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讲座交流)谭蘅君老师衡水六中讲座及六中教师观后感选登
回帖:听谭蘅君谈文化作文有感
庞金梅

2010年1月19日,全国著名文化作文专家谭蘅君莅临我校,为全体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作文教学示范课,并把他先进而独到的作文写作理念展示给我们,着实令我受益匪浅。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感受。

一、学生的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地去做。谭蘅君先生提出的文化作文九步课堂教学模式,即活动、素写、展示、范例、仿写、创写、自评、互评、盲写,我觉得应该是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法则。但要想通过实施它来真正提高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却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我们的作文教学,总体上是无序的,整个初中阶段不具有连续性,因为老师教的学生年年在变,一个老师一个章程,所以难有一个长远的训练计划,这不利于对写作进行按部就班的训练。改进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全校语文教学一盘棋,作文训练分阶段,初一、初二、初三各有训练的侧重点,比如初一重点训练记叙文写作,初二重点训练散文写作,初三重点训练议论文写作,这样,学生初中阶段可轻松学会不同文体的写作,不会到初三了还写出文体不明的失败作品。当然,这需要三个年级协调运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各年级语文教师制定自己这一学年的作文训练计划,按照谭蘅君提出的九步,或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改进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作文课就是作文课,不被其他课型挤占,这样,即使一年下来,也一定可以见到训练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

二、学生需要更多的阅读和积累。谭蘅君老师的文化作文写作,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但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哪里?无外乎读和记。离开这两点,学生是不可能在现有的层次上写出高水平的文化作文来的。但是,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很重,所以许多显性的作业就会占据上风,挤掉学生完成隐性作业的精力和时间。比起要做完一道数学题而言,学生宁可放弃摘抄一个优美句段;比起上课要提问的一道政史题,学生不会努力去背诵一首课外古诗词。而在语文教学本身,作文教学也受到排挤。因为一直遵循着学生写作教师评改的作文训练模式,缺少其他花样,使得教师既没有热情看学生写的水平不高的作文,也很疲惫于这种艰辛的付出,所以,一次作文往往要拖上好久还没有阅完,讲评也只是草草了事。相对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写作三项在语文科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来说,平时用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我想,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积累和背诵课外素材的习惯,也许行之有效,因为当某种行为一旦成为了习惯,坚持下去,就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了。三年不间断的阅读和积累,最后一定有非常丰硕的回报。尤其是,当学生尝到了阅读和积累给自己的写作带来进步的甜头,积极性自然会更高。

三、把文化作文的范围扩大化。在谭蘅君老师给我们做报告之前,我对文化作文的理解也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他的文化作文是一套丛书,而我只阅读过其中的两三本,所以就狭隘的把文化作文理解为引用化用诗词名句,以历史人物为写作素材等等。听了谭蘅君老师的报告,才知道这样界定文化作文的话,范围就太窄了,就容易把文化作文引到一条死胡同里去了。其实文化作文的内涵相当丰富,既包括那些诗词、历史,还包括我们民族传统流传下来的诸多内容,既有文学方面的,也有民俗方面的,甚至精神、情感方面的。也包括了多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等。如果领悟不到文化作文这广阔的内涵,把学生都引领到一条窄小的写作路子上去,大家写来写去都成了诗词和历史故事的作文,阅卷老师看多了,势必也会造成审美疲劳,分数自然上不去了。

归根到底,我想说的是,谭蘅君老师提出的文化作文写作理念是写作训练的一个不错的方向,具体的实施需要相对详细的计划,否则,难见成效。再有,就是不要无形中窄化了文化作文的范畴,千篇一律的文章,不会受欢迎。
下一楼›: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听谭蘅君文化作文讲座有感 潘丽敏    诗词是心 ..
‹上一楼:听谭蘅君老师讲作文有感
王春丽
其实语文犹如一座百花园,文化作文就是这园中开得又鲜又 ..

查看全部回帖(2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