代替喜饼,在那时可是送给女方家最盛行的彩礼了。喜饼年糕的“生产工艺”较复杂,是将蒸熟了的面放进盆中进行二次搅拌,等待它冷却到一定温度后,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块,把它按进模具中,反过来轻轻地敲下来,这样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饼,上面有精美的图案及福、禄、寿,禧等吉祥文字,不仅它的“可食性”强,还融合了艺术元素。
   如今在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拜年,年糕一般都要上餐桌的,人们都要品尝这带稻草灰味的年糕,不仅是对年糕味道的喜爱,还图个吉利。人们渴望着新的一年那些精美的图案,吉祥的文字能够给每个人带来好运。


劳动者身边的元宵节
南皮县桂和中学12-5班 061505张洪毓     指导教师:田伟

   随着十五元宵的临近,我的内心早已热血沸腾。“烟花”,那耀眼的烟花已在我的心底绽放,一朵一朵勾起我如童话般的欢乐。
当当当······当当十五的钟声敲响了。我期待已久的夜晚终于来临了。吃完甜而香软的元宵。原本寂静无声的村庄突然变得异常热闹。锣鼓声、欢笑声、鞭炮声夹杂着问候声,一声声冲进我的耳膜,走进我的心灵,敲动我起伏不定的心弦,我在也不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像脱缰的野马飞奔出家门。一路上我思绪幻想着许许多多。终于我走进了“会场”,观赏起五彩缤纷,炫丽夺目的烟花来。“啊!好美呀······”我禁不住连连称赞。烟花在我无限的喜悦中,一次又一次的绽放一次又一次的像我露出它华美的脸庞。我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朵烟花都带着我的祝福消逝。
随着放花者脚步的逼近,手中的火种向烟花筒颤抖的点燃,那人迅速的躲开,我的内心跟随导线的燃尽在心底绽放我无尽的心愿。烟花忽地从花筒中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一朵接连着一朵的“花苞”“慢慢的生长”,等待着清晨的太阳向它投去第一缕阳光。“哇”惊叹声不时从我口中“迸发”出,“花苞”那闪动的花苞在半空中绽开了一朵朵的“鲜花”。那五颜六色的星火争先恐后向我展示他妖艳的“身姿”。洒落在天空中的“花瓣”,有的像在天池游戏的天鹅;有的像草原上自由狂奔的马驹;有的像百鸟皇后孔雀那展开的尾翅;还有的像小姑娘优美旋转地舞姿。唉,时间不等沉默人,烟花在我惊异的眼睛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好可惜啊!美丽的东西往往都是在漫长而短暂的时空中存留片刻,后而消迹无声,给人无穷的回味和赞叹。
长大后我也要做天空中的一束烟花,用自己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创造出一朵不平凡的“花朵”。承载着希望在云霄绽放,用自己的“余辉”照亮探寻高峰者脚下的漫漫长路。
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色彩炫丽的烟花。因为它带给我无限的希望与力量,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民族文化之美
南皮县桂和中学12-5061502 谢青松     指导教师:田伟

  在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可谓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且都有美妙之处,其中有特色和文化深厚的是汉族。
   汉族在每到过年过节时便张灯结彩,在正月有许多表演的节目如:扭秧歌,跑落子,舞龙,舞狮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心里盼望新的一年里生活得更好。
   新疆的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这与新疆人民的品质离不开关系,新疆人民热情豪迈等特点全都体现在了舞蹈上面。新疆还有一个全国都知道的特色美食那就是新疆羊肉串。据说,用的都是红柳木会增加羊肉的鲜味,去除膻气。
   还有就是蒙古的人民,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呼麦。并且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呼麦是由嗓子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声音,如果没有专人指导而自行练习的话,很可能会把嗓子弄哑。
   这样的民族文化,中国还有很多,而且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希望我们大家都来关注和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饮食文化之沧州

南皮县桂和中学12-5班  061502 刘昊    指导教师:田伟
    中华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地域、宗教、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上也各有特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饮食文化发达的泱泱大国,各地域也有各自的特色食物,我从小就生活在沧州地区,虽然我们沧州市的特色菜肴没有川菜、粤菜那么有名,但是,我却觉得它无比美味,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先说说这红烧狮子头吧,它是我们家乡每逢过年过节必吃的一道菜,是取吉祥之意。有肥有瘦的肉红润油亮,再配上翠绿青菜掩映,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狮子头的肉最好用手剁,这样做出的狮子头嚼起来最筋道,最柔软滑嫩。另一点就是容器,最好用砂锅炖,炖出来的狮子头又香又嫩,令人垂涎三尺。
再说我们沧州的火锅鸡,火锅鸡可是沧州最地道的特色美食,现在恐怕全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沧州的普通家庭恐怕都会做,它是亲朋好友相聚是不可获取的一道佳肴。它因其简单易做味道鲜美驰名中外。我家就动不动做一次火锅鸡解解馋吃,尤其是妈妈用陈醋蒜泥等做的辅料,令火锅鸡如虎添翼、味美无比。火锅鸡的制作虽然简单,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十分正宗的。论色、香、味俱全的话,东光县水务局对面的君悦火锅城是十分正宗的,如果觉得不信,可以去那儿尝尝看,定能让你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最后说一下我们这儿的特色小吃—羊肠子汤,羊肠子汤又称羊肠汤,我们沧州人管其叫做“样尝—咋 ”。羊肠汤色泽鲜亮,汤呈乳白色;汤汁鲜美,营养丰富;入口油而不腻,闻起来异香诱人,羊肠咸香可口,口感爽滑,是我们沧州人十分喜爱的一种特色小吃。食用时,加上香菜、蒜苗、香辣油等辅料,会使汤更加的诱人。吃羊肠汤配上一两根油条或一两张薄饼,是最好的了。就连我吃羊肠汤都能一口气下去两碗。吃羊肠汤最好的地方是沧州河间,那儿的最正宗,摊位一个接着一个,生意好的不得了。
我爱沧州,爱他的武术之乡,爱他的狮城,爱他的特色美味…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家乡的年糕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孙海虎 指导老师:张家法
过年蒸年糕在我的家乡已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了。民间把蒸年糕称为蒸饽饽,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人口制作一定数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腊月中旬,人们就开始准备蒸年糕了。其实,早在深秋的时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松树柴劈好晾干。还要选用上好的糯米和灿米按比例搭配,再把搭配好的糯米搅拌均匀放入缸内浸泡。还要经常观察缸中的原料,根据天气状况来确定浸泡的时间,浸泡好的米需要清淘干净再进行水磨。磨面可是个苦差事,一般的女人是无法操作那笨重的石磨的,就是男人也得轮流“上阵”,所以家乡有句古语:“樱桃好吃树难栽,饽饽好吃磨难来。”
蒸年糕用的蒸笼是用稻草做的,有两格蒸笼和多格蒸笼,蒸笼不是一般人能做必须是有经验的长者做出来的蒸笼才可以确保高温不变形、不走气,蒸蒸出来的年糕才够火候。
母亲说在她小的时候粮食最紧张时,人们结婚办喜事,年糕可以代替喜饼,在那时可是送给女方家最盛行的彩礼了。喜饼年糕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得将蒸熟了的面放入盆中进行二次搅拌,待它冷却到一定温度后,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块,把它按进模具中,反过来轻轻一敲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饼,有豌豆馅、绿豆馅等。上面有精美的图案,以及福,禄,寿,禧等吉祥字样,不仅可食性强,还融合了艺术元素。
                   妈妈身边的春节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王明 指导老师:张家法

