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43阅读
  • 0回复

(11届初赛联播)四川片区绵阳赛场三台中学分赛点快讯(高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文化襄盛世 赛场竞风流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积极组织参加
第十一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

  

校门标语:预祝三台中学文化作文大赛圆满成功

    近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组织参与的第十一届文化作文大赛(初赛)圆满落下帷幕。在三台中学文学社及部分语文老师的精心组织策划下,参赛人数达2315人。比赛结束后,全体组织老师又不辞辛劳,批阅学生作文,优中选精,评选出69篇优秀参赛作文。
  全国规模的“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是由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课题规划副主任谭蘅君先生发起的一项公益性作文大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十届。在“回归教育本质、打造现代文言、重塑中华文化”目标的引领下,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作文大赛之一。参与的千余所名校中不乏成都树德中学、衡水中学等名校,参与学生人数超过百万人。尤其是2011年第八届文化作文大赛的主题语“文言文,祖宗喊你回家过年”,与习总书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谋而合。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接到参赛邀请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学校文学社和高二语文备课组部分语文老师积极行动,精心策划,广为宣传,提前热身,为大赛营造良好的参赛氛围。
  在参赛日,各参赛考室都按照组委会要求,规范布置,全体组织老师亲自参与监考、巡考,参赛学生精神饱满,状态良好,最终发出2315张参赛用纸,收回2315份参赛作文。
  比赛结束后,全体组织老师不顾疲劳,连续奋战,经过个人评阅、交叉评阅、集体会商等多个环节,历时两周,最终在2315份参赛作文中,初次评阅出优秀作文225份,再次评阅出优秀作文104份,最终评阅出69份优秀作文,供组委会审阅定夺。
  参赛学生认为,这是一次有极大价值、高规格的写作水平检阅,不管是否获奖,参与一次都值了。参与组织的老师认为,文化作文大赛的要求高于高考写作要求,这次活动对推动学生热爱写作,写出优秀作文,建设书香校园,传承历史文化,认识生活文化,学会文化思辨等具有重要意义。(赵恒平)


赛场第4教室
附:一、组织情况介绍


1、校长:曹福文
2、主办: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文学社
3、负责人:赵恒平
4、参赛人数:2315人(高二)
5、初评获奖人数:69人(一等奖:16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24人)
6、通讯地址:621100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

二、优秀指导老师名单:
董代华、 柯海生、左 容、唐 薇、朱晓萍、陈 洁、李放珂、赵红英、付伯琼、
高小兰、赵恒平、杨显斌 、蒋万兴、赵明攀。

教师阅卷现场

三、具体获奖情况:
一等奖获得者名单:
  张月洋、吴丹、赵金凤、侯东海、邹艳、朱川燕、骆子怡、李晨曦、赵雨薇、王祥龙、戴燕、傅钰、曾婧、潘晓洁、王欢、李以沫。
二等价获得者名单:
  毛佳琳、吴东升、张秀清、安玲、杨耘沛、梁鑫泰、张诗如、王一朵、唐露、李林鹏、余超、徐发明、李梅、王珊、樊帆、唐莎裟、刘诗宇、胡培培、黄菲菲。
三等奖获得者名单:
  廖佳佳、谢思楠、何诗瑶、陈玲、曾桢喆、胡倩倩、雷倩、曹桐、张艺露、李丹桐、李爽、杨倩、王丽艳、张丽、熊程、银俊、岳应祥、李清、陈星宇、景小桃、蒋汐敏、杨雪艺、蒋浩霖、刘家臣。

四、获奖者文章名及姓名
一等奖获得者
1、共存文化保持最优(张月洋)
2、文化大观园,百花竞艳(吴丹)
3、百花齐放(赵金凤)
4、包容文化 和谐共存(侯东海)
5、双色文化(邹艳
6、请让文化独自开花(朱川燕)
7、远方的文化盛开(骆子怡)
8、期待一种文化共存的状态(李晨曦)
9、五彩文化(赵雨薇)
10、文化共存很重要(王祥龙)
11、战争与和平(戴燕)
12、从包容到共存(傅钰)
13、国人的交流艺术(曾婧)
14、在喧嚣下的文明(潘晓洁)
15、不同花朵,竞相争艳(王欢)
16、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李以沫)

