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15阅读
  • 0回复

课题QQ群活动摘录:关于素材、学案与新文化作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9-06
说明: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作文文化教学新理念,理论创建者老师经常利用QQ群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让大家在争辩中认清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的真谛。这是由版主孙越然记录整理的讲话内容。发表出来,供大家思考。



论坛精粹
(2009年4月21日)第一期
文化作文创始人:谭蘅君      论坛管理员:孙越然

★论坛宣言:智慧大舞台,人人献精彩!
◆论坛盟约:

重庆刘红枚老师重要提议:建议本群招一个秘书长将好的群的发言,专门根据探讨内容整理成专题发群空间,便于大家都能“复习”,而且还可以随时补充。有时候几个话题交叉进行的,这样整理出来以后随时都可以看,帮助很大。同时也方便其时不在线的老师们能浏览到精华的碰撞,并且还可以对该话题继续跟帖探讨。

◎本期话题

作文专题教学:怎样将议论文的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如果用一堂课来上,可以做些怎样的设计?

——重庆高中刘红枚21:53:24
学案探讨:《孔乙己》学案

——山东初中吴树恒(793980021) 21:49:21
㊣精彩回顾:

●话题一:作文专题教学:怎样将议论文的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如果用一堂课来上,可以做些怎样的设计?

——重庆高中刘红枚21:53:24
※天下谭蘅君 21:55:33

也许试试从素材积累与运用的角度来讲会有些效果。
※山东初中孙越然 21:57:59

积累与运用还有感悟、体验都能解决点与面的关系(详细一点?),素材的各个思考角度。串起散落一地的珍珠。
※天下谭蘅君 21:58:43

材料与观点,常常象不幸的婚姻一样,僵硬地摆在一起(比喻妥帖)。假如它们象热恋时一样生动,准会得高分。

※江苏高语王海 21:59:36

可以从正面,反面,两面结合等三方面展开。关键是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没有不好用的素材,关键使角度。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01:04

这些都取决于学生有材料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本身就没有多少材料的积累呢?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01:44

厚积薄发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03:19

1.生不知道自己知道很多材料——老师该怎么让学生发现埋藏于深处的呼之欲出的材料。
2.这些材料怎么用?
3.观点与材料的结合。
※江苏高语王海 22:04:31

找到基本的角度 ,别把问题搞得太复杂,学生会感觉很难的
※天下谭蘅君 22:04:31

还是要对素材积累进行专项指导与具体的积累训练
※山东初中吴树恒 22:05:13

我认为,最有成效的讨论还是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创设出一份理想的实例来,然后针对实例再探讨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05:23

对素材积累进行专项指导与具体的积累训练——深有同感。那咱们是不是可以就语文教材来作个材料归类?然后运用?
※天下谭蘅君 22:06:35

课本素材及运用就是对课本素材进行归类,并揭示运用方法,展示运用实例。新版的历史人文写作技法里面,也有课本素材运用的实例,当然是历史人文类的素材。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06:49

材料与观点的水乳交融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09:00

那么作文素材归类:生活中的,课本中的,影视中的,新闻中的,作品中的……这个归类不严谨,但是对学生来讲,实用。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09:21

《课本素材及运用》对课本素材进行归类,并揭示运用方法,展示运用实例,老师和学生使用起来也方便
※天下谭蘅君 22:09:39

我们现在有一本比较畅销的,叫热点素材速用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11:32

半期考试刚结束。我一看有学生开始写议论文了。然后就想在议论文的教法上提前备下课。所以在这里请教各位。
※天下谭蘅君 22:12:05

那严重推荐:论点论据论证大全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12:36

我现在思考的是课堂教学的材料积累与运用的问题。
※天下谭蘅君 22:12:39

正在做一本书,叫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大全里面有万能速成模式
 

●话题二:学案探讨:《孔乙己》学案

——山东初中吴树恒(793980021) 21:49:21
●案例:《孔乙己》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掌握积累重要词汇。
    2.
 分析体会小说中复杂的人物性格特性,剖析理解导致这一性格的原因。
    3.学习文中的描写手法,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4.端正自我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学会从多角度、细节处探究人物复杂的性格。
学习难点:
    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积累卡A: 科举制度简介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随文帝废除世袭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这从当时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因为它使下层的有才之士脱颖而出。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一直延续到明清。清朝的科举考试,一般童先生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的为“生员”,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举人的选拔考试,中者就是进士。明清两朝的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以“一孔之见,一人之注”的集中和权威,极大地束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对人才的桎梏,科举制度已经走向反面。科举制度的最大恶果就造就了一大批追求功名而死读书,读死书的“孔乙己式的人物”,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屡败屡考,屡考屡败,穷困潦倒一生,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由于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的极大桎梏,以及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光绪三十一年,推行学校教育,科学制度废除。
    积累卡B: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阔绰(     ):阔气     孱(    ):混合、掺杂    踱(      ):慢慢地走。(注意文中的含义)  蘸(      ):沾  不屑(       )置辩:认为不值得与人分辩。  折(     ):断    附和(    ):(语言、行动等)追随别人。   颓(      )唐:精神不振作。
学习与探究:
问题一:结合文中描写,感知体会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大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思路引导:过去我们阅读小说,评价人物,总是简单地判为“好人”和“坏人”,这就像京剧的脸谱“忠”、“奸”分明,犯了评价的幼稚病;而分析人物的悲剧,喜欢简单的贴上标签或无限拔高。真正理解人物、读懂小说,还要抓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
问题二:结合文中相关情节,谈谈周围的人们又对孔乙己持何态度?他们这种态度又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提示:可结合孔乙己每次受辱后的神态变化来分析。)这又反映了周围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问题三:思考探讨,导致孔乙己这一复杂性格的根源是什么?谈谈自己的认识。想像时空:
情境一:孔乙己被丁举人私设公堂打断腿这一重要情节(课文第10段),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假如你穿越时空,在这天来到了丁举人的房外,静听里面发生的一切,你听到了什么?你又会有何感受?
情境二:跨越时空,中举前的范进与被打折腿后后的孔乙己在街上相遇……
要求:展开想象,进行片断描写,描绘他们相遇后发生的一幕。(可突出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课后思考: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读罢上段文字,你对鲁迅先生创作此文的用意有何新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又该去如何审视我们的社会,又能否也去担当起服务社会、净化社会的历史责任?
 
