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75阅读
  • 3回复

(2016阅卷档案)江苏作文新动向:文化作文再次华丽亮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6-22
  注:江苏阅卷场前些年对文化作文有一些偏见,并大力提倡记叙文,致使考场作文标准出现一定的个性化。但江苏厚重的文化底蕴即便在这种考场异态压迫下,依然从不同角度喷发。最直接的体现,是近几年江苏考场的民俗文化底蕴特别畅销。而写历史文化底蕴的作文,无论如何要把自己卷进作品里,以体现真情。
  不过,好在近些年文化成为时代潮流,阅卷核心组的思想意识逐渐转变,对文化作文有了新的理解与认同。
  江苏作文阅卷场在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国学文化兴起的时局下,阅卷标准已经转向文化,值得考生高度注意。


【样卷一】

烟火蓝边碗

  今年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布置新居。
  这里瓷器种类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绚丽多彩的斗彩……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买什么好呢?有人说,只要弯了够多尽选造型独特的买,显得荣华富贵的买,精工极致的买,这还不简单?
  又错啦。器皿的选择体现了主任的生活态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过于大件且富丽堂皇,赤红、明黄、宝蓝与我家简约的装饰风格不符;有的过于小巧,家人并无英国绅士贵妇那般品下午茶的闲情;有的瓷器上绘着泼墨山水工笔花鸟,我们一行人中 行家不知如何鉴赏……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
  突然,这平淡无奇得突兀的蓝边碗闯入我眼帘。如此简陋的碗会在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却在这碗前驻足许久。
  为何?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碗,这是盛放了父亲的记忆的碗。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蓝边碗在传统蓝边碗上加以细节上的改良与创新。我拿起一只仔细端详,发现手感极好,分量厚重让人踏实。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让碗显得端庄典雅不失大气。而且这碗极易打理,深受妈妈们喜欢。
  蓝边碗没有繁复精致的花纹修饰,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可当你凝视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的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里的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人家人家烟火的温度……
  蒋勋曾在《品味四讲》中说“纯棉衬衫就像爱人”,让我感动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我来说,蓝边碗亦是如此。
  景德镇作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却独爱这蓝边碗并歌颂它。因为它注重在细节上的改良,把创新的点子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上而不是争一时的噱头。
  距离人的生活太远的创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鲜感过后便如失了灵敏般只能束之高阁。
  每日捧着这只蓝边碗吃饭,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能听到它无声的诉说,谆谆教诲我认真踏实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它的精魂。
  听我如此道来,你可有话反驳?
  【句评】这就是江苏考生的文化智慧:既要体现文化修养,又要符合江苏阅卷场的要求。于是用蓝边碗的民俗文化底蕴为素材的同时,为了体现真情,直接把蓝边碗变成自家的东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瓷器文化与生活文化的思辨。这就是满分的理由:文化作文与考场的结合。

  会写文化作文,一定要根据考场需要去变化: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检验——你的写作宽度和文化的边界,还不能应付区区考场么:
  判为一类卷,70分。

【样卷二】

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垫,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2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个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经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秋风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类,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眼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耳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僻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亦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句评】这是典型的文化作文之历史底蕴,从马远、夏圭、韩干到陈寅恪、鲁迅等,古今史料,尽显风流,清词丽句,汩汩而来,行文徐徐从容,又节奏分明。判为一类上,68分。


【样卷三】
修 钟

  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
  先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了西三所的红门。“嗨!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永法钟。老王细细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列其上更添韵味。“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到。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
  不出半日,小林就出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时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觉得钟表虽美,但除了时刻运转的表针太过死板,少了灵动的韵味。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
  “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呀!”几位同事调侃道。“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作文章。”“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恼啊!”老王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统系统一一连接起来;将银箔尾端捻做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的笑了,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你们啊,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多言?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复仍有可创新之处,工匠必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
  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


  【句评】这是文化作文九大底蕴之生活底蕴,核心的细节是老王修钟,如果没有对古钟文化的生活体验,写不出这样刺痛人心的细节。但如果只有细节,没有文物与钟文化的内涵,就很难得高分。你懂的。

  文章中有个别语句不顺畅,判为一类中,66分。

【样卷四】

亮剑无声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的一句话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着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我们唯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且爱那鲁迅先生激昂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是他在民族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歌词与心声的究竟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范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句评】这是典型的文化作文之历史底蕴与当代文化和中外文化的结合。从表现角度看,有激情,有文采,议论精彩。

  判为一类中,65分。

试批卷:

心声——新声(68)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喧嚣的时代,也是一个最沉默的时代;这是一个最标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平庸的时代。
  最喧嚣是人人都可说、能说、无所不说,波涛汹涌的网络时代裹挟着人潮推搡着海量的声音向你而来,打开微博每分每秒都有热烈讨论上演。对于魏则西事件、习大大出访、巴黎暴恐以及数不清的娱乐圈秘事,每个人都似乎振振有辞有话要说。最标新的是人人都为自己代言,极尽所能地标榜不同,大谈创新,语出惊人,只为搏君眼球。
  而作为一个人人不参与微博,评论有些落伍的年轻人,每每打开手机,无一例外总是看到这样推选出来的标题:“××事件被曝光,引发社会舆论哗然。”对,就是这四个字,“社会舆论”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无论多么激烈的唾沫横飞,最后也不过偃旗息鼓地化为那冰冷的四个字“社会舆论”。才知道,王小波“入土”多年,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众人与我仍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一个没有新声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心声”的时代。熊培云曾心痛地慨叹:中年人的角色在这个时代消失不再。这话奇怪:我们的中年家长们去了哪里?没错,他们看似哪里也没去,在社会建设与创造物质财富的一线奋斗滚打,但是他们的心声都早已沉溺多年。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往往对热衷于讨论社会事物的“愤青”抱以冷漠与鄙视,以圆滑世俗的眼光轻藐理想主义者激情的豪言,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再仰望星空,不再尊崇心中高尚的戒律。一个人所谈的是否言之有物,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有自我坚持的原则,一个人的大脑是否高尚的真理做出批判创新的思考。没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戒律,何谈个性的彰显,何谈创新意识的闪耀?
  圆滑的中年人不谈戒律,不发“心声”,新走进社会的一代便无所仰望,无所学习。中年人担负着传承与引领的作用消失不再。社会的集体原则与属于个人的心中戒律便无从谈起。想要平庸的大多数真正发出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声音太难了。这个时代越喧嚣,便越是显得沉默。
  我们需要的不是人人参与的“社会舆论”,不是这样看似热闹的民主。
  我们需要新声,而新声即“心声”。
  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想想在文学圈外独自发声的王小波,想想在芥子沟呐喊的刘亮程,一个有原则有心声的人,一个人便是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与心灵招兵买马。

  句评:素材多是时尚文化,从文化作文的角度看,归属于生活底蕴类。热点素材有鲜度,创新性较好,思想底蕴不错。


白龙湖畔(30-60)

  山路崎岖,折过一折,茂密的竹林后,白龙湖静静地酣眠在一片翠色中。
  老人们说:白龙湖里有着白龙神的宫殿。
  碧绿的湖水深深,倒映着湛蓝的苍穹。淡金色的阳光在沉静的湖面洒下金斑点点,微风轻拂,吹起一圈涟漪,吹动小小的飘萍。
  湖水悄然,不言。青灯黄卷,古册旧简上,已有无数不知名或知名的文人墨客写尽它的美丽与恬静。甚至如今也有我这样的无名小卒用稚气未脱的声音吟诵它的姿色。又或,曾有哪一位隐士高人孤伫在白龙湖畔,想象着龙神,歌咏着这一汪清水?那些或绚烂或清丽的词藻糅进五千年的岁月风尘,别人已将它道尽。故而它悄然显示自己的素雅,不必学那人工湖为迎合一纸空文几句夸赞用霓虹灯与扩音喇叭装点,高唱出自己的艳俗,亦不必效仿那长江黄河用那彻夜的可怖的咆哮又一次重申自己的雄伟。那静静一潭山泉水,只是无言。
  走过路有些泥泞的湖畔,三两步跃上湖中光洁的鹅卵石,脱了鞋,跣着双足任那清凉的湖水舔噬着。山岚送来白莲的微芳。
  湖水真的不说话么?
  你可曾在一个微雨的日子来到湖畔,倾听那东坡笔下“白雨跳珠”的音律?又是否会有一份闲心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倾听那清爽的山风拂过湖畔柳条的声音?鸟雀在鹅卵石上啁啾,锦鲤在白龙湖水下私语,还有这湖水轻轻把沉睡的小石块拍醒……
  可你或许真的不曾听到过这些声音,这是白龙湖不尽的言语。你我却迷失在闹市的尘埃,让那颗心变得浮躁。早已忘却了那些自然而恬静的生活。那些古代“天人合一”之大道的我们对这样的生活已经无话可说。可在都市人的一片沉默中,白龙湖却在这林间欢歌,唱着那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归曲,道着这自然生活的美好,呼唤着那一颗颗浮躁的心沉降的那一刻。
  白龙湖不言却亦有言,仿佛一位隐居山间的智叟。这是湖的智慧,又或是它与其他湖不同的个性呢?
  漫步在湖畔河泥,心随水荡,似乎看见湖水翻涌,跃出青白色的龙,它对我微笑着。不言间,却道尽一切。

  句评:这是争议作文,但真没有看出多少文化。湖文化的内涵有么?