春节,又叫过年,是我国最大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期间,人们祭祀祖先,贴门神,放鞭炮,穿新衣服,互相拜年和吃饺子等。这些习俗,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来历。
祭祀祖先,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也是为了企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吉祥,家运昌盛。
贴门神有辟邪作用。之所以人们会认为他有辟邪作用,是因为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连续几天都做噩梦。他就让算命先生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他的皇宫有小鬼作怪,必须让两位大将带着兵器在他的寝宫门口日夜守护。最后唐太宗让尉迟恭和秦叔宝来守护在寝宫门口。尉迟恭提着打皇鞭,秦叔宝提着宝刀,煞是威风。果然,那一夜唐太宗真的没有做噩梦。就这样连续过了几天,唐太宗非常心疼这两位将军,所以他就找了画师画了尉迟恭和秦叔宝这两个人举鞭和举刀的情形,然后唐太宗把这两个人撤了下来,把这两个人的画像贴在寝宫门的两侧。从此。唐太宗便不再做恶梦了。不久,这件事就传到了民间,人们便认为尉迟恭和秦叔宝有镇鬼辟邪的作用。所以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在门面上贴这两个人的画像来期望平安幸运。
关于新年放鞭炮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个魔兽叫作年,它到处吃牲畜和破坏庄稼,人们对它束手无策。又一次,年正在破坏庄稼时,一个人无意点燃了一个鞭炮,“啪”的一声,年往后退了几步。人们看到此状,便纷纷找来鞭炮点燃,“啪啪啪……”不一会儿年就被吓跑了。为了避免年再回来,所以每年的这个日子都会放鞭炮。传说,年被吓跑的日子就是今天的春节。因此,春节有叫作过年。
穿新衣服有除旧迎新之意,象征去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拜年是人与人之间在春节的相互祝福。
吃饺子寓意富贵连绵。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说法呢?原因是饺子的形状特别像古代的元宝。因此被赋予了大发财源之意。
每年春节之前各家都会包饺子,我家也不例外,但今年我吃的饺子与往年有很大区别,因为我在饺子中尝出了母爱的味道。
在包饺子那天,我不知怎的居然跑出去玩儿了。当我回来的时候,饺子已经包成了。现在我觉得我当时真的聪明极了。
我往炕上一躺,用眼瞟了炕上刚包成的饺子,突然隐隐约约地看到饺子上有一些红色的斑点。我便好奇的去问妈妈:
  “妈妈,饺子上怎么会有一些红色的东西呢?那红色的东西是什么呀?”
当时妈妈正在洗手,我意外的发现盆中的水是红色的。
“妈妈,这水……”
“孩子,看这儿。”妈妈把手缓慢的递给了我,我看了一眼,惊呆了。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枯黄的肉皮包着坚硬的骨头,在手心上有许多皲裂的口子,足足有5毫米深,而且正流血不止。我急忙拿来止血药给妈妈抹上,不一会,血止了,我便问妈妈:
“妈妈,您这是怎么了?”
“秋天,天天在地里干活儿,风吹日晒,自然就裂了。往年到现在,手上的口子已经愈合了,不知今年怎的,到现在还没愈合。本来想让你伯母帮忙包饺子,可回头一想:她家也要包饺子,就别麻烦人家了。所以我和你爸爸就一起包了,你爸爸不会揉面,所以我就得揉。刚开始揉,手上的口子就流出了血,滴在了面上,所以包出来的饺子是这样的。”妈妈解释说。“这样的饺子你还吃吗?”
“吃,吃,当然吃!”我连忙说。
春节那天,面对面前这盘热气腾腾的特殊的饺子,我用筷子夹起一个,看这上面的颜色,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不知是什么模糊了我的双眼。
这个春节,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我们身边的春节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迟心灵 指导老师:张家法
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可谓它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有很多。例如:合家团圆的中秋节、祭祀亲人的清明节、歌颂屈原的端午节…   但最民俗,最传统的节日,那必须得是春节了。
    在我们中国,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的凶猛,吃人、还毁坏房屋、祸害庄稼。每个人都怕它,也都躲着它。有一天,在外打猎得人要点火照明和取暖,不小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得跑掉了,渐渐地,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点爆竹,贴对联…   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节日——春节,又称为“过年”。
    现在的春节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每当过年,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画的、有卖对联的、还有卖新衣服的。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有的人家总是把“福”字倒着贴,蕴意是福到了,这样一贴增添了不少,特别有过年的气息。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一家人吃着年夜饭。在外打工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不然都会赶回家陪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
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人们,孩子们都会起得很早,送走今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年的第一天。每当晚上时,大家都会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样度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惊叹,骄傲和自豪。
我们身边有梦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付厚领 指导老师:张家法
每天每天我都不会忘记,我一直只有一个梦。-----题记
    一个梦,一个长不大的梦,如老人娓娓道来的故事。如夏天的漫天繁星印在纳凉儿童的双眸中……
    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血淋淋的碾过了一切,却把梦想擦得越来越亮,好让苦苦奋斗的人们拿着这一面明镜反射阳光,照亮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刚刚捧起郭敬明的小说,一行字便映入眼帘。―《十八岁和我的余生》我没有勇气去看内容了,想到十六岁的我,忽然就潸然泪下,没有缘故,只是无端的有一些伤感和无助,回想从前的生活总觉得没有辉煌,没有目标,想到以后的人生,更感觉无助。日常的琐事堆积在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烦闷。
  失意……
    那么出去走走,又怎样呢?
    小鸟在唧唧喳喳的闹着,杨柳刚吐出嫩芽,让你忍不住去摘一片,放在鼻子上闻闻。抬头仰望天空,云儿在打着滚,彼此嬉闹。
    四十五度仰望天,明媚的一片世界。
    也许是太明媚了,让我联想到了黑暗,黑暗中执梦前行的弱女子―海伦凯勒。在拥有阳光时,人们想隐藏于黑暗,但当被黑暗完全吞没时,只能与寂寞为伴。那是怎样的煎熬啊,阴冷﹑潮湿﹑甚至让我联想到发霉。还好有梦想,为她照亮那铁一般凝固的黑暗,引她走向未来。同样,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还有一个响亮到震耳发聩的名字,那就是拿破仑,从一个升高只有1.5米高,没有人扶连马都上不去的士兵到雄霸欧洲的一代帝王,你不必惊讶,因为他有梦想,因为他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是并不是好士兵。’说起帝王,人们又怎会忘记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受尽权贵的凌辱,于是她发誓―定要让所有人对她俯首称臣,要让所有人看看一个女子能有何作为!后来她如愿母仪天下,但她的梦想是那把龙椅!因为有梦,他不会满足。从一个宫女到皇后再到则天大圣皇帝,等同天与地的距离。我想了好多好多,有著名残疾作家史铁生;有残疾科学家霍金;有身边正在拼搏的好多人……
  是的,我们身边有梦陪伴,只要心中有梦并可以为之奋斗,就是一个充实的人生!
  也许是散步累了,我停了下来,极目远眺。远处孩子们正在放着风筝,大人们在唠着家常,朴实的笑着,一时间,我心中的不快竟无影无踪。
  路人喧闹,孩子奔跑。
  时光曼妙,岁月静好。
我身边的节日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迟心灵 指导老师:张家法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元宵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我最爱的是春节。在那夜,每家每户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年夜饭,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在新年之前,按照老百姓的风俗,要迎神供奉,挂春联、贴桃符等。在三十早晨,人们要带着家里的男丁去祭祀祖先;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伴随着欢乐声和歌声,时间慢慢流逝,共同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守岁是儿女对父母的一种祝愿,是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一种美好祝福。到了1200的时候,人们欢放爆竹共同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新春的第一天,人们都要换上新衣服,往来拜年。新的一年开始了,俗话说“新年新气象”,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开始。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有有着优美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跃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乡里族人的情绪,默默地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刻,秋风就在思乡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的吟唱;“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是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的延续这种文化。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史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端午的味道
南皮县桂和中学11-3班  李欣昊
看,那三角形、正方形的是什么?哦,是粽子!就在那超市最显眼的地方又看到了熟悉的粽子,才知道原来是端午节到了。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这都吃粽子来过节。
看到那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好像是再次看到了妈妈包的粽子,再次闻到了粽子那浓浓的香味。
本来妈妈想不包了买些回家一煮算了,可还是在我的哀求下买了些竹叶自己回家包。回到家,妈妈便紧锣密鼓的忙活起来。妈妈先把叶子放在锅中煮了几分钟,再取出来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就可以用了,然后妈妈把准备好的馅料和泡好的糯米端来。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包了,妈妈先拿出一片叶子卷好,然后把馅料和米放进去,它们像孩子一样乖乖的被叶子包裹着,不过还是有那淘气的会从缝隙间溜出来,但终究逃不过老妈的法眼,用线一圈又一圈的缠进去直到确保“万无一失”了这个粽子才算大功告成了……就这样一个个精巧的粽子就包好了。下面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煮粽子。是最容易的了,只需把粽子放在蒸笼上蒸几十分钟就行了。熟了,终于可以吃了我实在是禁不住那诱人的粽香,便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真的好香好香...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大概会渐渐疏远了那些古老节日,追求更多的却只是那风靡一时的流行节日。但人们不该忘了那些传统节日,因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那些传统节日永远也不会改变。
浓浓的粽香让我感到端午的味道,是那样的浓郁……
指导教师 宋文胜