二等奖获得者:
1、兼收并蓄,繁荣共进(毛佳琳)
2、文化需要和谐的碰撞(吴东升)
3、绘一个彩色的世界(张秀清)
4、文化共存,需要包容(安玲)
5、文化要相融才能共存(杨耘沣)
6、文化共存 共铸辉煌(梁鑫泰)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张诗如
8、共存(王一朵)
9、海纳百川,森罗万象(唐露)
10、文化永恒发展(余超)
11、文化,因共存而完整(李林鹏)
12、让文化交融共处(徐发明)
13、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李梅)
14、文化在菜肴里飘扬(王珊)
15、文化应该共存(樊帆)
1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唐莎裟)
17、文化共存 一种平衡(刘诗宇)
18、有容乃存(胡培培)
19、品文化共存之魅力(黄菲菲)

三等奖获得者:
1、一枝独秀不是春(廖佳佳)
2、文化应当求同存异(谢思楠)
3、多元文化当共存( 何诗瑶)
4、论文化共存(陈玲)
5、说文化的共存( 曾桢喆)
6、寻找、接受:不同文化(胡倩倩)
7、集小流 成大海(雷倩)
8、让文化共存(曹桐)
9、让文化共存吧(张艺露)
10、文化共存,社会和谐(李丹桐)
11、说文化共存(杨倩)
12、文化传承,精神共享(李爽)
13、包容·共存·前进(王丽艳)
14、谈文化共存(张丽)
15、也说文化共存(熊程 )
16、文化何以共存(银俊)
17、去糟粕 取精华(岳应祥)
18、文化共存 (李清)
19、只有包容才能前进(陈星宇)
20、文化要共存(景小桃)
21、适者生存 (蒋汐敏)
22、共文化,促发展(杨雪艺)
23、让文化的风自由飘扬(蒋浩霖
24、文化共存(刘家臣)

赛场第一考室

一等奖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1、共存文化 保持最优
  张月洋 四川省三台中学高2013级26班 指导老师 唐薇

    文化,只有兼有特色和普遍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优状态。
                                           ——题记
    没有星星的夜,没有月,没有光,没有犬吠的声音,没有人家的灯火。行走在这条路上,或柏油或泥尘,选择自己这个阶段的思想去挑战约定俗成的定理。
    雄鹰的展翅搏击,苍草的悠悠我心,游鱼的鱼翔浅底……不是同一种方式,不是同一片生物,亦不是同一丝进步,一定是同一片天空。而又何非是同一种方式,同一丝进步?
    诚然,面对我无法理解更不能深入了解的又恰似达尔文自然选择一般的由理由论的自然文化,也只是像同鲁迅批判“碰壁”社会的言论一样,不是文革思想的“不说话”方式讲述对自然文化的倾听。
    五十六个民族不也是团结一家,九十九种颜色不也是格格不入,又是融洽为彩。
   文化,是用进废退的包装。
   古有老子、孟子,有道教、儒教。如今也不过只有普通话与地方话的强烈反差。一个英国的小学生说:“为什么我们国家和中国要分国界才能生存,假如我可以让他们不分界,那我岂不是可以跨穿更大的视野与感念,将是我当上总统后的第一件大事。”我看这时,我的理解是:假如我可以让五十六个民族统一成一家,使百变种颜色混合成一体,也会不是不想要的外套。他们也只是所有我赞同的观点与不赞同的观点罢了。先有鸡或是先有蛋,我常用这个打比方,比作先有进步或是先有共存。
    文化,是求同存异的外套。
  有些是逃不出自然轮回。就像说文化离不开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都还是国家的思想。老实说,在不仿照国家印有标准条例后而产生的想法里,我也早有如此看法。起初,也只是对文化有零碎的声音。再久些,就便形成了我想要改变或者说是倡导的思想。就是希腊包容埃及,埃及包容阿拉伯,阿拉伯包容文艺复兴的领域。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
  我喜欢颜真卿的书法。融合了行书的无拘无束和楷书的腔正字圆。它喜欢共存两者的优状态,成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字体。
文化,是世界优状态的原材料。文化共存,是世界优状态的基本单位。
2、文化大观园,百花竞艳
吴丹 四川省三台中学高2013级15班 指导老师 陈洁