于无声处听惊雷(60分)

  《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
  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
  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句评:文化作文之历史底蕴与文学底蕴的结合,加点时尚电影文学,组成了一篇优秀作文。


你的心境我的天(70)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经典话语,它表达了对无数奔波求学而独守个性者的仰慕与褒扬。
  历数圣贤奔波路,追寻学术到无眠。即便被困于牛棚,圣贤们依旧不改初衷,在知识的海洋里踽踽独行,乐此不疲。
  譬如有国学大师之誉的钱锺书,就是梅校长口中的大学者,在没有任何书籍可依托的牛棚里,他一挥而就150万字的《管锥篇》。据日本专家考证,《管锥篇》所引述的文字,有不准确嫌疑的只有十几处,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嫌疑”也是有出处的,足见钱锺书超强的记忆力,让《管锥篇》横空出世,达到“万无一失”的境地。须知那时的钱锺书和夫人杨绛,被发配到五七干校,白天两人一副抬筐,在布满泥泞的农场小径上劳动。夜幕降临,才是他们最惬意的时光,借着一豆灯火,开展背书大赛,你方唱罢我登场,早年积攒的文学功底,在昏黄的油灯下得以恣意展现。
  据史料记载,钱锺书的大学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当年报考清华时,数学成为他的掣肘科目,用先生的话说,叫做“鸡兔不是一类的货,干吗要放在一个笼子里,分明是为难考生嘛”。最终,他凭借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破格录取。迈进清华那扇古色古香的门第,他活得潇洒而滋润,在曲径通幽的文学殿堂里,他诗意前行,相继走出了《围城》,漫步于《写在人生边上》,同《人·兽·鬼》过招,然后夫妻合力,推出了《管锥篇》。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焉能有令人艳羡的学术成就!
  当年《围城》被拍摄成电视剧风靡全国时,有记者慕名采访钱锺书为什么能有如此成就,钱锺书反问记者:“你到市场里买鸡蛋,有必要知道是哪只母鸡下的蛋么?”诙谐的言辞里,透出了这位国学大师睿智的应答技巧。是啊,有洋洋洒洒的文字表达,深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精髓的国学大师,一句“鸡蛋·母鸡”的理论,就让无数仰慕他的人感到无话可说,却又不得不佩服大师于无声处的诗意表达。这样的心境决定了他的个性,也是对他冷对困境而不改初衷的哲学应答。
  静言思之,无话可说处偏能给出哲理解说,有话可说时却不为自己编制光环,而甘做心境豁达的独行侠,在这个纷扰的尘世间仗剑远行,诗意栖居,这样的人配得上大师的称号,这样的心境值得我去仰望,譬如钱锺书与杨绛,既有国学大师级的涵养,又有文化味的书卷气,虽然他们活着时断然否认自己是大师,但他们的心境却让人们仰望到永远。
  你的心境我的天,怀想追忆到无眠。他年若遂凌云志,执子之手永向前。