年糕“年年高”
南皮县桂和中学11-4班  刘钰
    过年蒸年糕已是我家乡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了。在民间,人们都把蒸年糕称作蒸饽饽。在家乡不论贫穷与富有,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人口制作一定数量的年糕。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蒸年糕了。蒸年糕说起来简单,但其制作程序是十分繁琐的。要选用上等的、颗粒饱满的糯米和高粱,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然后磨成粉。听奶奶说, 在她们那个时代,都使用石磨来磨面的,那可是个苦差事,一般的妇女无法操纵,就是壮实的小伙子们,也得轮流上阵。然而,奶奶总是感叹,虽然现在有了电动磨面机,可以省去不少人力物力,但是用它磨出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还有种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样了,不仅细腻,而且口味极佳… …
    听母亲说,在老一辈的时候,缺少粮食,人们结婚办喜事用年糕代替彩礼。但是,那种年糕的制作方式比较复杂。将蒸熟了的年糕再次放入盆中搅拌,待它冷却后,捏成鸡蛋大小的圆球,按在模子中,再反过来轻轻一扣,便做好了,形状很像月饼,上面还有精美的雕花和福字。
如今,在春节期间,年糕都要上桌的,不仅是对年糕的喜爱,还图个吉利,期盼着来年事业高升、好运连连、心想事成… …
指导教师 宋文胜

    
腊八粥
南皮县桂和中学11—4  张欣悦
    过年喝腊八粥在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人们喜欢喝腊八粥,既是因为腊八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因为腊八粥是一种美味。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还是繁忙与否,人们都会熬腊八粥。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熬腊八粥用的材料了。首先准备的是各种米:糯米是首选,因为它既糯又香。黄米也很好,它是我们华北地区的特产,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两种米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黄米,因为用这种米熬出来的粥味道更浓。再加入大米,小米等。
其次是各种豆,主要是红小豆,它既有营养,又色泽鲜艳。黄豆、绿豆更是应有尽有。我最喜欢的是红枣,其实红枣早在深秋,就要开始准备了。刚打下来的红枣要晒干了,直到枣的皮儿皱了为止。听爷爷说,大红枣晒得越干就会越甜,因为在太阳下一晒,水分都跑走了,只留下糖分在里面。所以我家每年都是最晚收红枣的户家之一。晒完后,还要把坏的枣捡出来,枣坏了,就会变苦,很涩的那种。虽然现在在超市里也开始卖红枣,可以省去不少人力,但是家乡人还是沿用传统的老方法,因为超市里的不仅坏的枣居多,而且也不如自己种的甜。
    到了腊八这一天,家乡人就要熬腊八粥了。把头天煮熟的红枣、花生、大米、小米、绿豆等放在锅里,用文火熬。熬得黏黏的、软软的,吃起来,不仅细腻,而且口味极佳。
关于腊八粥,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个贫穷、干旱的地方,那里不知什么原因闹起了瘟疫,在粮草尽绝的最后时刻,一些人把找到的零碎的谷物放到一起熬制成粥,给患病的人们喂下,奇迹发生了,那些患病人的病全好了。于是人们把这一天也就是腊月八日记下来,每年庆祝。从而期望明年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腊八节熬的腊八粥特别多,每家都熬一大柴锅,要吃十来天,人们不仅吃的是粥,更主要的是那种氛围,那种欢乐,那种文化,那种家乡的味道。
                        指导教师 宋文胜
妈妈的美味鱼
南皮县桂和中学11-3班 吕梦

天下的山珍海味各种各样、无穷无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吃,如南京的板鸭、德州的扒鸡、北京的烤鸭、苏州的卤汁豆腐干等。可是,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做的农家鱼。
一次,我放假回家,星期天正赶上是我们村的集市,妈妈说给我做鱼吃,我高兴极了,心里美滋滋的,这可是我的最爱啊!兴奋的我都不想吃饭了,只等着妈妈做好鱼来大饱口福,享受一番了。
于是,买鱼、杀鱼,准备就绪,开始做鱼了。
妈妈就要大显身手开始做鱼了。她先在锅里倒上油,把鱼放在油里炸了一下,接着又将碗里倒上一些醋,妈妈又切了几段葱放在碗里,还放了姜片,把这一碗全倒进了锅里,将鱼翻了翻个儿,又放上了大料,还剥了几个蒜瓣放里,搁上盐,到了点水,把鱼盖在锅里慢慢炖,不一会儿,便香气扑鼻,真是让一旁的我垂涎三尺啊,炖好后,我吃上一口,啊,真好吃啊,鱼肉又鲜又嫩而且有嚼头,火候把握的也很好,如果火候太大,鱼就容易炖烂,如果火候小,肉质就不鲜嫩,鱼的表面上的肉有一种外焦里嫩的感觉,而且鱼肉里飘着放的作料的香味,真是美味极了,让我爱不释著啊
妈妈做的农家鱼真是好吃啊,不但肉美味鲜,包含着对我浓厚的关爱,也让我明白凡事都有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学多问才会有所收获,农家鱼真是人间美味。
指导教师 宋文胜




难忘粽子情
南皮县桂和中学11-4班  夏琳

     五月的风,吹走了冬爷爷死气沉沉的面孔,带来了春姑娘生机勃勃的笑容,也吹来了家乡粽子的清香……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人们便忙碌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从集市上买来糯米和粽叶,打一盆清凉的井水,把粽叶泡几个时辰,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簸簯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一切准备就绪后,母亲坐了下来,拿起一片粽叶,把它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糯米用汤匙一点点的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时,再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扎紧,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细绳将他牢牢拴紧。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包好了。我观察着整个繁琐的制作过程,却不想母亲做起来却是如此的专注!一个个的粽子在母亲的手中飞快地制作着,简直就像是一件件工艺品摆在眼前。
开始煮粽子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呆在厨房,一步也不离开,看着母亲煮粽子。待到粽子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时,粽子也熟了。母亲打开锅盖,我就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粽子,也不顾烫呀﹑热呀,拿着就向外面跑去……
端午节最期待的莫过于吃粽子了。拿着自家的粽子去和伙伴们分享是我们孩子之间最快乐的事。我们坐在柳树下,拿着自家的粽子,包开,你尝一口我家的,我尝一口你家的,最后比一比谁家包的最好吃,是我们端午节最喜欢做的事了。每当这时,我们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这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
眨眼间我们便上了中学,告别了童年的美好时光,但是童年的端午节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格外清晰……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飘香……
    指导教师 宋文胜

你我身边的月圆中秋

作者:刘忠欣 指导老师:郑婧
“共赏圆月一轮,喜迎中秋良宵。”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唐宋时期便形成了,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月夜,共谈神话

“嫦娥应悔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与故事,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中秋咏月,正值此时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自汉至唐在至今,多少墨客骚人纷纷吟月亮及肿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情感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亮比喻成玉兔、玉盘、玉蟾、嫦娥等,可想而知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各朝各代的诗人为月亮写下的诗篇美不胜举。
中秋佳节,由来已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为中秋节描写的。早在北宋年间,中秋节已经十分盛行,至北宋太宗时,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中,月圆之日。届时万民同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片热闹景象。
中秋月圆,游子心切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中秋落谁家。”明月,清澈如水,洁白如玉,总让人浮想联翩。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点点滴滴的乡思乡愁,就会像一缕缕美妙的青藤,摇曳生姿,缠缠绕绕,绵延不绝······
中秋时节,抒发心声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记得去年的中秋,全家吃过晚饭,坐在院子中,仰望着天空,好像在月亮上寻找着嫦娥的身影。看到当时的月亮,品着手中的月饼,月饼虽圆,但没有月亮那么亮、那么大,月亮似乎象征着一颗远在他乡游子思乡的心。
中秋节爸妈在外打工没有回家,我心里有过埋怨,有过委屈,现在我长大了,也理解他们了,那正是他们对我的爱啊!中秋的月光照彻神州大地,虽然身不在一起,但心却在一起。
爸爸妈妈,中秋节快乐!
贴饼子