  谈起文化,也许你很快就会想到儒家经典,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圣人,也许你会想到席卷中国的英语热。有的人认为,古文过于陈旧,我们应该学习新事物,有的人认为中国人学好母语就好了,不用花心思去学英语。诚然,他们说的各有其理,但是从现代发展来看,文化共存是文化与文化之间最佳状态。
  今年8月下旬,上海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书中全部8首古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而这个时间段,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学习古文古诗向来都是有难度的,可文化遗产要是无人继承,又何来我泱泱文明大国的明天?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过学习背诵古诗文的“惨痛”经历,可正是这份“惨痛”经历我们厚重,回忆起来,却也饶有趣味,甘之若饴。学习古典文化,是领悟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方式,让少年儿童通过对母语之美的感悟,进一步产生对自己民族的深刻认同感,这对于全球化冲击下的少年儿童建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感有重要意义,这些意义无需讨论。
  古文代表着我们先辈的思想和智慧,我们要加以学习,而不是摒弃。正如习主席说的,要把井经典嵌在学生的脑海里。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只学习中国经典,而排斥外来文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会受到约束,停止不前,这样的人是没有长远眼光的人,这样的国家也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李阳疯狂英语”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李阳的目标是让中国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李阳是有先见之明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种,它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排斥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学好?它能推动我们国家走向国际,然后把我们国家文化传播给各国,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此两全其美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我们应该尊重各国文化,而不能侵犯,应该要互相融合学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国家要提高软实力,在国际上占得优势,赢得全球人民的赞赏。
  文化共存要求我们做到不排斥外来文化,积极发扬本国文化。让每个国家的文化之花盛开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尽管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但谁也不能剥夺它想要绽放的权利。
3、百花齐放
赵金凤  赵金凤 四川省三台中学高2013级7班 指导老师 朱晓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正是这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有了世界文化百花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从古到今,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各个民族的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保留至今,拥有的精髓值得大家去学习,去保护,去传承。同时,能在几千多年历史的垂炼下完好无损,这同样也值得我们学习!
  文化交流想必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春节,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贴窗花,写春联,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在烟花爆竹声中辞旧迎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听说了圣诞节,过起了圣诞节,学着西方人装饰圣诞树,唱圣诞歌。放袜子,期待圣诞老人的礼物。不仅如此,类似的情人节、母亲节等等节日接踵而来。法国年,跨国界庆祝也流行,但是在中西文化之间,我们仍过得十分融洽,并且还有越来越好的趋势。足见,文化交流是文化共存的关键点。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外来文化我们也照样很好啊!不尽如此吧!明清时期,我们自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盲目自信,不吸收新文化,不与新文化交流,反而排斥甚至禁止—海禁、闭关锁国,最终造成了被侵略的结局。反观唐朝,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就了开元盛世。更具体的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好处与精彩不一显示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更加进步,使其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光有交流不相互包容也是不行的。就拿我国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来说,也是经过几番挫折。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儒家学说,奉行“仁”“礼”“德治”“仁政”。继他之后,有了老子的道家学说,然而到了秦朝,商鞅变法信奉法家思想,当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相互冲击时,他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包容。统治者为了专制集权,而秦始皇为了巩固他的统治选择了法家思想,产生了震惊古今的焚书坑儒事件。在文化冲突的阶段中,他们想到的却不是将文化包容,让它发挥到最好的作用,将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所以,不会包容,不会融合,只会让其停滞不前,更甚逐渐衰败。
  学会交流,学会包容,让文化共存,让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让文化之花齐齐绽放。

