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消逝的蜀绣 重庆市商务学校初2015级9班 吴悦 一川烟雨,满城风絮,又是三月雨纷纷,丝雨绣花针。 我默默地看向窗外,雨点一滴一滴一滴,那落地的轻盈,像极了针尖儿作响的声音。针,念到这位阔别多日的故友,我怔了怔,不禁泪雨潸然。零散的记忆碎片又拼凑出了姥姥梳光洁的发,着一件素净旗袍,手捧锦缎,笑靥如花。 曾经的梅雨季,姥姥总爱端一张凳子,坐在老屋门口最亮堂的地儿,用那耀眼的银针,慢慢地穿梭在手中的布匹中。 看姥姥脸上荡起暖暖的笑,我仰着小脸,轻轻地蹙起眉,疑惑地问姥姥:“姥姥,您在补衣服吗?”姥姥轻声笑了一声,回答说:“丫头,姥姥不是在补衣服,姥姥是在,刺绣。”“哦,”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指着那鲜艳的布匹,又问道:“姥姥,这是什么布啊,好漂亮。”姥姥凝视了那布一会儿,缓缓地说道:“丫头,这叫蜀绣,在我们那儿啊,家家户户都爱它……” 姥姥放下手中的蜀绣,抬起眼,看着天际,悠悠地说起了她的曾经。 蜀绣,是姥姥故乡所有女子的必修课,几乎每个女孩子,都会早早的被送到作坊里面学刺绣。于是,一捧白纱,倦倚轩窗,一抹寒针,鸳鸯成双,便成了姥姥烟雨濛濛的童年中最明朗的记忆。 我听着姥姥的故事,如此朦胧;看着姥姥手中的蜀绣,如此华美,霎时迷上了蜀绣这绝妙的艺术,便成天吵着、闹着,要找姥姥学蜀绣。姥姥一听,欣然同意。 蜀绣,我在认真地学,从未懈怠。最初,我以为我只是一时新鲜,过一阵子便会遗忘它。因为我并非是一个长情的人,只觉得千古兴亡,人只是匆匆过客,但我对蜀绣的迷恋,却从未止息。因为我觉得,我与蜀绣的情缘,好似可以累世经年,当我满鬓霜华之际,它定会不离不弃。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对于蜀绣,我虽不精通,但大抵还是有有样的。虽如此,姥姥眼中的阴翳,却从未消减;只是偶尔看见蜀绣,看见我,还可以舒心地笑笑。 如今,窗外又飘着雨,可是那位愿意为我讲解蜀绣故事的佳人,已经在日渐消逝的年华中苍老,也不再刺绣,因为她说,蜀绣和她都不再年轻,已经被时光追赶,走向人生的垂暮,也都快从这个信息型社会中消逝了。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 我默默伫立 ,只只是静静地听着歌,不言不语。是啊,如今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早已被鲜丽的华裹外衣紧紧缠绕,举世混浊,又有谁能看得见被遗忘在墙角里的蜀绣呢?于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手捧蜀绣,独倚轩窗,与之荣枯一世,不诉离殇。 君可见,蜀绣褛寸,赤壁冷炎。却是繁华逝水,倾城轻叹。 多年以前,蜀绣,它是华丽的锦缎,美艳成双,代代流传;它更是门传奇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浓厚的意蕴,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它的悠久的历史,似剪不断的流水悠悠。它的光芒,曾笼罩在中华的九州热土之上,灼人眼目。现在,蜀绣在慢慢地消逝,它在时代的发展前行中,在技术的改革创新中,日益被人们所遗忘,被其他的物品所替代,并慢慢隐于艺术的舞台。但终有一日,它那遗世独立的妍丽,有人可以拾起,于一针一线中懂得它的真谛,它的美,并将之慢慢传承于世,让它成为真正的文化与艺术,让它重新在中国总揽一片天地,让它真真实实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 正在消逝的蜀绣,希望能够遇到真正为之而疼的知己;如此,你无憾,我亦无憾。 指导教师:何美玲 正在消逝的年味 重庆市商务学校初2015级9班 潘念矗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临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是亿万华人都再盼望的节日,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节日。在世界,所有华人都叫它,过年。 过年,什么是过年? 年,是那传说中凶恶可怕的年兽?那过年,就是人们赶跑年兽的日子吗?过年,我已经无从知晓它使如何而来,我们只知道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过年,并且延续至今。 过年,到底是为什么过年?小时候,我以为过年是为了有好吃的,好玩的,对过年满怀着新奇。读小学,我觉得年是为了喜迎新春,在新一年有个好气象,好开始,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上初中,我理解过年是为了家人团聚,是对家的回归,对亲人的思念。 记忆中,对过年的印象一直没变,记忆中的过年,家外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到处热热闹闹,商人在吆喝,行人在欢谈,到处都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气氛,中国红遍布了视野内的每一个角落。