作者:李清秀  指导老师:郑婧
玉米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粮食了,几乎每家每年都种些,玉米不仅味道好、营养丰富,做出来的食物更是数不胜数。
我的家在农村,玉米的做法不是很多,现在人们用一种很传统的作法,那就是贴玉米饼子。别看贴饼子的做法简单、外表普通,可是它为抗战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国家十分贫穷、落后,那时大多数人都吃不到白面馒头,饼子就成了许多穷苦人家的饱腹食物了。军队战士的干粮是饼子,国家干部也吃饼子,饼子养活了那个时代的人,吃饼子的人拯救了我们的国家!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饼子成了稀罕食物,贴饼子更是很多人不会做的了。有些人去饭店专门吃饼子,吃的是健康,品的是新鲜。在农村,寻常百姓家也会偶尔贴上一锅饼子,吃的是醇香,品的是回忆。老人们总喜欢一手拿着饼子,一面讲述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
饼子,养活了几代人。现在人们喜欢吃它,不单是因为它的味道好或它绿色健康,更加是吃饼子时回味一种悠久的味道,一种内心深处的记忆的浓厚醇香。
我家爱吃饼子,爱做饼子,自己做的才最地道,自己做的才最热乎。舀一盆玉米面,加水,用手慢慢的揉,拿柴,生火,在大铁锅上贴上一圈用手拍好的饼子,添柴,慢慢的烧,静静地等,只要一会儿,满屋都会飘着玉米香,在这香气中,会想起过去的苦日子;在这香气中,会感受到现在的幸福;在这香气中憧憬着未来······
潍坊的大萝卜

                                        作者:冯博  指导老师:郑婧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人民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扩展加深,现在这嘎蹦脆的大萝卜也成了备受宠爱的食物!
去年我去潍坊的表姑家探亲,那里有一句话说得好:“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潍坊的萝卜皮。”潍坊的大萝卜在全国久负盛名,最独特之处就是它的清白分明,又脆又甜!表姑说,由于太阳光的照射,所以萝卜的上半部分是青的,下半部分埋在土中的就是白色的。萝卜又脆又甜是因为菜农的精心管理,他们在萝卜地里喂上豆饼(一种肥料),同时萝卜含水分又多,咬一口,汁水便会顺着嘴角溢出,脆生生,甜滋滋的,真是既解渴又解馋。难怪说:“潍坊一大怪,萝卜当水果卖。”
潍坊的萝卜不仅能当水果吃,还能做成美味可口的佳肴。
如果把萝卜切成马蹄状,先用水烫烫接着剁一些排骨块儿,用小火炖着吃,那味道是再好不过了;也可以拔萝卜切成丝,先把红辣椒炸一下,然后再放上萝卜丝一炒,那会让你胃口大开。
另外,萝卜还可以治病,具有消食败火的独特功效,俗话说得好:“吃着萝卜,喝着茶,气的大夫满街爬!”
如果到潍坊游玩的话,大萝卜是你必须品尝的当地美食!
我家的“凉面”文化

作者:曹艳 指导老师:郑婧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也被世界上称为“最会吃”的国家,中国的饮食吃的是健康,吃的有文化,吃的有内涵。
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独特美食、特产,当然,有的食物因地域的不同,做法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吃起来的味道也不相同,在说到细处,有的食物,每家的做法也有不同。我也算的上一个“吃货”,每次放学回家一闻味道,我就知道做的是什么饭。
现在上了初中,学校里的饭没有了“妈妈的味道”。妈妈做的饭菜我特别喜欢,凉面是我的最爱。我不喜欢超市里卖的面条,我喜欢妈妈亲手做的,妈妈先用和好的面擀成一张大饼的形状,然后再把它折起来用刀切,散开后就成了一条条的了。吃凉面,卤子极为重要,我家一直做西红柿鸡蛋卤,这都快成了我家的传统了!芝麻酱,我家一直永很稠的那种,那种比较有味道。花椒油,也是特别美味的,做法十分简单,每次我都是我自己亲手做的,它在我心中占有极高的位置,少了它,就像是熬粥忘了放水一样。夏天吃凉面,放上黄瓜丝那就更爽啦!再放上蒜,那种辣辣的感······
哇,不想了,我的口水都流了一碗了。
俗话说“进门的饺子,出门的面”,出远门前,家人一定会端上一碗面,愿亲人顺顺当当;生日时,家人一定会准备长长的面条,祝亲人长寿健康;心情好时,更会擀一顿凉面,表达自己顺心顺意;心情糟糕是,会烹一餐凉面给全家顺气。
我爱看妈妈做凉面,看着妈妈和面、擀面、切面,看着妈妈切菜、做菜,心里无比的幸福!我也要学会做凉面,让妈妈也尝尝我做的面,让凉面在我家传承下去,让“凉面文化”在我家更丰富更久远。
有空来我家吃面吧!
这一日,在身边拾起感伤

                                        作者:张领领  指导老师:郑婧
灰色的天是它的脸庞,
霭白的雾是它的面纱,
我们踏着晨雾走在小路上,
阴沉沉的天空也写满忧伤。
清明祭祖,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清明祭祖,
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暖春四月景色怡人,
可我却无心欣赏。
我们来到墓前,
清理它身旁的杂草,
打理这一抔黄土。
那些为我们奉献了一生的逝者,
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
只求我们能过得更好,
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只能三叩首以表哀思,
只能用纸钱送去怀念。
那一次次叩首是我们对先人的尊敬,
那飘飞的纸钱是我们对先人的感激。
在这感伤的日子里,
我们默默的祭奠。
在祭奠中感悟,
在感悟中收获,
在收获中成长,
在成长中前行。
太阳拨开云雾,
在天际向我们微笑。
我知道,
新的生活开始了。
过年的味道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齐展先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确,饮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们国家的迅速发展,饮食文化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生活比蜜甜,美食处处有……
我最中意的确是过年的味道。
我家的年货都是由爷爷操办的。记得小时候,刚过了二十,爷爷就会骑着车带上我和哥哥去各村赶集。到了二十七的下午,我和哥哥会不约而同到爷爷家里,因为爷爷就要制作过年的美味菜肴了。从这天下午开始,我和哥哥就可以大饱口福了。
晌午吃饱了饭,奶奶会烧上一大锅热水,将爷爷买好的藕放进锅里,待水一开,奶奶会熟练的用筷子刮去藕上面的脏东西。这时候爷爷也不会闲着,爷爷将买的猪肉,加上葱姜,剁成肉末,剁好后,放入盆里,调好味。这时,奶奶的藕也好了。爷爷会把肉馅均匀的加入奶奶切好的藕中。切藕是有讲究的,第一下不能切的太深,也不能切的太浅,太深了会分为两半,没有办法再往里加肉馅;太浅,夹的肉馅太少,让人吃起来扫兴。奶奶切藕最拿手了,所以每次都是由奶奶来切。加完肉馅后,爷爷会找出一个盆子,里面打上几个鸡蛋,加上面,加上水,搅拌,做成面糊。这一步完成后,奶奶会往锅里倒上半锅油,再不停的烧火,待油八分热时,奶奶会将藕放入油中。刚一进锅,藕会立即浮在油上,待面糊微黄时,奶奶就用漏勺捞上来,不一会,一盆香喷喷的藕夹子便做好了。这时,终于轮到我和哥哥啦,屋前屋后我们哥俩手里手里从来没离开过藕夹子。这样,待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和哥哥便吃的八成饱了,幸福亦在心里充溢。
长大后,我依然盼望着过年。过年不仅处处弥漫着美食的味道,而且还会洋溢着温馨的亲情。
指导教师   刘文娟
满屋尽是饭余香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孙丽双
炊烟袅袅,飘向远方,与蓝天中的白云混为了一体。孩童正在院中玩耍,而屋里却也热闹非凡。
雪白的面粉均匀铺洒在四方的面板上,擀面杖“嗒嗒”地响着。面团在母亲手中迅速变成了一个个2厘米厚的面饼,撒上面粉,放置一边。婶子在肉板上切着肉。奶奶在水池边洗着清翠诱人、颜色丰富的蔬菜。妈妈放下手中的擀面杖,抱来干柴,熟练地点起火,锅热后,垫上油,放入面饼,盖锅。这时,肉切好了,菜也洗完了。爸爸拿起炒菜的锅,点火放油,扔入几朵葱花,“啪”的一声,葱花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烧火声,炒菜声,洗盘子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奏起了一支美妙的曲子。他们有条不紊地做着各自手头上的事,忙碌中透露着一种幸福。
从小到现在,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一家人和乐融融地生活着。可幸福的密码又是什么呢?我一直甜蜜思考着。
屋顶上的炊烟已经散去,乐曲也完美的收场。爸爸拿起洗好的盘子,一勺一勺的将菜放入盘子中,热气在碗中散开,另一种香气冲入鼻中,勾起你的食欲。妈妈一张一张地烙着饼,这是最后一张了,焖在锅中,挑开木柴,让余热把饼烙熟。
放上桌子,拿上筷子,一盘盘菜被端了上来。看着可口的菜肴,我经常性的咽下口水,只有家人齐了我才能动筷的。最后一张饼出锅了!妈妈把所有饼端上来,我快速地倒上饮料,开饭了!
一家人坐下来,老的给少的夹菜,少的给老的添酒,多么惬意的一幅画面。我们品尝的是美味,亦是幸福。
饼的面香,菜的清香充满着整个屋子。这味道是食物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食物用爱来制作;而幸福,它本身就是食物的产物。
指导教师   刘文娟
舌尖上的感动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张杰