赛场第3考室

  二等奖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1、文化共存 共铸辉煌
梁鑫泰  四川省三台中学高2014级14班 指导老师 左 容
    五千年来的风风雨雨,中国文化闻名与世界,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这仅仅是世界文化中灿烂的一页。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由一个个不同的小文化构成,但从中可以看出,每个文化都有不少的相似点,使整个世界的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包容,是每一个文化的共性,它呈现了一种文化的民主状态,你包容我,我包容你,促进了各种文化共同进步、共同辉煌。
    不同的文化就像不同的人,你提出我的不足,我又综合你的意见做的更好,我们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做好。
    说到文化的包容,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等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佛教等很好的共存,不仅没有造成矛盾,而且都快速的成长,共同构筑成了中华文化这栋不朽的大厦。
    “文明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而不同,如果每个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通的东西,才能如此。”这是一个教授对文明共存的阐述。
    古往今来,想一想,有多少文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又有多少新的文明诞生与世界。但总有一些文明一直存在,从未消失,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就是维持他们存在的支柱。
    商业和战争是古代各国文明交流最普遍的方式。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西欧文化的交流,使西欧的现代文明在中国扎根。这一切一切都说明了文化一直共存,从未停止过交流,难道不是吗?
    有人说,文化不应该共存,因为他们认为,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促使本国文化的衰弱,比如现如今的中国,都去追求新事物,却对本国产的东西不予理睬。
    也有人说,文化就应该共存,因为文化不共存,哪来的文化交流,就怎能产生辉煌的中化文明。
   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希腊文化……共同构成世界文化篇章的一页页内容。就像书籍一样,没有一页页纸的装订,何来书的说法。
    我们生活在文明的世界,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对于文化共存,我们就不应该存在质疑。我们一方面要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更多的注重本国文化,就像我们在艰难的学习英语,但外国人又何尝不在一字一字地学习汉字。
    我们应该延续中国文化的辉煌,但也应该将更好的文化融入其中。文化共存,包罗万象,才更好。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张诗如  四川省三台中学高2013级12班 指导老师 董代华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我们需要空气一样。而文化是多彩的,每种颜色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只有做到“海纳百川”才能“有容乃大”,“包容,才能前进。”这句话在今天仍有它独特的价值。
  文化是多样的,世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它们各具特色,各有英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花独放怎敌百花齐放的春意,一花怒放又怎若花团锦簇的烂漫?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世界其他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结果。只有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丰富各自的文化,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进步。
  文化是平等的,人类文明相互尊重是交流借鉴的前提。作家王小波说过:“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互相了解,这就需要对各种文化给予不带偏见的完整说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文化,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化,各文化各有千秋,各有不足。无论是古典文化的代表古希腊文明,还是日本的大和文明,欧洲的克里特文明,抑或是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璀璨明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要前提,也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包容的,包容是人类文明交流借鉴的动力。正如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的是一种包容的精神,它指导我们要用一种从容的气度来面对己与人、古与今、中与外,不局限于眼前,也不局限于自身。而文化发展也需要用这种精神来推动,包容才能让人民享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只有交流与借鉴,文化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不会再有“文化冲突”,文明和谐令世界更加精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最主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自古便有过许多的中外文化交流。公元前一百多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唐朝玄奘带领人马,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取经。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传播了中华先进文化,加深了中外文明交流。近代欧洲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至西方,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历史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共存才能实现双赢。包容,才能前进。共存,才能繁荣。交流、借鉴与融合,才是精彩。



校门标语:文化襄盛世 赛场竞风流

3、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
李梅   四川省三台中学高2013级2班 指导老师 柯海生

  绚丽多姿的世界,充斥着无限的美好,每一种美丽都值得我们欣赏。大海里每一粒水滴,各有不同,可它们相聚在一起,汇成了宽阔的大海;天空中每一片云朵,形状各异,可它们相聚在一起,凑成了无边的天空;草原上每一颗小草,长短不一,可它们相聚在一起,聚成了辽阔的草原……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文化史上,浪漫与现实共存,婉约与豪放共存。
  唐朝有李白的浪漫主义,也有杜甫的现实主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叹使无数人为李白的浪漫而“折腰”,在诗句中能感受那似幻似真的烂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听到这关心疾苦的诗句,让人民意识到生活的残酷与现实的无助,不应坐以待毙,而要自己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正是因为有两种不同风格的诗句的存在,让文学既想贴切生活,又能达到某种遥不可及的高度。宋朝则有李清照的婉约,亦有辛弃疾的豪放。“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婉约俏皮的诗句,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那雨后之景。“赢得生前身后名。”那万丈的豪情足以彰显作者的雄心。正是因为有两种不同风格的诗句的存在,让文学既富有清新之风,又富有豪放之情。政治史上,有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有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大呼“求同存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国家也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应保留相同之处,尊重彼此的不同之处。这样的建议受到了各国的同意,从此便有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果没有各国对彼此文化的包容,允许共存,那么将不会有各国的和平局面,将不会有如此安乐。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取得重大成效,“一个国家,采取两种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样决定使祖国更加和平与繁荣,如果没有允许两种制度的共存,那将不会有祖国的和平与安定,将不会有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自然界中,茧接受外来的光芒,才赢得绚丽的面容。
  茧,躲在黑暗中,等待下一秒的来临,它也许还在害怕阳光的刺痛,犹豫了许久,终于愿意感受阳光,冲破束缚,赢得新生。正是因为愿意接受外来的事物,才能创造不一样的美丽。不同的文化使世界更加绚烂,不同的事物使世界更加美好,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
赛场第1考室