在家内,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看央视春晚,谈过去一年的收获,新一年的愿望,大家都在笑着,流露出真心的喜悦。 而如今,眼里的年与记忆的年似乎变了,大街上依旧是张灯结彩,人们依旧是拥挤如潮,但是,变味了! 最近走亲访友,听到大人们谈论的,不再是过年的喜悦,而是张口就是:过年好累呀。第一次听到是,我觉得好惊讶,过年怎么会累呢?这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怎么会累呢?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不禁怀疑起了我自己,难道过年真的累吗?既然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远在异乡的游子,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就是回家来过这一次年?到底是谁错了? 前不久和同学聊天,我问过年在哪里过呀?他得回答在海南。我说没想到你老家在海南啊,这么远。他得回答竟是:我怎么会是海南人,只是这边暖和,就来这边过年了。我当时心中有无数疑惑,过年不就是要在老家吗,过年不就是为了能够趁着这时间,到老家放鞭炮,祭拜祖先,与家中老人嘘寒问暖,去家乡四处走亲访友,感受家乡的温情吗?既然如此为何身在家乡却到异地过年?这样的过年还有什么意义? 一次去访亲,看见父母正在给叔叔家的弟弟给压岁钱,弟弟只是敷衍了一句新年快乐,接下来的第一个动作却是打开红包,看到里面钱只有300元,弟弟竟然当时就抱怨了起来:怎么只有300元,这压岁钱太少了吧,能买个什么东西?。丝毫没有顾忌在一旁的我的父母的感受,这不禁又让我开始怀疑,如今的过年,真的是过年吗?压岁钱的意义难道就只是物质的钱吗?压岁钱不是应该是寄托着大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吗?不应该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吗?怎么现在却只沦为了物质? 过年的人感到累,过年的人从家跑到异地,过年的孩子嫌弃压岁钱太少,如今的过年已经变了味道,传承几千年的中华年味已经变味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年味被腐蚀了,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我们就这样让他们失去原有的魅力吗?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就是如此来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的吗?这是否是一种耻辱?我们是否被物质熏昏了头脑? 我想不是全部的人都这样,至少,那些在过年时放下工作利益的人不是,那些在车站长时间等待只为回家看一眼的人不是,那些热爱祖国文化的人不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果我们连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热爱,都不能保护,我们还何谈报效祖国?何谈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的未来靠我们,爱自己的国家,就要爱国家的文化,保护国家文化,尊重国家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实现中国梦。 延续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华夏文化,让我们的精神文明更加精彩,不要让年为变味,不要让文化消逝。 指导教师:何美玲 正在消逝的昆曲 重庆市商务学校初2015级9班 覃琢越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踽踽独行于青石铺成的小路,触着凹凸不平的水洼。悠扬的声音萦绕耳畔,融入血液,流淌成河,隐入白驹过隙的悠悠岁月中,引出远方最美好的回忆。 梅雨季节。 我径直走入院中,一棵长得盛大的榕树下,一架摇椅正吱吱呀呀地转动着,大姨坐在摇椅上,膝上放着一个老旧的收音机,里面传出的昆曲伴奏显得有些粗糙,厚重深沉却又缓慢悠长。 似电影里拉长镜头的回忆。 大姨跟着伴奏,轻轻哼着,双眸微闭,翘着舞台上的指法,一起一揠,缓缓移动,轻点在自己耳垂边,似娇羞的大闺女,“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站在一旁,陶醉了,听惯了快节奏的流行歌曲,忽闻这悠长缓慢的曲调,是惊讶,是惊喜,亦或是惊叹。 我站在院边,好似这墨绿世界以外的人,没有经过传统艺术的熏陶,只能愣看着大姨在昆剧的世界里游乐,伴着乐声与这浮云蓝天,高山流水浑然一体。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曲终了,大姨缓缓放下手,搭在一起,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却并不急着睁眼,似要在心中将这曲子品足。 