   又想起了妈妈做的面条、菜汤、鸡蛋饼。在我看来这就是人间美味.
   先说说这面条,将水和面按一定比例,朝着一个方向搅拌,面和好后放在板上,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圆。然后把面片拿起一层一层地叠好,每层之间撒上点玉米面后就可以切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切宽些或切窄些。面条最好在大锅里煮,开锅后撒上葱花。瞬间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白白的面条,香香的葱花让人看了口水直流。现在大多数小卖部里都有面条,再也不用那么辛苦的擀了,可总缺少面条的滋味。每次感冒的时候,妈妈总会为我做一碗手擀面。。  
   还有菜汤。现在的人几乎顿顿可以吃到肉,可在我小时候顿顿吃肉是不现实的。没有吃的,妈妈就会拿颗白菜,把菜叶多的那一部分切下来,切成丝,锅中的水烧开后把菜放进锅中,等菜五成熟后往锅里撒面。面不能撒太多,太多了就会很粘,也不能太少,太少了就和水没区别了。母亲每次撒面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最费事的就是鸡蛋饼了,母亲擅长的是和面,父亲拿手的则是摊饼。做鸡蛋饼和面是最重要的。面和得太薄或太厚都不行。母亲按照两个鸡蛋,一碗面,一碗水的比例去搅拌,时不时的往里面加面或加水。如果喜欢也可以往里面放一点葱花,放少许的盐。面和好后就该摊了,先倒上油,等油热了从盆里舀一些面,放入锅中快速把面抹成圆形,过一会就把面饼翻过来,这时你会看到翻过来的这一面已是金黄色了,时间不长,一张香喷喷的鸡蛋饼熟了,迫不及待的想吃两口。
   从小就开始吃父母做的食物,可不知怎的,从没有吃厌过。因为这里面有爱的味道,让我感到温暖。无论身在何方,它永远让我牵挂,感动。
指导教师   刘文娟
庭院深深香几许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宫新颖
巷道长长,散不开缕缕香气;庭院深深,关不住情意绵绵。
                                                       —题记
我的家乡,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秋冬之际,空气中却是弥漫着难以言喻的和谐,温暖中夹杂着丝丝香气的味道。
萧瑟的秋风把脚步撞得哗啦哗啦响,缩在墙角里,你不久就会被一阵暖意融融的香气所包围,打开一扇木头门,你似乎进入了仙境,烟雾氤氲,夹杂着油气的清香。走近之后,你会发现,几张大的桌子,桌子上摆着一盆盆丸子,还在散发着热气,人们热闹的挤在一起,笑着,说着,品着。
这就是我居住的村庄里的传统美食———萝卜丸子。它虽然相貌平平,但它的味道绝对会令你食指大动,味蕾绽放。
每当秋冬交际,人们都把成熟的白萝卜从地里挖出来,磨刀霍霍,准备享受劳动成果。
首先是去皮,一双手在萝卜上面“劳作着:转着,削着,把萝卜的皮去掉,其次是切丝,再后来是焯萝卜,然后把它和面和在一起,再然后就该炸了。人们各司其职。最具有艺术性的就是炸萝卜了,一只手拿铲子,另一只手把面团变成一个个小球,再放进油锅里炸。只见一双双手捏着,揉着,扔着,铲着,雪白柔软的小球进入锅里之后渐渐变得焦黄酥脆,令人垂涎三尺。可别急,接下来是最后一步——炖丸子。
炖好的丸子散发着丝丝香气,再撒上香菜等作料,仅凭那香气就能够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吞噬了人,更不必说丸子的味道了。
左邻右舍全都坐了下来,脸上散出兴奋的光,摩拳擦掌的想要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几个性急的孩子想要够丸子,却被大人用筷子轻轻地挡下来了:“烫啊!”孩子笑嘻嘻的缩回手,眼神还流连在那丸子上。
……
一条小巷一缕香,一个丸子一份情。人与人的之间的那份情,那份真,都被聚焦在了一个个的丸子里,随着舌尖的搅动——消融,珍藏……
指导教师    刘文娟

最美的记忆
南皮县鲍官屯镇桂和中学  刘海迪

夕阳西下,明月初生,一座农家小院里,三两个孩子正在嬉戏,一个个乐呵呵的,落日的余晖映照在他们的脸上,泛出点点红光。一双灵巧的手儿正在舞蹈着,像精灵一样;它又似一个魔术师,一块块面团在母亲手中幻化成一个个“孩时”的饽饽。
——或许是孩童时代最美的记忆了……
“饽饽”是我们老家的叫法,学名就是馒头,不过我更喜欢叫它“饽饽”。之所以喜欢这样叫,是因为它很可爱,就像刚落地的孩子一样,白白的,嫩嫩的,朝气蓬勃的,给人一种新生的希望。
“呼哒呼哒……”那是我正在帮母亲烧火蒸馒头的声音,不一会,我估计它差不多熟了,就兴高采烈地把母亲叫来,母亲一看,也觉得差不多了:“揭锅吧!”于是,一个个可爱的饽饽在母亲那双布满皱纹又不失温暖的手里被拿出来放在了箅子上。
这时就看到饽饽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的排列在箅子上,白净、饱满、圆润,就像一个个刚刚长大的孩子,开开心心的,白嫩的脸上布满了欢欣的笑容。它们散发着自己所特有的香气,没准还能散播到十里之外呢!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十里飘香吧。
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得,只是因为喜欢。长大后,却发现,那一个个的饽饽后,是一束束金黄的麦穗,是父亲耕作时的汗水,还有母亲那双布满酸辛的手……
如今,在学校吃着这买来的“馒头”,心里总是充满着一种莫名的惆怅,这或许是一种缺失,亦或是一种怀念……
或许,人就是这样,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那一点一滴中所蕴含的爱,蕴含的情……那是一种最真挚、最亲切的东西,就像那滴滴的雨露,慢慢地滋润着它要守护的那棵小草。
人世间有一种最美的东西,它叫做爱。它最美,也最不易被发现,不像太阳那样热烈,也不如水般那样沉静。正如母亲手中诞生的饽饽,缓缓地滋润着你的心田、你的舌尖,你的心田会感到温暖而不火热,你的舌尖上会流淌着一股浓郁香醇的高汤,它需要你慢慢地用心去体会,用舌尖去品尝。
人,因为记忆而对人生有了一种怀恋、一种新的向往,对我来说,那一个个白嫩的饽饽,就是一湾小船,载着母亲的爱,在我的心海里缓缓地飘向那遥远的地方。
指导教师    刘文娟
冬天时身边的温暖