※天下谭蘅君 20:18:55
学案本身也许是一个美丽的圈,而站在外面的老师,却又想学生都进去,进去的人出不来。象一场婚姻的悖论,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学习的情况,没有这个最初的学案,他们担心学生不知道如何自学,需要这个来互动。
※山东初中孙越然 20:47:14
学案也许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一个虚拟的空间,我们的教学走了很多弯路,需从文化上溯源。学案、教案、方案,我们不要紧紧盯住一个“案”字。
※天下谭蘅君 21:16:31
如何能让学案向着生成方向发展,这可能是最关键。预设,永远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限制与束缚的可能性就无穷大,还课堂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学案策划的关键。如果学案策划只是为了将可塑性大的学生全部塑造为整齐划一的,叫标准答案的哈姆雷特,那么,学案只是一个阴谋。教案永远是美丽的阳谋,但总是被糟糕的结果击破。
※山东初中孙越然 21:21:20
大师的慧语妙言,一语破地,击中要害
※湘初高臧学民 21:20:34
学案编写应该最大化地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注意借助他们的心理和文化背景来促进其发展
※山东初中孙越然 21:24:29
寻觅心中的桃花源,提升教师的内涵,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反教案思想,大师级的人物课讲的精彩,有思想,有内涵,但未必就有教案,即便有也不见的精彩。
中学的现状教师正在为教案、学案疲于奔命,但成效不彰。
※山东初中吴树恒 21:45:33
我们这里也是倡导学案的,基本是倾向于教与学的结合。形式灵活,大体有问题预设、资料补充、学法指导、拓展练习等,总觉还是比教案有点用的
※山东初中孙越然 21:46:04
关键在于学,关键在于导,真正把教案、学案了然于胸,课堂效果会精彩的。模式不固定,但要考虑预设和生成;目标与实效;读写的结合;科学与艺术。资料详备,实用,有没有考虑长期使用后的实际效果?
 

●话题三:新文化作文

●山东初中侯月阳 22:17:03

在全国创新作文山东论坛上, 济南教研员不提倡学生写“文化散文”?
※天下谭蘅君 22:14:44

文化作文已经经历了几次演变,与旧文化作文已经完全不同了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17:15

嗯。有争议
※天下谭蘅君 22:17:34

他指的是旧文化作文,全是古人古事那种。
●山东初中侯月阳 22:17:54

这个还有新旧?新鲜!
※天下谭蘅君 22:18:47

新文化作文,已经从古代文化材料,走向古今文化思辨和当代文化材料,最后走进生活文化,文体上,由文化散文向文学体发展,主张以各种文学形式,表现文化的各种形态。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20:51

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涵义上来讲。文化就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的历史。有这么宽泛的外延,文化作文就不应该受到批判。
※天下谭蘅君 22:21:09

所以,生活化真情作文技法,一旦上市,将会引来更多的讨论,文化作文的散文化表达,只是文化作文的一种形式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22:23

生活化真情作文是文化作文研究的新的起点
※天下谭蘅君 22:22:42

就象莫言用红高梁系列,冯骥才用津门文化系列表达自己对地域文化的思考一样,文化作文也提倡用感性的文学体,如小小说等,表现生活中的文化,这与传统的描述生活浅层的作文,有较大的区别。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24:22

嗯。和程少堂提的语文味有相同之处。文化味。
●山东初中侯月阳 22:22:56

文化作文从来不曾脱离生活啊?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24:24

文化作文从来不曾脱离生活?但诠释生活的角度,视角可以有新的突破。哲学思辨是最好的素材运用
※天下谭蘅君 22:24:40

文化作文虽然不曾脱离生活,但材料是旧生活,所以提倡古今文化思辨。
※重庆高中刘红枚 22:25:17

嗯。高度。深度
※山东初中侯月阳 22:25:33

广度,厚度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25:54

美度,敏度
※天下谭蘅君 22:26:10

提倡用作家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文化,并能透视生活表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文化作文走出了最初的圈子,走向了活着的文化,并能思辨和引领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文化创造者,这就是文化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传统的教学,脱离了文化的根。
●山东初中侯月阳(330152932) 22:26:51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难为他们了?
※天下谭蘅君 22:28:53

初中重在积累,高中重在思辨。积累中培养一双文化的眼睛。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28:53

灵魂的诗意栖居,文化的根。
№寻果话题:

湖北高中吴锋 22:44:15
哪位老师对《勾践灭吴》的写法有所研究,请不吝赐教!
#精彩花絮: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52:08

巴蜀多名师,网坛出高手。结识为挚友,笑谈文苑里。
※山东初中侯月阳 22:55:25

川渝山水秀,教坛气象新。相聚在此处,精进谈笑间
※山东初中孙越然 22:58:11

喜交天下客,笑谈春风里
@文化探微:

※天下谭蘅君 13:46:06

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中华”、“中国”、“上国”、 “天朝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惟独称日本为“夷”、“倭”,带个“人”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
※天下谭蘅君 13:46:40

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有人解释为,“倭”字带有“人”、“禾”、“女”字,因为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一些学者认为,称日本为“倭”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也称“大和”,“和”为“倭”的谐音字。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