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最新理论)地名文化建构及教学运用
长河发表于 2021-09-27 21:34
全国中师博物馆开馆之际,江津地名文化研究发表在专业期刊,开创地名文化平台上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之先河

全国首家中师博物馆9月28日在重庆江津区白沙镇开馆,百年中师终于在退出历史后有了一处安息之所,也算对得起白沙这片川东重镇的文化灵地。曾经的江津白沙中等师范学校从民国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创下了辉煌历史。1942年3月29日,由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与“白沙音乐教育推进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白沙师范驴溪半岛上的“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震惊世界,不仅创下抗战时期学生密度最高的市镇,还作为抗战后方“文化四坝”之一,既是文化名人汇聚之处,更是当时民国政府众多中央机关的避难之地,遗迹至今尚存。
全国第一家中师博物馆在此开馆,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撑。
谭蘅君和王洪两位老师以江津地名文化为例所写论文《地名文化的构建及教学运用——文化教学方法之一》刊登在《中学语文》杂志第8期中旬刊。
江津地名文化进入专业期刊。
江津作为“文化教学”理论的诞生地,很早就进行地名文化的构建和教学运用探索,开创了以地方地名文化为平台的跨学科跨文化融合教学之先河。
每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至今已17届,影响深远,让江津教育的创新理论与课堂实践,成为中国文化复兴与崛起时代的代表性旗帜之一。
想想17年前中国教育界普遍薄弱的文化意识,就明白这种探索的艰难和它的前瞻性及时代意义。

地名文化建构及教学运用
地名文化建构及教学运用——文化教学的方法之一
谭恒君王洪

内容摘要:地名文化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弱项,甚至处于被忽略状态。其实地名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如何有效利用课本地名资源,结合学生成长的家乡地名文化,进行整合运用,并提炼出这些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但能提升语文教学自身的文化底蕴,还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跨学科融合与生成,并使多种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日常产生联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一定的开悟与固化作用。
关键词:地名文化、地名教学、教材地名、地方地名、跨学科融合

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我们有一双文化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文化并运用于教学,而不仅仅只对传统文献作纸面的阅读和研究。比如对一个区县的地名进行整体的文化解读并与教学结合,中国文化界和教育界未曾有过,这是一种缺憾。
地名是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省、市、自治区,小到村、镇、街道,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它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个地名,便是一个族群的记忆;一个地名,也是一段文化演绎;一个地名,还是一幅民俗画卷。地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文化起源、生产发展、行政沿革血脉相连。
从中国文化的严谨来看,地名携带了地域群体的文化基因,甚至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地域群体的文化性格。因此这种解读,不仅具有文化探究的意义,还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更有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价值,让每一个区域的学生都能通过地名文化教学来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
它让一定空间的行政区域的教育,有了可以依附的文化平台,从而使看起来比较抽象和遥远的知识,落地扎根在学校成长的日常空间,让知识和生活产生粘连,从而起到一定的感悟和固化作用。
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展示地名文化的开发与教学运用,这里是文化教学理论的诞生地,部分学校很多年前就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一、归类地名文化,揭示基因密码
要将家乡地名进行课堂运用,首先是构建地名文化。对一定行政区域或文化区域的地名进行归类,然后根据类别提炼该地名的内涵和价值追求,揭示它们所暗藏的区域群体的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
其次是基于地名文化,首先服务于语文教学,与课本教材的地名进行融汇,形成文科特有的地名地理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各学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粘连运用,让陌生的知识与熟悉的地名产生价值融通,从而实现知识的“在地化”生成。
所以,我们首先以江津为例进行地名文化的归类梳理。
江津,地处长江要津,在古代长江水道上,具有重要地位。津为“要津”之意,即重要渡口,指出了它在交通上的作用。从文化圈角度看,江津处于巴蜀两种文化的交接处,巴文化的铁血阳刚与蜀文化的文昌儒雅在江津人的地域基因里面均有体现。
从江津乡镇村社地名,梳理出以下七种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一)传统主流文化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在江津地名上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仁沱、德感、龙呤、龙门、现龙、双龙、九龙、龙华、凤仪、凤场、双凤等地名,体现着中华龙文化和凤文化,儒家仁文化,儒道两家德文化等。
还有一些地名来自历史和传说,但价值指向却是主流文化。比如珞璜:据传,明工部尚书江渊告老还乡病故,明宪宗亲书一玉石碑致悼,派专人运至此时,碑落入长江中,人称“落皇石”。因落皇犯讳改为“珞璜”。龙登山:昔日宋太祖和明惠帝曾登此山,故名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6)
回帖(1):
1楼:截止2024年5月9日,该文在知网下载量为149次,引用3次。说明该文质量较高,是地名文化与教学运用 ..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