10-2张轩  桂和中学       指导教师    王宝芹

冬天,标志着四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飘舞的雪花和凛冽的寒风,大地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只要春节那亲切的脸庞一出现,人们心里便觉得暖暖的,在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迫不及待地跑上前拥着她狂吻。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庆典,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千秋不变。
只要春节临近,在天涯的断肠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张张大红春联和福字贴起来了,一个个大红灯笼挂起来了,一盘盘有着家乡的味道的饺子端上来了……
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见到那熟悉的面孔,听到那温暖的话语,重温那美好的回忆,一起讲着那过去的故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的烦恼、痛苦、忧愁,通通都装进了爆竹中,点燃春节这根引线,都随着爆竹的一声爆炸而烟消雨散。    迎接我们的则是快乐,幸福,美好。
春节是人们祈盼春天的节日,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象征着回家的集合号;象征着美好的明天。
春节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整个冬天,融化了春天身上的积雪。是的,冬天是漫长的,春节既然以至,真正的春天还会远吗?
  
寻找舌尖上的美味
    
河北省南皮县10---2张晓雅  指导老师王宝芹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刚刚诞生就学会了用“茹毛饮血”的方式生存。渐渐的,凭借人们的智慧,有越来越多的美食出现,我国已逐渐成为一个美食大国。按照地域划分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粤、苏、湘、闽、徽、浙等。可以说这几种菜系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所在地区最著名的美食没有那麽奢华。它既没有好听的名字,也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展现地的确是浓浓的乡村风情。
先说贴饼子吧!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吃法了,是母亲那个年代经常吃的。想想第一次吃的时候,感觉怪怪的,它没有巧克力的香甜,也没有饼干的松软,但它却有一种让人怀念的味道。妈妈贴饼子的技巧很熟练,几乎已经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她先舀上半舀子玉米面,再从锅里舀上等量的半开的热水浇在上面。说来也巧,妈妈舀的水不多也不少,每次都把面搅得黏黏糯糯的,那颜色好不诱人。面搅好后,还要调火候,火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了,饼子抓不住,如果太大了,饼子就会变焦了。母亲贴的饼子,永远是那么让人回味,外面紧包着一层焦黄、酥脆的饹馇儿,外酥里嫩,看着就把你肚子里的馋虫钩起来了,顿时让你食欲大增。吃到嘴里,咯嚓儿、咯嚓儿。又是那种让人怀念的味道,在你的舌头周围缠绕、缠绕、就这么一直缠绕下去……
传说古时候,人们为给帝王或上级将领传递军事机密时,就把机密刻在珠子上,然后放到馅中,不易被敌方发现,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做可以用来当作一种食物,于是这样,包子被人们认可,流传至今。
包子在我们这儿也是很有名的,它是我最爱吃的主食之一。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喜好,每次看到包子铺的老板吆喝时,总忍不住去吃上一番。一口咬下去,哇!包子内的汤汁顺势淌入口中,真是人间美味啊!因为我和父亲爱吃包子,所以我们两个可都是调馅高手。先把韭菜洗净,切碎。然后再把肉放在绞肉机里绞碎,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按一定比例放入味精等调味品。调匀即可。包子最重要的是在与它的馅。把馅调好就成功一半了。最后再把馅团在揉好的面中,放在锅中蒸就可以了。等待你的将是一顿享受的大餐。
中华美食不但博大精深,而且蕴含深奥。它不但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而且还隐藏着人类的智慧。它是祖先们生存与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创造与实践的体现。中华美食向世界展现了更精彩的中国!寻找舌尖上的美味,品中华美食,度灿烂人生!
情意相融
河北省南皮县10-陈欣雨   指导老师王宝芹
中国是美食之都,中国人对美食从色、香、味、形几方面都是十分讲究的。要分各种菜系,各种风味。每种菜系都有它不同的风韵,人们的口味还随着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如:南方盛产水稻,所以南方人喜食米饭;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北方人喜食辛辣的食物来驱赶寒气等。
对于美食的理解,不见得一定是那种普通人难以品尝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美食不单单满足你的味觉神经,还要让你有心灵的悸动。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人间美味。
饺子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又美味的食物。小时候,家里条件困难,只有在有重要客人或过节的时候,妈妈才肯包一些素馅的饺子。所以在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对吃饺子的日子便有了向往。饺子成了奢侈的食物。每次妈妈会把和好的面放在面板上,用瘦小的身躯在用力拍打着面团,时而揉,时而摁,时而拍打。一切的动作那么娴熟,又那么吃力。在妈妈的调教下,不一会儿,面团就团好了。然后拉成直径4~5厘米的小长条,切开,用那灵活的双手指挥着擀面杖工作,一眨眼儿的功夫,一张张饺子皮都擀好了。妈妈说饺子皮不要太厚,不然馅少就不好吃了;也不要太薄,否则放馅时皮儿会破,这样就没有吃相了。在和面前就要把馅洗好切好,把肉剁好,然后添盐加油把各种佐料拌好,就一切准备就绪了。用筷子取适量馅放入饺子皮儿中对折,由中间到两边,捏饺子褶,一个俏皮可爱的饺子就随时待命了。这时候母亲便让我们几个孩子在锅里添水烧水,等水烧开后,将放在锅盖上的饺子放入沸水中,盖上锅,再添几把火,估计就快熟时,在锅里舀出个饺子来,用手一按它那鼓鼓的小将军肚儿,要是扁了就说明可以吃了。当妈妈把这可口的美食端上来再浇上醋,咬上一口真是连汁里都透着鲜哪。看着外面的雪花,一家人佣在暖和的屋里,享受一年中最惬意最快乐的时光。有时,妈妈还会在饺子白白的肚里放上几个硬币,说是谁吃着了谁就交好运。这样我们几个都抢着吃那饺子,现在才明白妈妈是想让我们多吃一些。不知为什么,一年到头,那次饺子最香,心里最暖。。。。。。
现在,饺子的花样越来越多,做法也多种多样,但人们最牵挂的还要数自己与亲人团聚时的饺子,它不单单是食物,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感。当大街小巷中各种各样的特色风味小吃的香味愈来愈浓时,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吃妈妈包的饺子的甜蜜时光。饺子——它让所有华夏儿女在同一时刻心连着心。
有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是中华儿女,他们是炎黄子孙;他们有着同样的肤色,同样的热情,同样的念家;有这样一个节日,它从古延续至今,它蕴含着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它有着最喜庆的色彩,有着爽朗的笑声,有着美味的佳肴;有这样一种事物,它集可爱与美味于一身,它是人们团聚的享受;是又一次结束,也是又一次开始,是人们真情的见证。
    那味,亦浓;那情,亦暖。。。。。。
舌尖上的幸福
河北省南皮县 桂和中学  10----2王雅美 指导老师王宝芹
我国是一个美食大国,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粤、苏、湘、闽、徽、浙等。可我却情有独钟于我的家乡菜。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这个山村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从村庄走庄的人,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去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村庄里美味的食物。