不骄不躁,不慌不急,这才是热爱昆剧的人应有的风范。 终于,大姨满意地睁开眼,看到了远处的我。 “大姨!”我高兴地唤着。“哟,今天来怎么不说一声,瞧我这,都没来接你!”大姨笑起来眼睛弯弯的,牵出几条深深的皱纹,岁月让她不再年轻,却有了独特的风韵。“大姨,你现在还唱昆剧啊?”大姨愣了愣,把手搭在我肩上,眼睛却看向别处,“是啊,这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念旧,昆剧是我的整个青年,我又怎么不念呢?!”大姨顿了顿,眼里却有了一丝阴霾“只是现在,唱昆剧的人,少了,也老了,这可是咱中国的传统文化啊!”她的声音有了些嘶哑。“大姨,要不你教我吧!”我轻声问道“好啊!”她欢喜地一口答应,却在望向我时,眼中的阴霾又深了几分。“只是你恐怕学不成。学这昆剧,得慢,得静,心浮气躁,一曝十寒,是不行的。”她叹了气,缓缓坐下,“现在的年轻人不比从前了,学习忙了,工作忙了,哪有时间钻研这昆剧,好容易有了空闲,也被各种娱乐活动填满了,更何况,整天对着手机的人们哪会对昆剧有对大的兴趣。被强迫着学,也只是糟蹋这门艺术。” 大姨仰面对着天空,六月的阳光带了些锐利,透过叶隙投下点点斑驳,落在她的脸上,将这老一辈艺术家的遗憾,不舍,怀念交织起的复杂的情绪,映得更加清晰,多了几分悲悯的味道。 大姨终是没有能够教我,而我也忙于各种杂事,终是没有向她再求教。 老屋之中只有她一人的哼唱,舞台之上再没有年轻的面孔。 昆剧这门艺术莫真是要退出历史舞台?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如今,大姨年纪大了,跟不上城市的节奏,在这城边的老屋中,与青山绿水为伴,与姨夫粗茶淡饭,闲来咿咿呀呀几句,好似光阴倒流,停在与昆曲为伴的年轻的时光里,二人相携桃花朵朵,步下生莲,美得洁净,粉得质朴。 只是,她多想,昆曲也能回到自己年轻时的岁月里,倾尽繁华。 指导教师:何美玲 正在消逝的废墟 重庆市商务学校初2015级9班 蒋沅颖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余秋雨 翻开历史的图册,放大镜下战国黄帛书上金戈铁马携滚滚黄烟而来;殷商甲骨文上刀光剑影沉飒飒秋风之下;西汉纤维纸上一笔一划隐瑟瑟霜草其中。车印凌乱,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喜形不于色而运筹帷幄?时间沉默以对,留下的是千万年以来人类的自我探索。 探索。火从雷电而来,生出粗糙的陶与细腻的瓷,勾勒出那举世闻名的景德青花。而在一圈一圈的碾磨后,鎏金的谷粒幻化为混着泥土芬芳的齑粉。那远古的窑中,又是谁从灰烬中刨出一块块土坯欢欣雀跃? 以资源、人力、智慧,始祖从茹毛饮血的旧习中走向新生。一幢幢文明的楼房拔地而起或是依山而建。春耕秋收,冬藏夏实。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留下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驼铃,层层巨浪中翻涌着文明古国的青花瓷物,和平带来高贵的交流,带来那物质财富和精神宝物。早已扎根的文化已如大厦高入云霄。 然而狼烟四起,铁骑踏过万水千山而来,掠夺,杀戮,猖狂;奋起,卫国,反抗。在铁与血的碰撞中,留下的是史诗一样悲壮而凄厉的残垣与断壁。阡陌断阻,房屋倒坍,但有种东西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那就是文化,硝烟的味道弥散在阴霾的苍穹,苍穹下幼嫩的新芽悄悄的抽发。 历史滚滚扬尘而去,留下是那饱受蹂躏的废墟,和那在战争年代被烙上烙印的文化。带着老去的血锈味从这灰暗的茅草中须臾而生,伤痕累累地伫立一方,为人所敬仰。 正是因为对逝去伟大的敬仰,人类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攀援中陡直而上,在那沧桑而浓厚的文化底蕴下,人类才得以越活越好。 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一项又一项的名誉称赞,渐渐迷失了自己的人类肆意妄为。不再对文化持尊重的态度,斜眼睥睨哂笑,以为自己站在至高点能翻云覆雨。野心膨胀,贪婪的目光一寸一寸从这世界的版图上扫过,一丝一丝盘算如何将那老去的文化毁灭。失去尊重的人扭曲了自己,沽名逐利般地预谋起来如何撕裂那已经结痂的伤口,掏出自己所需的利益。毁灭文化,似乎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以这样的模式逼近那沉睡的巨龙。 可是凿开船舶底部的木板用以烧柴,搬走大厦的底砖用以修葺,将那蜡烛的底部剪短后火苗又能闪烁多久?缺少内涵的人类又能怎样生活下来?忽略问题问题也不会毁减。若是失去了自知之明,把自己变成内心空空的纸糊灯笼,只要寒风凛冽,便登时从那高高悬挂的枝头堕落尘土。 保护文化,保护那正在消逝的废墟文明,将那曾照亮我们先祖眼眸的火把紧紧攥住,留下废墟给自己悼唁。历史的兵戈只能造就废墟,而人类的枪弹却能烧成灰烬。没有文化的未来是悲惨的,其实没有文化,也就没有未来。 指导教师:何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