  句评:历史底蕴,以钱锺书为素材。典型的传统文化作文,居然得满分,江苏阅卷场的风向标真的变了。 


闭口若悬河
江苏一考生


  咸阳,乾陵。
  那通无字碑,就高高矗立在那里。斑驳的碑身,记载着历史的沧桑。沉默在风雨中,朦胧在山野里,千百年来,一代女皇留下的空白,不知招惹了多少有字的是与非的猜想„„
  站立无字碑前,思绪难平。想起了武媚娘,想起了武才人,想起了武昭仪,想起了一代女皇。男尊女卑了几千年,小女子抖擞精神,捧起大唐锦绣河山,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用心镌刻着最美丽的风景。在你之前,女人被涂脂抹粉,穿金戴银,被男人塞进了箱笼。你一个红颜女子,不爱胭脂爱乾坤,谋划着一个大国十万里的出路,运筹着千万人生活的蓝图。而肩上扛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多少困难、艰险,都如大山般压来。你叱咤风云,勇敢面对世俗的疯狂袭击。你威严遥望,用智慧驾驭着大唐历史的轰轰车轮:收复安西四镇,平定契丹叛乱,打退突厥进攻„„你的江山,谁敢黩武刀枪? 高处不胜寒。
  匆匆去了,万事皆休。你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墓碑尚未风干的泪珠。冷冷的唐月,凄凄的唐风,也许你太累了,懒得为自己撰写碑铭。留下空碑一座,犹如空空的寂寞,谁来书写你的一生?大唐那些丰采俊驰的才子,面对你也会是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为何树碑而不立传?碑上无字是因为你的临终遗言:“已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论”„„
    天地之大,莫过无边。日月之辉,莫过无限。碑石之妙,莫过无字。有字则有限,有文则有止。有限则难尽,有止则难全。无字碑是你绝顶智慧的彰显,是你宽阔胸怀的展示,是你对自身名誉的保护,更是你对肆意诋毁者的轻视。武则天,突破世俗禁区的第一人,填补空白的第一人。无字碑,不正是“巾帼何必让须眉”的最好写照吗?在无字碑前,任何的诬蔑与谩骂都显得无谓、渺小甚至是轻薄可笑„„
  高原上淡蓝的天空,没有绚烂的云彩,没有欢鸣的鸟儿,只是一片空旷与寂寞,却能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万顷碧波的海域,没有飘跃的风浪,没有飞翔的海鸥,只是一片深蓝的浩渺,却叫人想起天涯海角、天荒地老;一块傲然沧桑的无字碑,一个顶天立地的惊叹号!千种风情尽埋,万种方仪都随风。生亦奇人,死有壮举,留下史书永远新,让我记住了“天朝第一君,是个女儿身”!  
  所有蝇营狗苟,絮絮叨叨,往往更显个性的卑污;什么也不说,却深沉若渊,傲岸的自我屹立于天地之间。中华大地,是不妨多立几座无字碑的。

  句评:文化作文历史底蕴。但作者一定要站在无字碑前,以体现所谓真情(笑吧)。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07
高明摩诘
江苏一考生

平日里翻看诗集,最爱读王摩诘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诗句,是一帧美画。人们纷纷钦羡他乘兴出游,自在漫步,到“水穷”处,则悠然而坐,端看起眼前的云起云消,心中全是自在。

而让我留意的却是他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笑语,在这“无还期”的天真谈笑中,感受摩诘语言的魅力,个性的彰显。

在诗歌鼎盛的唐朝,有很长一段时间,诗人们热衷于高亢激昂的边塞诗,潇洒飘逸的抒怀诗。王维在他的《使至塞上》里高声唱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何等的气魄与眼界。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王维,此时正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而实际上,王维心底清楚这是将他排挤出朝廷。他内心的孤寂溶化在壮阔的自然景象中。状元及第的他,本可以仕途坦荡,位高权贵。然而,生性耿直的他,不愿意。他看重的不是这些。

当时的诗坛,认为山水田园诗,是远离时代的,是消极避世的。然而王维偏偏要尝试一番,而且是用一种孤绝的姿态。开元末年,已至不惑之年的王维,为了避开当时的政治纷争,选择了半隐半仕的生活。诗歌风格也逐渐转变,早年意气风发的诗歌彻底不见了,转而选择了当时并不受追捧的山水诗。他一开始,就不再停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句句,一声声,一幅幅,他开创了全新的诗风。而这些句子的一个个“石”字,恰如他硬气的品行。他在坚守个性的路上,没有放弃过。

王维凭借着他开阔的胸怀与独具才情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优美的山水图。他的诗,是极其个性又恣意的表达。即使是靖节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缺少他骨子里那份灵动的隽永。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却又蕴藏着言传不尽的哲思。他这类诗歌,成就极高,无人可及。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灿烂,好似云蒸霞蔚的辛夷花,显示着一派春光。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自开自落。辛夷花是美好的,而落寞的景况也是真切的。王维的选择不是不寂寞,但他仍然坚守。

他勇敢跳出了名利场的喧嚣,内心是有一股个性自我的从容不迫。他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发现着,写着,画着这极其平凡,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留别王维》中,孟浩然几近哭丧着吟咏到:“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有王维,能让他感受到共鸣。

“无话则长”,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王维带着一身的绝俗的才气,个性自我的从容不迫,坚守着,创作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篇

这是个性魅力的大放异彩,更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沿着别人的脚印行进并不困难,为自己开拓道路要困难得多,但也光荣得多。”自在摩诘自在书。摩诘是个性的,是高明的。因为他正坚定地走在一条创新的路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3-07
点赞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3-07
点评非常好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