村庄的食物中漂浮着醇厚而又悠长的生活味道,弥散在尘世之间。
小时候的我特别爱吃姥姥做的水煮鸡蛋,或许在今天看来,那份幸福是多么微不足道,甚至可笑,可它对我来说是一份可贵的幸福。
那时我和表弟都住在姥姥家,姥姥家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因为在我懂事以来,我便和表弟住在姥姥家,以至于我对自己的家一点儿也不留恋。姥姥经常为我们做各种好吃的,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吃水煮鸡蛋,每当这时,姥姥让我们俩一人拿一个鸡蛋,然后轻轻放入锅内。要轻轻的,不然鸡蛋就破了。还记得第一次吃煮鸡蛋,姥姥让我把鸡蛋放入锅内,我想起了平常往水里扔石子,那种声音很好听,我也想把鸡蛋让进锅内,我一扬手,鸡蛋就迫不及待地飞进了锅内,只听见“啪”的一声,鸡蛋摔碎了,蛋清和蛋黄都流了出来,蛋壳、蛋清和蛋黄都混在一起,简直不堪入目,姥姥回来了,哭笑不得,不过她没打我,而是把东西都舀出来,又重新为我煮上了一个鸡蛋,看吧,我就是这样傻傻呼呼的。等到鸡蛋熟了,我一手捧着温热的鸡蛋都不舍得吃,剥去皮,露出白白嫩嫩的蛋清,我和表弟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慢悠悠,笑吟吟地吃着,品味着,想摩完一件就要消失的稀世珍宝,久久不肯放手,那份浓浓酽酽的感觉至今还清晰的弥留在记忆的心田。
还有家乡的手擀面,尤其是姥爷做的手擀面,特别筋道,特别有嚼劲。有一次,姥爷在做手擀面时,我站在门口看,姥爷先用手把面轻轻地揉好,再用大大的擀面杖一点儿一点儿把面滚圆,然后再卷起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大概有上三遍就可以了,最后把面切成一条一条的,抓起来往面板上狠狠的甩几下,再撒上些玉米面,然后将水烧开,当水中泛着一层层水花,这是姥爷把面条放进去,等过几分钟,面条熟了,再用凉水过几遍,再配上姥爷独家秘制的作料。啊!真是天上人间几回闻!我百吃不厌,可是现在我再也吃不到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味道,它已深深融入了我的心中,就像姥爷一样永远在我心中,因为他对我的爱永远都不会变。
我们这里还有用面做成的“花卷儿”、“糖三角儿”,还有升级版的各种各样的包子与不同的菜有机的结合,不同的味出来了。
随着岁月的变迁,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被我们忽略,浮躁的风尘恶魔牛逼了我们感悟幸福的心灵,让我们在过多的幸福后麻木敏感的神经。我们真该好好拂去心灵上的岁月尘埃,以一颗童贞的心灵去感受舌尖上的幸福,去品味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厚重的历史,是无法脱离的文化之根。
红薯的故事
河北省南皮县桂和中学 张宝丹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饮食文化的国都,地方特色的小吃是最诱人的,无论你走到哪一处,也都会是给自己味蕾的一种享受。譬如北京酸酸甜甜,晶莹鲜润的冰糖葫芦,天津卫打着滚,蘸着芝麻的美味麻花,和那香喷喷,热乎乎的狗不理包子。
  相对于这些闻名的小吃,我还是更热衷于家乡的红薯,因为它对我的意义是非凡的,它给我的启迪是无法衡量的。因为我和它之间有那么一段故事,现在,我搭上时空的列车,再次回到那些曾经的日子。
  “妈,今年咋又种这么多红薯?”我嘟着嘴对着正在摆放红薯的妈妈不满的抱怨着。是的,我确实讨厌红薯,讨厌着它的一切特征,因此家里每年种的红薯我是一块都不吃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么顽皮,它用一次偶然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红薯,那是一个严冬的早晨,我因为起的太晚而空着肚子跑去上学,路上走着,寒气肆虐的侵袭着,肚子高声的抗议着,那感觉真是糟透顶了!“烤红薯喽,热腾腾,香喷喷的烤红薯喽”!“烤红薯?”我顿了顿,奇怪,怎么会对这种东西感兴趣。
我正想着压下肚子里那条饿急眼的馋虫,快步赶去上学时,一个男人粗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来,“姑娘,来块烤红薯吧,香甜得很呢!我闻声望去,一个土褐色皮肤的男人,穿着一身破旧的军大衣,正站在一个废弃的脏兮兮的汽油桶旁边傻乎乎的咧着嘴对我笑。
我看到他先是一惊,然后想到,呵呵,他和卖烤红薯这个职业还蛮般配的嘛!随之我很不耐烦的说到:“我没钱!”“姑娘,没钱没事,喃看你没精打采嘀,空着肚子来上学的吧,来来来,快来吃块儿热乎而的烤红薯吧!”它迅速的把一块烤红薯递了过来,眼睛里闪烁着慈爱而又柔和的光。
我瞥了一眼那红薯,简直比刚从地里刨出来还要丑,还要让人厌恶,无意之间也瞥见了他的手,粗粗的肿肿的,裂开着一道一道鲜红的口子。心里忽然有那么一种小小的悸动,但很快我就推开了他的手,答道:“我才不要吃这种脏东西。”
他愣了愣,而后看着我,眼睛里还是那种慈爱而又柔和的光,但分明多了一丝严肃,他摸着我的头发说道:“丫头呀,咱可不能这样认为,这人不能看长相,这物呀,更不能看表面,你是读书人,这道理该懂,喃就是个种地的,你要比俺明白,红薯拿着,别饿着肚子。”他把那红薯塞进我的怀里。
“烤红薯……”一声浑厚的吆喝声又在空气中漫开。我拿着那块红薯,慢慢地往前走着,停下,我轻轻地剥开红薯的外皮,那香气更加浓郁了,金灿灿的红薯肉露了出来,那颜色漂亮极了,像金子一样的闪光,又透着一丝晶亮,我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香喷喷的、甜丝丝的、软绵绵的,不用嚼,它就溶了,那么一直从喉咙里往下淌着,一直淌到肚子里,驱散了饥饿;一直淌到心里,驱散了歧义;一直淌到灵魂里,洗涤了脏污。
自从那次,我就喜欢上了红薯那特殊的味道,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常要妈妈做红薯给我吃,妈妈对我忽然的转变感到很是疑问,妈妈问我,我笑笑,回答道:“妈,我知道了,任何事物生的平凡,一样可以活的漂亮。”妈妈也会心的笑笑,摸着正在吃红薯的我说着:“丫头,长大了!”
因为喜欢,所以对红薯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经常看着妈妈如何把那些红薯制成美味,记得常吃的方式有好多种,例如,可以把整个红薯切成片上锅蒸,可以把红薯风干,制成干燥,易保存,又不失风味的红薯干,还可以烤着或者放在粥里,甚至可以把刚刨出的红薯削去了皮直接吃!无论怎样,家乡的红薯都别具一番风味。
我爱家乡的红薯,它很平凡也很独特,它将自己深埋在土里,是它不爱慕虚荣,它不会像桃李一样高挂在枝头炫耀,它生的丑陋,但它热情,淳朴,有实质,它就是它,家乡的红薯,是的,它生的平凡但活得漂亮! (指导老师:王宝芹)
除夕情
                               桂和中学九年级(四)班   张震
除夕代表人们对家的思念,每年的今天都会有数百万居民回家。最美好的乐声在这一刻响起,友情、亲情也在这一刻点燃。
每至除夕,各家各户都会买来大量的 鞭炮,当然最热闹的还是村委会的礼花,哨声还未响起,门口已经排满了人,号声一起,一束烟花首先划破星空,后面的礼花也不甘示弱,争先恐后的向天空冲去,顿时漆黑的星空变为白昼,越来越多的礼花在星空中汇聚,礼花周围几盏孔明灯徐徐升起,真是壮观极了。
但烟花绝不是我们留恋的主要原因,烟花过后人们逐渐散去,但我们这些童心未泯的青年的少年,却永远也忘不了我们当初的诺言——回归母校,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天涯海角,我们都会在母校回归。当我们钻进我们的教室,返回我们的座位时,都会回想连篇。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三年前我们在这里欢离,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人有别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三年里,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视野,改变的是我们的知识,改变的是我们的人生阅历。不变的是我们之间浓浓的友情,不变的是我们当初的承诺,不变的是我们永恒的童心。这时打牌声下棋声欢呼声骤然响起,似乎周围的空气也因我们的热闹而变得活跃起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已过午夜,这是每个人的眼中都显露出一种无奈的表情,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亦该回家了,家人在等待我们(这是春节的一种习俗),隐约看到空中的几颗星星在闪烁,好似在为我们送行。
回到家中,陪伴我们的并不是往常的冷清寂寞,而是家的温暖,家中每个人都像朝气蓬勃的孩子,欢笑着,仰头望天,天上的星星似乎多了许多,还不时地向我们招手。
除夕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在他身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春的温暖,更能感受到那份别样的除夕情。


