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975阅读
  • 0回复

(2017高考作文)浙江卷“三书”提法的文脉追溯:文化作文识养积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6-09
习总书记说:
  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习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学习问题。他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专家意见:
  3个关键词出自卢新华
  又有专家说,这3个关键词出自作家卢新华。卢新华出版发表过短篇小说《伤痕》、中篇小说《魔》《细节》、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等。2015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读三本书,走归零路——我的人生三昧和“读书感悟”》。
作家卢新华。
  他应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之邀,给大家讲述自己的人生三昧和“读书”感悟,认为要“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哪三本书呢?他这样写道——
  我只能对他们笑笑:“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而如果遇到有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我也会对他们说“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实相般若’,一本是‘心灵般若’。”
  他认为要读经典,特别是中外文学名著。读书必须有选择性地阅读。因为读什么书你就会受到什么书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读那些经过历史的反复检验是经典的好书的话,阅读不仅会是浪费生命,我们的人生甚至还可能会被诱导到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去。
  随着阅读深入,他体会到,“行万里路”“法乎自然”,其实也还是在读书,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用眼、用脚、用心来阅读“自然和社会”这本无字的大书。这也是一本“实相之书”。一旦没有了“自然和社会”作为人类思考的对象,人类所有的书籍必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自然和社会”才是那本最原初的书,而一切“书本知识”只能是它的摹本或拷贝。
  读“自然和社会”这样的“无字之书”,最重要的还不是帮助我们写成有价值的“有字之书”,而是直接作用和帮助我们的人生。在读“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这两本有字和无字的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经常地、反复地、不间断地阅读“自己的心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鲁迅先生则说:“我时常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是更严厉地解剖我自己。”自然和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映像,从根本上来讲,都是我们个人心灵这面镜子的折射。世间的万事万物,万千变化,如果不能与我们内心的宇宙相接,相沟通,是无法利益我们的人生的。所以,历来的能称做大师、大家的人们,“为学”的同时也在“为道”,“外求”的同时也在“内省”。而一个能对世界文化作出伟大贡献的民族和国家,也必定是一个十分注重反省自己、解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我们人类的心灵其实也有个“车库”,世人也习惯了经常往这个心灵的“车库”里堆垃圾,最常见的便是“五欲”的“财色名食睡”。结果,便是善知识的阳光再也射不进来,智慧的奔驰、宝马车也放不进去了。
  故而,相较于读“书本知识”和“自然和社会”,读好“自己的心灵”当是人生的要务。
  镇海区蛟川书院:

  与小升初试题雷同
  浙江高考作文题一出来,有网友马上贴出《2017年镇海区内小升初蛟川面试卷》,该试卷作文题目是:生活中有许多有字的书,也有许多无字的书,请以“生活中的无字书”写小作文。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是一所民办中学,校方称该试卷属实。
  来自张志勇演讲?
  谁借鉴谁的说法?
  人民网教育频道甚至说,浙江高考作文题源自山东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演讲,称张志勇几年前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读书节上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必读的三本大书》,文章的结构就是:人生要读好的第一本大书是无字之书。人生要读好的第二本大书是有字之书。人生要读好的第三本大书就是心灵之书。
  那么问题来了:”几年前“,到底是几几年?如果晚于2015年,那只能说明张志勇借鉴了卢新华的说法。
  《浙江日报》
  几十年前就有类似文章
  其实,早在1979年3月9日,《浙江日报》就发表了滨海写的文章《要读“生活之书”》,提出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的“生活之书”。原文写道——     
  一个人要有学问,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的“生活之书”,两者不可偏废。
  历史上很多人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嘲讽了鲁叟之类死背章句,而对实际知识一无所知的书呆子。清代的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书,也能害事。”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他劝人们要注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可见,历史上很多人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是个比较久远的哲学命题。
  明代就有有字书、无字书说法
  再往前追溯,明代就有有字书、无字书的说法。
  2002年6月21日,《浙江日报》发表俞剑明写的《读书三境》,里面提到有字书、无字书出自明代著作《菜根谭》。其文说, 读书有三境——环境、心境、禅境。《菜根谭》云:“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人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求不可神求,何以得琴书之趣?!”读书进入禅境,能读有字之书,亦能读无字之书。能读无字书,方可参最上禅机,亦可悟人生至理。读书人入此境界,则如北大老校长马相伯先生所言:“无虑在怀为极乐,有长可取不虚生”了,因为书已经成为他心灵的道场和生命的禅床。
  那么,有字书、无字书的说法难道就起源于明代?以记者的看法,那也不见得。既然是古老的哲学命题,说不定我们祖宗早就有这种思考了。
  相关新闻+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