三等奖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1、一枝独秀不是春
廖佳佳  高2013级32班 指导老师 高小兰

  民以食为天。近日来,一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崇与好评,在这档节目里,讲述了中国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我钟情于重庆的辣椒。可如果当初西方的辣椒没有传到中国来又怎么会有今天的“火锅之城”?
文化在交流中承载。
  从张謇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们为世界送去了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为我们带回来了西方的土豆,辣椒和咖啡豆等,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互相包容,如果当时的文明都囿于已见封闭独立,那么现在的我们不是想要吃一份炸薯条也需要飞往大洋彼岸去?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从我国出口的茶叶量不计其数。荷兰是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自发现中国茶叶以后,对茶的功效惊叹不已,认为是“灵草”是“治百病的良药”。17世纪初,继茶叶传到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商标,推行以茶代酒。
  明末清初,英国人从厦门、广州贩运大量的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运转到了美国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影响之深。
  文化本就是一个整体,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国自古有云:先有饮酒识英才,才有煮酒论英雄。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和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与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
在如今社会,酒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红酒文化预示了时尚,浪漫,情调,德国的啤酒传入中国家喻户晓,与此同时,中国的白酒也传入了世界并受到国外友人的喜爱。
  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文明当做不同的食物牙齿咀嚼的过程就是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交流的过程。味觉的冲冲击,倘若尼一直吃着同一种食物从生到死久而久之吃饭则变成了一项枯燥机械的运动。如古巴比伦的文明,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流之中。
  各种文明的互相包容也如同文化中共存的饮食意韵,它的益处所以人都受有,但是在互相包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饮食安全”,葱与蜂蜜不能同时食用,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应秉承中国传统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团体,团体的繁衍形成了文明,从文化共有的饮食到共有的文明,都引领者人们走向文化的繁荣与民族的辉煌。