指导教师:刘凤英
美食之韵
                                桂和中学九(四)班 李梦影
“河里一群鹅,漂得漂,落得落。”猜一面食。这种美食并不特别,只不过,平常时间,我们都很少能品尝到,可是,一到春节,尤其是在正月十五那天,每家每户可都少不了呢。你已经猜出来了吧,对,这就是——汤圆。
我爱吃汤圆我也爱看它漂在水中的样子。
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做汤圆,只见妈妈先把糯米面倒进盆里,用开水调和后,把它揉成一个面团,然后,每一次从面团上抓起一小团面,在手里圆成个窝窝头的样子,然后往中间放各种果酱,再把它们圆成球大小的形状,待锅里的水开了以后,就全部放下去,妈妈盖上盖子,就只剩下焦急而漫长的等待了。
贪吃的我,常常偷偷揭开盖子看,只见那一个个白色的小球摆放在水底,不一会,便有几个漂了上来,接着又是几个,渐渐地,便漂得漂,落得落,煞是可爱!
不知不觉,妈妈用沾满面粉的手,点了一下我的鼻子。原来,看着锅的汤圆我已经“垂涎三尺”了。于是,妈妈找来碗筷,从锅里夹起几个漂着的汤圆,汤圆上冒着热气,可我顾不了那么多了,赶紧用筷子夹开了一个往嘴里塞,烫是烫,可那软绵绵的香甜甜的感觉,实在是好极了!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妈妈告诉我,汤圆还可以包多种馅儿,有的把蔬菜放在汤圆芯里,说是可以防止上火,有的喜欢吃甜的,就往圆芯里放血红糖沫儿。
至于大家喜欢在新年里吃汤圆,妈妈说,汤圆象征着幸福团圆,它的名字更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指导教师:刘凤英

我身边的丧事
                                 桂和中学九(四)班 王云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每种文化都有不同的存在的形式,即民俗。它的传承形式是由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决定的。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只是形变而意不变,就连丧事亦是如此。可是这些年好像有些不同了……
听妈妈说,小时候,她的姥姥过世时,丧礼也极为简单,把过世的老人摆在自家的正堂屋里整整三天三夜,然后送入祖坟。那时的丧礼虽然简单,但是全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却非同一般,甚至隔个几年,也难以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痛。这就是丧礼的真正实质——怀念逝世亲人。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丧礼也变得奢华了。不仅如此,它的实质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很多场合丧礼已成为人们赢得赞誉、获得金钱的手段。
我常见到这种事:当老人是生命垂危,卧床不起时,儿女就随便买点东西,送上家门,很少会走到病重老人的身边,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似乎怕沾染晦气。真正等到老人断了气的时候,所谓的孝子贤孙便会一起跪在老人的床边哭上半天,而且一个比一个声音高,故意让周围的人能听到他们“伤心”的呐喊。第三天给老人举行丧礼时,那可是一片沸腾:有念经祈祷的和尚,有吹吹打打穿的花花绿绿的土道士……似乎各方神圣请得越多,就能表现他们的孝心。后来不知谁起的头,流行起了鼓乐队,又敲架子鼓的鼓师,有高举唱爱情歌曲的轻薄男女,最可恶的是,还来了个男女主持。天啊!这丧礼哪还有半点伤心,哪还有半点催人泪下的沉闷气氛,更不会有那些撕心裂肺的疼痛感,这究竟是丧礼还是庆典?
或许在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眼中,这风风光光的丧礼,热热闹闹的场面就是出于子女的一片孝心,他们一边看,一边盼望着自己的儿女也能做到这些。也许在那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眼中,这缠缠绵绵的歌曲,动感十足的舞蹈,是一场免费的演出。但在我的眼中,这样的子孙给自己的亲人办这样的丧礼,纯属搞笑,摆明了是哗众取宠。看吧,当老人快要离开家门的时候,那些“孝子贤孙”装腔作势地跪在门当中,扯着嗓子就喊:“我舍不得您呀,您不能就这么走了呀……”可脸上的表情却是麻木的,泪腺里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终于天色晚了,这场戏本来到了收场的时候,可有的客人还赖在这里,不肯离开,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凑着人多,搓搓麻将。他们一边寻乐一边吃美味点心,一直玩到天亮,那是异常快乐的。“孝顺”的子女,这时躲在一边开始盘算一天中所得的“收入”。“花了那么大代价,到底得到了多少利润?”经过三番五次的精确计算,大家都确认无误后,便分起了那一堆财物。他们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与快乐。
呜呼!丧事耶?喜事也。真令人心寒。唉,现在的丧事是形也增意也变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民俗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因此我们要发扬传统民俗,保持其原有内涵,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指导教师:刘凤英

舌尖上的美味
          
桂和中学九年级四班  张悦


乡下的粗茶淡饭里,同样飘着醇厚而又悠长的生活味道,弥散在尘地之间。
                                                                  ——题记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没有饱尝过城里的山珍海味;没有享受过“那种”奢侈品鲨鱼——鱼翅。但是我平凡而又普通的饭食里,有着别样的美味与可口。
蒸馍馍对于家家户户来说,是再也寻常不过的了,隔两天便要蒸上一大锅。
馍馍造型多异,花样百出,但在这之前要发面——将一勺又一勺的白白的面倒入了盆子中,再倒上水,不停地用手揉,揉成一个大面团时,放在温和的地方发酵,等面“鼓”得大出一倍时,用手指在面上按一下,如果面能弹起,面就发好了。
这时候,把面团放到案板上,使劲揉,为的是给面“上劲”吃起来有咬头。然后把面团搓成长条,揪成一个个大小均等的剂子,在揉成圆柱形。
等馍馍揉好后,再一个个整齐地摆在箅子上,放到锅里,盖上锅盖然后再烧火,等大气上来了,再烧会儿小火,这时馍馍的香气便在锅隙里冒了出来,洋溢在整个屋子里,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新出锅的馍馍哈着热气儿,饱满丰润,富态,白白胖胖,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就像孩子们一张张欢快的笑脸挤在一起,让人不禁口水直流。
发好的面可以任意造型。将面擀成薄薄的面片,在上面抹一层油,撒上一些葱花,再卷起来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这便是花卷;在里面垫上香油,三拧两拧作出形状的,也叫花卷。
再说一下包饺子吧!春节,我们在吃团圆饭时,总有饺子被端上餐桌。
我最爱吃饺子了。饺子好吃不好吃,关键在调馅儿。母亲调馅最好吃了。饺子馅有荤的有素的……白菜的,韭菜的,南瓜的,茴香的……把猪肉,羊肉放在墩子上剁烂和在馅里便了肉饺子。大葱馅的饺子是很美味的。
包饺子要把面切成一个小小的面团擀成一张张圆圆的薄薄的小小的面皮儿,再放上馅包起来。饺子上有几道褶儿。俗话说:“包的饺子立着,长大后不受气。”听到这句话说,我便高兴起来了。因为我包的饺子的最大优点就是它立着。外观并不要紧,只要它不破皮不露馅便是包了一手好饺子。
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便是天下最快乐,最幸福的事了。
我们农村的饭食,虽然没有那么高贵,那么奢华。但是有我们辛勤的汗水,蕴藏着真正的美味与可口。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甘美与醇香。心灵上的满足与欣慰,口中的香甜,鼻里的喷香,眼里的诱人,正是这些平凡的家常主食带给我是最深刻的记忆,第一的思念。
中华饮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域不同了,饮食习俗,饮食方式……都变了。即使将来我到了另一个地区,接受另一种饮食方式,但我也永远忘不了我们乡村里的美味。
我爱那舌尖上的美味,更爱我的家乡。
指导教师:刘凤英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