赛场第11考室
2、文化应当求同存异
  谢思楠  高2013级33班 指导老师 李放珂
  政治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进步。
当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接受优秀文化。同时又要保持自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国家才能发展,世界才能进步。
  放眼历史,结论并不是空想得来的,而是由古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探索得来的。清朝政府为什么腐败无能,就是因为它没有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目光短浅。而其后来之所以被人民推翻,那是因为它不但没有吸收先进文化,也没有全力保护本国的优秀文化,肆意践踏。若非如此,伟大宏丽的圆明园如何会被烧毁,十二生肖首也不会靠买卖回归本国。所以清朝政府的失败源自统治阶级内部没有认识到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其下场也给了我们血的教训。
  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同样揭示了这个道理。从不同角度来讲,新文化运动是成功的,可是,若算它失败,我们也有同样充足的理由。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提出反帝,且没有与人民力量相结合。可是,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它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一味吹捧外来文化,甚至连儒家思想也否定得一干二净。从李大钊提出的“打倒孔家店”便可以得出。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弊端仍然是认知的问题,倘若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将远远大于现在,人民的思想也会进一步被解放。
  由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是顺应时代发展,也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伟大的古圣人孔夫子不是也说过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就是选择别人好的方面去学习,假使别人有不好的地方,就可以对照着改掉。但如果从国家,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呢?不就是和求同存异一个意思吗。学习他国先进文化即择善而从,避免别国不良文化即不善而改。
  教授汤一介也说:“文明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如果每个文化都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的东西,才能如此。”因此,就能看出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重要性。
3、让文化共存吧
张艺露  高2013级12班 指导老师 董代华
  从跨入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到现在,人类的繁衍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一种名为文化的社会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传承,令文化发展;共存,使文化永生。
  那么,何为文化共存?
  不以武力行动为前提的文化交流?不,这不仅仅是一起存在这么简单,能够汲取他方的先进文化,促进发展才是文化共存的精髓所在。这就好比弓与箭,分开来只是一张弓,一支箭,若把弓的韧性和箭的锋利相结合运用,便是能致命的武器。
  又为何要推行文化共存?
  人无完人,何况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得整个王朝振兴,免去了提早灭亡的悲剧。这其中关键的一阶段便是汉化:学制度,易风俗,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历史上众所周知的盛世唐朝,在对外方面,亦是十分地开放积极,无论是玄奘西行还是鉴真东渡都是很好地例子。海陆交通的发达,与各国的友好来往,使得唐朝在文化交融的光芒中越来越强大。
  但最能给人直观印象的便是儒家思想这个思想文化的演变。从一开的百家争鸣,独树一帜,走到董仲舒时期对阴阳家、法家等思想的吸收,再到唐朝时的三教合一
  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发展绝非偶然,只有文化共存,才能使文化发展。
  那么,面对如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推行文化共存?
  答案是平等。强大的实力是尊贵的体现,但止步不前的强大终究会被超越,没有任何一方的文化应当得到歧视。
  较之宋朝时期的东西方,中国无疑仍是强大的那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制度与文化风俗,给了我们强大的基础,却又给了我们上位者的骄傲,中国就像个拒绝治疗的病患,病情越来越重。
  明朝时,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宣传,皇帝发出了:吾天朝无所不有的愚昧言论。终于,西方的日益强盛和中国的闭关锁国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严重的文化歧视让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小径上。
   共存,从来就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情。这需要年轻一代人的不断努力。
   传承,使文化发展;共存,使文化永生。


4、包容·共存·前进
王丽艳  四川省三台中学高2013级19班  指导老师 赵恒平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大地学会包容,于是有了世间繁盛,天空学会包容于是有了皓月繁星,我们学会包容才会畅然前进。执着于某些东西紧紧抓住不放,你以为得到了争取的权利却忽视了后来的一无所有,与其奋力执着不如轻轻放手,那时,虽然看似手掌空落落,其实你早已拥有了全世界。
  对于文化亦是如此,这大千世界文化各种各样,并不是一定要将其统一才能繁衍茂盛,也不需要一味地效仿和借鉴某种文化,而是学会包容,才能共存,才能前进。
  每一种文化都是值得被尊敬的,它们对世界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即使带来了负面影响,也能让民众在对比中认识了解不同文化的优劣。选择自己向往的文化生活,然后在包容中共存,在共存中前进。
  美国人重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中国人更重视孩子的课程知识学习,这看似是一种行为差异,认知差异,实则是一种文化差异的表象。但是我们不要随意的批判二者的对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没有错。美国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的自立自强,不依赖家庭,不追求物质生活。而中国人则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激情昂扬的年龄将汗水挥洒在课堂上,汲取更多的知识,储备足够多的能量,以在长大后能够成为国家的脊梁。
  而今天,我们已经懂得互相借鉴。中国的中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同时是也抽取一定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能力,而美国的学生注重在社会实践的同时也多多学习中国基础教育成功的地方。这就是文化包容的魅力,也正是这份包容与接纳,并“据为己有”,才让两个国家在世界的舞台占据越来越重的份量。
  而今天,格调高雅的西餐厅,手持刀叉,优雅闲适的切着牛排,视线及上,黄皮肤,黑头发,那是中国人。在热闹融洽的中餐馆,手执竹筷,津津有味的吃着小吃,视线及上,白皮肤,黄头发,那是外国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中国人渐渐爱上刀叉,外国人也与筷子较上了劲,这何尝不是文化共存的体现呢?
  当你感到人生微凉的时候,要懂得用你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当你面对文化差异的时候,请带着左手的包容拉着右手一同前进,到达文化共存的的天堂!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